组织学习模式与战略变革的关系研究

来源 :财经问题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bbbccc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将组织学习与战略变革联系起来研究成为战略管理领域的重要议题而备受关注。本文研究了组织学习模式对战略变革的影响关系问题。在相关理论基础上,构建了组织学习模式对战略变革影响关系的概念模型,提出了相关假设,并基于216个企业样本数据,利用多元回归分析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探索式学习对战略变革具有正向影响效应,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的平衡互动对战略观念变革具有正向影响效应,而利用式学习对战略变革没有直接影响效应。
  关键词:组织学习;探索式学习;利用式学习;战略变革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4)03010807
  随着环境动态性和复杂性的升级,企业组织需要不断进行战略变革才能在竞争中取胜,通过组织学习来改进变革效果成为推进战略变革的一个重要途径,实践中也涌现出许多组织学习促进战略变革成功的案例,将组织学习与战略变革联系起来研究成为重要议题,逐步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从最初的Brown和Starkey[1]、Kraatz 和 Zajac[2]、Schilling 等[3]以及芮明杰等[4]学者定性探讨二者的关系,发展到如今开发测量量表,并对这两个构念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对组织学习与战略变革的整合研究已逐步深入。虽然对于“组织学习促进战略变革”这一结论似乎已达成共识,但在实证研究方面,依然存在很多争议。研究者根据自身的研究需要,采取不同的测量方法和基于不同的测量角度进行实证研究,然而对于组织学习到底是如何影响战略变革,其内在的影响机制是怎样的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释。
  一方面,尽管冯海龙[5]、刘俊英[6]、何爱琴和任佩瑜[7]等学者们从组织学习能力、过程及学习对象——即知识层面对组织学习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从理论和实证角度验证了组织学习过程、能力和战略变革的关系,但是,现有研究仅仅是建立了组织学习和战略变革的研究模式,而对于不同组织学习模式对战略变革影响的研究则显得极为薄弱;另一方面,虽然人们对战略变革研究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但是如Boyle和Desai[8]与Lovas 和 Ghpshal[9]等多数研究者是围绕战略变革的过程、动因、阻力以及战略变革与绩效的关系展开,而鲜有研究触及战略变革的内容问题。笔者认为,战略变革过程、动因和阻力的分析固然重要,然而在中国转型经济背景下,把握战略变革的内容层次及其互动关系,探究组织学习模式对于不同战略变革内容的影响模型,更有助于提升组织二元能力和战略变革的有效性。因此,将组织学习模式与战略变革进行整合研究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组织学习模式
  在已有的组织学习模式研究中,学者们对组织学习模式的划分未能达成共识,而多数差异只是表达上的不同,并非本质上的差异。March[10]通过分析组织对环境的适应关系,提出组织学习存在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两种模式。探索式学习包括搜索、变化、风险承担、试验、灵活性、开发或创新等行为,其特点是“追求和获取新知识”,主要是组织积极主动地创造新知识、发现新策略和寻找新规则。利用式学习包括知识的提炼、选择、实施执行以及对知识库中存储的知识再利用等行为,即将原有的方法运用到管理实践中,并力图在实践中对现有的知识进行改进,提高方案的实施效率并最终实现组织的短期绩效的提升,这种学习模式的特点是“利用和开发已拥有的知识”。
  2.战略变革
  回顾前人研究,战略变革不仅是内容的变革,也涉及过程中管理行为所引起的环境和组织要素变化的组合。Ginsberg[11]以“战略”和“变化”两个维度来分解战略变革,并根据组织与内外部环境的关系将“战略”维度进一步划分为“定位”和“观念”两个子维度,结合Bourgeois[12] 的观点,Ginsberg[11]将“定位”界定为是企业产品在顾客市场中的位置,是一种关注外部环境的竞争优势的反映;参照Mintzberg[13]的观点,Ginsberg[11]提出“观念”涉及组织文化、范式和意识形态层面的集体思想,是一种关注内部环境的思维观念的体现。以Miller和 Friesen[14] 以及Galbraith 和Schendel[15]的研究为基础,Ginsberg[11]将“变化”维度进一步分为幅度/大小和状态/模式。本研究结合Ginsberg[11]等学者观点,将战略定位变革确定为“组织根据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其业务数量、资源配置比例和投入强度”,而战略观念变革是“组织结合内外部环境的改变,对其价值规范、范式和意识形态进行变革的过程”。
  3.组织学习模式与战略变革
  Zollo和Winter[16]提出,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是一个循环的演化过程。在战略变革过程中,二者共同作用,不断演化,对组织惯例、组织结构、管理者心智模式和企业文化产生影响,并使得组织的知识积累与共享能力得到提高,改变战略定位和观念的幅度和模式,最终对战略变革产生影响。
