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不懂柳宗元,读懂《江雪》已白头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ll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元805年秋,一个中年男子坐着马车,缓緩行驶在南下的官道上。他的脸上有些许凄苦之色,孤独的背影被一个巨大的影子覆盖,那是当时世上最大的都城—一长安。
  10年前,他独自走进长安,以弱冠之岁在“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万人海选中脱颖而出,金榜题名。10年后,人到而立,亦如当初孤身来到长安,这次仍是踽踽独行,寂静离场。
  30岁之前他是万人追捧的人生赢家,30岁之后他是漂泊半生的孤独浪子。他是柳宗元,人到中年时给自己写下四个大字:千万孤独。
  柳宗元出身于河东柳氏——一个传承数百年的名门望族,但到柳宗元出生时,家境已逐渐败落。
  “五、六世以来,无为朝士者。”曾经的辉煌让柳宗元荣耀加身,可也让他背起沉重的负担。尤其是父亲亡故、步人中年后,作为家中名望最高的长子,他更明白什么叫“有种孤单只能一个人扛”。
  中年男人是父亲、儿子、丈夫……身份不断叠加,属于个人的部分被无限挤压,更别提柳宗元年少成名,早早肩负整个家族的责任和期望。所以他在这个阶段将所有精力放在事业上,不仅是要证明自己,也是为了获取一丝安全感,好让自己能够稍微坦然。
  但天有不测风云,公元805年,柳宗元刚上位没多久,赏识他的唐顺宗因病被迫退位,他所属的革新派在权斗中败北,大展拳脚的机会在一夕之间灰飞烟灭。
  人到中年,事业崩塌,理想破灭,本身就是一场悲剧。
  更让柳宗元痛苦的是,因为他的戴罪之身,族人受到池鱼之殃。在讲究门第出身的唐朝,这显然是无法轻易抹去的污点。于是,他转瞬从家族的“明日之星”变成“丧门之星”。面对亲人的抱怨和责难,他默默写下这样一段话:“宗元不谨先君之教,以陷大祸,幸而缓于死……罪恶益大,世无所容。”那个曾自言“性又倨野,不能摧折”的年轻人,在走向中年的过程中褪去了所有锋芒。
  罢官,好的;贬谪,就走。这就是柳宗元当年的选择,只要一息尚存,不连累家族就好。
  除了事业,柳宗元此时还有一段抹不去的遗憾。盛年之时,发妻杨氏难产而死。她陪他走过了奋斗时光,却没能分享他的半点辉煌。在《亡妻弘农杨氏志》中,他无限追思妻子的贤良淑德、温柔体贴,并立下“之死同穴,归此室兮”的誓言。妻子去世多年,他依然不肯续弦。
  有人说柳宗元作为一个“犯官”,身上的枷锁太重。但别忘了,妻子去世后,他也曾一度位极人臣,再加上柳氏一族的名望,想要嫁给他的人恐怕早就踏破了柳家的门槛。再婚,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即使有太多不如意,生活还要继续。“家缺主妇,身迁万里。茕茕孤立,未有子息。”那年母亲亡故,承欢膝下的唯一的幼女也因病离世,他真正成了孤家寡人。
  人到中年,身边没有嘘寒问暖的人,在旁人看来一定挺失败的吧?更别说中国人亘古不变的“传宗接代”的责任,至今仍是很多人的桎梏。即便柳宗元无心再娶,族人也开始帮他张罗着续弦纳妾。最终,柳宗元选择了妥协,陪他度过余生的是个普普通通的平民女子。再婚的那个夜晚,柳宗元想必只能在心底发出一声叹息:算了吧,红颜知己对一个中年人来说不过是场奢望。
  公元815年,43岁的柳宗元奉诏返回长安。他本以为,即便不能恢复高官厚禄,但能和那些知交再度共事未尝不好。但没想到,等待他的又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权斗,还未站稳脚跟,他无端又被打发到遥远的柳州。
  这一去可不比永州,远离中原,那些本来还能偶尔往来的朋友再难碰面,甚至四海飘零,知己刘禹锡更要远赴播州。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这回他好歹落了个地方首长,再也不用像早年那样颠沛流离了。
  由于是一方大员,人们也不用因他是“负罪之身”而对他避之不及,他的身边渐渐聚了些人气,但此时的他更孤独。
  和那些奋力钻营的人不同,柳宗元更想实现政治抱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身边大抵只是一些蝇营狗苟之辈在聒噪,曾经志同道合的老友已经离散,他不愿与这些“新朋友”为伍,可身后还有一大家子等着他去养活,尤其是续弦后,他还育有两子两女。
  公元819年,47岁的柳宗元病逝于柳州。而在遥远的京师,唐宪宗刚颁布下大赦天下的诏令,可柳宗元再也无法回到那个曾让他燃烧激情的盛世长安。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所谓“史上最孤独的小诗”,成了柳宗元人到中年时最真实的写照:人生纵有万千姿态,却只得千万孤独。
  张爱玲在《半生缘》里写道:“中年以后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人到中年,一个又一个不眠的夜里,也许只有孤独相伴。
