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等学校是社会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和文化的重要集散地,如何精心构建一个协调发展、文明高雅、融洽祥和、教师安居乐业、学生健康成长的和谐大学环境,成为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 和谐校园 以人为本 发展
一、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意义
所谓“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与社会互动、教与学相长、自然与人文共融、学校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整体效应。
(一)构建和谐校园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理想社会状态。高等学校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过程中,应当率先垂范,充分发挥良好的示范作用。把和谐校园构建好了,就能在无形中形成一股十分强大的力量,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
(二)构建和谐校园是高校办学规律的具体体现。构建和谐校园要求教育环境的和谐、教育主体诸要素间的和谐、学科间的和谐、学生身心发展的和谐等等。高校建立和谐校园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健康成才。一个能够充分遵循办学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的校园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的“和谐校园”。
(三)构建和谐校园时落实以人为本的需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关心人、尊重人,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师生员工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和谐校园正好体现了这种要求。用科学的发展观解决学校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努力实现人和自然环境的和谐、人和制度的和谐、人和人的和谐、学术氛围的和谐,在弘扬主旋律的前提下,要实现不同思想、观点、文化的和谐。
(四)构建和谐校园是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需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单位的发展,既需要硬实力,也需要软实力。软实力建设是文化建设、精神建设和凝聚力建设。使学校保持学科定位、良性运转、团结有序、充满活力、教师和干部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科研和管理中,又好又快地实现学校和谐校园建设的既定目标。
二、和谐大学校园的基本特征
(一)育人为本,人才兴校。高校以培养人才为宗旨,必须时时处处关注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目前高校的竞争在于人才的竞争,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竞争。在办学过程中药敢于并善于突出教师在教职工中的中心地位,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在分配中的优先地位。
(二)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规范协调、齐头并进。在维护健康高雅、文明进取的校园文化主旋律的前提下,实现不同思想、观点、文化的和谐。教职员工各得其所,各尽所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使教职员工安居乐业,有归属感、安全感、成就感。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以德治校、依法治校、科学治校、民主治校。德治是学校管理的动力和灵魂,法治是学校管理的保证和主题。科学治校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教育规律办学。民主治校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特点。民主治校就是要实行民主管理,使师生员工有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和话语权,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校园文化底蕴深厚,彰显民主、和谐、公平、正义的人文精神。大学的生命在于文化,其灵魂在于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的关系时,突出人是主体的原则;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以人的各种需要的满足为最终诉求;在人与物的比较中,突出人高于物,强调精神重于物质;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强调相互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突出人人平等的原则。有文化,才有精神;有精神,才会和谐,和谐了,才会发展。
三、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措施
构建和谐大学校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高等学校的广大师生员工,群策群力,扎实工作,共同探讨,不断总结经验,才能逐步推进。
(一)构建和谐大学校园首先必须提高治校兴校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高等学校领导班子是团结与带领广大师生不断前进,实现高效发展宏伟目标的核心,也是构建和谐大学环境的关键。领导班子既要有对国家对学校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要有想干事会干事的能力和素质;既要有开拓创新的朝气,也要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既要有追求卓越的强烈进取心,也要有砥砺风雨的豁达胸襟。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从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抓起,着力解决学校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学校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坚持以改革求发展,不断探索发展的新思路。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发展的新局面。要紧紧围绕学校发展大局,规划人才队伍建设。在改革发展中实现和谐稳定,在和谐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高校正处在发展的关键阶段,各种矛盾日趋复杂、多样,经济利益矛盾成为主导性矛盾,并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矛盾交织在一起;矛盾的群体性增强,易造成群体性事件;矛盾的危害性增加,易发生连锁反应;处理矛盾的成本高、善后难等等。我们必须采用正确的手段和方法,及时化解和处理各种矛盾,努力促进校园的和谐。
(三)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努力优化学校人才队伍。治国兴邦,人才为先;执政兴国,唯在得人。和谐的大学环境,要有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氛围。构建和谐大学环境,就要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激发活力,着力创建人尽其才的良好氛围。高校领导干部要努力做到,谋划发展同时考虑人才保证,制定计划同时考虑人才需要,研究政策同时考虑人才导向。在具体工作中要以人为本,一视同仁地为各类人才提供服务,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环境,使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四)必须坚持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以德治校,努力营造符合科学精神、民主精神、法治精神、道德精神、人文精神的育人环境,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办学以人才为本。要高度重视校园建设,努力为师生创建美好的学习工作环境。努力把大学校园建设成为绿色校园、文明校园、数字化校园、教职工安居乐业的家园、青年学子健康成长的乐园,要努力塑造一个功能优化、布局合理、环境优美、个性鲜明、人文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大学校园,为师生员工创造一个工作顺心、学习舒心、生活称心的和谐环境。
参考文献:
[1]徐柏才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和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徐柏才著.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1).
