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海珍:心灵守护者

来源 :脊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0283999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身材高挑,步履轻盈,面容和蔼,话语轻柔,柔弱中不乏坚定,谦恭中充满自信,这是彭海珍给人们的第一印象,但她那肩担道义、无私奉献的精神更加让人折服。
  彭海珍,现任双峰县精神病医院院长,该院创始人之一,双峰县精神病学科带头人。从事精神病临床工作十余年来,她一直用自己赤诚之心温暖着每一位患者和职工的心田,把双峰县精神病医院打造成了全省唯一一家县级精神病医院。她先后被授予省“芙蓉杯百岗明星”、“巾帼建功标兵”、“助残工作先进个人”、“娄底市优秀共产党员”等光荣称号。
  
  决心——让病人过上正常生活
  
  1988年,刚满18岁的彭海珍从卫校临床西医内科专业毕业,分配到双峰县梓门桥镇中心医院工作。1997年初,双峰县决定创建精神病康复中心,但当时没有专门的精神科临床医生,主管部门曾物色过几位男医师,但他们都心有顾虑,不敢接这副沉沉甸甸的担子。在这节骨眼上,有人提议,为什么不让“业务素质好、事业心又强”的彭海珍试一试?当医院领导找她谈话时,她也曾犹豫再三,担心自己年轻,学的又是西医内科、专业不对口,怕挑不起这副担子,再说自己是个女同志,精神病护理治疗工作更辛苦、责任更大。但她一想到这是工作的需要,组织的信任,况且自己喜欢接受挑战,最终还是答应了。
  同年3月,双峰县精神病康复中心正式成立,彭海珍穿着洁白的大褂接治的第一位患者是孤寡老人宋大娘,60多岁的宋大娘双手黄黄的、牙齿也黄黄的,浑身散发着阵阵刺鼻的臭味,由于严重的精神失常,老人已经意识不清,手上、牙齿上黄色的东西是粪便,看到与自己母亲年龄相仿的老人因患病而处境如此凄惨,善良的彭海珍一边替老人清洗一边流着眼泪,她暗暗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当好一名精神科医生,还病人以正常的生活。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精神病学对于彭海珍来说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她深知自己精神病临床应用知识匮乏,完全是个“门外汉”。为了尽快熟悉业务,她刻苦钻研,阅读了大量关于精神病临床应用方面的书籍,并虚心请教有关专家、学者,先后拜著名精神病专家栗平华、朱景涛和朱文亮等为师。在专家的悉心指点下,结合自己从书本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她开始探索一条适合本地实际的精神病防治路子。10年来,她利用出差和学习的机会,先后数十次前往省精神病研究所以及长沙、邵阳、衡阳等地拜师学习或跟班进修,摸索总结出了一整套科学的防治方法,而且注重中西结合和辨证施治,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门诊人数年年攀升,十年来共收治患者31000多人,20000多名患者重新回归社会,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信心——打造全省一流县级精神病医院
  
  2004年起,彭海珍先后担任双峰县精神病医院副院长、院长,她把患者当成自己的亲人,把医院当成自己的家,以热心、细心、耐心、爱心温暖着每一位患者和职工。靠一片赤诚之心,她带领医院全体职工,把双峰县精神病医院从零开始打造成了全省一流的县级精神病医院。
  为了工作,彭海珍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的夜晚,即使有时在家休假,只要听到病人有什么情况,就会立即赶往离家10多里的医院。去年,湖北省汉口县有一位女患者因劳累过度导致旧病复发,脱衣剥裤,自言自语,当家属把她送到医院时,已是深夜一点多。因为当晚不值班,彭海珍早早就睡了,但得知情况后,她立即赶往医院,走到半路上,车子又出了毛病,她硬是一个人摸黑走了十多里路赶到医院,并和值班医师一道,一面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一面细心护理,一直守了个通宵。她的行为不仅感动了病人家属,也深深地感动了医院其他员工,他们都把彭院长当作自己学习的楷模,不少人都说“彭院长是用自己的人格魅力管好了医院。”
  在管理方面,彭海珍有自己的一套模式和方法。她接手时,医院负债运转,人心涣散,几乎难以为继。上任之初,彭海珍并不急于发号施令,而是找医师护士谈心,和他们交朋友,征求他们的意见,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然后制订了一整套符合实际的管理制度。在管理中,她处处以身作则,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做好,别人做不到的,自己也要做到。严格的制度和人性化的管理,加上一片赤诚,使原来一盘散沙的医院逐步变得井然有序,步入正轨。
  作为院长,彭海珍不仅认真履行着医师的职责,还经常跑省城,走市府,争项目,揽资金,为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呕心沥血,可她从没有要求医院报销过一分钱差旅费。两年来,医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病房全部进行了改造、装修,购置了生化仪、心电图仪等先进的医疗器械和监测设备,医护人员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住院病人从几个增加到几十个,效益从每年亏损十多万元到盈利几十万,给双峰县精神病人节省医疗费用250多万元,直接减免贫困病人医药费近2万元,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2005年,在县残联的协助下,双峰县精神病医院争取上级资金,连续3年为全县100个精神病人每年解决360元的药费,同时下乡送药300多次,免费给病人检查,并带领职工不辞劳苦深入全县十六个乡镇巡回义诊,同时在一些中学义务开设了精神与心理卫生讲座。
  
