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开启孩子智慧之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tans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爱每一个学生,更应该用爱呵护每个孩子最纯洁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指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
  一、展示亮点,激活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是个动态生成的过程,真正的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课堂,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课堂。作为老师,当学生出现一些错误的或者是出乎意料的答案时,不该忽略甚至批评,因为这样学生的自尊心最容易被伤害,兴趣便无从谈起。我们要正确处理好这些“意外”,发挥教学机智,让意外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思维“活”起来,“融错”会让精彩不约而至。
  案例“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以往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在移动小数点的位置时学生最容易出错,有一部分学生会把除数、被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划去,而不考虑“扩大的倍数是否相同”。为此,在新授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强调且出示竖式计算“2.25÷1.5”作为巩固题,并指名学生板演。我巡视时发现绝大部分学生都按计算法则正确地演算完毕,而板演的学生还在慢慢地思考,突然他先把被除数的“2.25”的小数点划去。这时,其他学生纷纷喊道:“错了!错了!”示意学生安静的同时,我感到纳闷:在算理方面,我花了足够多的时间,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从商不变性质入手,为什么还有学生先划去被除数的小数点呢?正当我准备纠错的时候,出现了令我惊讶的一幕:他又把除数的小数点划去,在5的后面添了一个0,接着演算的算式是225÷150=1.5。我暗自庆幸自己没有妄下定论,也为这位学生的创新思维感到欣慰。我接着问其他学生:“你们的计算结果也是1.5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是。”这时,一生站起来说道:“他的答案是对的,但方法是错的。因为我们在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应该把除数变成整数,然后根据除数扩大的倍数,相应地扩大被除数的倍数。这里除数扩大10倍,被除数也应该扩大10倍。”我没有解释,而是用信任的目光示意板演的那位学生解释。他回答道:“我把2.25的小数点划去是把被除数扩大100倍,根据商不变的性质,除数的小数点也要向右移动两位才能扩大100倍,所以添上一个零,把1.5变成150.”我接着问:“同学们认为他解释的合不合理?”“合理。”又有学生问:“老师,照这样,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除法都可以转变成整数除以整数了?”“是的,只不过要注意正确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比较这两种方法的优劣。在激烈的讨论与争辩中,我又设计了一道竖式计算“2.2525÷1.5”,让学生学会方法的择优。
  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快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而情感态度是隐性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发掘、把握。因此,教师要用“心”施教,充分发掘学生的亮点,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只要学生经过努力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都应该给予足够的表扬和鼓励,从而帮助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树立学习信心。
  二、利用学具,点燃学习兴趣
  “科学始于好奇”。小学生富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而这正是引起学生创新的内在动力。因此,巧妙地安排学生动手操作,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点燃他们创作的火花。
  如教学“6的认识”一课时,我没有急于切入正题,而是利用学生天性好动和好奇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先用手中的6根小棒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学生兴趣盎然,很快摆出如正六边形、电视机模型、篱笆等图形。乘机启发学生思考:“6是由几和几合起来的?用小棒摆一摆、比一比,看谁的摆法最多!”这里,我巧妙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性格,把学生有直观操作引向抽象分析,无形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厚,个个聚精会神地寻找合成6的几组数。紧接着我让学生小组交流摆的方法,学生很快发现规律并找出组成6的几组数。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识了组成6的两个数、三个数甚至6个1组成6。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集中练习两个数组成6的几组数,为计算加减法打下基础。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由饶有兴趣的直观操作到后来的急于探索奥秘,每一次新的发现都兴奋不已,充分品尝到学习的快乐。我发现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而且提出了课本上没有的独到见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主动学习的情绪很高。我还发现利用学具不知不觉中点燃了学生的创造火花,真是一举多得。
  三、用心评价,呵护学习兴趣
  1.反思
  案例解决问题教学片断:
  师:这道题该怎么样解答?谁愿意把你的解答过程写到黑板上来?(一生板演,其他地方都写对了,唯独写单位名称时忘了加括号。)
  师:同学们,他的解法对吗?(对)对?仔细看看,他丢掉了什么?
  生:丢掉了括号。
  师:是啊,太粗心了。(随手在黑板上画了个大大的“×”)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这位学生再也没有举手。为什么会这样?严格不等于苛求,求全责备的教学只会换来学生对学习的畏惧。因此,评价不全是为了对与错的甄别,评价最应该发挥的功能就是激励。
  2.改进策略
  师:××同学,你能向同学们解释一下你的解题过程吗?(生说略)同学们,你们赞同他的解法吗?(赞同)××同学的解题思路完全正确,我们再完整地看一遍他的书写过程。按照规定,这里写单位名称时应该——
  生:加上括号。
  师:××同学,你愿意上来补写一下吗?
  (生上台在黑板上添加括号)
  师:真好!(随手在黑板上写了个“优”字)
  若运用这样的评价,这个孩子脸上肯定是笑眯眯的。以后一定会积极回答问题。
  评价具有引导功能和激励功能。发挥评价的引导功能,有助于学生建立清晰稳固的数学认知结构;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每一个问题、每种想法都不要轻易否定,而要充分挖掘其中的合理成分,科学地进行评价。
  “热爱每一个学生”是陶行知先生的人生格言。老师要向陶行知先生学习,在与每一个孩子相处的时光里都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时刻谨记要呵护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兴趣,打开孩子的智慧之门,让孩子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遨游,充满乐趣。
其他文献
我市从2009年开始了新一轮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实验。这几年,我们多次进行了新课程教材与课标的学习、培训,为全面开展新课程教学做好了准备。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有许多发现和感触,非常值得反思。下面我就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1.提示学生抄笔记别丢了“西瓜”  高考数学试卷中大部分的题目都是基础题,只要把这些基础题做好,分数便不会低了。要想做好基础题,平时上课时的听课效率显得格外重要。
摘 要: 初三是整个初中阶段最为特殊,也是最为关键的时期。如何利用好初三阶段进行最后的知识点整合与掌握,是每一个即将步入初三的老师和学生共同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苏教版数学教材整理出初三复习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进行有效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  关键词: 初三数学 复习课 有效教学模式 构建研究  引言  苏教版教材从整体上来说结构严谨,条理清晰,适用于该年龄段的学生。而就数学学科本身而言,是进行其他科
本文研究所用数据来源于中国远洋鱿钓船2018年1-4月在东太平洋赤道进行的探捕项目。作者对东太平洋赤道茎柔鱼的渔场情况、环境因子、茎柔鱼生物学以及钓捕的渔具结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