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热蒸汽SAGD循环预热模拟及方案优化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tu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热效果好坏是影响稠油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开发技术的一项重要因素.在蒸汽返回水平段靶点A时蒸汽干度≥0条件下,研究馆陶组H71区块循环预热技术.结合油藏地质参数和物性参数建立地质模型,利用CMG油藏数值模拟软件进行历史拟合,对比等注汽量和等注汽热焓两种预热方案.结果表明:馆陶H71区块采用注入井定注汽量、生产井定产液量目标开展的历史拟合符合率为97.8%;循环预热9个月之后,杜84-馆H71-1和杜84-馆H71-2两口水平井之间已基本形成有效热连通,温度场位于80~100℃,地层压力降至3 MPa,已达到转SAGD的较佳时机;注汽量80 m3/d、过热度61℃(注汽压力6.7 MPa)的过热蒸汽井间平均温度达到90℃所用的时间最少,预热效果最好;在SAGD生产阶段,注气量相同的条件下,注入过热蒸汽相较于注入湿蒸汽,日产油量与累积产油量明显增加.含水率降低.在SAGD生产前期效果更明显.
其他文献
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PSA)是一种罕见但致命的疾病。导致假性动脉瘤形成的原因有很多:颈部外伤、真菌感染、肿瘤侵袭、化疗、放疗或医源性损伤等[1,2]。颈内动脉PSA多表现为反复鼻-鼻咽部突发性大出血,甚至危及生命。本文报道1例以反复耳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最终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确诊,并行覆膜支架植入治疗,
不动管柱多级压裂技术一般采用逐级缩径投球滑套,使压裂级数和排量受到限制,难于满足多级、大排量压裂井的需求.提出周向分级设计理念,通过配合使用隼翼开关和隼槽式喷砂封隔
线粒体脑肌病(mitochondrial encephalomyopathy)是由于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 DNA)异常导致的疾病。线粒体神经胃肠型脑肌病(mitochondrial neurogastrointestinal encephalomyopathy,MNGIE综合征)是线粒体脑肌病的一种,其在临床上罕见,该病在欧洲发病率低于百万分之一[1]
1临床资料患者,男,50岁。以“右耳听力下降2月,走路不稳半月”于我科门诊就诊。患者诉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耳听力渐进性下降,伴双耳耳鸣,嗡嗡声,偶有右耳耳闷、右侧枕后疼痛,未予特殊处理。半月前开始出现走路不稳,活动后眩晕,余症状同前。当地医院内听道MRI示右侧内听道内小结节影,考虑神经源性肿瘤可能性大。门诊以“右听神经瘤,右耳全聋”收入院。
压力会影响管输油品宏观流动特性,但其对内部微观颗粒的作用机制尚不明晰.自主研制带压显微冷热平台,实现0~5 MPa压力范围内油品中蜡晶颗粒的微观结构可视化;制备特殊结构的载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芩蒿滴鼻剂治疗过敏性鼻炎的靶点和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和相关文献检索并筛选出芩蒿滴鼻剂主要活性成分及靶点,通过DrugBank、DisGenet、TTD和PharmGKB数据库获取过敏性鼻炎相关靶点,整合分析获取芩蒿滴鼻剂治疗过敏性鼻炎的靶点,采用STRING工具分析靶点蛋白相互作用关系,通过DAVID6.8数据库进行基因功能及通路富集分析,采用Cytoscape3.7.2软件进行网络可视化,采用AutoDock软件对关键靶点进行分子
1病例资料患者,男,33岁,因“双耳耳闷、听力下降2年余”于2019年3月来我院就诊。患者2016年7月误服盐酸后出现双耳耳闷、听力下降,曾就诊于当地医院行“鼓膜穿刺+鼓膜置管术”效果欠佳。入院查见:左侧咽鼓管(Eustachian Tube,ET)咽口闭锁(图1a);左侧鼓膜前下可见直径4mm穿孔(图1b).
使用直径为28和46 mm的模型钢管、偏心轮起振器、测波仪、孔隙水压力传感器和超声地形测量仪等,通过比尺为1∶ 12和1 ∶ 20室内波流水槽试验,运用控制变量对比实验法,分析波
电场指纹技术是一种依据被测对象表面微小电压变化,对金属结构的缺陷、裂纹、腐蚀及其扩展情况进行检测的无损检测技术,但在点蚀信号的辨识方法上依然存在不足.通过对电场指
增强型地热系统(EGS)多层合采技术中,由于各储层进井压力差异显著,同井筒多储层合采作业中依然会出现较大的层间干扰现象,导致热产量较低且无法精确控制.以构造低产量多层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