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家宝和传奇

来源 :祝你幸福·午后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Si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年级的第一个项目是“说说你的文化”,老师给了一个纸袋子,要求用有“文化”涵义的物品把纸袋装满,用有“文化” 的照片图片装饰纸袋。老师说:家长们,一定要记住你们的孩子的作业是他们自己的作业,可是这次的作业,你们估计需要帮很大的忙。我已经准备好被娃各种奇葩的问题淹没,没想到他光速跑到网上一通搜索打印,等我回过神来成品都差不多出来了。
  纸袋子周围的照片一面是山水,他挑了张家界、长城、九寨沟;一面是吃的,全是他吃过的来自中国超市和中餐馆的美味:小笼包,汤圆,当然还有他最爱的米线;一面是中秋的月亮,楼台亭阁,春节的舞龙舞狮;一面是算盘、毛笔、砚台之类的。然后翻箱倒柜地把我从国内带回来的小玩意找出来塞满纸袋子,齐活!
  我跟他排练了一下,自卖自夸地觉得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我家娃的水平并不比张艺谋差。住在移民国家新移民扎堆的社区,想象孩子们带来的展品肯定精彩纷呈,我都觉得挺期待的。拿到教室展示回来,他有点失望有点不平,说大部分人展示的都是家里“祖上” 传下来的东西,质问我“你说,这能算文化嘛?”
  虽然瞧不上,还是有点羡慕,跟我说某某的爷爷是著名橄榄球运动员、某某的叔叔和川普吃过饭、某某的太奶奶是泰坦尼克的幸存者。都是有故事的家庭啊。他的同学们还展示了传家宝,传了几代的小物件儿,首饰啊,首饰盒子啊,甚至百纳被啊什么的。他一向喜欢这些有来历的小玩意儿,觉得很cool,问我们家有没有,我说没有,什么都没有。从我父母那里,我父母从他们的父母那里,连一根针都没有传下来过。
  我说我的外婆会绣花,以前家里有一副她绣的信插,我上大学回家过寒假似乎还见过。我外婆和她的母亲和姨母都是当地有名的绣花能手,我娘说她们绣的花看不见针脚,这门手艺在当时都没几个人会。我也不知道绣花看不到针脚是件多么了不起的事,不过那副信插上的四季花卉的确图案清雅、做工精致。我出门玩也好逛个工艺店什么的,橱窗展示标价吓死人的绣品,我觉得看起来并没有比我外婆的手艺精湛多少。
  娃问信插现在还在吗?我说找不到了。他有点生气,怎么这么不小心啊!要不是我比较凶悍,感觉他就要点着我的鼻子痛斥我败家了。



  跟小伙伴们说这件事,大家都进行地毯式记忆搜索,发现自己家都没什么传家宝。我们这一代人出生之前的中国社会动荡太大,每个家庭都在时代的漩涡里漂泊,留不住什么东西来当传家宝是情理之中。有个小伙伴说你们都太实在了,你给他个破铜烂铁说是祖上传下来的不就行了。另一个说那他以后拿去求婚怎么办?那一个说,连媳妇儿一起骗呗,方世玉他妈的玉镯子要不是当场被揭穿,谁敢说人家没有几百年的历史。
  我一直觉得自己算挺调皮的中年妇女了,原来小伙伴们比我更调皮,也不知道是谁带坏了谁。“好女不问嫁时衣,好男不问爷田地” ,我对于家产这件事,一直没多少兴趣。可是传家宝不一样,如果年代久远,经过时间沉淀,背后一定有好多传奇故事;如果是来自亲近的人,睹物思人,也算是念想。父亲有一块瑞士表,从我记事起就看他到戴在手腕上。很好奇穷乡僻壤的,他哪来这么贵重的东西,还是洋货。不过看多了也就见怪不怪了。这如果留着,也可以算作传家宝吧。一块机械表,产自遥远的欧洲,怎么来到在封闭、偏远的四川乡村赤贫家庭长大的男人身边,怎么陪他度过大半生。这个故事简直可以写一本小说,不过不知道十岁的美国小孩们能够领略多少。
