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组讨论是体现学生主体参与、合作学习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能为学生提供主动思考和语言表达的机会,发展学生的合作、交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灵感,有效避免知识的简单灌输和死记硬背。但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事与愿违的情况,如讨论时一部分学生活跃另一部分学生漠然,或者是课堂表面上十分热闹,但学生收效甚微等。如何进行有效的小组讨论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呢,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宜”与“不宜”。
一、“不宜”之处
1.无思考不宜讨论。小组讨论前师生个体都必须有单独思考的过程,通过思考,形成初步的个人认识甚至疑问,这种有准备的讨论将热烈而有成效。反之,无准备的讨论其成效将大打折扣。作为教者,其准备更应充足,除对问题本身的思考而外,还须对学生讨论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作充分的估量,做好回答或总结的准备,从而实现驾驭课堂、科学引导的目的。如讨论“辨析:我喜欢周杰伦,我想当歌星”。教者必须先思考几点:(1)学生的思维切入点在哪里?(2)学生的思维误区在哪里?(3)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辨析题解题思路等等。引导学生思考,确定学生讨论主题,训练学生思维方法。
2.目标过多或目标不明不宜讨论。一位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前,在黑板上出示了八个题目让学生讨论,从表象上看学生的讨论非常热烈,但因目标分散,讨论成效甚微,且耗时过长,最终一堂课只能草草收兵。同样,目标不明的讨论如同“漫山放羊”,学生讨论内容随意性很大,同样也无成效。而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针对一两个目标讨论,这将集中学生思维,起到重点突破的作用。
3.讨论时间不宜过长或过短。确定一个讨论的主题后,教者须充分估量学生讨论所需的时间,给学生的讨论时间不宜过长或过短。过短,学生思维没有充分打开,讨论没有成效;过长,主题讨论结束后学生会转移话题,影响讨论的成效。学生在讨论、探究时,教者要时刻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准确判断学生认识的深度和理解上的偏差,并适时思考新对策。
4.答案单一的识记类题不宜讨论。教者不能穷于形式而设置讨论,如果讨论只是重复课本内容或不假思索的随意发挥,那么这样的课堂讨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思维碰撞,就无讨论的必要。如“西部大开发的‘西部’省份是哪几个?”之类,学生没有讨论必要,硬让他们讨论甚至会出现错误结果。
二、“宜”之处
1.某些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宜讨论。小组讨论能避免知识的简单灌输和死记硬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灵感,甚至迸发学生创新的火花。讨论能发现学生认识的不足之处,进一步加深对知识尤其是重点、难点的理解,达到认知的理性升华。在认识“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这一道理时,教者要先设定“家乡近几年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变化又说明了什么?”的讨论,再学习课本内容,就显得十分自然,学生容易接受。
2.宜分类分组讨论。同质分组,即水平相近的学生一组,利于优生组挑战较大难度讨论题,也利于中、差生组解决一般性讨论题。异质分组,即水平差距较大的学生一组,优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强,但成绩差的学生知识面不一定比优生窄,优、差生优势互补,相互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者可视讨论题的难易、涉及的知识面等来进行不同的分组。
3.开放性题宜讨论。由于开放性题答案不唯一,具有开放性,因此开展此类题的讨论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同时一个学生的不同见解,都能诱使其他学生的思考和启示,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种讨论将大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他们博采众长,较为自然地接受新知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灵感。如讨论“十一五”取得成就的原因有哪些,再如就如何消除地区还存在的不和谐因素向当地政府提建议等等。
4.讨论环境宜宽松。设置讨论本身就是为了营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传统的师道尊严,会抑制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影响讨论的效果。成功的教师总是在讨论前有几句鼓励性语句,带着谦和的笑容,并主动参与学生们的讨论,这使学生感到讨论环境宽松、愉快,学生无拘无束,思维自然展开,师生间的意见冲撞、争执,将使真理越来越明显,学生的知识、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增强。
