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贤翘楚:谭云山、谭中父子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432466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衡岳崔巍灵钟秀,三湘七泽多英雄。”在民族危亡、革故鼎新的近现代,湖湘子弟中既有救亡图存、气冲霄汉的铁血英雄,也有则天而行、赓续文脉的南州冠冕。写下这句诗的谭云山及其哲嗣谭中,便是后一种湘贤翘楚。
  “研究中印学术,沟通中印文化,融洽中印感情,联合中印民族,创造人类和平,促进世界大同。”这是1933年谭云山为“中印学会”写下的宗旨,后来成为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的宗旨,也是湖南茶陵人谭云山与谭中父子为之奋斗终生的三十六字真言。譚中称,在中印关系的风雨起伏中,正是源自湖南的“霸蛮”精神,让父亲和他能孤悬海外而隐忍谦冲、清节不渝,百折不挠地致力于推进中印友好交流与合作。“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当乡贤超越一族一姓一地,他们展露的是华夏文明的完整基因和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
  笔者所著《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印度卷》的第十二章,记录谭云山、谭中乔梓开创近现代印度中国学一脉的事迹。谭云山五十余年来为推动中印关系和文化交流发展取得八大功绩:白马投荒,建立中国研究院;爝火藜照,建立印度首个中国图书馆;尽其在我,成立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不言之化,组织中印学者交流、学生留学;和衷共济,推动中印政要名流互访;勠力同心,沟通中印民众服务抗战;著书立说,鼓吹东方文明;迎法返印,发愿佛法再兴。谭中子承父业,为中印友好交流铺设了三大通途:经师人师,培育印度“知华”派;美美与共,同创中国研究所;刮摩淬励,为中印大同立心。谭云山、谭中以文明为本源,以融通为手段,坚信中印两国有足够的传统智慧可引领世界进入大同,博采众长而不因循依附西方理论成说,是较早在海外学术界坚持“中国话语”的国际学者。

一、谭云山与印度现代汉学开拓


  谭云山被称为中印现代关系史上友谊金桥的一位建造者。他于1927年在新加坡受到泰戈尔邀请,1928年来到印度国际大学,1937年成立中国学院,一直到1983年在菩提迦耶“圆寂”,凡五十余年一直为中印文化交流奔忙。著名学者季羡林说:“云山先生踏着法显、玄奘、义净等古代高僧大德的足迹,从事继承和促进中印两个伟大民族间的传统友谊,可以说是穷毕生之力。”

1.白马投荒,建立中国研究院


  印度真正学科意义上的现代汉学的开拓,肇始于国际大学。1927年7月,谭云山在新加坡和心仪已久的诗圣泰戈尔相识。泰戈尔慧眼识英才,热情邀请当时不到三十岁的谭云山到国际大学任教。意气风发的湖南才俊谭云山,深感知遇之恩,决心白马投荒,为中印文化交流贡献终身。1928年9月,谭云山结束自己在南洋的大有前途的事业,告别新婚妻子来到印度的圣地尼克坦。谭云山认识到,要在圣地尼克坦站住脚,真正将中印文化交流事业开展起来,必须有一个运作机构和场所。
  1934年10月,谭云山携带泰戈尔的书信及建院计划书回国。在谭云山的上下奔走游说下,1935年8月,泰戈尔收到由南京中印学会汇出的三万一千七百一十二卢比七点五安那的建设款。1936年,谭云山回到印度,立即开始建设中国学院大楼。1937年4月14日是印度孟加拉历元旦,中国学院宣告成立。泰戈尔兴奋不已,说:“今天在我真是一个伟大的日子。这是我久已期望的日子。”又说:“今天开幕的这所学院,将成为中印两国日益增长的更广泛的了解的中心与象征。”圣雄甘地不能亲临,他致信泰戈尔祝贺道:“谨祝中国学院为中印新交谊之象征。”致信谭云山说:“你的努力,很有价值,谨祝其成功圆满。”原本答应担任开幕式主席的国大党主席尼赫鲁,因病(实为英兵所阻)没有出席,就委托他的独生女儿英迪拉带来了“一封很感动人的长信”,称这是一次“伟大的典礼”,“其伟大处正在一则唤起悠久的过去的回忆,一则也在其预告将来的同盟以及锻炼出使中印更加接近的新的连锁”。
  中国方面对中国学院的成立,也表示了巨大的热忱。大批政要名流、社会贤达来信来电。1937年4月1日,蒋介石以委员长身份致电泰戈尔:“闻中国学院开幕,曷胜欣忭。亟愿与阁下合作以阐扬东方文化,致人类于和平幸福,而导世界于康宁协和。”蔡元培、戴季陶、陈大齐同日致电泰戈尔:“太戈尔先生慧鉴:中国学院成立,曷胜欣慰。愿共同努力,发扬东方之学术与文化,以进入人类和平幸福之域,而谋大同世界之实现。谨以至诚祈中印文化合作伟大之成就,并祝先生暨诸同志健康。”
  印度大学的中文教育始于1918年加尔各答大学,但印度的高等中文教育走上正轨,始于国际大学的中国学院。中国学院既重视学习,又重视研究;既为中国学者提供学习印度文化的条件,又为印度学者提供学习中国文化的条件。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中国学院采取了两大有效措施:一设立“中国文化讲座”和“中国佛学会讲座”,二设立学员甲、乙两种奖学金。
  在不长时间内,国际大学成了印度的中国学摇篮,印度各大学的中国学师资几乎都来自国际大学,或者与国际大学有关。谭云山最早的学生只有五名,其中三名是教师,两名是研究人员。著名孟加拉文作家、图书馆馆长慕克吉(P.Makherji)教授就是其中之一。利用中国教育部设立的奖学金,谭云山组织交换的教授有师觉月(P.C.Bagchi)、蒲罗丹(Pradhana)和巴帕提(P.V.Bapat)。
  不少印度学人通过中国学院或得到中国学院帮助,而成就事业者亦不在少数,其中,包括郭克雷(V.V.Gokhale)、慕克吉、苏季子(Sujit Mukherji)等。
  通过其他渠道到印度,接受中印学会和中国学院各种形式帮助的中国学子不胜其数。后来事业有成的就有周达夫、吴晓铃、石素真、常任侠、徐梵澄、金克木、游云山、杨允元、巫白慧、冉云华、李开物、杨瑞林、糜文开等。
  中国的印地语教育始于1942年的昆明东方语文专科学校,首任印地语教师辛哈(K.K.Sinha)由谭云山从国际大学选送。1949年,东方语专合并于北京大学东语系。谭云山送来辛哈,开掘出中国的印地语教学源头。

