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人间富贵花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deyu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不是人间富贵花”是纳兰性德这个贵族公子在盛世中发出的感叹,本文通过对其生平的介绍寻找这种感叹的根源,通过对整首词的解读与纳兰性德一起体验他的盛世悲情。
  关键词: 纳兰性德 生平 《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心灵困境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纳兰性德《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落雪了,寒风凛冽。那是塞上的雪,大朵大朵,恣肆着,以飞扬的姿态从几万英尺的高空旋然而下。霎时间,远远近近的白。雪下,拥抱的是遥遥万里的黄沙。他,立于翩翩雪花之中,眼神中有喜悦,有向往,更有一抹化不去的忧愁。雪落满双肩,他伸出手,雪花飞入掌心,都来不及犹豫,瞬间融为水珠。看着那滴水,他忽然明白了,雪花是高贵的精灵,冰冷才是它的生命。冷处偏佳,别有根芽,受不得世俗的一点纠缠,即使是掌心的那一点温度,也会使它融化。
  他,便是纳兰性德。纳兰性德(1655—1685),清词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其父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宰相明珠,母亲觉罗氏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而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他年少聪颖过人,工诗文、擅骑射,文武全才,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十二岁时参加殿试,得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他没有如愿成为翰林院庶吉士,而是受到皇帝的赏识伴驾左右,授予三等侍卫官职,后循进一等,武官正三品。
  这是对纳兰性德生平的最普遍的一种介绍。在世俗人的眼中,他是生于锦衣玉食之家、承豪门贵胄之命的翩翩公子,皇恩眷顾可以让他平步青云。而这个贵公子却有一双看透官场名利的眼睛,荣华富贵、君王恩宠,加诸在他身上反而是黄金打造的枷锁,看似光华灿烂,却慢慢侵蚀了他的踌躇满志。他不是没有积极用世的抱负,然而侍卫生涯的单调拘束、劳顿奔波,和他的情趣志向相去甚远,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理想。同时,他又目睹上层政治中的勾心斗角、党争倾轧,这些污浊的内幕,使他厌畏思退。他那“竟须将银河亲挽,普天一洗”的“从前壮志,都已隳尽”。于是他“常有山泽鱼鸟之思”,向往一种闲云野鹤般的自由生活,然而这样的生活对于身为形役的他而言,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积极用世的壮志已然消磨,隐逸避世的心愿又告落空,进退两难的纳兰性德便将满怀的郁闷宣泄于字里行间。《采桑子·塞上咏雪花》便是表达纳兰性德这种心灵困境的一首词。
  这首词是康熙十七年十月,纳兰性德扈驾北巡塞上时所作。(注:张草纫《纳兰词笺注》将此篇系于清康熙十七年十月,刘德鸿《纳兰性德“觇梭龙”新解》则以为作于清康熙二十一年,二说皆可资参考)词的上片起二句说处于“冷处”的雪花是令人赏爱的,接二句又说它可爱是由于高洁的品格,由于它不是那些争妍斗艳的牡丹海棠一类的“富贵花”。唐以来世人多以牡丹海棠为富贵之花,纳兰性德却不爱牡丹,而赞雪花自有风骨,别有根芽,不同于俗世繁花,这不是故作惊人语,实在是他心性有别于众人,容若一生心境不减悲苦凄凉。他出身富贵仕途顺利相貌清俊夫妻恩爱子嗣圆满,似乎,这个男人是上帝的宠儿,没有什么是他不能够得到和不满足的。然而,志愿的不得伸展,与生俱来的文人气质,爱妻的早逝,使周身的温柔富贵种出一株别有根芽的“富贵花”。下片纳兰性德问道:“谢娘别后谁能惜?”这里的“谢娘”是指东晋才女谢道韫,引的是《世说新语·言语》中谢道韫咏雪花的典故。据载:“谢安见雪因风而起,兴起,便问子侄辈,此物何物可比之?有答之:‘撒盐空中差可拟。’谢安摇头不语。谢道韫对曰:‘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激赏。”借这个典故,容若抒发了知音难觅的孤寂之感,同时也给出了自己那个问题的答案——能怜惜那飘泊于天涯的雪花的,还有他——纳兰性德。整首词在大漠冷月凉音的凄清冷寞的氛围中结束,留给他人无限想象的空间。我们仿佛看到了在寒冷处别有风格的雪花,因风而动,飘泊天涯——其质洁,其行芳,而容若身处塞外,置身穹宇之下雪海之中,月光照雪影,西风送笳声,好一派景象,好一种悲情。这样看来,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固然营造了一个美妙的意境,生动地描摹了雪花轻盈缠绵的状态,可是总感觉少了个人的感情在里面。观其一生,并没有这种飘零的情结,所以这个千古奇喻只是一时的灵机忽现,虽使人有美的享受,但难以震撼人心,使人为之动容。而容若这首《采桑子》则完全是借咏雪花而咏怀,抒发了不慕人间富贵荣华,向往灵魂自由不羁的愿望。
  世人只道“销魂绝代佳公子,饮水侧帽载风流”,却不懂他的“别有根牙,不是人间富贵花”。怜他虽有堪比南唐李后主的满腹才情,但志不得展,富贵仅为枷锁。李煜与容若是不同的,其逃不脱凡世浮世的眷恋羁绊,难免沾染颓靡奢华之气,其再美,也不过是株易折的牡丹,唯有容若,似九天飘飞的雪花,轻灵隽秀,以不染纤尘之姿坠落凡间。容若的“真”成就了他的独树一帜,所以百年之后仍能感动世人,王国维赞他“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参考文献:
  [1]张秉戍.纳兰词笺注.北京出版社,1996.
