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细胞癌脑膜转移一例

来源 :中华肿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goodv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女,53岁,乏力及全身不适伴呃逆1周入院.既往无烟酒史、无慢性病史,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和附件切除.查体:肩部、胸壁、腰部、腹壁可触及皮下结节,直径0.5~3 cm,质韧、活动度差,无痛,表面皮肤正常.肝、肾功能、血常规、凝血常规正常.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艾滋病检测均为阴性.肿瘤标志物:CA125 1 438.0 U/ml,CA15393.63 U/ml,CA72-4 300.0 U/ml,NSE 13.4 ng/ml,CYFRA21-18.4 ng/ml,CA199 176.1 U/ml,AFP 1.95 ng/ml,CEA 155.0ng/ml.腹部超声:肝内实质性低回声.腹部CT:肝左叶内见2个类圆形异常强化影,边缘模糊,边缘强化为主;双肾上腺及双肾实质内结节,略强化;腹腔内见多个结节样软组织密度影,略强化;多发皮下脂肪层内结节影,略强化.胸部CT:右肺下叶见团块状高密度影;右侧胸膜及右侧叶间裂多个结节影;多发皮下结节影. 关键词:癌,肝细胞;肿瘤转移,脑膜;治疗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股内侧间室切除术治疗股内侧间室软组织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21例股内侧间室软组织肉瘤患者采用股内侧间室切除术治疗,其中8例为初次手术,8例为外院肿物切除后二次手术,5例为外院术后局部复发后再次手术.6例患者术中采用缝匠肌或半腱肌填充术野腔隙.15例患者术后接受辅助性治疗.结果 7例(33.3%)患者出现伤口相关并发症,其中3例行清创缝合术,2例经换药后伤口乙级愈合,1例重置伤口引流管,1
患者男,59岁,因咳嗽1个月、低热伴憋气1周于2010年4月17日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6.8℃,脉搏86次/min,呼吸16次/min,血压120/80 mm Hg(1 mm Hg =0.133 kPa).精神差,消瘦,全身皮肤未见色素痣、黄染及出血点,各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呼吸音减弱,触觉语颤减低,叩诊清音,双肺未闻及干湿啰罗音,心脏及腹部检查未见异常,双下肢无水肿.患者有30年吸烟史,无家族性
目的 探讨乳腺外实体瘤乳腺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诊治的24例乳腺外实体瘤乳腺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乳腺外原发实体肿瘤和乳腺病灶均经病理细胞学证实.结果 24例患者中,女性22例,男性2例,中位年龄54岁.原发肿瘤为非小细胞肺癌10例,小细胞肺癌4例,鼻腔横纹肌肉瘤3例,嗅神经母细胞瘤3例,卵巢癌2例,恶性黑色素瘤1例,胃
目的 研究卡培他滨联合沙利度胺在晚期胰腺癌二线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探讨沙利度胺在胰腺癌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含吉西他滨一线治疗的61例晚期胰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单药卡培他滨(单药组)以及卡培他滨联合沙利度胺(联合组)治疗,评价两组患者的疗效和毒副反应.结果 单药组和联合组患者的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分别为2.8个月(95% CI为2.4 ~3.2个月)和3.1个月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发生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1日至2013年10月31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手术和非计划再次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生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行手术16 362例,其中非计划再次手术126例,发生率为0.77%.位居前3位发生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原因为术后出血或血肿44例(34.92%)、切口感染或
目的 探讨小干扰RNA(siRNA)下调T细胞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iam1)表达对食管鳞癌EC9706细胞的影响.方法 利用Tiam1 siRNA转染食管鳞癌EC9706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Tiam1 mRNA和蛋白的表达,CCK-8试剂盒分析转染后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1ot检测细胞周期相关蛋白
目的 分析3.0T磁共振成像(3.0T-MRI)表观扩散系数(ADC)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分级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患者术前均行常规3.0T-MR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扩散敏感系数(b值)为0和800 s/mm2,在ADC图上,于病灶最大层面和(或)其上下两层面选取感兴趣区(ROI)测量ADC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对同步放化疗所致Ⅳ度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挽救性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对114例同步放化疗所致Ⅳ度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分组治疗,P-50组患者42例,给予PEG-rhG-CSF 50 μg/kg单次皮下注射;P-100组30例,给予100 μg/kg单次皮下注射;P+R组22例,给予PEG-rhG
目的 探讨ADD1磷酸化位点错义突变与中国人群非贲门胃癌的易感性.方法 结合蛋白磷酸化位点数据库(PhosphoSitePlus)和SNP数据库(dbSNP),筛选出ADD1基因磷酸化位点错义突变,通过TaqMan分型方法检测1998例非贲门胃癌病例和2008例正常对照中错义突变的基因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基因型患者非贲门胃癌的发病风险.结果 找到了位于ADD1第586位磷酸化位点
目的 分析乳腺癌原发灶与复发转移灶间雌激素受体(ER)表达及ER基因甲基化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0例乳腺癌原发灶和复发转移灶中ER表达情况,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检测ER基因甲基化表达的变化.结果 70例乳腺癌原发灶和复发转移灶中,ER阳性率分别为64.3%和4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从原发灶到复发转移灶阳性转阴性患者6例(8.6%),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