2.和衷共济,沟通中印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和印度都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发生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印度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中国朝野都需要印度特别是印度人民的支持,印度人民也希望得到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支持,而印英当局则心态复杂,既需要和中国保持同盟关系,又不愿意中国和印度民族力量走得太近。
  中、印朝野在那特殊年代的特殊关系,给谭云山在推动组织政要、名流互访、交往中发挥才华的绝佳机会。1939年8月,印度国大党领袖尼赫鲁应邀访华取得重大成功。他受到中国朝野一百九十三个社会团体的热烈欢迎,接待规格完全是国家元首标准。当时,日机轰炸频繁,尼赫鲁在重庆期间,五次躲进防空洞。但是,正是这次访问,大大增进了他对中国的了解。他说:“中国人的承受压力的能力是令人吃惊的。但最使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的从容镇定和抗战到底的决心。”尼赫鲁的这次成功访华,和谭云山出色的幕后运作是分不开的。1939年8月18日谭云山致重庆各部门的一封电报说:“重庆分送中央党部朱秘书长,并转蒋总裁、戴院长、教育部陈部长,并转孔院长、叶部长钧鉴,印度领袖定于廿日飞华,已代致欢迎。到请款待。谭云山叩。”
  1942年2月,蒋介石夫妇访印,是中印关系史上一件大事。真正的目的,是说服印度民族领袖巩固同盟国阵营,同时要求英国尽早还政于印度人民。在谭云山的巧妙安排下,蒋氏夫妇与尼赫鲁在国际大学中国学院和去加尔各答的火车上,有足够的交流机会。为了和甘地进行沟通,谭云山陪同蒋氏夫妇来到甘地的“三等车厢”办公室,商谈五个多小时。还安排印度首富比尔拉用家庭素筵招待蒋氏夫妇,尼赫鲁作陪。这次访印,从总体上讲,取得了很大成功。1942年6月,甘地写信给蒋介石,表示无保留地支持中国抗战。
  除了在中印上层人士中做大量牵线、联络工作之外,谭云山还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直接向印度普通民众作演讲,宣示中国人民的抗战立场。回到国内,又利用一切机会,向中国民众通报印度人民支持抗战的立场和行动。1942年3月7日,谭云山所写《良心的呼吁》一文,印度几乎所有大报都有发表。文章呼吁印度民众,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世界和平,暂时停止抗英,参加到反抗德日法西斯的运动中来。1943年7月7日,是“七七事变”六周年,印度国大党举行中国日。谭云山应邀出席并作演讲,他说:“我向国际友人、印度朋友保证,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中国决不停止抵抗。我们为独立而战,为人类的公道与正义,为种族平等与自由而战。我们中国人最看重的是信用。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三者中,最重要的是民信。一个独立、强大的中国对国联只会有益,不会有损,对整个世界也是如此!”
  国大党发动的支持中国抗日的活动,谭云山积极参加和支持。1938年,国大党选派五名优秀医生援华。谭云山回到国内,对他们给予种种帮助。巴苏医生在1938年11月29日的日记中写道:“要是没有谭云山教授的不断关心与帮助,我们也许就完全脱离潮流了。”谭云山为了便于交际,给每一位医生取了中国名字。他的做法是,在每位医生的姓后面加上一个中华的华,巴苏医生就叫巴苏华。在这五人援华小组中,德瓦卡纳思·桑塔拉姆·柯棣尼斯医生后来成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第一任院长,并将年轻的生命献给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柯棣华,谭云山给他起的中国名字,在中国家喻户晓,奕世流芳。
  支持都是互相的。中国人民对印度人民的独立解放运动,也给予了极大支持。谭云山是表达和实现这种支持的桥梁。当印度人民遭遇大灾害,中国人民在经济极端困难的状况下,依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1943—1944年印度孟加拉大饥荒,死亡数百万人。宋庆龄、戴季陶等发起捐款。情况非常感人,有幼儿园小朋友做出小工艺品,出售后当善款捐出。谭云山将这些善款捐给了加尔各答的印度大菩提协会机构,由他们去拯救饥民。
  谭云山长期生活在印度,在印华人所做善举,都会和他联系在一起。1944年5月底,谭云山突然接到甘地的一封电报,说:“我向中国表示美好的祝愿和热爱。”原来,在5月25日,六个中国人去拜访刚出狱的甘地,他们请甘地在以前的合影上签名,并为“哈里真”基金捐了一些钱。甘地为这六个人题赠:“1944年5月25日向中国表示我最良好的祝愿,世界对中国抱有极大的期望。”甘地的题赠和电报,已经将谭云山当作中国的代表。而事实上,谭云山也确实当得起这个代表。