  就连我自己,从小喜欢听别人讲故事,尤其是长辈们的故事,对这些故事虽然着迷,却始终只能雾里看花。我的祖上没有人打过橄榄球,也没有人跟川普吃过饭,更没有人坐过泰坦尼克,但是我们都“不是没有来历的人”。他们的故事在我生活的语境里,比橄榄球和泰坦尼克更遥远,更陌生,也更神秘。在那样的年代能活下来,还能成家立业传宗接代,都是传奇吧。他们都是小民,恒河里的一粒沙,历史书上找不到他们的身影,电视剧里的龙套、路人甲,可是对于我来说,他们的故事有奇特的分量。
  小时候跟我妈看电视剧《阿信》,她说,这可真像你太婆。上个世纪初,太婆和她的鸦片烟鬼前夫离婚,带着两个女儿改嫁,生了我的外婆。她是那个年代的先行者,女强人,自己经营一家客栈,养大了三个女儿;三个女儿又养大了好多儿女;三个女儿的儿女又开枝散叶,现在四海之内,皆有我的近亲远亲。
  后来看到阿信带着小孩逃出婆家,我娘又说,哎呀这就是你姨婆的故事嘛。太婆自己不识字,却供女儿们读书,这在小地方算很前卫的了。大女儿在外地上了师范,远嫁他乡,生了好几个孩子。他乡比故乡还落后,读的书在那儿完全用不上。乡下人欺生,更欺负没有娘家撑腰的女人,还有婆家各种苛刻无情。姨婆咬咬牙带着儿女从他乡逃回故乡,坐着滑竿,最小的那个还抱在怀里。她身无分文,连吃饭的钱都是抬滑竿的人垫付的。到家乡碰到的第一个熟人是她的妹妹,她跟她的妹妹说的第一句话是:“你帮我把抬滑竿的打发了吧!”我娘每次讲起这个故事,总是说:“读过书的女人到底不一樣啊。没受过教育的女人哪有她那种胆气。”
  这个故事我娘讲了不知道多少次,每次我都听得如痴如醉。我没有传家宝给孩子,只好给孩子讲我自己的“传奇”:离家上大学、坐两天两夜的火车到遥远的城市;揣着我的全部积蓄(第一个学期的学费)只身出国,出发之前和我外公在地图上找到那个陌生的大学城的名字——“在沙漠里呢” ,外公点着那个小得几乎看不见的黑点对我说。就是很普通的新移民的故事,他居然听得带劲,毕竟美国很多家庭的传奇故事,都有这样常规的开头:“我爷爷刚到美国的时候,身无分文,一句英文都不会说。”
  故乡、家族、祖先,都早已抽象成一个个符号,可是每次远行,我都会想起姨婆的故事。她怎样一个人带着稚嫩的孩子,坐在颠簸的滑竿上,计算着路程,掩藏着自己身无分文的事实,一步一步朝故乡的方向靠近;她劝说滑竿师傅把她和孩子们从遥远的他乡带回家乡,山路盘旋,竹林、山丘、小河从她身边颤悠悠地滑过去,她心里是不是在想:“回家,回家一切都好会好起来。”
  我想,一定要把这些故事写下来,可是每次试着写,都觉得愧对先人,完全写不出那些故事里应该有的丰富和生动。那些的苦难和艰险离我太遥远了,她们的勇气、胆略和坚韧,我也只能远观。我坐在和平的年代里,平稳的书桌边,桌上摆着四季常青的盆栽——岁月平静得几乎凝固。相对祖辈们的传奇,我的生活像一张质地良好的崭新的白纸。在这样的白纸上我写不出那些深沉而惊心动魄的故事。
  在网上看到有个女孩子写他们家和宽窄巷子的故事。她说她从来不逛宽窄巷子,那一片是她们祖上的私产,后来充了公,再后来又变成了人人可以在那儿吃喝拉撒的旅游景点,她看着觉得心痛和愤怒。我看作者年龄不会比我大,想来“祖上曾经阔过”也都是她听来的家庭传奇故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我倒是很难对这种叹息和愤懑产生代入感。汉高祖的后代也只能卖草鞋,这种“曾经都是我家的”的执念,说得好听是怀旧,落实起来,不过是镜花水月,属于别人的过去的特权。豪门大族的乌衣巷口,也许本来曾经就是寻常百姓人家。如果每家都有一套从古传到今的家谱,谁家的传奇里没有过白手起家,没有过诗书相传,没有过家道中落呢?