  按照March[10]对利用式学习的理解,利用式学习通过对组织已有知识进行“提炼、选择和执行”,强调组织已有知识的再利用。组织通过利用式学习,可以更好地挖掘目标市场的需要,对组织已有的知识技能和产品设计进行提炼和实施,以此为基础,调整组织内部资源配置和组织观念,改进和提高既有的产品和服务,并对市场进行再定位。尽管有学者认为这种利用式学习作为一种有目标的搜索方式,注重聚焦,避免变化,可能会得出利用式学习阻碍战略变革的结论。但从实践角度来看,朱朝晖等 [17]的研究证实,采用利用式学习的组织通过选择被证明有效的经验和方案,在实践中持续改进和完善既有的知识,实现组织学习曲线的稳步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有效促进了组织的渐进式战略变革。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利用式学习对战略变革具有正向影响。   H1a:利用式学习对战略观念变革具有正向影响。
  H1b:利用式学习对战略定位变革具有正向影响。
  March[10]认为,探索式学习是指组织积极主动地创造新知识、寻找新规则和发现新策略,包括搜索、试验或创新。当组织进入新的市场环境以及组织所处的行业发生重大技术变革,组织已有的知识和技术日益陈旧,利用式学习不足以支持组织的战略变革,此时组织需要采用探索式学习帮助组织识别环境变化中的机会和威胁,增强组织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探索式学习通过搜索多渠道信息,比如积极主动与供应商以及顾客交流了解目标市场需求的改变,关注竞争者的产品信息,重新调整和整合组织知识和管理者心智模式以及组织观念,尝试各种行动方案。通过新知识的吸收,对既有的解决方案、产品或服务以及工作流程进行变革。这些变革既包括组织内部的战略观念层面也包括面向市场的战略定位层面,Vanhaverbeke等[18]的研究也表明,探索式学习是组织战略变革成功的决定因素之一。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探索式学习对战略变革具有正向影响。
  H2a:探索式学习对战略观念变革具有正向影响。
  H2b:探索式学习对战略定位变革具有正向影响。
  March[10]曾经提出适度的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的平衡是组织生存和繁荣的关键。从企业内部来看,组织通过探索式学习获得新知识和新信息,需要利用式学习加以消化吸收,实现资料的提炼和能力的改善;同时,组织利用式学习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又来源于探索式学习的不断注入和丰富,二者互动以激发各自的效用。从企业所处的动态变化环境来看,企业要想持续稳定地发展,一方面需要不断探索新知识以适应环境变化,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利用已有知识以确保当前的效益。也就是说,组织既要开展不确定性较少的利用式学习,确保组织目前的生存,但是这种渐进式改进现有产品和满足当前顾客需求的战略变革,不足以抵御激烈的竞争压力,为了获得长期利益,组织还需要开展探索式学习,在捕捉新的市场或顾客新的需求方面持续变革。由此看来,组织只有做到两种学习模式的平衡协调,才能实现组织持久的生存和发展。
  然而,Tushman和Reilly[19]的研究发现,两种学习模式相互竞争组织内部的有限资源,形成一种矛盾或张力,而且,实践中的企业极少能够同时兼顾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两者之间的关系难以协调。尽管学者们对于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能否实现平衡存在争论,但是对于两者的平衡有助于促进战略变革,大体上得出了一致的结论。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对于战略变革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两种学习模式可以从不同的方面促进组织战略变革。战略变革的实现不仅需要组织利用已有的知识,提升组织核心能力,而且需要组织不断探索新知识,识别环境和市场的变化。所以,组织需要从整体上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协调,才能够促进战略变革的推进。虽然这一推理过程在理论上成立,但一直以来缺乏实证的检验。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3: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之间的平衡对战略变革具有正向影响。
  H3a: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之间的平衡对战略观念变革具有正向影响。
  H3b: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之间的平衡对战略定位变革具有正向影响。
  此外,当组织过度强调利用式学习,注重利用或改善已有知识以适应环境变化,这种组织行为极有可能阻碍组织探索备选的知识源,或者对于市场的机会或技术变革熟视无睹,阻碍组织吸收新思想;组织倾向于采用稳健的管理防御来抵制组织的改变,只开展利用式学习会使得组织陷入“惯例陷阱”和技术惰性的僵化状态。
