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效率的措施分析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ffzhangj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个人道德素养的重要性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基础教育阶段中品德与社会课的地位得到提升。小学生的个人意识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保证其养成高尚的品德与形成良好的修养,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应利用好有限的课堂时间,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本文针对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存在的不足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提升该课程有效性的几条策略。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程;小学教学;课堂教学效率;措施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工作者愈加重视学生个人素养的提升工作,在小学教育中设置了品德与社会课程,以求通过系统化的教学来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与相应的法律意识,保护学生内心世界的健康发展。然而在当前阶段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并未将该课程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出来,教师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小学教师在提升学生个人素养的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课堂教学的形式略微单调。品德与社会课程虽已经成为公认的小学教育阶段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但在教学方法方面还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体系,许多小学教师在教学时直接套用其它课程的教学模式,使得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独特性质没有被充分利用。这是由于许多教授道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具备政法专业背景,教学时为秉承严谨的态度而没有为课堂增加过多的灵动元素。
  其次,学生缺乏实践途径。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对理論进行阐述,并没有让学生在课堂或生活中对课本知识进行实践,导致学生空有一腔理论却无用武之地。教师没有认识到,小学生年龄小,思维发育不完善,无法独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需要教师的引导作用来辅助应用。
  二、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效率的措施
  (一)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感悟
  如今,现代化教学的形式愈发多样,小学课堂也广泛引入了各种新型的教学设备,然而许多品德与社会教师认为自己所教授的内容并不涉及复杂的抽象思维,因此不需要繁复的教学设备进行辅助,使得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模式相对单调。但实际上,虽然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语句都是符合小学生接受能力的,但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审美疲劳,使课堂效率因学生的注意力涣散而下降,最终导致课堂教学的内容无法在小学生脑海留下痕迹。
  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加有效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应增加对多媒体设备等教学手段的应用,打造气氛活跃的教学课堂,让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悟,进而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二)树立良好榜样,促进言传身教
  小学生虽然总是会产生千奇百怪的想法,但其思想世界仍然是一张白纸,等待教师为其描绘多彩内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应该把握好对小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的关键时期,通过自身对学生的良性影响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只有自身具备良好的品质,才能在与学生的相处中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让小学生在不自觉地模仿教师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格。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社会呼唤诚信这一节内容时,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应首先从自身做起,为小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可同学生一起遵守校内规章制度,并要求学生对自己进行监督,当学生指出教师的不规范行为时,教师要虚心接受并自动履行相应惩罚,让学生感受自身诚实守信的品质。这样一来,即使有学生做出了错误行为,教师在纠正其行为时可以更有底气,使自身的教导更具说服力,这是一种可以有效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有效性的方法。
  (三)开展实践活动,活用课堂知识
  品德与社会并不是一门说教的课程,而是要让小学生利用课堂学习到的知识改变自身在生活中的行为,因此实践是这一门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虑到课堂的空间限制与小学生的安全问题,让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每节课都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是不现实的,然而教师可以采用其它代替手段来指导学生课后的自主实践。
  教师可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排练情景剧,或是组织适宜课上进行的小游戏,让学生在快乐的互动实践中学会应用课堂知识的方法。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的《我们共欢乐》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先为学生讲解其中有关换位思考与分享精神的内涵,让小学生对课本中的内容有了初步理解后才组织相应的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班级内进行分享的小游戏,寻找一个临近的节日让学生互相准备礼物,同时规定礼物的价格不可过高,并且是能在学习中用到的,让小学生在节日当天互相交换礼物,从而感受分享的快乐。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品德与社会课程已受到了广泛基础教育工作者的认可,然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仍存在教学方法单一与学生实践机会不足的问题,小学教师应施以相应的改善措施。首先,教师应为品德与社会课堂引入更加多样的教学手段,根据不同学习内容的特点来选择适应的教学方法,以求增强学生对于课程的感悟;其次,教师要保持与学生的有效沟通,用自身品格对小学生言传身教;最后,教师要根据课堂内容适当开展实践活动,指导小学生将课堂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
  参考文献
  [1]陈玉芳.基于生活教育理论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策略研究[J].教师教育论坛,2018,31(12):62-64.
  [2]邓桂红.生活化教学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8(25):140+143.
  [3]毛霞.常态课堂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8,5(37):353-354.
其他文献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然而,传统教学模式中,对课堂提问疏于研究,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继而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也不利于对小学
摘 要:高中人教版化学必修1教材中的SO2性质实验存在不足:仅探究SO2部分性质未探究SO2氧化性、还原性;课前制取SO2难保管易扩散;若开展学生实验,需要试剂用量较多。对此,笔者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遵循可操作性原则,创新设计SO2制取与性质一体化微型实验。该实验对SO2制取与性质探究进行一体化设计,一次实验完成了二氧化硫的制备及其漂白性、氧化性、酸性、还原性等性质的验证,且试剂用量较少,降低了实
若你和云南的朋友念叨蘑菇,他们一准觉得你是个不懂吃的外地人,毕竟在云南,菌子和蘑菇可是两回事儿.与蘑菇比,林间山野的野生菌子才是云南人心目中的人间至味.复杂的地理和气
期刊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好英语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更好的英语知识灌输,才能帮助学生学习好英语。本文就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英语文化意识的渗透策略进行研究,希望对英语教学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职高专;英语文化意识;教学  一个国家的文化和语言相互影响,相辅相成。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对语言又有着约束的作用。因此,要想学好英语就需要了解英
创设历史情境,营造一种文言文教学的历史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课堂效果.本文从“利用教具和服饰,提高学生兴趣力”;“利用语言和动作,吸引学生注意力”;“利用板书和PP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管理业务的日趋复杂、外部竞争的加剧,物流业务日渐为企业所重视,对于物流成本的节约成为企业当前发展的一个主题.第三
21世纪是网络经济的时代,经济的全球化使得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同时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企业商务模式的创新又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信息
摘 要:现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就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这就为语文阅读教学的进行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单靠在校的语文学习时间和语文教材是远远不够的,简直就是杯水车薪。因此,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成了当前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选择;满足;有效;方法;兴趣  课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