  爱心——抚慰迷失错乱的心灵
  
  精神病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往往与贫困艰难相连,而送到精神病医院来的患者,更缺乏亲人的关怀和照顾,很多患者住了很长时间都没有人来探视,彭海珍和同事们总是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看待。由于病因的复杂性,患者发病突然且表现各异,他们或沉默古怪,或癫疯狂躁,行为失常、理智匮乏是其普通特征,打人骂人是常有的事,这不仅给医疗护理工作带来许多困难,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在工作中,彭海珍不知挨过多少病人的拳打脚踢和恶语辱骂,经常被污水泼脏衣服,或被踢倒在地,挨耳光更是家常便饭,但她总是以一颗慈母般的爱心平静地接受这一切,家里人和同事们都劝她换个工作,可她却总是说“他们得这个病已经够可怜的了,如果连我们当医生的都嫌弃,那还有谁来管他们呀!”。一次巡房诊治时,一名患者病情发作,突然猛击她的头部和腹部,整整一个星期她都眼睛青肿,小腹疼痛。看到她痛苦的样子,爱人心疼不已,要她辞职或换个工作环境,可彭海珍却反而安慰道:“不要紧,他们是病人嘛,等他们病情稳定就不会这样了。”
  双峰县烟湾村村民冯某,患精神病数年,2001年10月病情进一步恶化,不言不语,不吃不喝达一个月,身体消瘦得皮包骨头,去长沙、邵阳等地辗转求医无明显好转,后经人介绍转入双峰县精神病医院,经诊断为木僵型精神分裂症,彭海珍亲自给他喂水喂药,接屎接尿,精心调治,不久,冯某康复了。已经准备后事的家人高兴地称赞彭海珍为“救命恩人”。
  2005年5月,医院接到杏子铺镇先锋村村民打来的电话,请求救治因久患精神病而奄奄一息的胡金汉。彭海珍和同事们立即租车赶到患者家中,只见老人一丝不挂地躺在地上,满身污垢,臭气熏鼻,而老人的妻子体弱多病,无力照顾。见此情景,彭海珍提出先为老人洗个澡,在老人骂骂咧咧声中,为他抹香皂、擦身,穿好衣服,扶到床上,再详细询问病情,开具处方。聚在门外观望的村民无不肃然起敬,直夸这样的医师世上少见。
  2009年4月,医院接治了一位慕名前来的邵阳籍女患者曾某,16岁的曾某因家庭贫困、学习负担重等多种原因引发了精神病,确诊为严重的抑郁症,在一些大医院治疗数月未愈。到医院后,彭海珍热情接待,并指派由主治医师彭冲彰等人组成专门的治疗护理小组,治疗期间,彭院长与她促膝谈心,耐心细致地开导她,和她聊一些轻松愉快的话题,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她,为她梳头、理发、洗衣服。经过近两个月的悉心照顾和药物治疗,曾某只花了2000多元就康复出院,其家人感激不已,为医院送来了一面大锦旗,以感谢全体医护人员对他们的关心和厚爱。
  
