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县城随想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hb9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内地现有一千三百多个县。作为一个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首善之区),县城是城乡之间最主要的中介,可谓“城市之尾、农村之头”。有网友说:“北上广是中国的幻象,县城才是中国的底色。”
  邓丽君有歌:“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小城故事真不错。”如写一篇《生活在小县城的N个理由》,可列出诸多说辞,如生态环境较好,工作和生活节奏不像大城市里那么快,房价相对不是很高,通勤方便,人际间多少尚存人情味,因交际半径小彼此易牵线搭桥,到乡村去休闲度假便捷等。信息闭塞原是小县城的通病,而今网络普及,这已不再算局限性。
  上海作家周泽雄在《小县城的活法》一文中,引浙江某县城文友的话:“据可靠数据统计,中国人夫妻生活的质量,小县城里的居民位列第一,城市越大,排名越后。”他还说:“我稍一细想,觉得话虽糙了点,但也不无道理。谁让我们生活节奏这么快,生活压力这么大?看看他们,一顿饭可以吃上三个小时,单位与家庭的距离通常不会超过一公里,同事和邻居往往合二为一,随便在街上走走,都可能碰到十来个熟人,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可能遭遇到一份亲切。那份不把时间当回事的从容劲儿,看着也能闻出一股茶香,哪像我们,整天把日子当牲口赶。”《新周刊》曾有一篇《最适合我们的生活状态,是在大城市过小县城的日子》。“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不算很离谱。
  不过,县城人倘盲目乐观,一味自夸小县城“真不错”,则显失明智,且显得没见过世面。其实,都市人羡慕小县城里的生活,不过是出于“围城”心理。小县城纵使“充满喜和乐“,但有一条令其在大城市面前黯然失色,那就是要大有作为,就得走出小县城,闯荡大都市。吴昌硕倘一辈子在安吉老县城里的“芜园”耕读,而不到苏州、上海,恐怕只是一个小有才情且很用功的乡村画师罢了。鲁迅倘不走出绍兴,何以有后来的鲁迅?沈从文二十岁时离开小县城“凤凰”到京城,才成就其骄人业绩。余华以江南小县城的牙医身份开始写作,其成“正果”并不在小县城。贾平凹在《秦腔》中借小说人物之口说:“在县上工作长了,思维就是小县城思维,再这样呆下去……只能是越来越小,越来越俗,难登大雅之堂!”有志青年岂可不慎乎?
  “小县城思维”的特征,首先可概括为“自以为是和自以为不是”。“自以为是”指在乡下人面前,自以为是城里人,见多识广,在县城里老吃老做,自信多多。而“自以为不是”,指县城人知道自己不过是小小县城之人,真正到了大城市,又会缩头缩脑、蹑手蹑脚,可谓“乡下老大,城里老七”。那些不上不下的人,在小县城大多混得如鱼得水。
  “大城市里有的,我们也尽量不要落下”,是“小县城思维”的另一个特征。《北京青年报》女记者黎宛冰写某县城的一段话不乏代表性:“这个小城和中国的大多数小县城没有多少区别,唯一能标明它是座城市的是,一个街心的广场,广场上有一座矫揉造作的雕塑,这些僵硬的人手心向天,你争我夺地顶着一只球。我在小城里总见到这样的雕塑,以各种形式顶个球:工农兵顶个球,民主和科学顶个球,人类和动物顶个球,虚构和现实顶个球,男人和女人顶个球,它们分布在许多城市里,变成标志城市文明的丑陋景观。”小县城固然要向大城市学习,但问题是大城市里的许多东西,一旦到了小县城就会变味,变得不是滋味。恶俗本身倒还可以原谅,让人不大受得了的是把恶俗当高雅,视肉麻为有趣。
  文艺家们对小县城也多有不屑。小说、电影以写(拍)城市或农村为多,小县城常是被遗忘的角落乃至盲区(贾樟柯曾是例外)。韩浩月在《中国青年报》上有过《热闹的县城,落寞的县城文化》一文。难怪年轻人感叹:“北上广容不下肉身,小城市放不下灵魂。”
  其次,“官本位”意识特浓是“小县城思维”一大显著特征。网上有一篇署名“农村印记”撰写的“深度好文”《混在县城》,作者发激愤之言:“在县城,只有官场,没有职场。”因为“一官半职在都市是职业,在县城就是领导”。小县城里虽无大官(撑死不过正处级),但“官本位”意识“浓得化不开”,这是“小县城思维”最被诟病之处。作家孟庆德在《小县城》一文中写道:“小县城小,机关衙门的楼房和门脸也就小,但机关衙门里的人架子都很大,比省长还大。参加过一次宴会,十几张桌子都坐满了,人们等了许久,餐厅大门终于打开,一些科级的局长穿着讲究地被人簇拥进来,进来是进来了,都高抬着头,谁也不看,一径向专门为他们安排的单间走进去。”
