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管型腺癌的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及p16和孕激素受体的染色特征

来源 :中华肿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宫颈管型腺癌的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情况及其p16和孕激素受体(PR)染色特征.方法 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宫颈管型腺癌的蜡块62例,进行三明治切片,采用SPF-10 PCR对蜡卷进行HPV DNA的检测和分型,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p16和PR进行染色.结果 62例宫颈管型腺癌中,HPV阳性46例,阳性率为74.2%;其中4例合并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3级者均HPV阳性.46例HPV阳性病例中,HPV18型单一型别感染22例,占全部HPV阳性患者的47.8%;HPV16型14例,占全部HPV阳性患者的30.4%;HPV59型1例,占全部HPV阳性患者的2.2%;多重感染9例,占全部HPV阳性患者的19.6%.16例HPV阴性者的年龄为(49.6±10.5)岁,46例HPV阳性者的年龄为(42.8±9.7)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p16染色阳性率为80.6%.p16染色结果和HPV检测结果显示,2种方法的检测结果无关联性(P =0.077).PR染色阳性率为3.2%.肿瘤周围可见残存正常宫颈管腺体24例,其中正常宫颈管腺体PR阳性19例,阳性率为79.2%.肿瘤性腺体和正常宫颈管腺体的PR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宫颈管型腺癌HPV感染率为74.2%,主要为HPV16型和HPV18型.p16染色阳性尚不能说明宫颈管型腺癌具有高危型HPV感染.PR染色结果可以作为鉴别诊断肿瘤性腺体和正常颈管腺体的参考指标之一.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发生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1日至2013年10月31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手术和非计划再次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生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行手术16 362例,其中非计划再次手术126例,发生率为0.77%.位居前3位发生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原因为术后出血或血肿44例(34.92%)、切口感染或
目的 探讨小干扰RNA(siRNA)下调T细胞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iam1)表达对食管鳞癌EC9706细胞的影响.方法 利用Tiam1 siRNA转染食管鳞癌EC9706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Tiam1 mRNA和蛋白的表达,CCK-8试剂盒分析转染后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1ot检测细胞周期相关蛋白
目的 分析3.0T磁共振成像(3.0T-MRI)表观扩散系数(ADC)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分级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患者术前均行常规3.0T-MR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扩散敏感系数(b值)为0和800 s/mm2,在ADC图上,于病灶最大层面和(或)其上下两层面选取感兴趣区(ROI)测量ADC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对同步放化疗所致Ⅳ度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挽救性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对114例同步放化疗所致Ⅳ度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分组治疗,P-50组患者42例,给予PEG-rhG-CSF 50 μg/kg单次皮下注射;P-100组30例,给予100 μg/kg单次皮下注射;P+R组22例,给予PEG-rhG
目的 探讨ADD1磷酸化位点错义突变与中国人群非贲门胃癌的易感性.方法 结合蛋白磷酸化位点数据库(PhosphoSitePlus)和SNP数据库(dbSNP),筛选出ADD1基因磷酸化位点错义突变,通过TaqMan分型方法检测1998例非贲门胃癌病例和2008例正常对照中错义突变的基因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基因型患者非贲门胃癌的发病风险.结果 找到了位于ADD1第586位磷酸化位点
目的 分析乳腺癌原发灶与复发转移灶间雌激素受体(ER)表达及ER基因甲基化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0例乳腺癌原发灶和复发转移灶中ER表达情况,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检测ER基因甲基化表达的变化.结果 70例乳腺癌原发灶和复发转移灶中,ER阳性率分别为64.3%和4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从原发灶到复发转移灶阳性转阴性患者6例(8.6%),其
患者女,53岁,乏力及全身不适伴呃逆1周入院.既往无烟酒史、无慢性病史,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和附件切除.查体:肩部、胸壁、腰部、腹壁可触及皮下结节,直径0.5~3 cm,质韧、活动度差,无痛,表面皮肤正常.肝、肾功能、血常规、凝血常规正常.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艾滋病检测均为阴性.肿瘤标志物:CA125 1 438.0 U/ml,CA15393.63 U/ml,CA72-4 300.0 U
目的 总结局部进展期胰腺癌术中放疗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治疗和转归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至2012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术中放疗的115例局部进展期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肿瘤位于胰头部81例,胰体、尾部34例.治疗方式为术中放疗联合内引流手术.术中放疗采用Mobetron移动式术中电子线加速器,剂量为12~ 20 Gy.结果 115例患者的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胃瘫12例
自1998年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straton,FDA)批准伊立替康(CPT-11)一线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以来,CPT-11相关的毒性,即迟发性腹泻和中性粒细胞减少,引起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1].CPT-11的体内代谢涉及多种代谢酶,而个体之间的药动学和药效学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与羧酸酯酶(carboxyles terase,CES)、尿苷二磷酸葡萄糖苷转移
目的 探讨早期宫颈癌髂外末端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6月至2011年12月山东省肿瘤医院收治的行广泛子宫切除+盆腔淋巴清扫术的524例早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ⅠA期27例,ⅠB期191例,ⅡA期306例.结果 盆腔淋巴结转移124例,转移率为23.7%.其中闭孔淋巴结转移率为16.2%(85/524),髂内、髂外淋巴结转移率为12.2%(64/524),髂总淋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