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知青岁月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remo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2月,当年的知青队长石小林邀请太原知青回插队乡村——原晋祠公社王郭大队去看望老连长王命有。我们闻讯后立即欣喜若狂地聚拢到一块儿,一行八人匆匆忙忙奔回30余年前插队的村庄。久别相逢,举杯畅饮,说不完的心里话,道不尽的思乡情。当年老连长指挥着“响应毛主席号召上山下乡”的50多名知青,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上,“沙场秋点兵”,平田整地的情景至今依稀浮现在我们眼前,当年老连长的矫健步伐及英雄本色还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知青的心里。“弹指一挥间”,30多年过去了,老连长已年逾古稀、白发苍苍,但身子骨硬朗,精神矍铄、风度翩翩,军人的风采依然不减。我们举杯共祝老连长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酒宴间,我一眼认出了当年的大队会计王智(苟嘉)。他平时幽默风趣,豪爽而精细,多年主管全村的财务,在3000多人的大村子里,账目笔笔清晰。如今王会计已花甲之年,依然满面春风,笑声朗朗。我们边饮酒边思源,说到老书记张昌文、年轻书记王风喜、副书记牛彩英;谈起我们曾多次看望过的知青指导员张佗寿。那时张指导员刚从部队复员,比知青大不了多少,他刚毅正直,质朴严肃,又有书法、绘画的特长,大家都很敬佩他。张指导员细致入微地关心知青们的生活;循循善诱地引导知青们的思想融入农村实践活动;井然有序地安排知青们的农务劳动;兄长般地带领着我们度过了难忘的蹉跎岁月。如今他也花甲之年、儿孙满堂。我们祝福他生活幸福、健康长寿!大家觥筹交错,畅所欲言。我拉着情同姐妹任素萍的手,如数家珍般地念叨着同龄友人:王润香、段宝梅、郭荷花、冀平、王春花、白月娥、尤桂兰等等。大家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施展着文韬武略。我永远怀念素萍的哥哥任炼金。当年在科研组我们朝夕相处了三年多,在繁重的劳动中,他时时处处关照我们这些城里娃,脏活累活都带头做,对科研项目热情执著,才华横溢,农科院下放干部王院长非常器重他,在1976年恢复高考制度后,曾破格选拔他到农科院深造学习,正在他踌躇满志的时候,谁曾料想天有不测风云,风华正茂的他因车祸英年早逝,令人惋惜不已。大家又谈到村里几十年来的巨大变化,大部分人家都盖了小二楼,奔向了小康。这时老连长提议带领我们到村里去看一看,领略一下村里的新风貌。
  我们一行来到了村头的老爷庙,清一色的砖墙增添了古老寺庙的青春活力,院墙、院门都翻修一新,崭新的四个角楼上分别悬挂着钟磬。院子里的南北房拆掉后形成了宽敞的走廊,墙壁上镌刻着许多书法作品。屋顶金黄色的琉璃瓦与红日交相辉映、鲜艳美丽。能清晰再现往日景象的唯有挺立在寺院当中的这棵参天古槐了。它粗壮高大、枝繁叶茂,一到夏日,浓荫覆盖着整个寺院,幽静清爽、沁人心扉。走过庭院跨进正殿,堂中央供奉着菩萨的神像,它微笑地迎接着久别的青年人,罗汉恭敬地肃立在两旁。环绕神像的三面墙壁上画满了三国人物的故事图,彩色的,非常生动形象、诱人眼球。想当年这里是我们科研组的稻谷仓库,有一次我走进大殿选择优良品种时,因观看壁画专注,竟身不由己地感到号角吹响、锣鼓齐喧、战马嘶鸣,自己仿佛置身于旷远的古战场之中,俨然是个三国人,任凭诸葛亮指挥火烧赤壁、六出祁山呢!神游天外而意在时空啊!当我徘徊在正房的走廊上时,仿佛又看到了慈祥和睦、笑容可掬的福堂爷爷。