  当组织过分注重探索式学习而忽视利用式学习时,组织就可能会无休止地寻求创新和变革,不断追求市场需求的时髦,持续试验新的产品和观念,但是不断的战略变革会使得组织由于缺乏利用式学习的经验积累而陷入失败的风险之中,组织付出高昂的试验成本而收效甚微。当组织在开展探索式学习过程中不断地遭遇失败,组织极可能陷入“狂热的实验、变革和创新”的状态,此时,组织已无法腾出资源来提炼和改善现有能力,组织尽管呈现了许多新的创意,但未能形成其核心竞争力,无法在组织熟悉的领域利用自身的能力进行战略变革。
  因此,过分强调或偏重这两种学习模式的任何一种最终都将导致组织战略变革的失败。如果不能协调平衡好二者的关系,可能导致组织要么陷入“惯例陷阱”,要么陷入“创新怪圈”,最终阻碍战略变革的推进。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4: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之间的不平衡对战略变革具有负向影响。
  H4a: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之间的不平衡对战略观念变革具有负向影响。
  H4b: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之间的不平衡对战略定位变革具有负向影响。
  综上所述,本文构建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组织学习模式对战略变革的影响关系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数据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得,主要以大连、沈阳和上海为主的多个城市的企业为对象展开,问卷发放和回收在2011年10月至2012年4月进行,问卷覆盖数十个城市的371个企业。通过网络、电子邮件和邮寄纸质问卷等方式,共回收问卷240份,回收率为64.69%,剔除答题不完整或多选的24份问卷,有效问卷为216份,有效率为58.22%。样本企业的行业分布
  涵盖了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建筑与房地产业等多个行业,行业分布较为广泛。从行业分布结构来看,样本企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样本企业的职工数量差异较大,包括100人以下到1 000人以上,其中100人以下的企业有53家,占24.50%;100—500人的企业有48家,占22.20%;500—1 000人的企业有38家,占17.60%;1 000人以上的企业77家,占35.60%。由以上描述性信息可见,这些样本企业并非同质性的企业组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变量测量
  为确保测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对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测量采用成熟量表,再根据本研究的情境作出适当的修正以保证量表更加有效。此外,本研究主要借鉴本土化的测量量表,克服了国外量表“水土不服”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量表的适用性。自变量组织学习参照了国内学者朱朝晖[20]编制的量表,包括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两个维度,每个维度包含4个题项。因变量战略变革借鉴了冯海龙[21]编制的量表,包含战略定位变革和战略观念变革两个维度,战略定位这一维度包含12个题项,战略观念维度包含8个题项。相关研究表明,企业的背景变量(规模、行业、所有制性质)会影响战略变革的内容和过程,因此,本研究将这些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处理。以上测量,除去控制变量,其他变量均采用Likert5点量表计分。1表示完全不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
  三、数据分析与结果
  1.信度和效度分析
  2.变量描述性统计
  3.多层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本研究基于216个企业样本数据,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多层线性回归,首先检验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对战略变革的影响效应,然后分别检验探索式学习与利用式学习平衡和不平衡对战略变革的影响效应。本文具体设计了8个模型,模型1到模型4 为组织学习对战略定位变革的影响模型,模型5到模型8为组织学习对战略观念变革的影响模型(如表2所示)。
  表2组织学习模式平衡对战略变革影响效应回归分析
  总之,从回归分析结果看,探索式学习对战略变革具有正向影响效应,两种学习模式的平衡对战略观念变革具有正向影响效应,两者不平衡对战略变革没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四、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立足于企业层面,通过文献回顾和对216份企业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细致探究了利用式学习和探索式学习两种学习模式及其平衡对战略变革的影响关系,旨在挖掘组织学习与战略变革的复杂作用机理,为企业改善战略变革实践提供指导。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对于战略变革有着不同的影响机理
