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博物馆:平民化的专业博物馆

来源 :中国文化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shurong2009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良渚博物院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良渚美丽洲公园内,是一座良渚文化专题类的考古学文化博物馆,于2008年9月29日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院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展览面积4000多平方米,内设3个常规展厅、1个临时展厅以及文物专用库房、文物保护修复中心、信息资料中心和为公众开放的休闲场所等。开院3个多月,已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21万人次,形成了“专家叫好、百姓叫座”的良好局面。
  博物院基本展览总主题为“良渚文化——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突出展示良渚文明在中国和世界同类或同时期文明中的地位。展览设计理念是:雍容华贵、高雅亲和。展览力求创新陈列理念、合理运用先进的展示方法和手段,努力化解良渚文化的专业元素,使博物院成为一座可观、可学、可触、可玩的平民化博物馆。
  在三个相互联系又独立的展厅中,分别陈列“发现求真” “良渚古国”和“良渚文明”三大内容,另外在第一展厅和第三展厅中分隔出前厅和尾厅,作为导引和结束。
  走进前厅,灯光渐暗。正前方扑面而来的,是良渚遗址大幅投影航片;大型玻璃地坪下,是杭州城区乃至杭州湾全景立体沙盘模型。这样看似最简单的空间布局却传递着最直观的立意:站在杭州看良渚。良渚位于杭州的西北方向;一座营建于五千年前的良渚古城,勾勒出它们前世今生的渊源:良渚是古杭州,是杭州之根。
  走过“岁月如梭”的时空隧道,抚摸“天人合一”的璧圜琮方,在豁然开朗的场地内,石器、玉器、漆器、陶器等四类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静静地安躺在展柜里。展柜正上方不断旋转着四件器物的放大投影,让人不由驻足停留,仰视它们的细致和精美。
  
  第一展厅:发现求真
  
  伴随着两道历史石门缓缓打开,良渚文化七十年的考古发现求真之旅也呈递进式展现出来。
  此展厅展现从1936年发现良渚遗址,1959年命名良渚文化,到2007年确立良渚文明约七十年间,一系列重要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历程。
  透过大信息量的设计精美的密集展板、翔实丰富的史料文物和多媒体资料、深度解读的专题视频片、惊世王陵发掘场景再现、苏秉琦与良渚遗址雕像群。良渚古城墙复原等,仿佛让人亲眼目睹了这七十年间考古学家手中不断翻动的手铲,切身感受了五千年前的辉煌。在即将离开时,还可以在虚拟考古室亲身感受一下发掘古墓葬的乐趣,跟着游戏的提示,一步步选择工具,选择挖掘地点、选择挖掘方法,充分发挥你的想像,完成一次考古之旅。
  
  第二展厅:良渚古国
  
  接过考古学家的手铲,信步走进一个“活灵活现”的良渚古国。
  此展厅的传播主题是实景再现五千年前良渚先人的生产与生活。蓝天、绿地、犁耕,纺织、治玉、烧陶……处处都是撩人的盎然生机。负重的农家夫妇在田间耕作,由灯光和音响营造的“甘霖”簌簌落下,在田地里溅起点点泥浆;渔家夫妇用竹筐装起收获,孩子们则和螃蟹玩得正欢;一旁良渚人捕鱼场景,则让人在声光电的感知中,当一回“活脱脱”的良渚先人……
  走过村落,步入都邑。从良渚古城考古现场直接“揭取”的古城墙嵌在仿制的城墙中,还弥漫着淡淡的黄土气息。古城墙一侧延伸开来的,是一幅依据考古研究成果描摹的“莫角山营建”巨幅油画:在晚霞的映照下,成百上千个工匠赤裸着上身,在旷野中劳作;不远处的炊烟袅袅中,依稀可见正在营建中的古城。正中央是根据考古发掘和钻探成果复原的良渚古城大型沙盘模型。而聘请中国刑警学院首席专家根据考古出土的男女头骨复原的良渚人形象,让人一窥良渚先人的风采。
  在每一个场景中,还可以看到与之相关的丰富的图片文字展板信息、多媒体信息、精美的文物展示和专题视频片。
  这样的全景式再现,引导观众领略创造了古文化、古城、古的良渚先民们的生产形态与生活方式等文化景观,领悟到大型工程营建所体现的社会组织管理能力,恰是良渚文化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证据之一。
  