福堂爷爷是一位复员军人,腿略有些残疾。当年他一人独居在这寺庙的两间正房里,写得一手好毛笔字,为大队部抄抄写写,安度晚年。32年前,在声势浩大、如火如荼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红海洋中,我恰逢高中毕业,就主动、热情、义无返顾地投入了这个热潮中,在一个风雪交加的下午,知青们踏着泥泞的道路来到王郭村大队部,第二天,我在寺院认识了福堂爷爷,他推荐我到科研组劳动。每天下工后,我再到爷爷家仿写欧阳询的《多宝塔》、钟绍京的《灵飞经》等字帖。他辅导我写各种应用文,让我读报。我还钟情于写知青小说和打油诗。繁重的劳动常常使我筋骨疼痛、疲累难忍,但一来到福堂爷爷家的写字台前就振作精神习字行文。有一天劳动回来,我饿得头晕眼花、坐卧不安。福堂爷爷立刻到寺院南边的粉条厂给我要来一大碗粉条,我狼吞虎咽地吃下去。直到今天我还能体验到在饥饿中得到食物的那一份欣喜!还有一次,我病得昏昏沉沉,浑身无力,倍感心灰意冷,前途渺茫,福堂爷爷边给我吃药边鼓励我说:“年轻人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只要有恒心、毅力,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后来,我通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田间劳动的艰苦锻炼,自发地刻苦进取,日以继夜、年复一年地拼搏学业,终于获取北京师范大学本科及研究生的学历,在省级重点中学的三尺讲台上辛勤耕耘了30余年。尽管福堂爷爷去世多年,但我始终坚持遵循爷爷那次语重心长的叮嘱,以此来告慰福堂爷爷的在天之灵。
  寺庙的对面是当年大队科研组的温室。白吉成队长率领十三四个社员搞麦子、水稻优良品种的培育研究。6名知青(2男、4女,我是女生之一)被分配到科研组劳动。白队长当时年过半百,有丰富的农业经验,看看天能准确地安排播种、施肥、浇水、收割的农活;抬抬腿能丈量策划平田整地、套种改良的方案。他接收了“肩不能扛、手不能拎、五谷不分”的这些城里娃,手把手地教我们撒种、间苗、锄地、插秧、割麦、打场等农活。记得头一年间苗时,我蹲了一会儿就腰酸背困、腿麻得不能动,只好双手托地、连跪带爬,半天间不了几棵苗,眼看分配下的任务完成不了,急得直哭。经过白队长的帮助,我终于完成了任务,内心充满了对他的感激之情。
  我们一行又来到当年知青曾经居住的地方——玻璃厂旧址。昔日高大的厂房和烟囱都已变成崭新的居民楼。寺庙的后墙根原有一块儿知青的菜地,那里充满了知青尝试种菜的许多往事。想当年道路两旁是碧绿的稻田,夏日青蛙的聒噪声曾使知青们彻夜难以入眠,至今还记忆犹新。
  1976年1月8日晓风残月时分,悲痛的噩耗传来:周恩来总理逝世。知青们自发地臂戴黑纱与全村老少迎着凛冽的寒风,肃立在村西头召开追悼会。我受命在台上宣读冰冷的讣告,难以抑制悲痛的泪水边哭边读,台上台下哭声一片。几日后我独自悲愤地乘汽车到太原五一广场,乘火车到天安门广场,日以继夜地抄写悼念周总理的诗词。返回村里后,我又天天写“伤痕”日记,在板报上抄录《天安门诗抄》,缅怀周总理一生平易近人、无私奉献的丰功伟绩和革命精神。悲伤痛苦的泪水常常浸湿文稿,痛苦的心灵只能在田间繁重的劳动中或业余写作中得以宣泄。
  1976年6月,白天还“风吹麦浪十里香”呢!晚上一场暴风雨袭来,即将收获的麦子霎时间都浸泡在沼泽泥滩里了。白队长、老王家、老董家等几位老一点儿的社员,蹲在地头老泪纵横,号啕大哭。知青们看着他们哭得伤心也跟着掉泪。待到第二年麦子成熟后,知青们懂得了接受教训,奋勇当先地与乡亲们连夜抢收,“龙口夺食”。在体验了繁重的劳动后,我心里千百次地祈祷上苍,让我们把麦子收割后再下暴雨吧! 心想:“若再遇上暴风骤雨,最先放声大哭的是我们这伙儿知青。”那一年,唐山大地震的余震也危及到我们知青插队的村庄,那天夜里正在睡梦中,知青宿舍的床铺、衣箱物品顷刻间坍塌到地穴里。原来我们住的宿舍下面是一片坟墓,地下空空的,大伙儿顿时惊骇万分。知青们爬出地穴,跑到大队部找领导。结果大部分村民同样也被水淹了,大队干部正泡在污水中抢险救灾呢!情急之下知青们也奋不顾身地冲入水中帮乡亲们转移东西物品。18岁的知青们就是这样,在几经暴风骤雨的洗礼后,接受了“上山下乡的再教育”;品尝了生活的辛酸苦辣;深刻地烙印了人生难忘的史实。
