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肾性腺瘤一例报告

来源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m8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女,35岁.因腰部酸胀不适B超发现左肾占位于2006年3月2日入院.无明显腰腹部外伤史,查体左肾区叩击痛(士).彩超检查左肾皮质探及4.8 cm×4.9 cm低回声结节,边界清,向外凸起,包膜光滑完整;CT示左肾前缘皮质圆形等密度影,直径约5 cm,边界清,向肾外突出,密度均匀,强化后病灶呈均匀中度强化,延迟后强化更明显,不均匀,腹膜后无肿大淋巴结。

其他文献
肾上腺囊肿合并同侧肾输尿管重复畸形临床少见,我们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患者,女,62岁.主诉左季肋区不适3个月,彩超发现左侧肾上腺区肿物20余天于2006年1月4日入院.查体:双肾区无饱满感,未触及包块,无明显叩?档击痛,双侧输尿管走行无明显压痛及叩击痛。
期刊
2000年9月至2005年10月,我们收治睾丸占位性病变患者57例.现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本组57例.年龄15~66岁,平均34岁.左睾丸病变25例,右侧28例,双侧4例。
期刊
目的 探讨肾细胞癌临床表现和诊治方式的变化,改进切除技术.方法 对1955年至2001年收治的537例肾痛患者资料按术式演变分为3个阶段进行分析.第1阶段为1955年至1982年,以单纯肾切除术为主;第2阶段为1983年至1992年,以经腹根治性肾切除术为主;第3阶段为1993年至2001年,以经腰根治性肾切除术为主. 结果第1~3阶段临床表现:血尿分别为72.4%(42/58)、62.2%(92
研究证实Gleason分级和肿瘤分期是前列腺癌的预后因子。在许多类型的肿瘤中,淋巴血管区域组织学检查发现肿瘤预示患者的预后较差,但目前的前列腺癌分级和分期系统中并未包括淋巴血管受侵情况,还不能确定淋巴血管侵犯是否为前列腺癌疾病进展的独立预测因子。作者回顾性研究了淋巴血管侵犯对前列腺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生化复发和肿瘤特异生存的预测作用。
期刊
目的 评价膀胱癌部分胃体-窦部代膀胱术后患者生活质量(QOL)状况.方法 膀胱癌行全膀胱切除并部分胃体-窦部代膀胱术患者43例,术后随访至少1年,采用自制的QOL问卷调查,问卷含8项共37个问题.随访结果与标准基线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失访2例,41例平均随访(58±12)个月.患者QOL评分:日常生活能力(RF)2.1±0.4、体力状况(PF)5.1±0.3、经济社会能力(FSF)3.1±0.4
本文报告>75岁膀胱尿路上皮癌(CUC)患者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CE)后的长期存活研究。1993年4月至2004年12月对80例CUC患者行RCE。男56例,女24例。平均年龄78.5(75~89)岁。尿流改道采用回肠通道68例、正位代膀胱4例、输尿管皮肤造口8例。组织学检查:pTo13例、pTa1例、pT18例、pT217例、pT328例、pT4 9例、原位癌4例。
期刊
目的 探讨后尿道瓣膜切除术后膀胱及上尿路功能损害的尿动力学危险因素.方法 1999年至2005年收治后尿道瓣膜切除术后患儿32例,年龄1.2~9.0岁,平均3.5岁.瓣膜切除术后6个月~6年,平均3.2年行尿动力学检查,其中5例行影像尿动力学检查.手术前后行IVU、B超及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等,11例行肾核素检查.比较手术前后膀胱及上尿路功能变化,分析引起上尿路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 术后影像学检查有
患者,男,53岁.1995年3月出现高血压、浮肿,诊断为慢性肾炎、尿毒症.1998年5月开始血液透析。
期刊
2005年3月至2006年8月,我们采用睾丸切除及附睾成形术治疗晚期前列腺癌患者3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期刊
作者评估膀胱前列腺切除术(CP)对前列腺癌侵犯膀胱引起症状的姑息治疗效果。临床T4前列腺癌患者38例,其中原发肿瘤17例,放疗后复发21例,均接受CP。比较术前和术后3个月的局部症状、需要手术解除梗阻及需要长期带管引流尿路梗阻的情况。平均随访23个月。统计局部和全身症状复发、生化进展和转移的时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