  第三展厅:良渚文明
  
  继续前行,等待我们的将是一场感官享受和心灵震撼。
  此展厅通过精品玉器的展示,来传播以玉为特征的良渚文明在世界同类和同时期文明中的地位。很多人提起良渚,脑海中浮现的就是玉琮、玉璧。现在,一走进第三展厅,琮璧钺精品陈列,墓葬中等级玉配置陈列等占良渚玉器,配上国际先进的光效,带你走进另一个完全奇妙的世界,向你述说良渚先人鬼斧神工的天才杰作。
  最后,你可以看一场四维电影《古国惊梦》,随着主人公梦回良渚古国,亲身领略当时的风土人情,感受风暴、雷电、下雨、撞击、水雾等感官效果;你也可以骑乘良渚飞鸟,邀游良渚古国,鸟瞰良渚遗址地理地貌,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
  五千年前的良渚繁华融进了中华文明的辉煌,一方古国与一代都城却都长埋于地下。而今,作为历史的传承人,良渚博物院带领我们穿越了时间的隧道,揭开了历史尘封背后的繁华绚丽,回归到饭稻羹鱼的远古时代。
  
  展品掠影
  
  良渚博物院展览精致、大气,展品亦是种类丰富,精美绝伦。院内共计展出良渚文化时期的陶器、石器、玉器、漆器、木器、墓葬等藏品千余件。其中,尤以良渚玉器最受瞩目。
  良渚玉器气势雄伟,讲究对称均衡,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其玉质之精美,品种之繁多,技术之精湛,令人赞叹不已,代表了新石器时代琢玉技术和用玉工艺的最高水平。同时,“玉琮王”和“玉钺王”在出土22年后首次同台亮相;从未露面
  