  刚插队时,村里领导和村民们都认为城里娃吃不了多少,就让知青们随便吃,还派李大爷负责给知青们做饭。李大爷天天变着花样、精心做饭菜。第一年的冬天,知青们天天到村西头的河边平田整地,整天干苦重的土方工程,不到半天肚子就咕咕叫了,见了饭菜激动得掉眼泪。我们这些“生下就挨饿;上学就停课;毕业就下乡;回来没工作”的城里娃饿慌了!似乎人人有个深不见底的“麻袋肚”。用两支筷子串上七八个馒头,没有菜都可以“狼吞虎咽地吞下去,食而不知其味”。几个月下来口粮告急,一年下来大队闹粮荒了。因为当时国家规定第一年每个知青每年供给400斤粮食,第二年自给。现在每一个知青都超标了几百斤粮食,大队也不富裕呀!于是第二年改为知青定量吃饭,单独核算,并选派知青伙食员给大家做饭。按每个人吃的多少扣自己所得的工分。知青们所挣工分还不够自己每天放开肚子吃的口粮,所以每天的食量一下锐减到半斤八两。这根本吃不饱,没办法只好打点野食,比如:水煮青蛙、火烧玉米、烤红薯、挖萝卜吃等等。男知青挖水渠,挖回冬眠的蛇,剥了皮,焖在米饭大锅里,黄澄澄、油辣辣、香喷喷的,好吃极了!到桃儿刚刚熟的时候,千方百计地吃一两个来充饥。有一次,科研组的几个知青到林业队摘桃子,刚往背心里放了两个就听见犬吠,慌乱中弄出了声音。看桃园的喊话了:“谁偷桃儿呢?”知青们边往麦地里跑边扔掉刚装在背心里的桃子,一溜烟地跑到科研组社员的身边,觉得有亲人呵护了,谁知却把对方引入家门了。“白队长,你的人偷桃!”白队长抽着烟袋锅不吱声。嘴快的抢上话茬说:“你拿来证据啊!不要找我们科研组的,我们科研组的人才不稀罕你们林业队的东西呢!去、去,走开,别耽误我们干活!”看园人的手往麦田里一指,几个桃子赫然显现在大家眼前。全组的人终于忍不住捧腹大笑起来。连平时不苟言笑的白队长也“噗嗤”地笑了。知青们都羞得无地自容了,恨不得钻到地缝里去。看园子的人牵着狗走了,大家都去劳动了。不一会儿,白队长走过来递给我们几个桃子,对我们说:“快吃了!以后可别再去偷了,过几天到我家园子里吃吧!”知青们面面相觑,顿时都涌出了满眶的泪水,一股暖流遍及全身。
  冬天,知青们大都穿着黑色灯芯绒的布棉鞋,劳动到天黑时鞋底、鞋帮都被汗水浸湿了。临睡前烤干了第二天再穿,这样周而复始。有一晚我把鞋子烤在圆桶式的铁炉上睡着了,一觉到天亮时大家闻出怪味,一看鞋轮廓虽然完好如初,但已烤焦了。
  想当年“响应毛主席号召上山下乡”的城里娃,家境都很贫寒。在多子女的家庭里,大的几个插队后才能照顾最小的留城。物质生活极度贫乏。知青上山下乡一方面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另一方面找到了吃饭、睡觉的栖身之地。因为只有插队才是当时年轻人的唯一出路。刚下乡时,知青穿着连膝盖带屁股都补着大补丁的裤子和破旧的衣衫,用着简单的铺盖卷,席地睡在稻草上,乡亲们看着可怜,一年四季的衣服总要检点招呼。最难忘的是荷花的妈——郭大妈。郭大妈为我缝制冬装,她把柔软轻盈的棉絮夹在两条秋裤里缝成棉裤,我穿在身上贴身暖和,劳动起来也很方便。至今我和荷花情同姐妹,每到晋祠一定要去看看荷花姐。上次在素萍家聚会时见到众多的姐妹,高兴的话儿满天飞,激动的心情荡漾在心田。我常常自诩自己是“晋祠人”,王郭是游子永远思念的家乡,无论我走到哪里,永不改变的是这浓浓的乡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年到春节,我们思乡情切,往往相邀返回村庄,最想看也最喜欢看的是背棍、旱船和高跷等节目的表演。