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例患儿的不同结局探讨儿童肝豆状核变性筛查的必要性

来源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ca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四川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2例肝功能异常儿童进行生物化学及基因检测,2例患儿均确诊为肝豆状核变性,病例1以肝衰竭并溶血性贫血为主要表现,反复行人工肝治疗但病情无好转,家属放弃治疗后死亡;病例2体格检查发现肝功能异常,口服锌剂治疗后肝功能正常,随访近2年无不适。肝豆状核变性患儿出现临床症状后再就诊往往存在诊断延迟,因此有必要进行儿童肝豆状核变性的早期筛查。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某院雷氏普罗威登斯菌耐药情况,分析耐碳青霉烯类雷氏普罗威登斯菌耐药基因遗传特征,为临床预防和感染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2月该院分离的雷氏普罗威登斯菌的药敏结果,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3株耐碳青霉烯类雷氏普罗威登斯菌全基因组,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挖掘其遗传特征。结果共分离雷氏普罗威登斯菌25株,其中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株10株,占40.00%。神经外科检出最多(7株,占28.00%),标本来源以尿为主(13株,52.00%)。25株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均耐药,耐药
血小板减少是晚期肝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是慢性肝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血小板减少可能会影响既定治疗方案的实施,严重者会增加出血风险。因此,了解慢性肝病血小板减少的机制并早期干预是必要的。慢性肝病血小板减少在过去被认为是脾功能亢进的结果。近年来,随着血小板生成素机制及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的发现,研究人员对慢性肝病血小板减少有了新的理解。本文现对慢性肝病血小板减少的原因进行综述。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大流行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发展,为应对这一全球性公共卫生事件,多种技术路线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新冠疫苗)被投入紧急使用。本文介绍了新冠疫苗技术路线,并就新冠疫苗应对多种突变毒株的效力和在高危人群中的使用进行了梳理,发现现有疫苗对突变毒株效力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提示应关注突变毒株的影响。现有疫苗对高龄,孕妇等高风险人群缺乏足够的临床数据,应尽快开展针对高风险人群接种疫苗的相关研究。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感染(DFI)局部特征(感染广度、感染深度、血供情况)与患者全身感染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某院2016年1月—2019年5月内分泌科单侧、未经抗感染治疗的DFI患者,采集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C反应蛋白(CRP)作为全身感染指标,感染广度分为仅足趾累及、仅足体累及、足趾+跖趾关节累及、足趾+跖趾关节+足体累及,感染深度分为浅层感染(仅累及皮肤、皮下组织)、中层感染(累及肌肉、肌腱)、深层感染(累及骨、关节),血供情况根据患侧踝肱指数(ABI)分为正常(ABI≥0.9)
目的探讨追踪方法学在血液透析用水微生物污染事件调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运用追踪方法学对血液透析用水微生物监测不合格的事件进行现场追踪,收集相关资料,应用质量管理工具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根源问题,并从中进行专项改善,完善血液透析室消毒隔离制度,促进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持续改进,保障血液透析安全。结果实施系统追踪前采集血液透析液及相关标本125份,合格80份,合格率为64.0%。进行全面消毒整改后,又对透析用水连续监测采样持续半年,采样125份,合格116份,合格率为92.8%。改善前后血液透析液及相关标本检测结果
目的分析贵阳市哨点吸毒人群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与梅毒感染状况,并分析HCV感染相关影响因素,为针对性地预防控制吸毒人群感染HCV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重复横断面调查方法调查贵阳市2017—2019年吸毒哨点监测的吸毒人群,每年前往不同的戒毒场所,以4—7月为监测期,同时采集静脉血进行HIV、梅毒及HCV抗体检测。比较分析不同因素间HCV感染率。结果2017—2019年共调查1186例吸毒者,各年份HIV感染率分别为0.8%、0.2%及0.5%,梅毒感染率分别为7.1%、8.9%及
目的分析3D打印辅助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术后颅内感染的影响因素,并探讨相应的预防对策,为术后颅内感染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8年12月某综合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外科行3D打印辅助微创治疗HICH患者的临床资料(n=324),依据是否发生颅内感染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治疗过程等差异。结果324例3D打印辅助微创治疗HICH患者,发生颅内感染32例,感染率为9.87%。颅内感染患者送检标本检出病原菌1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9株(47.37
目的了解某医院住院患儿侵袭性肺炎链球菌感染的临床特征以及菌株的血清型和耐药性,以期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寻找防治侵袭性肺炎链球菌感染的有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8年12月该院明确诊断为侵袭性肺炎链球菌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肺炎链球菌的药敏结果、血清型,以及疫苗对其血清型覆盖情况。结果74例侵袭性肺炎链球菌感染患儿主要为幼儿期患儿(55.4%),感染部位主要以单部位血液为主(44.6%)。74株肺炎链球菌,其中22株分离自脑脊液标本,分为13种血清型,常见的血清型为19F、19A、14和23F
微小RNA-29(microRNA-29,miR-29)家族是备受研究者关注的miRNA家族之一,其主要成员包括miR-29a、miR-29b(包括尚未成熟的miR-29b-1和miR-29b-2)和miR-29c。近年研究表明,miR-29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等慢性肝病中异常表达。miR-29可通过靶向下游靶基因并下调其表达间接调
自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暴发以来,截至2020年9月8日全球确诊人数已超过2700万。虽然本国的疫情控制已取得初步胜利,但仍面临“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同时,由于世界各国抗疫模式不同、医疗资源短缺等因素,部分国家仍处于疫情扩散的高峰,大量患者仍需加强救治。COVID-19主要引起呼吸系统损伤,可伴有消化系统症状,甚至部分病例以消化系统症状为首发。同时,营养支持在COVID-19患者的预防、治疗各阶段都发挥重要作用,良好的营养支持方案是患者顺利康复的必要条件。因此,了解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