  前文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组织学习对企业战略变革有一定的影响关系,但不同维度的影响存在差异。探索式学习对于战略变革具有直接且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利用式学习对于战略变革没有直接影响效应。
  2.协调和平衡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更有助于促进战略变革
  前文实证研究结论显示,两种学习模式的平衡对战略观念具有正向影响效应,对于战略定位并没有显著影响;两种学习模式的不平衡对于战略变革没有显著影响。从逻辑联系看,探索式学习模式的效果体现离不开利用式学习的运用,利用式学习有助于将探索式学习获得的知识加以提炼和深化直至沉淀,使得探索式学习的效用得到发挥。倘若我们在企业学习实践中,过分强调探索式学习,组织就会持续试验产品和观念,极易陷入“创新怪圈”,造成来自探索式学习的经验结果难以积累,使得真正有助于促进组织战略变革的组织核心能力未能在探索式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提升。由此看来,即便利用式学习对于战略观念和定位的变革没有直接影响,在实践中我们还是要注重两种学习模式的平衡。这也印证了March[10]提出的“组织繁荣发展的关键是利用式学习和探索式学习的平衡”的观点。
  同时,实证结果还显示,两种学习模式的不平衡对战略变革具有一定的负向影响,尽管这种影响效应并不显著。所以,总体看来,组织应该注意两种学习模式的平衡互动,尤其在当前动态的市场环境下,组织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交互使用利用式学习和探索式学习将有助于改善组织运行的范式、组织文化和意识形态层面的集体思想,使之与外部环境相一致,快速适应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这也印证了早期学者对于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关系的研究,March[10]强调二者之间的平衡而非矛盾,两种学习模式不仅可能争夺组织的稀缺资源,同时还可能调整组织的观念和结构。所以管理者需要在两种学习模式之间做出权衡,二者的平衡发展有助于战略变革的推进。
  3.从实践角度看,组织需要构建“双元能力”,推动战略变革
  双元组织能力最早由Duncan[22]提出,主要借以隐喻组织所具有的既能适应渐进性变革又能适应突变性变革的特征,后来被学者们从战略管理、技术创新、组织学习、组织设计等多个领域进行应用并深化。战略变革中面临大量的“双元”取舍,如适应还是选择,渐进还是突变,效率还是灵活,因此,双元能力是提升战略变革的重要基础。March[10]认为只有清晰理解不同组织学习模式的关系才能构建良好的双元能力。以往双元能力针对战略变革的讨论一直停留在理论思考层面,针对组织学习与战略变革关系的研究,多数都笼统地认为组织学习模式在影响战略变革的过程中表现为积极的作用,例如,Zollo 和 Winter[16]以及冯海龙[5] 的研究都表明,组织学习改善管理者心智模式,影响组织惯例、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提升组织动态能力。这种对两种学习模式不加细分的探讨组织学习对于战略变革影响的研究,难以指导组织的管理决策和资源分配,造成了组织稀缺资源的浪费。
  尽管学界对于两种学习模式在组织中能否实现平衡以及如何实现平衡还存在争论,但对二者的平衡协调关系将有助于管理决策的做出和组织资源的高效利用,推进战略变革已经得出一致的结论。按照Reilly 和Tushman[23]的观点,组织在新兴市场展开竞争,快速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同时通过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应对来自成熟市场的竞争的能力就是双元能力,其关键就是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的协调平衡。然而,现实中只有为数很少的企业能够很好地管理这种双元性。倘若组织无法管理好两种学习模式之间的对立竞争,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之间就可能出现负向的影响。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基于开放式网络的探索式学习可以使得组织有效获得外部环境中的外部资源,结合组织已有的资源,构建组织内外部的知识交易网,提升组织竞争能力,这一点对当下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企业而言甚为重要。我国企业目前普遍存在对探索式学习重视不够的问题,但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证分析来看,探索式学习对于战略变革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尤其在当下中国的竞争加剧和技术变革加快的市场环境中,组织更应该重视探索式学习的利用,同时要兼顾作为探索式学习能力基础的利用式学习,唯有实现两种学习模式的长期协同才能构建组织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Brown,A.D.,Starkey,K.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and Learning: A Psychodynamic Perspective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0,25 (1): 102-120.