  父母心──愧对亲人的期盼
  
  在彭海珍的时间表里,基本上没有节假日,加班加点更是经常的事,她对精神病临床工作的专注,已到了痴迷的地步,其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赢得了社会、患者及其家庭的高度称赞。但谈到家人,特别是谈及14岁的儿子时,彭海珍的眼晴湿润了,她说:“我最对不起的就是我的家人,特别是我的儿子,我对他的关心实在是太少了。”刚到精神病医院的时候,儿子刚刚踏入学校的大门,而现在他已初中毕业,10多年来,因工作繁忙,彭海珍从来没有去学校接送过孩子,连家长会都没有参加过。儿子经常说:“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节假日有爸爸妈妈陪他们玩?而你却总是那样忙?”每一次看到儿子委屈而略带抱怨的神情,彭海珍的心里总是酸酸的。
  彭海珍的爱人在县城管大队上班,每天也都是早出晚归,工作十分辛苦。一到双休或者节假日,别的夫妻领着孩子游公园、访亲友,其乐融融,彭海珍却因为要加班或下乡,不得不将孩子交给家人照管,而双方的老人,她也难得有时间去看望。为此,爱人颇有微词,好在家人都通情达理,慢慢地理解并支持她的工作。
  一颗善良的心就是一张神奇的处方,一份美好的爱就是一副最好的药剂。彭海珍正是抱着这样一种信念,把爱的阳光撒进每一位患者的心田,把未来的希望传递给每一个残缺的家庭。
其他文献
本期的《脊梁》,以崭新的面孔与读者见面了!  这是一个很有时代张力的面孔,一个充满阳光之激情充满风雨之穿透充满岁月之伟力的新面孔,是一个更具脊梁品质的新面孔!  相信读者能从本期重磅推出的长篇纪实《洞庭作证》里读到这个新面孔里新的内蕴,读到《脊梁》杂志所要面对的新的时空。这部长篇纪实是作家胡启明回首沧桑的“脊梁”之旅,在出版社正式出版之前交给本刊首发,是他对自己笔下所描写所称颂的脊梁群像的景仰,亦
期刊
当代文学失去了创造力,我们在十九世纪以前文学巨匠的映照之下,更加感到它们已经丧失了撼动人心的力量。这绝不是某一个民族的窘况。  出版垃圾造就“大师”  我们今天的阅读面临的危机在哪里?主要是因为提供给我们的读物太多,似乎到处都是可以读的东西:报纸上有很多千奇百怪的故事,网络上电视上,都是这些东西。如果把这类东西细细阅读和倾听的话,我们每天的时间不是被填满,而是根本就不够用。那些想节省时间的慎重一点
期刊
还记得电影《上饶集中营》中那位坚强、美丽的年轻女共产党员吗?这位女英雄的原型就是新四军军部机要员施奇……  在皖南事变中被捕的30位新四军女兵中,牺牲在集中营的有9人;五年间不断有人越狱,但成功的只有可数的三四人,到1945年集中营中只剩下6人,直到日寇投降、集中营被迫解散后这些人才获释放。  66年后,皖南事变幸存者———86岁的老红军、新四军女机要员毛维青,向本报记者讲述了皖南事变突围上饶集中
期刊
出身贫苦疾志图强     1904年,贺国中出生在娄底市娄星区双江乡新庄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父亲贺久望是个勤劳正直的农民,家境贫寒,仍想方设法送儿子读书。在父亲的影响下,贺国中从小养成了艰苦朴素、虚心好学的优良品德。贺国中9岁时进私塾读书,他天资聪颖,品行端庄,能吃苦耐劳,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因家庭困难,只读了四年书就被迫辍学,在田间帮助父亲务农以维持家庭生计。后来,家境有所好转,父亲想方设
期刊
看着彭向东的恍惚,小罗朝彭向东胸脯上掐了一把,问:“大哥,你在想什么?”  缓过神来,彭向东说:“我在想,人家都在新年快乐中,你为什么出来做这事。”  “我喜欢玩。”小罗说。  “你准备到哪过年?”彭向东问。  “宾馆。”  “你一个人在宾馆过年?”  “是啊,有什么奇怪?”  “怎么过呢?”  “还不就是一杯牛奶,一个苹果,或者是一杯牛奶,一支香蕉。吃了睡,睡了吃。”看她说话的神态,对自己的描绘
期刊
梁福康现任涟源市委副调研员、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兼主席。从事工会工作13年来,他坚持“围绕中心搞服务,突出重点抓维护,夯实基层增活力,情系职工办实事,强化自身树形象,各项工作创佳绩”的工作思路,全面履行工会职能,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卓有成绩地开展工作,不断开创了涟源工会工作的新局面。涟源市总工会先后被评为“涟源市三个文明建设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娄底市工会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娄底市先进
期刊
陈发生是一个有着30多年掘井采矿经历的一线工人。2009年他走上了领奖台,他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衡南人。  “自从踏入矿区的那天起,我就深深地爱上了这里的青山绿水和亮晶晶的萤石,感到我这一生会与之相伴。”获奖之余,陈发生发出感慨之言。  几十年根扎井下,陈发生用实际行动书写人生,为矿区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经济财富与社会效益,彰显出即使是采矿工这样平凡的岗位,
期刊
刘旭辉,现任湖南华菱涟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汽车用钢研究所首席工程师、公司二级研究员。从2006年开始,刘旭辉主要负责热轧与冷轧薄规格新产品、热轧差异化产品、热冷轧汽车用钢等产品开发研究项目。他所主持的双高产品项目,新增经济效益共计3.5亿元以上,为公司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创造了国内冷轧同类型轧机批量生产极薄规格产品产量最多、质量最优;国内半无头轧制技术研究应用第一的记录,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期刊
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其起点是:以开放促改革。开放的命题如何破解的呢?故事的开始:1978年5月,谷牧副总理率领中国政府经济代表团对西欧五国进行考察,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高规格的出访团。他们带回了对真实世界的认识与中国位置的发现,事实描述:我们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比较,大体上落后20年;体制变革:地方财政包干制;突破口:特区。  这是中国改革开放最初出发时刻。由无数研究、讨论、决策、执行、调整…
期刊
梁栋,娄底市公安局娄星分局乐坪派出所查处中队民警。从警15年来,他一直奋战在刑侦第一线,不图名利、不慕虚荣,舍生忘死、无私奉献,彰显了一名人民警察的优秀品质。2009年,他荣获“娄底市五一标兵”称号。    恪尽职守勇破大案    梁栋坚持把远大理想融入脚踏实地的实干之中,视勇于打硬仗、擅于破大案和严格公正执法为自己的工作追求,在侦查破案、缉拿案犯、追逃追赃的战场上,都闪现着他娇健的身影。当人民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