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主五液与体液免疫关系之探析

来源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tv1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医五液和西医体液免疫有着密切的联系。文章从3个方面论述肾主五液与体液免疫的关系,着重从骨髓、阳气、卫气阐述两者的关系。
  【关键词】 肾;五液;体液免疫
  【中图分类号】R229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8)02-0013-03
  Abstract:Five different category of the noun and humoral immunity has the close rel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discusses the kidney five flui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umoral immunity, emphatically from the bone marrow,yangqi,and weiqi.
  Keywords:Kidney; Five Fluid; Humoral Immunity
  传统中医理论中认为肾为人体先天之本,后天之根,人体的生、长、病、衰无不与肾脏密切相关。《素问遗篇·刺法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肾脏中元阴与元阳,互根互用,水火相济,元气才能充盈生发;元气又归属于正气的范畴,故中医“肾”与机体免疫有重要关系。有文献报道[1]中医学和现代医学都认为肾对机体免疫有重要影响;肾为水脏,主五液,五液为肾元鼓动蒸发之津液,是肾精的外化表现,体液免疫是借助于血液循环、淋巴循环或组织液而进行运转的生理过程,是免疫系统重要的一部分。故分析五液与体液免疫的关系,对进一步了解中医肾与机体免疫联系有临床指导的意义。
  1 从肾主骨论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为先天之本,主封藏,它不仅封藏先天之精,且封藏后天之精,且需要后天的充养;肾藏精而生骨髓,骨髓的充实,骨骼的强壮,取决于肾精气的盛衰,它直接影响着骨骼的生长、营养、功能等。肾所藏之精、所主之液可化生骨髓,骨髓又滋养骨骼。《素问·逆调论》云:“肾者水脏,主津液”,故有”肾为水脏”之说,它在调节体内水液平衡方面起极为重要的作用。肾对体内水液的潴留,分布与排泄,主要靠肾气的“开”和“阖”。《四圣心源》云:“肾主五液,五脏之液,皆肾气之所入也,入肝为泪,入心为汗,入脾为涎,入肺为涕”。指出了水液的归化及五液的来源。因为肾主水,肾脏与五液有紧密的关系,“五液”在《素问·宣明五气篇》记载为:“五脏化五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在临床“五液”是指汗、涕、泪、涎、唾。
  在体液免疫系统中,骨髓的作用是各类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血管内的各系细胞包括红细胞系、粒细胞系、单核-巨噬细胞系和淋巴细胞系都由骨髓生化而来,骨髓微环境及多种激素物质是各类血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基础,并诱导B细胞成熟。骨髓的多能造血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的潜能,进一步分别分化成熟为红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树突状细胞及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等[2]。在脉管系统中,正因为骨髓的不断生化,才有血细胞的不断充盈及各种物质的合成分泌。
  李士材在《内经知要》中道:“肾水主五液,五气所化之液,悉归于脉”,肾脏生成的五液通过血脉来运输到全身四肢,血脉在这个环节中起着纽带作用;但在文献中并不能找到“肾主骨”与“肾主五液”的关系,骨髓与“五液”的关系是直观的,即:肾藏精(肾主水) →肾主骨→肾主五液→体液免疫,它更进一步证实了中医的相关理论,且运用这一理论来诠释五液与免疫的关系。心血管系统中的各种血细胞的生成与“五气所化之液,悉归于脉”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机体内环境细胞外液中,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通过毛细血管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而血浆又在全身不断地循环流动。
  2 从阴阳论体液免疫
