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存希望,过好每一分钟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gui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声称自己能“看见未来”的患癌男孩韦一航,遇见了一个相信“平行世界”的患癌女孩马小远,两人都有着心中向往的美好世界。《送你一朵小红花》讲述了一个温情且现实的故事,思考和直面了每一个普通人都会面临的人生命题—死亡随时都可能到来,我们要做的就是活着过好每一分钟。

沮丧的背后,有着它的故事


  在最美好的青春時光里,却被病痛的魔爪束缚着,这是多么痛苦与无奈的事情。影片的主角韦一航,本应享受着自己大好的青春时光,但病魔改变了他生活该有的样子。患有脑瘤的他,术后还需要定期复查、服药,疾病的阴影早已扎根在他的心里。他害怕病魔再次到来,内心脆弱又敏感的他也希望能够做一个正常的人。在他心里,一直很清楚即使再努力也无法打破“癌症没有奇迹”这种现实,“我怕刚把我的真心掏出来,我就死了”,他不愿意拿出真心,走路喜欢挨边走,坐公交车习惯了缩在最后一排,不想和任何人产生交集,因为癌症就像一个定时炸弹般存在于他的生活中,所以他用顾城式“为了避免结束便避免了一切开始”的态度去面对生活。
  “你好,我叫韦一航,你要看我的脑肿瘤切片吗?”这是他遇见那位女孩的自我介绍。这样的他,也许你会觉得这就是丧!漫无目的地苟且着!但我觉得这更像是主人公的自我保护,生命的长短他已无法确定,也许死亡就在下一秒,他害怕失去生命中拥有的为数不多的东西,命不由己的韦一航,但愿自己是一粒微小的尘埃,飘落在世界的角落,所以他才选择了用这种态度面对生活。

父母的背后,有着无尽的爱


  “这个家之前不是这样的,自从我得了病,爸爸胃病不敢治,妈妈每花一分钱都小心翼翼,甚至奶奶想把自己的房子卖了给我去看病。你们这么不顾一切救我的命,只会让我觉得我是一个负担。”韦一航哭喊着说。
  孩子患病,父母承受的痛苦是多么的沉重,他们恨不得能够帮孩子承担一切的苦难,在父母眼里,只要孩子能够健康地活下来,一切都是值得的。主人公的父母,每天变着花样更换抗癌菜谱,希望孩子能够有均衡的营养。家中的桌腿坏了没有选择买新的;韦妈为了节省下每一分钱,每次停车都会和保安磨破嘴皮,去菜市场买菜总会把烂菜叶子掰得一干二净;韦爸胃疼得睡不好觉也不舍得花钱去治疗,自己买止痛药吃,他在下班后瞒着家里人去开专车赚钱,就是想为了能够攒钱给孩子看病。为了孩子能够结交朋友,他们想方设法帮助儿子融入病友群,时刻牵挂着儿子的一举一动。
  父母一直隐忍、乐观,从来不在他面前表现出软弱与痛苦,这也是我们成千上万父母的真实写照呀。韦一航的父母希望孩子可以放心,通过实际行动,精心录制了“你不在时父母的一天”的小视频告诉他,如果最终他没有战胜病魔,哭过后,他们也能好好生活。视频中父母自己手持手机拍摄,晃动的影像传递着真实感。在这个家庭里,孩子承受着害怕病魔到来的恐惧,父母更是时刻面临着害怕失去孩子的痛苦,视频中的韦爸韦妈在镜头面前故作轻松、惬意,为的就是能够消除儿子心中的顾虑。但是我们都知道,对于父母而言,若是孩子真的离开了,哪个父母不是缺了半个世界呢?
  韦一航的父母用独特的方式与孩子探讨生死问题,他们希望告诉孩子—珍惜是对害怕失去的最有力反击。在视频中透露出自己对孩子无条件的爱,通过记录一天的生活轨迹,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是有价值的,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够像他们一样认真生活,有勇气去面对困难与挫折。他们向孩子传递着用力珍惜、认真生活的态度,他们甘愿自己承担,扛下所有的委屈,但他们的爱却总是毫无保留。