  [2]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3]刘德鸿.清初学人第一——纳兰性德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4]王国维.人间词话.群言出版社,1995.
其他文献
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对09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造成的影响目前很难准确预测,但就目前的就业形势看其负面影响不容低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业问题在往年也不容乐观,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更是如此,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就业机会。如果处理得当,往往就能转“危”为“机”,关键是看我们如何把握。  毕业生首先要认清一些问题,问问自己:我是谁?该去哪里?怎么去?是去求职、创业、升学、入伍、自由职业还是其它?这个很重要,只有找准
摘要: 本文分析了二者艺术特征,概述了为什么认为《孔雀》说唱艺术特征更为明显,认为《孔雀》的艺术特点决定其比《成相篇》更接近说唱艺术的起源。  关键词: 文体 音乐特性 韵脚 散文说白    说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集文学、音乐、表演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也是民间音乐中与语言结合最密切、最大众化的一种表演艺术形式。它的历史源远流长,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周代,而正式形成则以唐代变文讲唱为标志
摘 要: 本文通过对英语专业八级翻译标准的分析,以2004年英译汉真题为例,说明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应该以此标准为鉴,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翻译习惯,以证明只有理解、翻译、校对这三步做好,才能完成一篇优秀的考场译文。  关键词: 2004年专八 英译汉 翻译教学    无论在人类的物质生活、还是精神活动中,翻译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有翻译就必然会有对翻译标准的看法与思考。那么,对于TEM-8(英语专业八级
摘 要: 本文针对音乐欣赏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问题,着重从感知——发现美、联想——体验美、创新——表达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 音乐欣赏教学 “美” 渗透    音乐是最富于情感的艺术,但音乐的情感不是任何人都能准确、深刻感受到的,更不是任何人都能恰当地表现出来的。这主要是因为音乐的情感不是人的本能生理现象,而是一种高级的、社会性的美感。所谓音乐欣赏就是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领悟音乐的内涵,觉察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09年福建省英语高考的两道单选题,认为用比较法来学习过去分词和现在分词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还对它们在句中作定语、表语、宾语补足语和状语时的区别进行了分析,旨在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楚二者在用法上如何区分。  关键词: 比较法过去分词现在分词区别    2009年高考英语试题(福建卷)单项填空第32题:  ?摇?摇 ?摇 not to miss the flight at 15:20,t
摘 要: 艾迪是福克纳著名小说《我弥留之际》的中心人物,整部小说围绕着她的弥留和“返乡归葬”前后十余天的故事情节展开。本文通过评析艾迪形象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及其爱恨交织的一生体现出的不彻底的叛逆性,探索福克纳笔下女性人物的悲剧根源。  关键词: 《我弥留之际》 艾迪 复杂性格 爱恨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是美国南方文艺复兴时期成就最卓越的作家,在
摘要: 本文作者通过对渭南市几所中学教学中计算机应用状况的调查,了解到教师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认识态度与教学现状,以及影响我市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中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应用状况教师发展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现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多层次地影响着中学课程教学。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而且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仅仅依靠一
摘 要: 教育是陶冶人类精神的摇篮,它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工具,更是使学生的情感境界和精神境界得到提升的有效途径。因此,在今天的教育界,自觉地探讨在现代教育活动中对人文教育和人文情怀培养的重视逐渐演变成一股清新的活力。小学教育是教育的根基,小学生年纪小,其心灵和情感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在小学阶段重视人文情怀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是探讨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小学生人文情怀。  关键词
摘 要: 职高语文课的教学应该做到:“以学生为本”,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本文列举了德育渗透的两大途径:传授知识,自然渗透;激发生活体验,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  关键词: 以生为本 职高语文教学 德育渗透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作为职高一名语文教师,面对这些知识基础差,没有良好行
摘 要: 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是文化的特有组成部分。而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是极其重要的。然而长期以来,英语词汇教学仅停留在音、形、义等表面层次,对隐藏在词汇表面层次背后的文化因素缺乏足够、普遍的重视,这就造成了许多学生对词汇理解及使用上的偏差,影响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本文提出了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进行文化教育的一些方法及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