  中医对五液与五脏的关系论述得比较详尽。《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肾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居下位,水之性也,《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者藏精而起亟也”,五脏六腑的滋养润泽,源于肾阳肾阴的相互交感、相互为用,升发滋润皮肤毛发七窍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五液是唯一流注身体外侧的液体,在阴阳属性中属阳,《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者,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那么五液有卫外的功能,五液发于毛孔、睛、口腔、鼻窍。《四圣心源·七窍》云:“官窍者,神气之门户,清阳上升,则七窍空灵。”《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阳因而上,卫外者也。”故五液虽以液为阴为体但其用为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阳化气,阴成形”,《灵枢·口问》曰 :“液道开, 故泣涕出焉 ,液者所以灌精而濡空窍者也”。津气轻清,布达于外,温分肉,充皮肤,达孔窍,五液不仅有濡养官窍的作用,还有固护体表、官窍的作用。故肾主五液体现在阴与阳、性与用的联系。
  在后天八卦中,心位南方,属离火,与肾位北方属坎水上下相应。心主血,心性炎上,蒸液为汗,从皮肤毛孔散发而出。心血汗同本同源,血脉充实,汗化有源,所以“汗为心之液”。“阳加于阴谓之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清阳发腠理” ,汗液是汗腺分泌的液体,因为水为汗液的主要成分,并且含有少量的微量元素和无机盐。在功用上,汗出和泌尿都是排泄废物的一种方式,如果汗出功能障碍,代谢产物将加重肾和肝的解毒排毒能力,将影响新陈代谢和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行。现代研究[3]發现皮肤作为固有免疫的第一道防线,汗液不仅有调节体温、滋肤润燥的功能,且汗液中含有多种免疫物质,有着杀菌抗毒,防御稳定的作用。分泌型IgA主要存在与黏膜表面,参与机体黏膜局部免疫。已有研究证实[4]从组织学上汗腺可局部合成和分泌sIgA,也从汗液中检测到可溶性人类白细胞抗原(sHLA),sHLA主要在体内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在方剂中汗法应用极为广泛,但其机制尚未明确。在《伤寒论》中,桂枝汤治太阳中风证,汗出恶风,营卫两虚,通过解肌发汗,调节营卫,在免疫失调或低下时,中医通过发汗的方式用调和营卫法来调节机体免疫。也由于免疫机制过度反应,对于变态反应性疾病,可通过止汗的方式来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有研究发现[5]益气固表代表方玉屏风散广泛用于防治变态反应性疾病,调整机体过敏体质,减少疾病复发。在病理上汗出过多,容易消耗心液,可发生心慌、心悸。阳气蒸化津液出皮毛而为汗,汗多不但要伤津耗液,且会耗伤阳气,汗出过多过频会导致机体免疫物质的失调或缺失,免疫机能相应会紊乱或低下,身体的防御功能也会下降。   鼻为肺窍,涕发于鼻,故“涕为肺液”。《灵枢·决气》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 是谓气”,肺为相傅之官,治节出焉,主宣发肃降,将脾转运化而来的水谷精微及精液,上诸头面诸窍,外至肌腠皮毛。涕为肺液,肺属金,金曰肃杀,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位置最高,故其气以下降为顺。涕在生理状态下为少量黏液,呈湿润状态。涕的功能,主要是滋润濡养鼻窍从而使鼻窍保持畅通保证肺司呼吸功能的正常,同时也保证鼻的嗅觉功能的正常。若肺脏出现病变,则涕也会异样,可从涕之异变作为肺病辨证的依据之一。现代研究证实[6],涕液中含有诸多多种免疫物质如血清 IgA 、IgG 、IgE 、sIgA 、干扰素、溶菌酶等,均具有杀灭细菌及中和病毒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7],肺气虚多易感冒,由于易出汗流涕,气不足,其收纳固护津液的能力不足,由于免疫物质的丢失,体液免疫功能显著下降,上、下呼吸道免疫防御功能都显著下降,这正是卫外不固,反复外感的根本原因。肺居至高之位,叶天士在《温热论》中首先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且肺为娇脏,不耐寒热,肺为五脏六腑之门户。鼻为肺窍,跟外界有直接的接触,是机体的第一道防线,六邪毒疫若因涕液中的免疫物质不足会致机体犯病或涕的病理性改变。鼻涕的颜色性质作为中医临床辨证的一大要点,若鼻涕清稀,多为感触风寒,肺失宣发所致;若鼻涕黄浊,多为风热袭肺,肺失肃降所致。