乐观的背后,有朵小红花


  “活着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五岁时就身患癌症的女孩马小远出现了。她不仅始终笑对人生,而且还热心助人,她的出现,让两颗炙热的心碰撞在了一起,男孩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收起了刺猬般的“利器”,开始打开自己的心门,让别人进入他的世界。因为患病,处在青春悸动年纪里的他们却不能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而积极乐观的马小远却希望自己能够陪着那个男孩感受不一样的世界,于是她在两人能够活动的城市里寻找未能远行的相似地点模拟徒步、探险,去南非干斯拜海滩,感受细碎的水花扑向脸颊;躺着飘在地球的肚脐—死海,感受异域落日的风姿;走在科罗拉多大峡谷步道,想象自己是一个随时都可以起飞的风筝……



  在“环球旅行”的体验中,他们好像普通人一样,没有谁可以看出他们是两个癌症病人。马小远的乐观积极影响了韦一航,将他从封闭的世界拉了出来,让他懂得要勇敢地生活,努力地活着,在他第一次主动讲出自己心里话时,马小远奖励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朵小红花。因为这朵小红花,让他有了拼尽全力追逐梦想的强大力量。

小红花的背后,有着希望


  你相信平行时空吗?我相信!电影的最后,奇迹没有发生在马小远身上,癌症的复发让她最终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两个相互抚慰舔舐的心灵还是暂别了,但她带给韦一航的“小红花”一直都在。她借助光影投射过来拯救现实世界里的孤独灵魂,在那个平行时空里,他们都是健康的孩子,影片中的人物都卸下了重担,一切都是美好的样子。
  “人活着,都害怕失去,但对害怕最有力的反击,就是认真活好每一分钟。”生命,神秘莫测,哪怕生活中点滴的美好转眼将逝,我们也要活在当下,努力过好每一分钟;哪怕生命化作沙漏,在倒计着,我们也要努力奔向梦想的远方。在平凡的世界里,面对生死离别,我们也可以是乐观温暖的。影片主题曲中唱到:“送你一朵小红花,开在你昨天新长的枝桠,多么苦难的日子里,你都已战胜了它”。“小红花”,是一种鼓励,是一种牵挂,是一次希望的传递,更是一个美好的祝福。
  2020开年的特殊情况,让我们更加体会到“失去”和“珍惜”,2021年,送你一朵小红花,愿一直可爱的你过好每一分钟,不要放弃爱与希望。
其他文献
一、自我调节学习  学习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指个体获得经验的学习,是一般意义上的学习,它是指人们学到的新知识和新经验,以及如何通过主体主动建构和理解,获得新知识的结构和意义;另一种学习是自我调节学习,自我调节学习是元认知理论在学习过程中的应用。  自我调节学习就是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评估、反馈,并加以调控管理和修正,使学习达到最佳效果,获得好成绩。  所谓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是指善于设立学习
期刊
前段时间,网上流行一种说法叫“网抑云”,指的是,一到深夜、凌晨,音乐App的评论区就会充满带有消极情绪的留言。  虽然白天我们会把“網抑云”当“梗”取乐,但晚上的你,是不是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的时候,你是不是会忍不住开始胡思乱想,想那些自己过去没做成、有遗憾的事情,或者觉得自己的前途像这夜晚一样“昏暗”,然后忍不住低落、难过、想哭。  不是你一个人!根据心理学研究,晚睡的人们确
期刊
疫情来袭,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新冠肺炎疫情虽不时地在小范围內发生,但随着有效防治措施的顺利开展,我国疫情防控已进入了常态化。有专家认为:疫情常态化下抑郁风险增加,全社会更需关注精神心理健康问题。  回想疫情发生以来,你曾面对过哪些困境和焦虑?是否曾因恐惧病毒而不知所措?曾因无法出门而心情抑郁?曾因公司裁员而悲观绝望?曾因无规律的生活而彻夜难眠……我们本期的互动话题就聊一聊:疫情