  [2] Kraatz,M.S.,Zajac,E.J. How Organizational Resources Affect Strategic Change and Performance in Turbulent Environments: Theory and Evidence [J]. Organization Science,2001,12 (5): 632-657.
  [3] Schilling,M.A.,Vidal,P.,Ployhart,R.E.,Marangoni,A. Learning by Doing Something Else: Variation,Relatedness and the Learning Curve[J]. Management Science,2003,49 (1): 39-56.
  [4] 芮明杰,胡金星,张良森.企业战略转型中组织学习的效用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2): 99-104.
  [5] 冯海龙.组织学习、动态能力与企业战略变革[J].华东经济管理,2008,22(10):104-108.
  [6] 刘俊英. 组织学习、战略变革与组织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0,(10): 53-59.
  [7] 何爱琴,任佩瑜. 组织学习能力对企业战略变革速度的影响关系研究——以352个企业调研数据的实证分析检验为例[J].情报杂志,2010,(9):124-132.
  [8] Boyle,R.D.,Desai,H.B. Turn around Strategies for Small Firms [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1991,29 (3): 33-43.
  [9] Lovas,B.,Ghpshal,S. Strategy as Guided Evolution[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9): 875-896.
  [10] March,J.G.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 Learning [J]. Organization Science,1991,2 (1): 77-87.
  [11] Ginsberg,A. Measuring and Modelling Changes in Strategy: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and Empirical Direction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8,9(6) :559-575.
  [12] Bourgeois,L.J. Strategy and Environment: A Conceptual Integr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0,5 (1): 25-39.
  [13] Mintzberg,H. Opening up the Definition of Strategy[A].Quinn,J.B.,Mintsberg,H.,James,R. The Strategy Process: Concept,Context,and Cases,Prentice-Hall[C]. New Jersey:Eaglewood Cliff,1988.
  [14] Miller,D.,Friesen,P.H. Strategy-Making and Environment: The Third Link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3,4 (3): 221-235.
  [15] Galbraith,C.,Schendel,D.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Strategy Types [J]. Strategy Management Journal,1983,4(2):153-173.
  [16] Zollo,M.,Winter,S. Deliberate Learning and the Evolution of Dynamic Capabilities[J].Organization Science,2002,13(3): 339-351.
  [17] 朱朝晖,陈劲,陈钰芬. 探索性技术学习和挖掘性技术学习及其机理[J].科研管理,2009,(3): 23-31.
  [18] Vanhaverbeke,W.,Beerkens,B.,Gilsing,V.,Duysters,G. Explorative and Exploitative Learning Strategies in Technology-Based Alliance Network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Proceedings,2006,(8):11-16.
  [19] Tushman,M. L.,Reilly,O.C.A. Ambidextrous Organizations: Managing Evolutionary and Revolutionary Change[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6,38(4): 8-30.