3.迎法返印,发愿佛法再兴


  佛教起源于印度,却于十二世纪后在印度衰微消融。发愿佛法在印度再起,也是谭云山当年投身中印事业的初衷之一。为此,他创下三大功绩。
  第一,助力于重建鹿野苑中华佛寺。重建中华佛寺是道阶、德玉等高僧的心愿。在谭云山的努力下,新加坡商人李俊承出资在唐代佛寺原址附近购地兴建。1939年,新寺落成,从缅甸请得巨大玉佛一尊。
  第二,迎请收录经文最全的汉文佛典《频伽精舍校刊大藏经》入印度。谭云山深知汉文佛典返传印度在中印文化交往中的重要性。基于此点,谭教授请求当时之最高政治当局及教育部,惠捐上海频伽大藏经十部。于收到藏经后,彼即分赠下列各个文化机关:加尔各答大学、巴特那大学、贝纳拉斯印度教大学、安达拉大学、槃达喀东方研究院、文开特什瓦拉东方学院、国际印度文化学院、大菩提社、孟加拉佛教会和国际大学中国学院。
  使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在印度复兴是中国大德信众的共同心愿。1940年初,太虚法师率中国佛教团访印时,给谭云山的题诗即表达了这一殷切希望:
  中华孔老释三家,次第曾开福慧花;
  好译大乘还梵土,菩提树再茁灵芽。
  第三,联合十国佛教人士在菩提迦耶筹建世界佛学苑。谭云山最后十六年,为建造菩提迦耶世界佛学苑呕心沥血,劳苦功高。《佛光大辞典》第七卷有条目“谭云山”,对其所做贡献评价颇高。在中印现代佛教交流史和世界現代佛教发展史上,谭云山令人景仰和感叹!
  谭云山逝世后,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夫人写信给谭中说:“他是位伟大学者,是崇高的文化人。泰戈尔师尊和我父亲都敬爱他。他和圣地尼克坦心连心,对增进印度和中国两大文明之间的了解作了巨大贡献。”中国著名学者季羡林在谭云山诞辰百年纪念文集的前言中,这样写道:“真正从事继续构建中印友谊金桥的人却不是太多,这样的人必须具备大勇气和大智慧,识见逾越侪辈,目光超出常人。换句话说,就是这样的人绝非常人,绝非等闲之辈。如果用一个譬喻的话,就是我们常用的凤毛麟角。世界上,在中国,有没有这样的人呢?有的,他就是谭云山先生。”
其他文献
一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兴起使全球读者都被那块神奇的大陆吸引。在胡安·鲁尔福笔下,活人与死人能无阻碍地交流说话,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更是充满无数光怪陆离的现象,譬如阿卡迪奥用两块磁铁能挖掘出一副十五世纪的盔甲,奥雷良诺上校一遍遍制作的小金鱼能够化掉,雷薇卡死后能当众升天,空气中满是飞蚁,一场雨可以连续下四年十一个月零二天……像是要给马尔克斯提供证据,聂鲁达也在他的自传中
新加坡自1965年独立以来,在不到五十年的时间里,已经发展成为亚洲乃至世界上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这个年轻的国家在大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同时,还不断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以此吸引更多的外资、人才和技术。新加坡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多年来实施的国家品牌战略密不可分。许木松先生曾在二十年的时间里亲自参与了这项工作。在《国家营销:新加坡国家品牌之道》一书中,他全面回顾、梳理了该国实施国家品牌战略的历程以及今后
现代著名作家曹聚仁,对于兰溪乡贤、清代戏剧大师李渔情有独钟,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李渔情结。  浙东兰溪以才子多而闻名于世。兰溪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唐有舒元舆、贯休,宋有范浚、金履祥,元有柳贯、吴师道,明有胡应麟、章懋,清有李渔,现代则有曹聚仁,当代则有柳村、方增先等,举不胜举,不一而足。  但就才情而论,李渔堪称天下“第一才子”,后起之秀的曹聚仁,亦算当代绝世才子,其才情与著作堪与李渔比肩!曹聚仁著