期刊
2021年3月27日,新华社微信公众号发表了一篇名为《13岁小姑娘蹲在路边,对陌生男子絮絮叨叨了一小时,为啥?》的文章,写的是四川自贡一位名叫艾露露的13岁女生救下一名欲跳桥轻生男性的故事。大家都为小姑娘的机智勇敢点赞。  文中提到:“男子被拉回来后趴在地上情绪很低落,不停催促艾露露先走不要管他”。该男子的详细信息及去向文中并未提及,粗略判断是一位中年男性,是长期的压力积累还是突发事件的强烈刺激导
期刊
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父亲节,顾名思义,是感恩父亲的节日。提起父亲,我们可能会想到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可能会想到“父爱如山”—父爱的含蓄和深沉;还有可能想到筷子兄弟的歌曲《父亲》,其中有一句歌词是这样的,“一生要强的爸爸/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微不足道的关心/收下吧”。  都说“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其实父亲同样不好当,面临来自家庭和事业中的多重压力,往往又缺乏有效的疏解途径。而无论是社会,还是中
期刊
当今社会竞争强、节奏快,“压力山大”已然成了大众口中的流行语。在整个社会群体中,中年男性更是一个高压人群,他们一面需要处理本职工作中的繁忙事务,一面还要面对家庭生活的一地鸡毛。  网络上有人调侃,这个年纪的男人要“洒得了汗水、忍得住泪水、吞得下苦水、交得出薪水”。话虽戏谑,却形象道出了男人之“难”。  重压之下,男性的身心健康也面临诸多危险,国内外大量的社会调查和医学统计显示,当今很多男性正受到高
期刊
副标题摘自鲁迅先生1919年著文《我们怎样做父亲》,文章距今已经百余年,我们的世界经历了翻天覆地,世代传承的思想走过了时移俗易,父子亲情也因情随事迁发生变化。然而,当我们阅读《曾国藩家训》、品味朱自清的《背影》,感叹傅雷的《万金家书》,依然会被触动心弦,可见时间并没有改变父子亲情最根本的那部分,所以“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依然可以成为我们做好父亲最为生动的指导。健全
期刊
案例一个略显奇怪的求助来电  热线接进来,一个男人的声音很诡异地低声问到:“姐姐,您多大了?”一听到这种声音,加上喊“姐姐”,声音有气无力,时间又在清晨,不免让人产生“骚扰电话”的联想,我的心一下子紧了起来,不反对,不质问,我带着这样的警惕,好奇地问回去:“这里是心理热线援助平台,请问我的年龄跟您要求助的问题有什么关联吗?”  他声音更小了,还传来叽哩嘎啦的杂音,不知道他在电话那头做什么。等了几秒
期刊
我是一名社会工作专业的在读研究生,也是一名投身于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服务的青年志愿者。过去的三年,在精神专科医院陪患者“聊天”是我学习和工作的重要内容,这项与众不同的志愿服务工作让我对社会工作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为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医务社工感到无比荣耀。我为什么志愿服务于精神专科医院  之所以选择来到精神专科医院参加志愿服务工作,是因为我本人性格开朗外向,喜欢与人沟通交流,常常觉得自己“胆大心细”。参与
期刊
高一年级的年轻教师小王来到心理咨询室,一见面就对我说:“田老师,我快抑郁了,怎么办?”我看他满脸疲惫、神色憔悴,知道这绝不是一句玩笑。  据了解,小王每周的课时多,教学任务重,近期还要准备一节公开课。而作为一名班主任,德育方面的任务也不轻,学生调皮不好管理,让他感到焦头烂额。近半个月来,他心情低落,食欲下降,屡屡失眠,他感觉有些“顶不住”了。  高二年级的何老师也一脸焦虑地对我说:“田老师,你说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