  [20] 朱朝晖. 探索性学习与挖掘性学习和创新绩效[J].科学学研究,2008,(8):860-867.
  [21] 冯海龙. 企业战略变革的定义比较、测量述评及量表开发——兼对笔者原战略变革定义的修正与操作化[J].管理学报,2010,(4):499-508.
  [22] Duncan,R. B. The Ambidextrous Organization: Designing Dual Structures for Innovation[A]. Kilmann,R. H.,Pondy,L.R.,Slevin,D.The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C]. New York: North-Holland,1976.167-188.
  [23] Reilly,O.C.A.,Tushman,M.L.Ambidexterity as A Dynamic Capability: Resolving the Innovator’s Dilemma[J].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8,28(5): 185-206.
  (责任编辑:于振荣)
其他文献
摘 要:我国的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起主导作用,具有弥补市场失灵、发展经济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功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市场化改革取向决定了现阶段不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也不能将国有经济全部从竞争领域中退出,实行私有化。国有经济的功能定位决定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国有经济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从力图搞好每一个国有企业转变为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
期刊
作者简介:  庞明川(1963-),男,四川西充人,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宏观经济理论、公共政策与对外投资等方面的研究。Email:pmc 2004 @ vipsinacom  摘要: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争论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国在政府与市场关系上先后出现了市场依附于政府、“弱政府—强市场”和“强政府—弱市场”等多种模式。中国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形成了政府与市场关系“强政府
期刊
摘 要:国家对经济社会发展究竟意味着什么?国内外学者沿着“扶持之手”和“掠夺之手”的分析思路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历史变革为理论探讨提供了良好的历史契机。鉴于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历史成就,扶持之手的观点占主导,那么扶持之手的解释适用于中国省级地方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抉择吗?本文通过对2003—2011年中国31个省级地方政府教育和公共部门固定资产投资的面板数据研究发现:相对于扶持之手
期刊
摘 要:投资者保护是影响资本市场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内部控制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重要机制之一,因此,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就成为保护投资者利益的重要手段。本文分析了内部控制对投资者保护的传导机制,认为内部控制不仅是投资者利益保护的制度安排,而且通过提高财务报告质量来保护投资者利益。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投资者保护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理论框架,该框架以评价的需求方及目标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内部控制
期刊
收稿日期:2013081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土地产权、土地流转与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研究”(11 &ZD048);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青年团队项目)“无政府状态下的制度起源与实施机制研究”(IFYT12090)  摘要:征地补偿为土地收益的资本化,中国征地补偿标准从总体上来看不算低,但是征地补偿造成的短期财富效应会提高土地被征收者的消费倾向,这就需要引导失地农民将征地补偿资本化
期刊
摘 要:效率与公平两大价值元素在公司合并制度中的不同配置,导致了对债权人利益保护的程度不同。1993年《公司法》突出公平价值,侧重于债权人利益保护的制度设计,影响了公司合并效率,从而不利于经济发展。而2005年修订的《公司法》则强调效率价值,却忽略了对债权人公平制度的构建,致使债权人利益得不到妥当的保护,从而破坏了经济交易安全。为此,公司合并制度应在注重效率价值的同时,兼顾对债权人公平制度的构建。
期刊
收稿日期:20130924  作者简介:  闫坤(1964-),女,辽宁大连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宏观经济、财政理论与政策等方面的研究。Email: yan_kun2002@aliyuncom; yankun@cassorgcn  (1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北京100732;  2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北京100836)  摘要:2013年第三季度世界经济的表现令人联想到国
期刊
品牌信任对品牌延伸评价的影响
期刊
网络信任对冲动性购买行为的影响研究
期刊
摘要:本文以中国乳制品行业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利用结构化方程模型对企业与其战略供应商之间的正式控制、关系控制及战略供应关系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正式控制和关系控制均对企业战略供应关系绩效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并且正式控制与关系控制存在显著的互补关系。本文据此对改善中国乳制品行业与其供应商关系的控制从而提高对战略原料质量安全的控制提出可资借鉴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正式控制;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