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是根据学生学习水平、智力、性别、性格差异并以尊重学生自愿为原则进行异质分组,要求每个小组中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见、民主平等,使每个学生都放得开,思想活跃、畅所欲言。让合作小组参与课前预习、教学过程和课外学习,诱发各类学生积极主动地根据各自的能力学习新知,这样既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有利于组内成员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又有利于开展组间竞争,发掘小组群体智慧,从而真正起到思维互补的作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一、搜集学习资料为开展互学做准备
任何有意义的学习总是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为使学生顺利理解、掌握新知识,我们总是找准知识的衔接点,希望进行快速有效的预习,便于知识的正迁移。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但是一些学生缺乏预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对预习无动于衷。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让合作小组积极参与课前预习,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调动了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利息”这一课时,让合作小组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学习储钱、取钱,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是要记录银行的利率。学生在记录时会产生疑问:“什么是利率啊?”“为什么银行利率会不同啊?”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再拿到大组里交流解决,比一比哪组回答得好,谁是小组中表现最棒的人。由于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认真地进行预习,从而使学生培养成仔细观察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地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这样教
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二、以点带面开展互学活动
在一个班集体中,都有上中下三类程度的学生。教师就要事先考虑请哪些学生作带头发言,这样既能鼓励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能为课堂教学安排合理的结构。并且从众多的方面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给优等生提供自学的机会,给其他学生起带动和启发作用。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三、利用教材特点,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互学活动
教学教材有理论(概念)、计算、动手操作、空间思维等内容,教师合理地利用教材,把课堂和生活环境、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有益于学生的学习。新课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共同探讨,展开讨论,小组成员各抒己见,教师适时点拨指导,实现信息在群体间的多向交流,让学生尝试到合作创新的乐趣。
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时,教师问:“谁能用割、补拼的方法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因为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推导过,所以结论很快就出来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先拼成平行四边形,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就是梯形的面积。“还有别的方法可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吗?比一比,看哪组方法多?”一石激起千层浪,经过启发引导,小组中画的、量的,个个发挥出独特的想象力,又得出了四种方法。
方法1 两三角形面积之和
方法2 求出三角形的面积
方法3 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方法4 求出长方形的面积
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尝到了合作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四、课内外结合开展互学活动
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延伸,在指导课外小组合作学习时,可以围绕数学课本知识的内容开展一些调查,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活动。如教了“统计表”后,就布置课外学习小组合作调查本校各年级男、女少先队员人数,制成复式统计表。
教师还经常鼓励学生适量阅读一些课外书籍,如《小学数学精选》、《我+数学=聪明》等,可以小组共同阅读探索,也可独立阅读后,碰到疑难问题,再拿到小组里合作解决,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以优势互补、竞争激励为原则,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素质,使之寓教于乐。正如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的被动学习,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在课堂上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积极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主动的学习者,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合作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搜集学习资料为开展互学做准备
任何有意义的学习总是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为使学生顺利理解、掌握新知识,我们总是找准知识的衔接点,希望进行快速有效的预习,便于知识的正迁移。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但是一些学生缺乏预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对预习无动于衷。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让合作小组积极参与课前预习,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调动了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利息”这一课时,让合作小组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学习储钱、取钱,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是要记录银行的利率。学生在记录时会产生疑问:“什么是利率啊?”“为什么银行利率会不同啊?”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再拿到大组里交流解决,比一比哪组回答得好,谁是小组中表现最棒的人。由于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认真地进行预习,从而使学生培养成仔细观察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地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这样教
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二、以点带面开展互学活动
在一个班集体中,都有上中下三类程度的学生。教师就要事先考虑请哪些学生作带头发言,这样既能鼓励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能为课堂教学安排合理的结构。并且从众多的方面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给优等生提供自学的机会,给其他学生起带动和启发作用。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三、利用教材特点,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互学活动
教学教材有理论(概念)、计算、动手操作、空间思维等内容,教师合理地利用教材,把课堂和生活环境、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有益于学生的学习。新课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共同探讨,展开讨论,小组成员各抒己见,教师适时点拨指导,实现信息在群体间的多向交流,让学生尝试到合作创新的乐趣。
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时,教师问:“谁能用割、补拼的方法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因为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推导过,所以结论很快就出来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先拼成平行四边形,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就是梯形的面积。“还有别的方法可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吗?比一比,看哪组方法多?”一石激起千层浪,经过启发引导,小组中画的、量的,个个发挥出独特的想象力,又得出了四种方法。
方法1 两三角形面积之和
方法2 求出三角形的面积
方法3 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方法4 求出长方形的面积
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尝到了合作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四、课内外结合开展互学活动
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延伸,在指导课外小组合作学习时,可以围绕数学课本知识的内容开展一些调查,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活动。如教了“统计表”后,就布置课外学习小组合作调查本校各年级男、女少先队员人数,制成复式统计表。
教师还经常鼓励学生适量阅读一些课外书籍,如《小学数学精选》、《我+数学=聪明》等,可以小组共同阅读探索,也可独立阅读后,碰到疑难问题,再拿到小组里合作解决,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以优势互补、竞争激励为原则,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素质,使之寓教于乐。正如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的被动学习,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在课堂上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积极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主动的学习者,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合作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