(作者单位:湖北医药学院药护学院)
关键词 和谐校园 以人为本 发展
一、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意义
所谓“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与社会互动、教与学相长、自然与人文共融、学校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整体效应。
(一)构建和谐校园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理想社会状态。高等学校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过程中,应当率先垂范,充分发挥良好的示范作用。把和谐校园构建好了,就能在无形中形成一股十分强大的力量,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
(二)构建和谐校园是高校办学规律的具体体现。构建和谐校园要求教育环境的和谐、教育主体诸要素间的和谐、学科间的和谐、学生身心发展的和谐等等。高校建立和谐校园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健康成才。一个能够充分遵循办学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的校园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的“和谐校园”。
(三)构建和谐校园时落实以人为本的需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关心人、尊重人,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师生员工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和谐校园正好体现了这种要求。用科学的发展观解决学校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努力实现人和自然环境的和谐、人和制度的和谐、人和人的和谐、学术氛围的和谐,在弘扬主旋律的前提下,要实现不同思想、观点、文化的和谐。
(四)构建和谐校园是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需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单位的发展,既需要硬实力,也需要软实力。软实力建设是文化建设、精神建设和凝聚力建设。使学校保持学科定位、良性运转、团结有序、充满活力、教师和干部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科研和管理中,又好又快地实现学校和谐校园建设的既定目标。
二、和谐大学校园的基本特征
(一)育人为本,人才兴校。高校以培养人才为宗旨,必须时时处处关注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目前高校的竞争在于人才的竞争,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竞争。在办学过程中药敢于并善于突出教师在教职工中的中心地位,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在分配中的优先地位。
(二)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规范协调、齐头并进。在维护健康高雅、文明进取的校园文化主旋律的前提下,实现不同思想、观点、文化的和谐。教职员工各得其所,各尽所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使教职员工安居乐业,有归属感、安全感、成就感。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以德治校、依法治校、科学治校、民主治校。德治是学校管理的动力和灵魂,法治是学校管理的保证和主题。科学治校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教育规律办学。民主治校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特点。民主治校就是要实行民主管理,使师生员工有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和话语权,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校园文化底蕴深厚,彰显民主、和谐、公平、正义的人文精神。大学的生命在于文化,其灵魂在于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的关系时,突出人是主体的原则;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以人的各种需要的满足为最终诉求;在人与物的比较中,突出人高于物,强调精神重于物质;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强调相互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突出人人平等的原则。有文化,才有精神;有精神,才会和谐,和谐了,才会发展。
三、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措施
构建和谐大学校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高等学校的广大师生员工,群策群力,扎实工作,共同探讨,不断总结经验,才能逐步推进。
(一)构建和谐大学校园首先必须提高治校兴校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高等学校领导班子是团结与带领广大师生不断前进,实现高效发展宏伟目标的核心,也是构建和谐大学环境的关键。领导班子既要有对国家对学校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要有想干事会干事的能力和素质;既要有开拓创新的朝气,也要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既要有追求卓越的强烈进取心,也要有砥砺风雨的豁达胸襟。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从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抓起,着力解决学校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学校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坚持以改革求发展,不断探索发展的新思路。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发展的新局面。要紧紧围绕学校发展大局,规划人才队伍建设。在改革发展中实现和谐稳定,在和谐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高校正处在发展的关键阶段,各种矛盾日趋复杂、多样,经济利益矛盾成为主导性矛盾,并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矛盾交织在一起;矛盾的群体性增强,易造成群体性事件;矛盾的危害性增加,易发生连锁反应;处理矛盾的成本高、善后难等等。我们必须采用正确的手段和方法,及时化解和处理各种矛盾,努力促进校园的和谐。
(三)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努力优化学校人才队伍。治国兴邦,人才为先;执政兴国,唯在得人。和谐的大学环境,要有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氛围。构建和谐大学环境,就要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激发活力,着力创建人尽其才的良好氛围。高校领导干部要努力做到,谋划发展同时考虑人才保证,制定计划同时考虑人才需要,研究政策同时考虑人才导向。在具体工作中要以人为本,一视同仁地为各类人才提供服务,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环境,使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四)必须坚持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以德治校,努力营造符合科学精神、民主精神、法治精神、道德精神、人文精神的育人环境,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办学以人才为本。要高度重视校园建设,努力为师生创建美好的学习工作环境。努力把大学校园建设成为绿色校园、文明校园、数字化校园、教职工安居乐业的家园、青年学子健康成长的乐园,要努力塑造一个功能优化、布局合理、环境优美、个性鲜明、人文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大学校园,为师生员工创造一个工作顺心、学习舒心、生活称心的和谐环境。
参考文献:
[1]徐柏才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和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徐柏才著.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1).
(作者单位:湖北医药学院药护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