  泪出于目,目为肝之窍,故“泪为肝液”。肝主风木,为刚脏,主升发,藏血,目受血則视,眼分泌性免疫物质是保护眼表面免受微生物和毒性物质侵袭的第一道防线。泪液除机械冲洗清洁湿润眼睛外,含有多种免疫物质,如泪液溶菌酶、泪液乳铁蛋白、补体C ,免疫球蛋白IgA 、IgG 、IgM 等,它们共同在眼组织的局部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泪液溶菌酶等降低时,可见多种眼科疾病,如沙眼、单纯病毒性角膜炎、干性角膜炎、细菌性眼感染等,可见IgE含量升高,治疗有效时间明显下降[8]。在生理情况下,泪可滋养眼目,使之润而不滞涩,并能经常清洗目内异物,维护眼目洁净。若发生疾病时则泪液的分泌会出现异样,如肝经感触风邪,则眼目瘙痒且迎风流泪;如肝经湿热,眼目粘腻,热泪胶着,两目畏光怕痛;若年老肝肾阴虚、气血虚弱,也可出现冷泪易流、长流等。肝喜条达恶抑郁,当感情抑郁,情志不畅时,泪出不仅是情感的宣泄且是调节免疫机能的一种方式,泪的排出对于临床辨证与诊断治疗均有一定参考意义。
  “唾为肾之液”,张隐庵在《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云:“肾络上贯隔入肺,上循喉咙挟舌本,舌下廉泉玉液,上液之道也,两穴为液出之道路,生理上肾精及肾本脏之津液充足肾液可由络脉上注于舌下出廉泉、玉液成为唾液,故肾为唾。”根据此文所述,唾即为舌下腺所分泌之唾液,为肾所主,由肾阳的鼓动蒸化产生。生理情况下唾液有保护口腔,湿化食物及清理口腔等功用。现代研究证实[9]:唾液中含有多种免疫球蛋白、唾液溶菌酶、乳铁蛋白、唾液粘糖蛋白等免疫物质,其sIgA含量高于血清100倍,在抵御口腔细菌、病毒感染及口腔防御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现代研究[10]认为肾虚病人体液免疫功能紊乱,肾阳虚主要表现为血清IgG下降,肾阴虚主要表现为血清M升高,病人唾液溶菌酶含量、唾液流速降低。在古人养生理论中,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提倡“早漱津令满口乃吐之”,表明古代医家在长期实践中已经认识到唾液对人体机能有改善作用。
  涎出于口,口为脾之窍。胃与脾彼此协作,脾胃运化功能正常,水湿得以输布,则津充液足而口中和,舌体灵动,食则能辨五味,感质地。“涎为脾之液”且常与唾合称涎唾,口中腺体皆可分泌涎液,因其唾液中的免疫成分跟涎液很相似,故涎是口腔分泌液的总称。脾虚病人局部体液免疫功能紊乱或低下,抗体生成能力下降,痰液sIgA明显低于正常[11]。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之源,若脾胃虚弱,营养的不到补充吸收,唾液中的免疫物质的缺失引起机体抵抗能力下降。滞颐多见于婴幼儿,以口中经常流涎、侵渍两颐为主,黎炳南[12]认为本证多脾虚气弱所致,已有部分因饮食生冷,脾胃受寒而不能收制津液而发病,故多采用健脾养胃固涩的方法。在中医理论中,阳气不仅有防御的功能从另一面还有收制的作用,故脾胃阳气的状态会体现在涎液分泌的量和质上。
  3 五液与卫气的关系
  五液与卫气在起源和分布上有很多相似性。《灵枢·营卫生会》曰: “人受气于谷 ,谷入于胃 ,以传于肺 ,五脏六腑 ,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度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明确地详述了营卫的生成和循行。张景岳《类经·八卷》云“然则无论昼夜皆不能离于肾者,何也?盖人之所本唯精于气,气于阳也,阳必生于阴。精为阴也,阴必生于阳。故营本属阴,必从肺下行,卫本属阳,必从肾上行,此即‘卫出下焦’之意”。五液和卫气皆出于肾,同出一源。五液和卫气皆为肾元生成的不同形式,俱分布在体表周身。在功能方面,卫气的功能主要以防护机体,温养肌肉皮毛,调节腠理开合的作用,更似机体防卫免疫体系。五液作为体液免疫的一部分,含有丰富的免疫物质,有预防疾病和固护机体的作用,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卫气不固,体质虚弱,抵抗力下降,五液分泌排泄也会出现异常。
  综上所述,文章通过细胞学、分子学和中医整体观阐述了五液重要的预防免疫功能,更通过肾主五液建立了其与体液免疫的关系,进一步揭示了中医“肾”与机体免疫的密切关系。目前对肾主五液与体液免疫的研究认识有待提高,二者的关系并非单一孤立,且研究表明[13]与机体神经、内分泌也有密切联系,故有必要在中医整体思维指导下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途径,深入研究肾主五液与体液免疫关系。
  参考文献
  [1]旺祯.中医肾与机体免疫功能关系探讨[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0,23(7):164.