5.归纳解题方法宜讨论。开展讨论的目的不仅在于找到问题的答案或结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讨论弄懂解题思路,找到解题方法,学会举一反三。因此教者有意识地强化讨论解题方法,让学生优势互补,是“授人以渔”之举。如练习了看图析理题后,再让学生讨论此类题的解题方法,学生讨论总结出“三步走”法:一是揭示图中主题,二是分析图中问题产生的原因,三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自己的启示等。
(责任编辑黄晓)
一、“不宜”之处
1.无思考不宜讨论。小组讨论前师生个体都必须有单独思考的过程,通过思考,形成初步的个人认识甚至疑问,这种有准备的讨论将热烈而有成效。反之,无准备的讨论其成效将大打折扣。作为教者,其准备更应充足,除对问题本身的思考而外,还须对学生讨论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作充分的估量,做好回答或总结的准备,从而实现驾驭课堂、科学引导的目的。如讨论“辨析:我喜欢周杰伦,我想当歌星”。教者必须先思考几点:(1)学生的思维切入点在哪里?(2)学生的思维误区在哪里?(3)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辨析题解题思路等等。引导学生思考,确定学生讨论主题,训练学生思维方法。
2.目标过多或目标不明不宜讨论。一位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前,在黑板上出示了八个题目让学生讨论,从表象上看学生的讨论非常热烈,但因目标分散,讨论成效甚微,且耗时过长,最终一堂课只能草草收兵。同样,目标不明的讨论如同“漫山放羊”,学生讨论内容随意性很大,同样也无成效。而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针对一两个目标讨论,这将集中学生思维,起到重点突破的作用。
3.讨论时间不宜过长或过短。确定一个讨论的主题后,教者须充分估量学生讨论所需的时间,给学生的讨论时间不宜过长或过短。过短,学生思维没有充分打开,讨论没有成效;过长,主题讨论结束后学生会转移话题,影响讨论的成效。学生在讨论、探究时,教者要时刻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准确判断学生认识的深度和理解上的偏差,并适时思考新对策。
4.答案单一的识记类题不宜讨论。教者不能穷于形式而设置讨论,如果讨论只是重复课本内容或不假思索的随意发挥,那么这样的课堂讨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思维碰撞,就无讨论的必要。如“西部大开发的‘西部’省份是哪几个?”之类,学生没有讨论必要,硬让他们讨论甚至会出现错误结果。
二、“宜”之处
1.某些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宜讨论。小组讨论能避免知识的简单灌输和死记硬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灵感,甚至迸发学生创新的火花。讨论能发现学生认识的不足之处,进一步加深对知识尤其是重点、难点的理解,达到认知的理性升华。在认识“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这一道理时,教者要先设定“家乡近几年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变化又说明了什么?”的讨论,再学习课本内容,就显得十分自然,学生容易接受。
2.宜分类分组讨论。同质分组,即水平相近的学生一组,利于优生组挑战较大难度讨论题,也利于中、差生组解决一般性讨论题。异质分组,即水平差距较大的学生一组,优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强,但成绩差的学生知识面不一定比优生窄,优、差生优势互补,相互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者可视讨论题的难易、涉及的知识面等来进行不同的分组。
3.开放性题宜讨论。由于开放性题答案不唯一,具有开放性,因此开展此类题的讨论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同时一个学生的不同见解,都能诱使其他学生的思考和启示,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种讨论将大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他们博采众长,较为自然地接受新知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灵感。如讨论“十一五”取得成就的原因有哪些,再如就如何消除地区还存在的不和谐因素向当地政府提建议等等。
4.讨论环境宜宽松。设置讨论本身就是为了营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传统的师道尊严,会抑制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影响讨论的效果。成功的教师总是在讨论前有几句鼓励性语句,带着谦和的笑容,并主动参与学生们的讨论,这使学生感到讨论环境宽松、愉快,学生无拘无束,思维自然展开,师生间的意见冲撞、争执,将使真理越来越明显,学生的知识、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增强。
5.归纳解题方法宜讨论。开展讨论的目的不仅在于找到问题的答案或结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讨论弄懂解题思路,找到解题方法,学会举一反三。因此教者有意识地强化讨论解题方法,让学生优势互补,是“授人以渔”之举。如练习了看图析理题后,再让学生讨论此类题的解题方法,学生讨论总结出“三步走”法:一是揭示图中主题,二是分析图中问题产生的原因,三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自己的启示等。
(责任编辑黄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