记得那年,晋祠公社搞文艺汇演,我们从太原请友人为知青编排了反映田间劳动的舞蹈,尤桂兰老师亲自为我们化妆彩排。在晋祠公社门口搭的大戏台上,由我领跳、十几个女知青浓妆艳抹翩跹起舞。台下掌声如雷,口哨声、叫好声经久不息。到小店区参加知青大合唱的盛况更是空前。我正在台上挥手打着拍子,系在腰间的解放军方口皮带突然崩开了,我掉头跑下台来急得直跺脚。知青好友春香忙给我系上她的。我回到台上继续指挥。演出结束后,夜已很深了。知青们乘坐在大卡车上,一路歌声一路欢笑地回到村里。至今还记得在“太原市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代表大会”上受到表彰时,我的那份激动心情和立志扎根农村革命到底的那么一种精神状态。
  许多年来,知青们常常聚会,也常常饶有兴趣地谈论起在村里搞的文体活动。想当年我们也给“广阔天地”增添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在插队的日子里,知青们曾经攀登过天龙山的巅峰;抚摸过天龙山石雕弥勒佛的笑脸;也曾泛舟晋祠公园美丽的湖畔;饱览这里的名胜古迹;观赏这里的青松翠柏、姹紫嫣红、花团锦簇的美景;畅游一江春水、搏击万里长空、放飞理想、任思绪飘扬……30多年过去了,这段挥之不去、刻骨铭心的记忆,给了我们不怕吃苦、知难而上、勇于拼搏的精神,这也为我们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唉!快走吧!天要晚了!”友人的叫声把我从思绪中拉回现实。我们告别了老连长,依依不舍地离开村庄。车开得很远很远了,我回头看,老连长还在向我们挥手,两行热泪潸然落下,胸中荡漾着几度蹉跎岁月的激动情怀。
  (责编 一竹)
其他文献
1952年4月26日,银行“打虎队”在“三反运动”结束时合影留念。流星岁月,60年一晃而逝,每当我翻看这张发了黄的照片,就想起当时惊心动魄、震憾心灵的一幕。  那年元旦刚过,便接到县委办公室的通知:全体人员务必在下午二时,到中学礼堂听三反运动动员报告。进了会场,武警戒备,气氛森严,大家心里顿时一震。会上没有人做动员,我也没有听报告,只是从头到尾看了县直机关经营商店的会计因贪污公款被逮捕法办的全过程
期刊
作为中国当时最大的工商业资本家和全国首富,盛宣怀拥有的资产不计其数,如现在的天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苏州留园等,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曾获得一份特殊的资产,即得到慈禧太后赏赐的沿海三个岛屿——钓鱼台岛、黄尾屿、赤屿。  这是怎么回事呢?今日中日钓鱼岛主权之争,使得慈禧赏赐盛宣怀钓鱼台三岛这段史实,成为我国专家和媒体追逐的焦点。  当年,首先向媒体透露此段历史的是盛宣怀的孙女,但她也讲不清楚祖父得慈
期刊
平遥纱阁戏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传统美术的形式于2011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既是对它本身存在的肯定,也让此项传统民间美术的形式再次高调进入人们的视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保护,也要有传承。它不同于一般文物,单纯地让它以实物的形式保存下去是不够的。所以当它再次进入我们的生活,我们除了关注它、认识它、重视它,更应当挖掘它的独特之处,强大它的内核,让它拥有流传下去的鲜活
期刊