  “混在县城”,最重要的是人脉关系和人情交往。有关系的顺风顺水,没关系的死蟹一只(谚曰“拎着猪头寻不着庙”,或“关系接错轨,烧香引出鬼”)。县城既带来“熟人好办事”的便利,也导致私人空间的坍塌。在小县城,任何人的生活都很容易被别人插上一脚。那些热衷打探和传播别人私生活的人,说起人家轧姘头,两眼像燃烧的煤球,其嘴脸长得像电视发射塔。
  由现代文明所带来的规则意识、边界感和相对公平的机会,在大城市较多而小县城较少。已习惯城市生活规则的人,回到县城会有明显不适。另外,小县城文化消费普遍不高,想要找到太多“文化氛围”和“文化品位”,大半是奢望。至于文化名人,比晨星更寥。1985年以陕西省长安县文科状元身份考入北大中文系的陆步轩,后来发配回原籍,在县城街头卖肉,一不小心成了“新闻人物”。
  因盛行“官本位”,自然就不大重视人才(专才)。有的人在大城市混不好,以为回小县城会被当个宝,结果还是根草。而京城或省城什么人,只要头衔“高大上”,到了县里也会在场面上被供起来。我在县城听过某些不乏来头的专家、学者做报告,对中国县情、乡情、村情两眼一抹黑,所论牛皮哄哄,大而无当,一点不接地气,就像我那文盲外婆说的:“书读到屁眼里去了。”
  眼下搞城市化,用行政手段的擀面杖,摊大饼似地拉大城镇框架。倘邓丽君再世,当唱“拆的拆,建的建,小城建设真是快”。不少县变成了县级市或大城市的一个区。县城原住户的比例如今已越来越低,而越来越多的是从乡村来此定居的。此大势不可抵挡,问题是广大县城原来就缺少现代公民意义上的“市民”,而新进住县城者,更不会随居住地的改变而自动变成“市民”。于是,小县城里既一以贯之地保留和传承了“城里人”的种种劣根性(类似鲁迅说的“皮袍下面藏着的‘小’”),又平添了一种农民特有的狡黠。不城不乡,亦城亦乡,半城半乡,似城实乡,颇有圆机活法。《混在县城》的作者托名“农村印记”,现阶段的中国县城,确乎有太多的“农村印记”。
  上述种种并不是小县城不良文化之要害,私忖其致命伤在容易颓损人的精神,导致不思进取,在良好的自我感觉中丧失自强不息、励精图治的心志,如生活在地方特产较丰、人均收入较高、生态环境较佳、社会治安较好、民风较淳的山区、半山区县的县城,更易如此。小县城的人要走向大舞臺,除了要有更多的奋斗精神,还要有对过往安逸生活之想念的强大免疫力,否则,虽出而又泯然众人矣。
  纵览中国政治史,“郡县治则天下安”,县一级承上启下,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的重要基础,也理应成为有志之士干事创业的舞台。但小县城当下存在的一些思维方式和行事风格上的弊端,也亟待清除。
  笔者素无大志,更无宏才,便年复一年在小县城里苟且,就像在围棋盘上“二路”爬活……
其他文献
《叩问童心》通过一个个故事记述了田田从幼年到少年成长、学习的过程,在儿童教育学方面提供了许多生动的案例。它是一部儿童启蒙的好教材。说它是一部儿童启蒙的好教材,一点都不虚夸。因为书中的诸多篇目都提供了教育儿童的方式方法。这些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的方法。例如,《识数》介绍了如何通过汽车首尾相同的车牌号来引导孩子趣味地学习阿拉伯数字。《对句》中讲述爷孙俩如何通过句、词、
1935年4月28日天津《庸报·艺术周刊》第六期推出“北华美术专科学校画展专号”,共刊有四篇文章:张恨水的《北华美专学校美展几句话》、张牧野的《写在一九三五年美展的前面》、记者的《介绍北华美专》和未署名的《美展内容之鸟瞰》。该刊3月27日创刊,刊头则由齐白石题写,通信处明确标明是:北平前车胡同北下洼子二号王森然,可知主编系王森然。  据谢家顺《张恨水年谱》记载,1931年上半年,张恨水以稿费收入创
《思复堂遗诗》是“海外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唐君毅先生(1909—1978)母亲的诗集。1973年唐君毅在母亲去世十周年之际,在台北学生书局出版了亲订手抄影印本《遗诗》。之后1991年、2016年两岸《唐君毅全集》均曾以《亲人著述》的形式收录。但自其问世将近半世纪,她多半只是作为一位“名人之母”的闺阁吟唱的风雅陪衬出现。尽管1973年唐先生亲订本“编后记”中曾如此称道其母之诗:“吾母常称温柔敦厚为诗教