  第三展厅——精品玉器
  
  设计营造高雅,雍容的格调,充分展现良渚玉器的精致与神圣。陈列展出大量良渚时期的精品玉器,彰显以玉为特征的良渚文明在中国和世界同时期或同类文明中的重要地位与影响。的镇院之宝——“刻符玉璧”也第一次向公众展露身姿。
  陶器方面,良渚文化以快轮制造的黑陶著称,造型规整、器形丰富、用途分明,体现了高度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同时也体现了复杂劳动下的社会分工,在同时代的文化中处于领先水平。鼎、豆、壶是良渚文化固定而基本的陶器组合,在比较讲究的陶器上还刻有龙蛇纹、鸟纹、云雷纹等精细的纹饰,一些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探索中国文字起源的重要线索。
  良渚文化的石器主要实用于生产和生活,但部分墓葬出土的石钺,则是一种礼器的象征。石器在良渚文化时期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良渚文化石制的成套农业生产工具,体现了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其中以石犁最具代表性,说明良渚时期有发达的、成规模的稻作农业,开创了中国五千年的犁耕稻作农业史。
  良渚文化的漆器以木为胎,流行红色和黑色。从嵌玉、漆绘的精致程度看,贵族们使用的髹漆木器和玉嵌木器,很可能是一种礼器。它和彩陶、玉器,青铜器一样,都具有礼器功能,是中国文明形成的标志性器物之一。
  木器,用于良渚时期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大量出土的房基和圆井、方井构件判断,木作技艺圆熟,大量使用了榫卯构件。
  从墓葬来看,良渚人的丧葬习俗是单人葬,仰身直肢,开挖墓坑。普遍使用木棺,主要为独木棺,用二块凹弧形的大木上下盖合。贵族还使用棺和椁两重葬具,内外髹漆。
其他文献
左江,又称丽水,是贯穿广西西南部的一条河流。在左江及其支流明江、平而河沿岸及其附近的峰林断崖峭壁上,保存着许多珍贵的古代文化遗迹——岩画。这些发现岩画的山被群众称为“画山”,因“画”与“花”音相近,故讹为“花山”。又有称为“仙人山”“人影山”“仙岩”“鬼影山”“红山”等名称的,也都与古代岩画有关。迄今为止,在左江流域已经发现岩画地点80余处,如此丰富的古代岩画,堪称广西古代岩画之渊薮,学术界通称之
期刊
巴彦淖尔在远古时期曾是原始海洋和恐龙称霸的世界。进入人类社会,成为匈奴人的发祥地,并先后有十几个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阴山岩画是巴彦淖尔地区最有特色、最丰富、最宝贵的文物古迹。  阴山岩画的发现,就文字记载而言,最早可追溯到1 500多年前的北魏时期。当时著名的地理学家、文学家郦道元曾来到阴山河套一带进行考察,在其所著《水经注·河水三》中,就有一处这样的记载: “河水自临河县东迳阳山(即今之阴山)
期刊
福建博物院坐落在福州市风景秀丽的西湖公园景区内。其历史可远溯全1933钎成立的福建省立科学馆,1953年,福建省博物馆承此而建,2002年,随着现代化新馆的落成开放更名为福建博物院。  历经数十年的沧桑,如今的福建博物院面貌焕然一新。占地面积6公顷建筑向积3.58万平方公里,展厅面积达1.2万多平方米。整体建筑由主馆,综合馆,自然馆和文博培训中心相对独立的主建筑组成,与宽阔的中心广场,雕刻庭院,古
期刊
对于很多人来说,西溪二仙庙是个不曾听闻的小寺庙。但它却是一座延续了上千年的古庙,是我国山西南部地区元以前早期建筑遗存的代表之一。这座庙位于山西省陵川县。县城的城关镇以西自古就流淌着一条小河,名叫西溪,沿着一条宽约一里的山谷向西流去。水流不大,但流水之声满谷皆闻。西溪二仙庙就在这条溪谷中。  庙的规模不大,坐北朝南,两进院落,修建在半山坡一处不大的平地上,建筑比较规整,作为供奉女性神灵的庙宇,殿宇中
期刊
2008年7月23日上午,国家文物事业“十一五”规划项目——山西南部早期建筑保护工程开工仪式在山西省平顺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九天圣母庙前举行。国家文物局决定在“十一五”期间投入大量资金对山西省南部长治、晋城、临汾、运城4个市所辖34个县市区内的元代及元代以前木构建筑,共计10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整体修缮保护,涉及文物本体修缮、附属文物保护、保护性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山西南
期刊
韩国镇川钟博物馆是韩国唯一一座以古钟为主要藏品的专题性博物馆,与北京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近年来,韩国镇川钟博物馆在中韩古钟学术交流中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为促进当代中韩两国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2007年11月,韩国国宝级别的铸钟技艺传承入、圣钟社的法人代表元光植教授仿照韩国最大古钟——圣德大王神钟铸造了一件精美的铜钟,并捐赠给大钟寺古钟博物馆永久收藏,填补了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展览
期刊
发源于广西西南部中越边境的左江,自西向东穿流于龙州、崇左、宁明、扶绥等县的崇山峻岭之中,滋润着两岸的青山沃土。左江两岸,群山绵延,奇峰耸峙,层峦叠翠,青山绿水,交相辉映,景色秀美。这条名不见经传的珠江上游的小支流,自古以来一直是骆越民族及其后裔壮族先民劳动耕耘、生息繁衍之地。先民们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开创了左江流域的早期文明,创造了辉煌灿烂、千古不朽的崖壁画艺术。  千百年过去了,先民们生活
期刊
我们保护文化遗产的核心,是保护文化遗,产的价值,从某种角度来讲,世界上不存在永远不消亡的文化遗产,任何文化遗产都在每时每刻地发生着变化,只是变化的程度与速度不同。我们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就是在减缓这种变化的发生,但却不可能完全阻止,然而,我们却可以将文化遗产所承载的历史信息记录下来,将它们永远留存下去,因此,从这方面来说,文化遗产作为历史信息的载体,它们所承载的历史信息与文化遗产本身具有同样重要的价
期刊
元代:朝阜路的雏形    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命令大臣刘秉忠等人为其营建一座新的都城。由于此前激烈的战事,曾经的金中都早已破败不堪。在审慎地选择了新的水源地之后,一座形制规整的巨大城池在金中都东北郊外修建起来。这就是元大都。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考工记》描绘出来的理想城市模型在元大都得以实践。大都共设十一门,东、南、西各
期刊
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桂”,地处祖国南疆边陲。西南与越南交界,西与云南毗邻,北与贵州相连、东北与湖南接壤,东面为广东,南临北部湾,面积23.67万余平方公里。聚居着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和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区。    广西历史悠久,距今约70~80万年前人类就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秦以前是百越族群及其先民聚居之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