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70-01
随着高考新政的出台,语文分值提升,语文被提上了一个新的制高点,随之而来的语文课堂教学必然会成为新一轮改革的焦点。如何尽快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构建高效高中语文课堂,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新课题,下面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一、以放权为总思路
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自主能力,教师可以尝试把课堂的某一部分或全部交给学生,锻炼学生全方位的能力。如可以下放导语权。每一节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活动,要求学生设计本课导入语。在学生激情的引导下,同学们已把目光聚焦到这篇课文上来,接着,教师乘势上课。可以下放教学字词权。上新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障碍。学生实际上已经在课前很好地按要求掌握了对生字词的学习。教学新课时,让一两个学生教学字词,着重理解多音字和形近字,实际上是组织一次对生字词的巩固练习,对难检字进行识记,再组织字词竞赛。在做好一部分的基础上,尝试把整个课堂交给学生,锻炼他们驾驭一节课的能力,以此提升组织及逻辑思维能力。可以让能力较强的有特长的学生主讲他们喜欢的课文。在这之前,一般要对上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参与备课,查找资料,提供需要的教学参考书等,学生还可以向教师询问与上课有关的问题。无比的热情、极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使上课的学生全力以赴,同学觉得新奇,也会认真倾听,乐于表达。不仅可以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锻炼他们的各方面能力。
二、以诵读为主线
提起语文,很多学生反感,我想应该是对诵读的漠视、遗忘。我们教材中所选的文章,大多具有较好的使用和欣赏价值,教师可以以“诵读”为主线展开,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心得。当前很多教师掉入了高考怪圈,为了应付考试,接触一篇新文章时,不让学生多读,而是引导学生忙着去肢解,去条分缕析,让学生觉得语文很无趣。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先读,多读,目视其字,耳闻其音,心悟其情,从字、词、句到段、篇,从表面到深层含义,进行全面的感知。在反复诵读中,认知文字,感受声律,疏通文脉。诵读是学生的重要阅读实践,教师的任何讲解、分析,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体验、感受。第一步粗读。课前提出要求每个学生在上课时要能读通课文,这时的诵读要求可以放低,以不读错读音、不读错停顿为标准。看上去这个任务不难完成,但是却需要做很多细致工作,为了不读错音,学生们课前进行了积极的预习,碰到一些不会读的生字都主动去查,把读音认真的写在课本上。想知道句中怎么停顿,就必须清楚这一句说什么,课下注释就可以被充分利用起来,工具书也派上了用场。正式上课时分段抽几个学生来读,通过这一遍诵读,字音字形解决了,句子大意也基本明了,对于文章学生有了初步的感知。 第二步精读。在课堂阅读环节,可以根据段意分段,要求男生和女生作为两个团体比赛朗读,要求学生带着语意和感情去读,教师也可以先范读,也可以鼓励学生范读。反复的诵读中,琅琅的书声中,课文的传神描绘、情调韵味,不用老师多讲,已慢慢跃出纸面渗入心田。第三步,烂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前人的经验现在仍有借鉴意义,文章要想读通读透,只靠课堂上两三遍的诵读几遍是不够的,还需要课下多花时间反复吟诵并配以同步或不同步的仿写仿读,以读助写,以写促读,建立读写一体化的学习流程。
三、 以整合为切入点
目前,中学语文教师的授课,大多从一篇篇课文入手,归纳一篇课文、一个单元、一册书的知识结构,进而形成全套教材的知识体系。长期这样的教学弊端不断地显露出来,它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也不利于整个多元化的、开放的学习过程的呈现,更不利于学生对更多语文知识的了解和积累。语文整合式教学成为一种改革的必然。它是根据将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根据中心思想、创作风格、体裁、涵盖知识点等标准进行重新分类和系统整理,为每一种分类搭配设计相应的整合式教学方案。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将语文基础知识介绍、讲解给学生,一方面也要帮助学生掌握对语文知识的灵活运用,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中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整合式语文教学能够为学生在课堂上创造更多的思考空间,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比较相似知识点的时候,在阅读相同创作风格文学作品的时候,充分进行思考和分析,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解决问题的实践应用能力。这样的课堂教学内容不再是讲述单独篇章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也不再是由教师的语文知识灌输为主,而是综合多篇文学作品、多种写作风格或者文章主旨,让学生在分析、比较相似知识点过程中,在思考、运用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帮助高中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其语文素养和个人情操,以提高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之情。