《四世同堂》,一部民族的痛史、愤史。在《四世同堂》中,老舍继承了鲁迅改造国民灵魂的五四传统,把造成国人性格懦弱、敷衍、苟且偷安的思想根源指向传统的北平文化。  而整个北平文化又是以家族文化为基础的。  因此老舍在《四世同堂》中便集中地审视了中国的家族文化,对其消极性因素进行了理性的审视与批判。  如果说鲁迅从思想的角度,茅盾从政治、经济的角度切入社会现实乃至整个人生的话,那么老舍则是从文化层面上观
期刊
赞布呼清真寺位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城25公里外查汗都斯乡的赞布呼村,是迄今为止我国唯一一座由红军修建的清真寺。在地广人稀、历史遗存单薄的青海高原上,这座在敌人严密监视下建起的赞布呼清真寺,以及红军与赞布呼清真寺所结成的一段历史,无疑使青海人民心中:充满了自豪感,也给今天的我们留下很多的回味……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后,红四方面军总部及所属之
期刊
清朝灭亡后,各地军阀林立,战乱连年,民不聊生。尤其在四川,军阀竟然多如牛毛,报得上名号的就有“巴壁虎”刘湘、“羊子”杨森、“傻儿师长”范绍增、“水晶猴子”邓锡侯,“冬瓜”田颂尧、“多宝道人”刘文辉、“矮子”李家钰、“灵官”王陵基、“老乱”王缵绪、“瘟猪”唐式遵等人。  一、 “海陆空三军司令”刘湘,海军力量——“浪沉兵舰要赔钱”,空军力量——用石条代替 “炸弹”  刘湘(1890-1938),四川
期刊
今年,是气贯长虹、波澜壮阔的共产党诞辰100年。  今年,是叱咤风云的民族英雄杨靖宇烈士殉难81周年。  头颅可断腹可剖,烈忾难消志不磨。  碧血青蒿两千古,于今赤旗满山河。  这是大文豪郭沫若赞颂共产党人杨靖宇先烈,也是赞颂坚贞不屈反抗外来之敌的炎黄子孙的一首壮烈诗篇。一  杨靖宇1905年出生在河南省确山县,1927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29年被我党派到东北,在中共北满洲省委工作。“九·一八”
期刊
近年来,不少媒体和报刊刊登过诸如“汪伪第一夫人在提篮桥”、“陈璧君终身被囚之谜”一类的文章。文中述及宋庆龄、何香凝得悉其关押在上海提篮桥监狱后,有心拉她一把,于1949年9月找到毛泽东、周恩来,毛泽东说“只要陈璧君发个简短的认罪声明,人民政府可以下令释放她”。当晚(9月25日晚上)宋庆龄、何香凝联名写信给陈璧君。陈璧君拒绝认罪,还给宋庆龄、何香凝写了复信,终至终身被囚。  笔者从1990年夏秋开始
期刊
回望20世纪中国文化史,胡适作为那个时代“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领军人物,影响了一代甚至几代学人,“我的朋友胡适之”——这个充满亲和力的称呼,成为一个时代的佳话。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他的一个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就是倡导并推动使用白话文。白话文能发展到今天这样被广泛应用的程度,是与胡适先生的巨大贡献分不开的。他不仅是白话文的倡导者,也是白话文推广使用的躬身实践者。他是第一个用白话文写文章的人,也
期刊
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姊妹篇《续西行漫记》(韦尔斯著)中,记述了一桩中国文化史、话剧运动史上值得纪念的盛事:鲁迅先生的不朽名著《阿Q正传》于1937年春由抗日剧社首次搬上舞台,轰动了延安全城。书中“苏区之夏·流动剧社”一節这样写道:“那有趣的农村无产者阿Q是由剧社主任曹彬三(译音)扮演的。从此以后,他无论走到哪里,人们都高声喊着‘阿扣一伍’这个玩笑的称呼欢迎他了。”这个令人喜爱、受人欢迎的阿Q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