  人类学家考证说,现在地球上所有人的“家谱”都能追溯到同一群祖先,所以呢,什么我家的你家的,都是自家的。
其他文献
一片枯黄的树叶带着一生的荣誉徐徐飘落;一朵凋零的花朵随着最后的一次采蜜渐渐枯萎;一位年长的老人在救护车的铃声中永远地闭上了双眸。你的辉煌成就,并不是永久的,千年之后,谁能记得你?随着时间的推移,名誉渐渐变成了文字,文字渐渐变成了精神,精神渐渐地模糊……但你只要“散发光芒”,精神将会永远流传。“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是泰戈尔的观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司马迁的观点。
期刊
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家家户户都要除旧迎新,贴春联、放鞭炮、吃饺子……  饺子,具有特别的意义,代表着吉祥和团圆。所以,在这特别的日子里,我们也不例外,要吃饺子。那天,奶奶早早地把食材准备好,开始包各种各样馅的饺子。我看见后,有点跃跃欲试,也想尝试一下。奶奶答应了,她让我先看一下她是如何包的,然后再让我试包一下。我看了一遍,心想:原来包饺子这么简单,那我肯定马到成功。 
期刊
1  在知乎上搜索“和父母出游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不出意外地看到了一张张幽怨脸,随意截几段回答大家感受一下:  “来来来,你站这儿,我给你照张相。”  “你趴这……”“你蹲这……”  然后不拍个十张,不让我对着景点做一整套体操动作就走不了。  “这不就是咱那边的XXX?”  “感觉成都的伤心凉粉就和咱的凉调搅团一样啊。”  嗯,中年妇女的世界大同论我是理解不上去。  “这个好贵!”  “不要浪费钱
期刊
Q:  本人上海女,外企工作。上个月交了个外国男朋友,在酒吧里认识,身高一米八六,体格健壮,坐标底特律,喜欢中国文化就来上海了,在广告公司当一个小主管。  外国男友神马都好,讲话都是我喜欢的外国腔调,不过共处一个月,完全被他给震住了。  在他家过夜,第二天早上五点半必须起床,周末也是如此,完全不会尊重我要睡懒觉的需求。我起得晚一点他就说我的生活方式不健康,而他自己爱喝可乐就不提了。  而且,每次可
期刊
自从放了寒假,我在做作业的同时,日日盼着回老家。为什么呢?因为老家过年的风俗很有趣,比如说:杀年猪、做豆腐、拜天神等。其中,最好玩的就数杀年猪和做豆腐了。一想到啊,就让我流口水。  终于,在我的日盼夜盼中,我和爸妈回到了老家。刚一下车,我就听到了猪凄厉的喊叫声。这么巧,原来外公他们正要杀猪。养了足足一年的猪,肥肥胖胖的,四只猪蹄两两绑在一起,被四个大人压在杀猪凳上,还有杀猪师傅拿着一把二十几厘米长
期刊
1  网上有人问:“一段感情,从无话不说,到无话可说;从秒回你的信息,到最后的冰冷不语,你们花了多久走到这一步?”  网友的答案中,半年到一年左右的人,竟然占了多数。  当爱情过了蜜月期,激情褪去,琐碎的现实生活扑面而来,两个人有没有话说,会不会沟通,直接决定了感情生活的质量与相处效果。  电影《一句顶一万句》里,一开头,是兴高采烈的男女主角在民政局领结婚证,排在他们前面的,则是一对来离婚的夫妻。
期刊
作者簡介:小林(林帝浣),畅销书作家,人文摄影师,漫画家。作品《国画24节气》代表中国申遗成功,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背景画作者。
期刊
一  午夜,车窗外几粒灯火,在灰霾中光芒微弱。  这是一座县城。我在这里读了三年书。这个地方唯一的特产是梨。梨的特点是皮很薄,一碰就破,汁水又多。  第一年国庆节放假,正是梨熟季节,同学们都去买梨带回家。我也跟着去买,盛在一个军绿帆布包里。  离家三百里。  车很挤。老鼻子人了。从车门根本进不去,我是被同学从车窗塞进去的。帆布包放在行李架上,行李架堆到了车顶。客车的角角落落都填满了,没有一丝空间是
期刊
记得那是个有雾的早晨,隔着蒙蒙薄雾,看什么都像隔着纱一般迷人。竹梢、树叶、小草上挂着晶莹剔透的露珠。  几声清脆的鸟鸣,把我从黎明的梦境中叫醒。我循声望去,只见在竹林中有两只可爱的小鸟正在枝头轻盈地蹦蹦跳跳着,同时发出悦耳的鸣叫。树枝上边有蹦蹦跳跳着的小鸟都是常见的,但是这两只小鸟却久久不肯离去,一只飞走了,但过了一会儿,又飞回来了,嘴中还叼着一条肥肥的虫子。直觉告诉我,莫非小鸟在树枝上筑了巢。我
期刊
今年是我大学毕业二十周年,聚会没有去,看前方传来的照片的时候,发现大部分老师我已经不认识了。  这样的学生实在太差劲了,学习差劲,记忆力更差劲。  我自己的学生还要夸张。某一年元旦联欢晚会,有一个现代舞的节目,其中一个小姑娘虽然不算顶漂亮,可是跳得有味道,我忍不住打听了她的名字,姑且叫她小顾吧。后来发现原来她就在我的课上,估计不太常来,来了也不听讲,躲在后面闷头干别的事。  有一次我到学校附近的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