其他文献
拂衣抱着那坛长相忆走出浮生山的时候,流萤拦住了她,问:“拂衣,你可知这样做的代价?”她低头咬唇,沉默不语。  拂衣岂会不知,浮生山的仙灵成形时皆会用长相思果酿长相忆酒。若落凡尘,清酒入喉,仙灵便会灵气渐消,直至发白,不过一日长。  “流萤,我答应过她,在洛城垂杨道的浮生酒馆,赠她长相忆,还她长相守。”流萤看着拂衣的背影渐远,又一次踏入那十丈软红。流萤转身,长相思花正开得灼灼。流萤想:拂衣她再也看不
罢官疑案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正月,京城。雪下得正紧,满城缟素,都察院左都御使李楠府中却热闹非凡,红梅掩映中,水袖飘飘,乐声隐隐——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李天馥的家班“金斗班”正在演出金牌编剧、52岁的户部福建清吏司主事孔尚任编著的(《桃花扇》。  雪一直在下,卖力的戏班,叫好的看客,皑皑的白雪,怒放的红梅,正襟危坐的孔尚任……  一曲严冬里的《桃花扇》,成为康熙三十九年京城一道靓丽的风景
在严肃的历史中,有着很多非常不严肃的笑点。比如,朱元璋当皇帝之前有过一个乡土气息非常浓厚的名字:朱重八,朴实得让人心疼。  这还不算完。朱重八全家人的名字都有着偷工减料的嫌疑——他老爸叫朱五四,他爷爷叫朱初一,再往上数两代是朱百六和朱四九。而且,朱元璋在元朝廷面前公然吹牛时,身边有两个同样苦大仇深的战友——常遇春和汤和。他们家人的名字也是相当敷衍。汤和的曾祖父叫“五一”,祖父叫“六一”,老爸叫“七
每一部历史剧后边都有一群热心挖坑的观众,《思美人》自然也不例外,如此一来,还怎能成爆款?  无论是在空中,陆地上,还是在水里,男女主梦中的邂逅浪漫唯美,当然还有无处不在“秀”的飘逸长发。难道你们用的是《三生三世》夜华姑父的同款洗发露?哦,不对,应该是杀姐姐同款。  “授人以柄”,出自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用在这里,莫非编剧穿越了?  权臣为和氏璧专门造了一个精巧的机关盒,一敲盖子就自动打开,金灿
北宋名臣张齐贤特别能吃,最初就是凭借惊人的饭量引起赵匡胤的注意,从此走上仕途。  但张齐贤并非“酒囊饭袋”,他很有主见,眼光远大。雍熙三年(986年),大将曹彬、潘美率军北伐攻辽,大败而归,名将杨业也战死在朔州。危急时刻,张齐贤主动请缨,前去接管代州军务,旗开得胜,打得辽军落花流水,这在宋军漫长的攻辽战役中绝无仅有。所以不过几年,张齐贤就频频升官,最后做了宰相。  然而,颇有本事的张齐贤很是记仇,
禅位在尧舜禹时代,是美谈,是盛举。那时,帝王年老了,觉得自己精力不行了,就找一个能力好的、深得民望、智力出众的,将帝王之位传给对方,这样能够让自己的美政继续进行。这是百姓的幸运、民族的幸运,也是国家的幸运、历史的幸运。在大理,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而且,皇帝禅位,黄袍换袈裟,去当了和尚。其中秉义皇帝段素隆最具代表性。  段素隆接掌大位前,大力皇帝即宣肃帝段素廉有个儿子,名叫阿统。这人什么坏事都做,最
《红楼梦》里美人很多,美貌可称得上是大观园的通行证。  人人喜欢美女,大美女晴雯却不招人待见,原因恐怕是,所有人的脾气加起来,也没她脾气大——“爆炭”一词形容她再合适不过了。林语堂曾经评价说:“晴雯坏处,在其野嘴烂舌,好处在其烂漫天真。”晴雯常常带着冷笑,一开口就给自己挖坑埋雷,给如今的职场人士留下不少教训。  为人刻薄  晴雯教训小丫头是个常见画面,并且不分场合,毫不避讳旁观者,说起话来像秋风扫
1815年,拿破仑卷土重来,英国、普鲁士等国快速出动了军队,准备击溃拿破仑。  6月中旬的一天,拿破仑击退了布吕歇尔元帅率领的普鲁士军队,下一个对手是威灵顿公爵率领的英军。为了防止普鲁士军与英军汇合,拿破仑抽调出一部分兵力赶走普鲁士军队,并把追击部队的指挥权交给了格鲁希元帅。  在此前的20年时间里,格鲁希在各种战役中战斗过,军阶逐渐上升到元帅。格鲁希不是英雄也不是战略家,只是一个可靠的、忠心的、
近代史上,携手一生的名人夫妻并不算多,而冰心和吴文藻,便是其中难得的一对。结婚五六十载,他们牵手走过了半个世纪。两个人的爱情经历过岁月静好,也经历过跌宕起伏。最苦的时候,他们谁也没有放开彼此的手;最难的时候,他们依旧相濡以沫。  民国时期,人们的婚恋观很开放。即便如此,吴文藻和冰心两人却终其一生没有绯闻,一辈子恩恩爱爱,琴瑟和鸣。  很多人好奇,冰心这么大魅力能牢牢拴住吴文藻的心,大概是个美女吧。
(一)  1912年,后来被誉为“东方蜻蜒” “飞天侠女”的李霞卿出生于广东一个富商家庭。虽然她四岁时不幸失去了母亲,但因为自幼跟着父亲周游欧洲,在开明父亲的教育下,她不仅思想开放,还多才多艺,尤其喜欢表演,希望当一名电影演员。  这对于一般的女孩来说可能不太好实现,但对于李霞卿来说并不难:14岁时,父亲已经带她回国定居上海,并在上海创办了一家影片公司。她想出演一部电影女主角简直太容易了,但她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