1951年11月,中国教育部在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上拟订工学院院系调整方案的基础上,于1952年进行全国大学院系大调整。浙江大学理学院的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被并入复旦大学,医学院并入浙江医学院,法学院停办,农学院独立为浙江农学院,而文学院、师范学院则一部分被并入华东师范大学,一部分与之江大学组建成浙江师范学院,其余部分也被并入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等;浙江大学本身只保留工学院的电机、
王郢: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兴起了一股“国学热”,学术界对此争论也很大,你们二位对此有何看法?  刘绪贻: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广义的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两汉的经学、魏晋的玄学、宋明的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的骈文、唐宋的诗词、元曲、明清的小说以及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体系。狭义的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学术。  以传统文化为根基的国学,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在中国的历史上起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亡命海外。1899年他横渡太平洋,心潮澎湃,作《二十世纪太平洋歌》,讲到自己前往新大陆的目的,是“誓将适彼世界共和政体之祖国,问政求学观其光”,但只到达夏威夷。直到四年之后,梁启超才实现了到美国访问的计划。1903年,他受旧金山保皇会的邀请,于正月廿三日,从日本前往美洲,到美国考察。他遍游美国各大城市,深入当地华人社会,与美国政要交往,用心考察美国的方方面面,后将赴美考察所见
一  你是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就怎样对你。  你从来都不惹麻烦,你总是在排除麻烦,麻烦却总是来找你。  什么时候你才能稍稍安静下来呢?静得没有事做呢?静得自己想做事也没办法寻到事?静得自己无所事事也能那么若无其事,也能那么心安理得?  这可能是一个妄想,你总这么喜欢妄想,要不就是那么幻想。  怎么样才不这样呢?只须好好睡上一觉,一切也就正常了。  正常的你又会再忙,开门,关门,打喷嚏,找东西。  
“序言”作为一种文体,究竟起自何年,始于谁手,今已无可考证了。虽然章学诚在他的《文史通义》中说,后世文体“皆备于战国”,但今天存世的典籍,先秦以前的,我们却未见有“序言”这种文体出现。而赵翼虽有“孔子作《序卦》及《尚书序》”一语,但他这里所言之“序”,却并非我们所说的文体意义上的“序言”,而只不过是一种解说之语罢了。至于姚鼐《古文辞类纂·序》所说的“《诗》、《书》皆有序,而《仪礼》篇后有记”,其所
春风吹拂,花园里的花静静地开了。往年花开花落,我昂然进出家门,并不曾过分留意前门后院的花卉。但今年自3月中旬学校停课起,我开始禁足居家,每天早晚两次散步回来,习惯放慢脚步在房前屋后溜达。鲜花点缀在房子周围,一派勃勃生气。我忽然感谢身边有花卉们每天陪伴,每天展现美丽,让心情紧张的我在赏花中松弛了心情。虽然电视里美国新冠疫情铺天盖地,确诊感染人数天天飙升,死亡人数也日日催生悲哀,但有鲜花陪伴,心情慢慢
考察中国笔记文史地理,历代笔记北至漠河,南极琼岛,东越沧海,西讫伊犁。因为我原在大西北读书、工作、生活,所以比较关注西北史地和各色人物。“秦中自古帝王州”,陕西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深厚,杰出人物推陈出新,文史笔记车载斗量,现在依然是中国文化大省强省,这咱就不说了。且说宝鸡以西的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四省区,辽阔的边地风光和多彩的异域风情,相对复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吸引内地各色人等前往寻幽探秘,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