四、以阅读实践为发力点
陶行知先生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从学习语言的经验来看,语文知识70%得自于课外阅读实践。因此,发展语言能力必须课内打基础,课外谋发展,丰富语文的课外实践活动。真正语文好的学生,靠学教材、听讲解就学得“好”的十分罕见。而语文“拔尖”的学生,十之有九却都是得力于课外阅读实践。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新课程方案选修课和活动课的设置,开出具浓厚的人文色彩的课程。语文老师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利用选修课的拓展性,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基本训练。例如:书法、作文、诵读、文学鉴赏、人物评传、文化常识等,或侧重于情感熏陶,或侧重于健康人格的培养,或侧重于审美情趣的引导。要利用活动课程实践性原则,可组织读书会、诵读会、演讲会、辩论会、文学社团,通过国学讲座、读书、讨论、参观、访问、考察等方式积极开展活动,对于语文教学意义重大:如广泛开展读书活动,撰写读书笔记。课文虽然是经典,但文字量毕竟有限,学好语文必然需要大量课外阅读积累。学生涉猎广泛,博览群书必然会丰富知识,增长阅历,领略不同的作品风格,体会其中人文之美,迁移自己课堂知识,在读书实践中运用提高。在读书中撰写笔记,记下心得体会,增加文化底蕴。从而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又如经常组织演讲比赛、辨论会、口头作文等活动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可以丰富语文活动让学生发表见解,展示才智,传递知识,发表见解,寓教于乐。多组织举办墙报、手抄报、宣传板报。通过办报,了解报纸等传媒特点,使用网络电视等传媒工具获得最新知识,了解国家大家,记述身边小事,从而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锻炼自己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
随着高考新政的出台,语文分值提升,语文被提上了一个新的制高点,随之而来的语文课堂教学必然会成为新一轮改革的焦点。如何尽快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构建高效高中语文课堂,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新课题,下面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一、以放权为总思路
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自主能力,教师可以尝试把课堂的某一部分或全部交给学生,锻炼学生全方位的能力。如可以下放导语权。每一节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活动,要求学生设计本课导入语。在学生激情的引导下,同学们已把目光聚焦到这篇课文上来,接着,教师乘势上课。可以下放教学字词权。上新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障碍。学生实际上已经在课前很好地按要求掌握了对生字词的学习。教学新课时,让一两个学生教学字词,着重理解多音字和形近字,实际上是组织一次对生字词的巩固练习,对难检字进行识记,再组织字词竞赛。在做好一部分的基础上,尝试把整个课堂交给学生,锻炼他们驾驭一节课的能力,以此提升组织及逻辑思维能力。可以让能力较强的有特长的学生主讲他们喜欢的课文。在这之前,一般要对上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参与备课,查找资料,提供需要的教学参考书等,学生还可以向教师询问与上课有关的问题。无比的热情、极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使上课的学生全力以赴,同学觉得新奇,也会认真倾听,乐于表达。不仅可以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锻炼他们的各方面能力。
二、以诵读为主线
