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与“不宜”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c3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组讨论是体现学生主体参与、合作学习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能为学生提供主动思考和语言表达的机会,发展学生的合作、交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灵感,有效避免知识的简单灌输和死记硬背。但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事与愿违的情况,如讨论时一部分学生活跃另一部分学生漠然,或者是课堂表面上十分热闹,但学生收效甚微等。如何进行有效的小组讨论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呢,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宜”与“不宜”。
  一、“不宜”之处
  1.无思考不宜讨论。小组讨论前师生个体都必须有单独思考的过程,通过思考,形成初步的个人认识甚至疑问,这种有准备的讨论将热烈而有成效。反之,无准备的讨论其成效将大打折扣。作为教者,其准备更应充足,除对问题本身的思考而外,还须对学生讨论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作充分的估量,做好回答或总结的准备,从而实现驾驭课堂、科学引导的目的。如讨论“辨析:我喜欢周杰伦,我想当歌星”。教者必须先思考几点:(1)学生的思维切入点在哪里?(2)学生的思维误区在哪里?(3)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辨析题解题思路等等。引导学生思考,确定学生讨论主题,训练学生思维方法。
  2.目标过多或目标不明不宜讨论。一位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前,在黑板上出示了八个题目让学生讨论,从表象上看学生的讨论非常热烈,但因目标分散,讨论成效甚微,且耗时过长,最终一堂课只能草草收兵。同样,目标不明的讨论如同“漫山放羊”,学生讨论内容随意性很大,同样也无成效。而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针对一两个目标讨论,这将集中学生思维,起到重点突破的作用。
  3.讨论时间不宜过长或过短。确定一个讨论的主题后,教者须充分估量学生讨论所需的时间,给学生的讨论时间不宜过长或过短。过短,学生思维没有充分打开,讨论没有成效;过长,主题讨论结束后学生会转移话题,影响讨论的成效。学生在讨论、探究时,教者要时刻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准确判断学生认识的深度和理解上的偏差,并适时思考新对策。
  4.答案单一的识记类题不宜讨论。教者不能穷于形式而设置讨论,如果讨论只是重复课本内容或不假思索的随意发挥,那么这样的课堂讨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思维碰撞,就无讨论的必要。如“西部大开发的‘西部’省份是哪几个?”之类,学生没有讨论必要,硬让他们讨论甚至会出现错误结果。
  二、“宜”之处
  1.某些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宜讨论。小组讨论能避免知识的简单灌输和死记硬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灵感,甚至迸发学生创新的火花。讨论能发现学生认识的不足之处,进一步加深对知识尤其是重点、难点的理解,达到认知的理性升华。在认识“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这一道理时,教者要先设定“家乡近几年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变化又说明了什么?”的讨论,再学习课本内容,就显得十分自然,学生容易接受。
  2.宜分类分组讨论。同质分组,即水平相近的学生一组,利于优生组挑战较大难度讨论题,也利于中、差生组解决一般性讨论题。异质分组,即水平差距较大的学生一组,优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强,但成绩差的学生知识面不一定比优生窄,优、差生优势互补,相互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者可视讨论题的难易、涉及的知识面等来进行不同的分组。
  3.开放性题宜讨论。由于开放性题答案不唯一,具有开放性,因此开展此类题的讨论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同时一个学生的不同见解,都能诱使其他学生的思考和启示,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种讨论将大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他们博采众长,较为自然地接受新知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灵感。如讨论“十一五”取得成就的原因有哪些,再如就如何消除地区还存在的不和谐因素向当地政府提建议等等。
  4.讨论环境宜宽松。设置讨论本身就是为了营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传统的师道尊严,会抑制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影响讨论的效果。成功的教师总是在讨论前有几句鼓励性语句,带着谦和的笑容,并主动参与学生们的讨论,这使学生感到讨论环境宽松、愉快,学生无拘无束,思维自然展开,师生间的意见冲撞、争执,将使真理越来越明显,学生的知识、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增强。
  5.归纳解题方法宜讨论。开展讨论的目的不仅在于找到问题的答案或结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讨论弄懂解题思路,找到解题方法,学会举一反三。因此教者有意识地强化讨论解题方法,让学生优势互补,是“授人以渔”之举。如练习了看图析理题后,再让学生讨论此类题的解题方法,学生讨论总结出“三步走”法:一是揭示图中主题,二是分析图中问题产生的原因,三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自己的启示等。
  (责任编辑黄晓)
其他文献
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会与“后进生”不期而遇,而“后进生”只是学生的一小群体,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 “后进生”就是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   那什么是“后进生”呢?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看,后进生是指身体和心理两大方面素质发展失衡的学生;从多元智力理论角度看,后进生是指多元智力中
吕向《美人赋》的内涵不单只是自居易诗《上阳白发人》所谓“愍怨旷”的主题,它的创作牵涉玄宗时代后宫妃嫔之间势力的消长以及与之相关的政治走向,因为当时的政治背景,吕向采用
目的:探讨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年轻患者临床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对2000-01/2005-12中山眼科中心临床收治的38例50眼、年龄〈40岁、临床确诊为进展期或晚期原发性慢性闭
"寿贾词"在两宋"寿词"的演变脉络中具有特殊的时代意涵,周密《齐东野语》从旁观者的角度"戏书"贾似道每岁八月征选寿词、品第甲乙的风潮,嘲讽贾相将文艺视为点缀文雅生活、夸饰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