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诗探美 走进楚辞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niyu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选择性必修课程中设置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在选修课程中设置了“中国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任务群,这两个任务群在学习要求及达成目标上形成了递进关系。为了使这两个任务群在课堂落地,笔者设计了“楚辞专题研读”这一学习项目。
  一、“楚辞专题研读”学习项目的设计依据
  (一)基于学习任务群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则要求在前一任务群的基础上,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组成专题进行深入研讨,旨在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楚辞作为中国文学的“双源”之一,无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经典的作品。楚辞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诸多方面深深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
  (二)基于教材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收录了郭沫若的《屈原》(节选);高中语文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收录了《史记》中的《屈原列传》,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收录了《离骚》(节选);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直面人生”专题“生存选择”板块收录了《渔父》。设置“楚辞专题研读”可以有效整合课内外的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
  (三)基于学情
  相对于《诗经》,楚辞的阅读难度较大,文化、思想、时代、年龄的差异使学生很难走近这部“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朗”的皇皇巨著。即使是课文节选的部分,学生也往往敬而远之,无法亲近。如何在课堂上快速消除学生对文本的陌生感与排斥感,让这部具有缤纷“内美”的作品为学生所感知接受?如何让屈原这个人物在学生心目中变得有血有肉起来,让学生鲜活的生命个体感受到屈原鲜活的生命个体,走进屈原的内心,真正感受到屈原作品的伟大、生命的伟大呢?设置“楚辞专题研读”是笔者寻求的解决之道。
  二、“楚辞专题研读”学习项目的课时安排
  “楚辞专题研读”设置五课时。笔者整合前述教材中的文本及《楚辞选》中的《湘夫人》《橘颂》《卜居》等文本,在学生深度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任务的设计,每课时完成一个主要任务,五节课的主任务循序渐进、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形成完整有序的学习项目。
  (一)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对《离骚》节选部分的语言进行解构与重新建构,深入体验感受骚体之美。课堂上,笔者首先组织学生诵读《离骚》节选文本,把握楚辞的基本语言特点。在此基础上,笔者创设学习情境,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尝试将骚体转化为其他的诗歌体裁,如诗经体、四言诗、五言诗、绝句、律诗等等。学生在完成多种诗歌体裁变换的任务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感受骚体那独一无二、无可取代的艺术魅力。这节课让学生能初步学会运用楚辞的语言表达,能将语言置于特定的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并通过语言重构活动,进一步将楚辞体的语言知识结构化,理解语言乃是思想情感的载体。
  (二)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解读屈原这一诗人形象,并在理解形象的基础上把握《离骚》的主题。如果单读《离骚》节选,学生是很难全面理解诗人形象的。很多学生总会认为屈原自恋,而不能理解自恋乃高度的自信。自恋与自信,一字之差,卻是击中间而两端皆应的经络之处。当屈原是自恋还是自信在学生心中微妙莫明之际,笔者再带领学生回顾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中郭沫若的《屈原》节选,再去研读司马迁的《屈原列传》,通过这两位深深理解、敬爱屈原的大家的笔,去了解屈原的高度自洁自信,是由他非常特殊的出身和成长背景影响的,也是他一切行为的起点。只有真切感受到屈原的高度自信自洁,才能真正理解屈原的爱国。爱国,是本能,人人都爱国,正如爱自己的母亲。但是,如何表达爱国之情是情怀,如何爱自己的国家是能力。只有理解了屈原的形象,屈原的爱国才不是一个标签,而是多层次的饱含无限深情的爱。
  (三)第三课时
  第三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品析楚辞中的常见手法及了解其对后世的影响。楚辞中最突出的手法是香草与美人的经典比喻,这一比喻不仅贯穿在《离骚》全诗中,在楚辞的其他篇章中也多有体现。“香草美人”是一枚烙印,深深印记在中华文脉之中。课堂上,学生在楚辞中寻觅香草美人,在后世的诗文中去发现香草美人的绵绵不息的余脉,在自己的笔下重新演绎香草美人的传奇,寻觅—传延—演绎,在一个个任务的落实中感受和体验楚辞中的形象和情感之美。
  (四)第四课时
  第四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对渔父与屈原两类审美形象进行品析与思考。康德在《论优美感与崇高感》中说:“美有两种,即崇高感和优美感。”崇高感感动人,而优美感则迷醉人;崇高必定总是伟大的,而优美却也可以是渺小的;崇高必定是纯朴的,而优美则可以是经过装扮和修饰的。大部分学生都更能理解和接受渔父的美。诚然,渔父是美的,正是因为渔父的美,渔父这一形象才会走出楚辞,走入唐诗宋画,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张名片。但是,这种美就是康德所言的优美,对于宏大的历史文明进程而言,它是渺小的,甚至是经过装扮和修饰的,渔樵耕读,有时候就是不得已而求其次的意淫。屈原的美才是崇高的,这种美感超出了一般人的舒适区,这种美感带着一种压迫感,所以很多学生不能欣赏,而我们正是要在课堂中去理解这种伟大的崇高美。鲍鹏山曾说过:“屈原之影响后代,乃是因为他的失败。屈原是代表独特个体与社会宣战的最伟大、最惨绝人寰的战士,因为他的绝不让步,这个世界有可能免于全面堕落。”本节课,学生通过赏渔父形象、品屈原形象、辩渔父屈原这样三个环节,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不同的审美形象和不同的价值取向,并在这一过程中自觉分析和反思自我的审美观与价值观,进而能欣赏、鉴别、评价优美与崇高两种不同的美,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五)第五课时