提起语文,很多学生反感,我想应该是对诵读的漠视、遗忘。我们教材中所选的文章,大多具有较好的使用和欣赏价值,教师可以以“诵读”为主线展开,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心得。当前很多教师掉入了高考怪圈,为了应付考试,接触一篇新文章时,不让学生多读,而是引导学生忙着去肢解,去条分缕析,让学生觉得语文很无趣。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先读,多读,目视其字,耳闻其音,心悟其情,从字、词、句到段、篇,从表面到深层含义,进行全面的感知。在反复诵读中,认知文字,感受声律,疏通文脉。诵读是学生的重要阅读实践,教师的任何讲解、分析,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体验、感受。第一步粗读。课前提出要求每个学生在上课时要能读通课文,这时的诵读要求可以放低,以不读错读音、不读错停顿为标准。看上去这个任务不难完成,但是却需要做很多细致工作,为了不读错音,学生们课前进行了积极的预习,碰到一些不会读的生字都主动去查,把读音认真的写在课本上。想知道句中怎么停顿,就必须清楚这一句说什么,课下注释就可以被充分利用起来,工具书也派上了用场。正式上课时分段抽几个学生来读,通过这一遍诵读,字音字形解决了,句子大意也基本明了,对于文章学生有了初步的感知。 第二步精读。在课堂阅读环节,可以根据段意分段,要求男生和女生作为两个团体比赛朗读,要求学生带着语意和感情去读,教师也可以先范读,也可以鼓励学生范读。反复的诵读中,琅琅的书声中,课文的传神描绘、情调韵味,不用老师多讲,已慢慢跃出纸面渗入心田。第三步,烂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前人的经验现在仍有借鉴意义,文章要想读通读透,只靠课堂上两三遍的诵读几遍是不够的,还需要课下多花时间反复吟诵并配以同步或不同步的仿写仿读,以读助写,以写促读,建立读写一体化的学习流程。
三、 以整合为切入点
目前,中学语文教师的授课,大多从一篇篇课文入手,归纳一篇课文、一个单元、一册书的知识结构,进而形成全套教材的知识体系。长期这样的教学弊端不断地显露出来,它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也不利于整个多元化的、开放的学习过程的呈现,更不利于学生对更多语文知识的了解和积累。语文整合式教学成为一种改革的必然。它是根据将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根据中心思想、创作风格、体裁、涵盖知识点等标准进行重新分类和系统整理,为每一种分类搭配设计相应的整合式教学方案。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将语文基础知识介绍、讲解给学生,一方面也要帮助学生掌握对语文知识的灵活运用,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中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整合式语文教学能够为学生在课堂上创造更多的思考空间,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比较相似知识点的时候,在阅读相同创作风格文学作品的时候,充分进行思考和分析,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解决问题的实践应用能力。这样的课堂教学内容不再是讲述单独篇章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也不再是由教师的语文知识灌输为主,而是综合多篇文学作品、多种写作风格或者文章主旨,让学生在分析、比较相似知识点过程中,在思考、运用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帮助高中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其语文素养和个人情操,以提高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之情。
四、以阅读实践为发力点
陶行知先生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从学习语言的经验来看,语文知识70%得自于课外阅读实践。因此,发展语言能力必须课内打基础,课外谋发展,丰富语文的课外实践活动。真正语文好的学生,靠学教材、听讲解就学得“好”的十分罕见。而语文“拔尖”的学生,十之有九却都是得力于课外阅读实践。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新课程方案选修课和活动课的设置,开出具浓厚的人文色彩的课程。语文老师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利用选修课的拓展性,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基本训练。例如:书法、作文、诵读、文学鉴赏、人物评传、文化常识等,或侧重于情感熏陶,或侧重于健康人格的培养,或侧重于审美情趣的引导。要利用活动课程实践性原则,可组织读书会、诵读会、演讲会、辩论会、文学社团,通过国学讲座、读书、讨论、参观、访问、考察等方式积极开展活动,对于语文教学意义重大:如广泛开展读书活动,撰写读书笔记。课文虽然是经典,但文字量毕竟有限,学好语文必然需要大量课外阅读积累。学生涉猎广泛,博览群书必然会丰富知识,增长阅历,领略不同的作品风格,体会其中人文之美,迁移自己课堂知识,在读书实践中运用提高。在读书中撰写笔记,记下心得体会,增加文化底蕴。从而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又如经常组织演讲比赛、辨论会、口头作文等活动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可以丰富语文活动让学生发表见解,展示才智,传递知识,发表见解,寓教于乐。多组织举办墙报、手抄报、宣传板报。通过办报,了解报纸等传媒特点,使用网络电视等传媒工具获得最新知识,了解国家大家,记述身边小事,从而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锻炼自己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