  [2]张丽芳.医学免疫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3.
  [3]楼方舟, 王宏林. 皮肤免疫系统功能性研究进展[J]. 生命科学, 2016(2):268-274.
  [4]周曙霞,张振楷.人体汗液中分泌型IgA及其与皮肤病的关系[J].国外医学·皮肤病学分册,1991(2):70-72.
  [5]沈丹丹.从血清成分分析探寻玉屏风散的抗过敏效应物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12):145-149.
  [6]玉隆.当代体液分析技术与临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3.
  [7]黄开珍,王朝晖.肺气虚证的免疫功能研究进展[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3):94-96.
  [8]宋丽红.泪液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98,22(5):258-264.
  [9]史敏言.免疫学基础与临床[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36.
  [10]陈德珍,魏睦新.脾肾阴虚证病人唾液溶菌酶和唾液流速测定及分析[J].江苏中医,1996,17(11):42-431.
  [11]骆和生.免疫中药学:中药免疫药理与临床[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8.
  [12]黎炳南.黎炳南儿科经验集—收涩法临床运用别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9-63.
  [13]颜靖文,顾耘.从老年性痴呆探讨肾精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神经干细胞的关系[J].辽宁中医杂志,2012(8):1652-1653.
其他文献
战伤组织的清创是一个未解决好的国际重大课题。我们利用带积分球的UV-365双光束扫描分光光度计测定了枪伤和正常组织光谱特性,发现在600~860nm段,正常组织的反射比远大于枪伤
【摘要】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8例性顽固性面瘫者为研究对象,按数字表法随机分组,对照组共48例(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共50例(针药结合治疗),观察两组疗效、面神经功能、中医症状评分治疗前后变化。结果:入院时两组TFGS、症候积分比较(P>0.05),两组治疗后观察组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TFGS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效率为94.0%,高于对照组的83
严重的复发性翼状胬肉可导致睑球粘连、穹窿部结膜变短、眼球运动受限等并发症。笔者2006年6月~2009年6月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同种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acellular dermal matrix,ADM)组织补片移植术治疗复杂性翼状胬肉,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31例(31眼),年龄最大68岁,最小34岁,平均58.5岁。男性14例,女性17
目的:探讨西安市中医医院护士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对象:采用抽样方法对西安市中医医院197名临床护士进行了问卷调查。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90项症状清单(SCL-
输液治疗护理是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护理手段之一。婴幼儿静脉穿刺难度较成人大,穿刺成功率低。为了确保输液治疗的护理质量,提高输液治疗的安全性和静脉穿刺成功率,护士必需坚实专
【摘 要】 通过分析近4年关于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检索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期刊文献资料,统计分析所选文献中各中医证型出现频次、频率以及病例数。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型中,以脾胃虚弱(脾胃虚寒)证最多见,其次是胃络瘀血、肝胃气滞、胃阴不足、脾胃湿热,最后是肝胃郁热,本研究初步反映了CAG 常见证候类型分布规律,以探析该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进一步科学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
本文首先研究了三种不同功率密度的弱CO<sub>2</sub>激光对兔骨折愈合的作用。三种功率密度分别为:150mw/cm<sup>2</sup>,100mw/cm<sup>2</sup>,50mw/cm<sup>2</sup>。将32只
新中国成立以来,“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方针之~,预防保健工作受到了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视。一直以来,农村预防保健职能由县、乡、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络完成,其中绝大部
目的:探讨多用途弓在矫治安氏II1类打开咬合中的作用机理。方法:选择30例安氏Ⅱ1类错[牙合]、前牙深覆[牙合]达Ⅱ度以上的高角正畸病例,平均年龄13.8岁。在矫治中使用多用途弓
目的:观察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选取HbsAG和HBV-DNA均阳性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40例,随机分入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采用苦参素注射液和苦参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