  第五课时的主要任务是探寻司马迁与屈原相异的生死抉择和趋同的价值判断,去感受生死的轻与重。屈原和司马迁看似殊途,一个选择了生,一个选择了死,但他们都是在生死两条路中选择了更困难的那一条路。对于屈原来说,如蚁偷生易,怀沙自沉难;对于司马迁而言,慷慨赴死易,忍辱苟活难。为什么他们舍易取难,因为他们要守护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这就是人的高贵之处。屈原用自沉写就他深沉的爱国之情,司马迁用残躯完成他不朽的传世著作。生命的轻重,就在于生死的选择。当我们在课堂上辩论、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就接近了我们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我们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延绵五千年而充满生机,就是因为有这一个个大写的人、高贵的人。身为中华儿女,岂能不自信自豪?岂能不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岂能不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经过数轮课堂实践,在完成整个学习项目的教学之后,笔者看到:学生能基本掌握楚辞的语言表达特点,并通过解构与重构活动进一步理解楚辞体;能通过赏析人物形象感受和体验形象之美,不仅能欣赏优雅之美,而且能欣赏崇高之美,能通过学习体会到生死选择背后的价值判断,对民族、文化更多了一份理解认同和热爱。在完成“楚辞专题研读”学习项目课堂教学之后,笔者要求学生围绕学习中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更深入地深度学习,并把自己的探究发现用论文形式呈现,从而进一步促成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个方面核心素养的全面养成。
其他文献
【设计说明】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单元人文主题是“人生”,选文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八首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诗词。  综合“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
期刊
摘 要:“专题教学”作为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和落实“学习任务群”理念的新型课堂呈现形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如何更好地对接语文课堂的转型,缩小从传统走向变革的教学落差?“群文”与“单篇”一体,通过群文整合达成联动融通,通过单篇精读指向深刻体悟,可以成为阅读教学课堂的一种尝试。   关键词:专题学习;群文教学;单篇教学;阅读教学  随着新课标理念的逐渐深入,高中语文的课堂变革也在悄然发生,依托
期刊
我们的城市安静很久了。防护口罩,遮掩了一个个会露出笑容的面庞。“疫”字当头,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强烈地觉得教学生“做人”比教他们“作文”更重要!疫情当前,社会是一本打开的语文书。于是,我就这样开始了我的网络直播第一课。  师:前不久的2020年央视元宵晚会同学们观看了吗?  生:观看了。  师:你们发现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吗?  生:歌舞少了,全是诗歌朗诵。  生:没有小品,很严肃。  师:202
期刊
王宏艳老师的教学设计,就课型来看,属于名著阅读专题研究课。名著阅读专题研究课,很考验教师的功力。从确定研究专题,再到多文本勾连,如果教师没有宏大的视野,没有深度的建构能力,教学设计无法做到通透。王老师的教学设计,从目标定位到教学环节,紧扣“双重叙述视角”一个点,并加以开掘,做到了简约与深度并存。  一、选点  名著阅读专题研究课,确定研究主题很重要。选取什么点来研究呢?王老师的设计给了我们启发:抓
期刊
摘 要:课文《一个人的遭遇(节选)》中的四处“泪”,可以从三个层面去归纳其内涵:因遭遇不幸而同情的泪,因坚韧担当而感动的泪,因反思和期望而欣喜的泪。在新冠肺炎疫情下,要将课文教学和生活实际打通,《一个人的遭遇(节选)》的教学可将普通人的英雄主义作为教学的重点,并从同情、感动、欣喜三个维度找到文本与生活恰当的对应点。   关键词:阅读教学;《一个人的遭遇》;新冠肺炎疫情  很多回教苏联作家肖洛霍
期刊
摘 要: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更加注重情境化任务的设计,力求在综合性实践中提高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所以,語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紧扣住言语材料,努力创设真实的言语情境,开展积极的言语实践活动,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言语;语文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百合花》  在2019年浙江高中语文教学评审活动和新课程“关键问题解决”专题研训中,来自浙江省义乌中学的朱建杭老师连续两次上了《百合花》一
期刊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中,网络教学成为最重要的教学方式。提高网络教学的效率,可以从如下三个点着力:利用好网络,充分挖掘网络对学习的有利作用;扣住热点,将学习与生活融合;改进评价方式,提升学习效率。   关键词:网络教学;教学策略;《〈论语〉选读》  新冠肺炎疫情中,“停课不停学”,网络教学一开始让教师和学生都不太适应。在教学中,笔者一直尝试改变,并在这一过程中发现,意外的通道有时会带给我们别样的风
期刊
摘 要:梳理近年来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题可以发现,“文化传承”成为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热点。这回应了新时代对“文化传承”的极大关切,较好地体现了高考评价体系中的“立德树人”“服务选材”和“引导教学”三大核心功能。   关键词:高考作文题;文化传承;命题研究  仔细梳理近年来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题,我们可以发现,“文化传承”成为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热点。如:  【2019年北京卷作文题】  
期刊
摘 要:语文学科的命题,一般是根据适宜的多个语料,以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学科认知等情境为载体,围绕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设计若干典型任务,检测学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语文情境化命题,可致力于指向阅读鉴赏的个人体验情境的任务设计、指向交流表达的社会生活情境的任务设计、指向梳理探究的学科认知情境的任务设计。   关键词:中考语文;情境化命题;试题设计  以京、沪、苏、浙
期刊
摘 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可运用系统论的原理,明确批判性思维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并积极探索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有效途径。基于系统论原理,高中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可采用“问题驱动,设疑激趣”—“辩论比较,观点碰撞”—“搜集证据,论证观点”的操作路径。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系统论;《〈指南录〉后序》  批判性思维是指对他人或自己的观点、做法或思维过程进行评价、质疑、矫正,并通过分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