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概念的初中语文整合性教学初探——以现代游记散文教学为例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piao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科技创新快速发展的时代,教育必须要不断探索新的模式和方法。这个时代对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传授为主传统学习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同时随着网络的发展,学生需要的不再是网上也能随手搜到的零散的知识点,而是必须通过整合才能得到的有核心概念的完整的知识链以及由此得到的深度学习的能力。
其他文献
家训家规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它是先祖留给后人立身处世和持家治业的重要结晶。同样的传统家训也是我国古代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时代,它都有相同的内涵,那就是帮助人们正确立世。传统家训和初中语文有机融合,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利用微课能够打破时空限制。更重要的是能与当前的信息化时代相联系,可以对阅读教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
针对有老师将并列复句中单用的“也”的词性看作关联词,马立峰老师在《“也”字词性探疑》(《中学语文教学》2019年第12期)(下文表示为“马立峰(2019)”)中提出了商榷,认为“也”字是起关联作用的副词,关联词不是词性。我们基本认同马立峰(2019)的上述观点,也很赞赏该文对课堂语言规范性的关注。不过,该文也有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第一,“也”是副词,应该是指词类,而不是词性。第二,该文未正面探讨
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是深化新时代高考改革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对发展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更是指导高考命题工作的重要依据。该体系从宏观方面指明了高考的总体特征及考查内容、要求、载体等,具体到高中作文教学如何从进一步恰当使用高考评价体系,通过高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高考对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探讨。   一、作文命题选材应当多元,关注
“文以载道”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理论,五四时期,人们将其作为工具论文学观进行批判。随着时代发展和外国文学的引入,当今语文阅读教学中,“文以载道”的内涵和外延都在拓展,“文”作为“文本”这一载体,具有载道、载情、载智的作用,而“道”则更宽泛地指向思想、情感和艺术之道,这一新的概念理解,以现代人的审美眼光,对阅读和体悟文本的内隐价值提出了全新的视角。   一、“文以载道”的阅读教学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
叶圣陶曾说,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者是决不乱走的。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中有文段衔接写题,试题主要考查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连贯等能力,其提
每篇小说都有一个叙述者,叙述者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叙述视角。对一篇小说而言,由谁来讲故事很重要。诺亚·卢克曼认为,在排除全知视角和框架故事的前提下,“叙述者的观点可以成为一本书唯一的决定性因素。”并认为小说中的叙述者要承担三种任务:展示其在故事中的活动、描述事件的展开、用观点给故事润色。[1]   视角之于小说如此重要,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感知叙述者及叙述者带来的特定的视角问题,并如何让学生
《文心雕龙·章句》云:“句者,局也”;“局言者,联字以分疆”。可见,句子是表示区划的。一句,就是“一局”,一个区划。所以文章中的句子是一种限定,句末符号就是它的“界碑”。   把一定的语义限定为句子,同以下因素有关:同思维内容有关,同现实情景有关,同文章语境有关,同艺术需求有关。   一、思维内容   语言是表达思维的,语言与思维既有同一性,又有矛盾性。语言与思维的同一性集中体现在语义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