一  1986年,我妹妹王红舒(小说《杨沫初恋》的作者,中国作协会员)在香河县政协工作,负责文史资料编辑,知道作家杨沫曾在当地当过教师,于是到北京采访了她,两次深情的谈话足有十几个小时,红舒非常认真地做记录,并且录了十几盘录音带。  后来,红舒又两次访问张中行,张中行没有杨沫热情,但诚恳、平易,毫无架子并透露出深深的思乡情绪。其时,张先生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做编审,我当时在县政府工作,县长侯国强是大学
郭沫若激赞“红薯之父”  豫剧《七品芝麻官》》里有这样一句经典唱词:“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实际上,这出戏说的是明代嘉靖年间的事,比红薯引入中国的年代早了至少好几十年,辞官者即使回家也是卖不成红薯的。要知道,如果没有福州人陈振龙(约1543—1619年),可能谁也卖不成红薯——中国文联原主席郭沫若先生对此就深有感触。  郭先生曾有一首《满江红》的大作,就是“为红苕传入中国三百七十年而作
读小说《红高粱家族》,人们知道了曹梦九。但是,有些人会以为这仅仅是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人物形象而忽略他。其实,历史上确有其人。去年10月,随着电视剧《红高粱》的播出,其中个性鲜明的县长朱豪三让观众爱恨交加,随即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话题人物。事实上,朱豪三的人物原型就是民国时期高密县县长曹梦九。  据民国版《高密县志》记载,曹梦九是“河北天津”人,“民国二十四年(1935)九月”任高密县县长,到1937年
制度是人类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制度的层次和结构也逐渐更为多元和复杂:“种种社会制度的连续性把现在、未来与过去联结在了一起。现在和未来的选择是由过去所型塑的,并且只有在制度演化的历史话语中,才能理解过去。”正如诺思所言,“制度变迁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  在近代中国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原有的制度已经无法应对波谲云诡的时局,于是只能走上“新陈代谢”之路。晚清幕府制度就
“收拾起山河大地一担装,去后方。历尽了,渺渺途程,漠漠平林,垒垒高山,滚滚大江。……雄城壮,看江山无恙,谁识我一瓢一笠走他乡……”  上世纪前五十年,教会大学在中国蹈过三次战火:一次是北伐战争;一次是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一次是以国民党败北而终结的解放战争,终于从弦歌不辍的战乱烽火,走到骊歌永别的落日薄暮。  1927年北伐战争,引发济南教案,民族主义浪潮排山倒海,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颁
一次小学同学聚会,席间一位马姓同学聊起一件往事,说来颇为有趣。小的时候,因在一个学习小组的缘故,他常到一位张姓同学家里去做作业。有一回张同学的哥哥在家,马同学发现对方津津有味地在读一本厚厚的硬皮书,过会儿趁其不在悄悄拿起一看,书名叫作《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内容自己则全然不懂,顿时让人肃然起敬。要知道,那时候我们是小学二、三年级,平时看的还是《我们爱科学》、《故事会》一类的居多,地地道道的儿童
在近代中国新闻业中,曾涌现无数风流人物。有的至今为公众和从业者知悉和纪念,如梁启超、黄远生、邵飘萍、史量才、张季鸾、邹韬奋、范长江,也有的虽在当时极为耀眼,在后世却少为人知,“为《申报》办成全国首屈一指的大报作出卓越贡献”的张竹平便是其一。  在近代中国,许多报纸名噪一时,却最终成就有限。它们最终或沦为某一政治势力的附庸,或遭遇灾祸后无力恢复,或自行消亡,资本不厚、经营不力是很重要的原因。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