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中医脏象学说中,脾为五脏之一,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主运化谷食和水饮.若脾气虚衰,运化水液功能障碍,可造成痰饮水湿停聚.而脾虚导致的生湿与脾虚导致的生痰是两种不同的病理产物,因机证治不尽相同,且痰和湿常兼见并可相互转化,故对二者进行区别,以准确辨别脾虚生湿与脾虚生痰对于治疗疾病、截断病程十分重要.通过对两者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方药进行探析,发现湿多由时令、环境等外湿引起,湿气困脾,津液不运,以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和身目发黄等为主要表现,治疗多用平胃散燥湿运脾、行气和胃;脾虚运化无力,水谷精微不能正
【机 构】
: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福州35012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医脏象学说中,脾为五脏之一,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主运化谷食和水饮.若脾气虚衰,运化水液功能障碍,可造成痰饮水湿停聚.而脾虚导致的生湿与脾虚导致的生痰是两种不同的病理产物,因机证治不尽相同,且痰和湿常兼见并可相互转化,故对二者进行区别,以准确辨别脾虚生湿与脾虚生痰对于治疗疾病、截断病程十分重要.通过对两者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方药进行探析,发现湿多由时令、环境等外湿引起,湿气困脾,津液不运,以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和身目发黄等为主要表现,治疗多用平胃散燥湿运脾、行气和胃;脾虚运化无力,水谷精微不能正常布散,凝而为痰,留于肺胃,易于阻滞气机和蒙蔽心神,病症繁多,可用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其他文献
敦煌写本中的医学部分内容广博,历经多个朝代留存至今,甚为珍稀,其医学价值非同寻常.敦煌写本中的道家医学思想同样极具借鉴意义,道家医学现存部分中有一专门讲述由金石之毒致病的《疗服石方》,该方记载内容独有千秋,自成一格.现将敦煌写本道家医学内容中的《疗服石方》作为研究对象,整理辨析其主体内容,总结探讨其治方思想,做到药与病应,为当今临床应用提供方法与思维,以供同道参考.
目的:观察中药对阳虚血瘀型子宫憩室患者经期延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阳虚血瘀型子宫憩室导致的经期延长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给予口服达因35治疗,观察组给予中药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情况;观察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比较治疗前后血清E2、FSH、T及LH水平变化情况;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经期时间、B超下憩室面积、憩室尖端距离浆膜层距离变化情况;观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2、3个月后,两组中医症状积分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