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的辅导和转化策略研究初探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son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改变学困生的学习观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本文从加强后进生的思想教育,改变他们的学习观念,促进他们的学习动力,“教师对待后进生要一视同仁,是他们接受学习的重要条件”,“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后进生学习的兴趣”,“在班级中营造一种学习互助的氛围,共同成长”,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并付诸于教学中,同时取得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转化策略 扼杀 一视同仁 营造氛围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随着义务教育的推广,当前所在的农村地区出现了大面积的数学后进生,直接影响了数学课堂教学质量。造成这么多的后进生原因是多方面的,要大幅度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就得转化这部分的后进生。如何转化后进生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大堆难题。
  下面我就个人的一些观点,浅谈几点见解。
  一、加强后进生的思想教育,改变他们的学习观念,促进他们的学习动力
  “思想是主导一个人的一切”。这些后进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观念赶不上,缺乏自主学习。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得从他们的思想教育开始,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同时介绍典型的先进人物的事迹,比如被称为“海南的张海迪”的洪志功在身患“进行性重症肌无力病”。此病目前国内外尚无治疗药物,最终会导致患者全身瘫痪甚至死亡。但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洪志功面对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顽强地和命运作斗争。他自己开了一家小理发店和小书屋,自己养活自己;他用了一年的时间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一部27万字的长篇小说——《痛苦中的微笑》,以近乎白描的手法,真实地叙写了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残疾年轻人如何应对接踵而来的灾难、面对苦难如何有尊严地活着,从一个独特的视角体现了作者挑战命运、自强不息的优良品格。通过这些典型的先进人物的事迹促进他们的学习动力,树立起学习的信心,端正个人的学习态度,能够克服困难的学习精神。因此,思想教育对于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动力有着特殊的教育意义。
  二、教师对待后进生要一视同仁,是他们接受学习的重要条件
  总的来说,后进生的自尊心是极脆弱的,都是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和理解,以及给予他们的帮助。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不得对后进生歧视、讽刺、揭短,以免刺伤他们的心灵,扼杀他们学习的自信心,遭遇一种冷落的共同心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多给予他们一些关爱,多给予他们一些帮助,让他们尽快融入到班集体中来,感受到老师和同学给他们带来的温暖。当向后进生提出问题时,要给他们投向一种充满信任的眼光,当遇到困难时,耐心去引导,让后进生从心理上去掉心中的包袱,主动地接受学习,能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这样就会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我班中的王华同学,学习成绩不理想,平时作业不愿意做,从来不回答问题。有一次在课堂上圆柱的体积时,我发现他没有做,我就走到他的身旁,轻轻地问他:你知道这是计算什么吗?他说,圆柱的体积,那你知道他的计算公式吗?已知了什么呢?他就拿起笔算起来了,结果是正确的。我就请他到黑板上板演,并在集体订正的过程中对他进行了鼓励。从此以后,好象他整个人都变了,每堂数学课他都认真地完成练习,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
  三、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后进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特别是后进生,他们往往对学习没有兴趣感,尤其是课堂上的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题和难以理解的数学概念、法则、公式等知识,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负担。后进生有的可能因为基础差,有的可能思维能力差,所以,老师应注意改进教学方法,以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的不同特征教法上要不拘一格,灵活多变,多选取一些接近他们生活的材料,让他们全身心地融入到数学学习当中来,推动他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讲课过程中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尽可能地降低后进生的学习难度,使后进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在向后进生提问时,问题要适当,让他们尽可能地通过个人的思维回答问题。平时要注意后进生的进步处和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耐心激励后进生上进,有意识地培养后进生的学习兴趣。
  四、在班中营造一种学习互助的氛围,共同成长
  首先在班中建立“学习互助小组”,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互助学习。这样有利于增强小组的凝聚力与合作意识,有利于发挥小组的群体力量,更能带动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扬学生的合作、互助精神。成立学习互助小组,通过优秀生带动后进生,让后进生学习优秀生的一种良好学习氛围,促進共同进步。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很大的帮助,从而达到了减少后进生数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
  [2]《小学数学教学专题研究》。
其他文献
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在整体语文教学改革中,尝试了几种作文教学改革的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改作前指导为作前不指导  我认为,无的放矢的作前指导是没有多大价值的。在学生的思路未确定之前,教师的指导很难掌握分寸。指导得太笼统,师生之间没有心理上和感情上的交流与共鸣,学生有隔靴搔痒之感,写作时依然是四顾茫然,无话可说;指导得太具体,教师又会替代学生的思想,抑制学生的聪
期刊
摘 要:数学复习是高考很重要的基础学科。不管文科、理科都要复习,为了提高总复习效果,笔者创新应用了复习形式和方法,采取了有效措施,提高了高考数学总复习质量。  关键词:高中数学 复习之见 质量效果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不仅仅体现在高考中的重要位置,更深刻的意义是具有智育和美育的功能。因为它能使我们的大脑思维敏捷灵活,实践中对问题分析周密细致,行动中行为循序渐进,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促进
期刊
摘 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因此,作为化学教师,应千方百计地作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并指导学生做一些家庭实验。通过实验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做到:1.在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在学生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3.改进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4.开展兴趣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证明:在以实验为主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动手
期刊
《学记》指出:“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自,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由此可见古人是非常注重提问技巧的。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学习目标的基本手段。那么,在当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充分发挥提问的功能,把教材中的内在机理、语言形式和思想底蕴展现在学生面前呢?本文针对此话题,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探析其策略。  一、吃透文
期刊
小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农村小学,作文是学生最不愿意完成的作业,多数老师对此也深感棘手。我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将近10年,我所带班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了同行认可。我认为对小学作文必须从低年级抓起,低年级的写作基础搞扎实了,学生的创作意识有了,则作文教学就不会困难。下面谈谈我对低年级作文的几点做法。  一、低年级的看图说话教学  作文教学其实从一年级就开始了,一年级的看图说话就是我们的作
期刊
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习的主人是学生,只有把创新精神的培养融入每一个学生的心中,转化为学生自觉的意识、行为才能发挥作用。十几年来,我始终在探索实践,终于寻求到了实现这一转化的有效途径——“异化”和“互化”  一、培养创新精神应该“异化”  创新精神的培养为什么要“异化”。其原因有:1.从创新的实质看,就是要敢于、善于与别人不一样,必须异化。2.从学习的主体看,学生是有差异的个体
期刊
如何通过字、词、句的教学,发展小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呢?“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教育目的”中明确指出)从这一思想出发来设计人教版小语教材第二册《识字学词学句(一)》的教学,就不仅仅是学会10个生字、8个词、7句话了,而要在识字、学词、学句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语言,学习语言,发展语言;同时,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水平,并使他们的思维
期刊
摘 要:如何利用现有条件构建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课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看法: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构建有效教学的前提;創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构建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是构建有效教学的关键;结合多种形式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是构建有效教学的基石;及时的反思教学是构建有效教学的保证。  关键词:构建 农村初中 信息技术 有效教学 
期刊
小学社团活动是教育部为了落实《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推动小学课程计划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程项目。本项活动以“生动、活泼、自主、发展”为主题,以推进素质教育和配合“减负”工作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使广大小学生都能积极参加文明、健康、活泼的课外文体活动为工作目标,从而达到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目的。我镇小学在积极开展社团活动的过程中,有了自己
期刊
摘 要: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设情境,利用视听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去体验、思考、探究、生成、发展,以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让历史“活”起来。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的探究欲望,有利于突破重难点,提高学习效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将现代教育技术引进课堂,是目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而实用的手段之一。在历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