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双基” 提升素养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45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把关注学习者的数学素养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这和传统的应试教育背景下只注重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相比确实是一种变革和进步。在教学实践中,数学教师为此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其中也有人产生一些担忧:“双基”是“实”的,学生掌握得如何,通过检测可以量化显现,而“素养”是“虚”的,显效的周期较长且不易量化表述,关注数学素养的提升是否会影响和弱化“双基”教学?是否会影响数学教育的质量?
  在目前小学数学教_右的评价要素中,“双基”内容所占的比例大、权重高。大家很“看重”每次考试结果这个以量化呈现出来的分数,把它作为衡量教师业务水平和工作成绩的主要依据。在此背景下,教师有一些想法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数学教师一定要走出认识的误区,不要把“素养”和“双基”对立起来。其实,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其他数学素养生成和提高的基础和保障。一个有良好数学素养的人,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也会充满“数学味”,通过自己的数学意识、数学交流、数学思考、数学应用、数学情感等感知数学学习过程,体验生活与数学的关系。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思维品质、较高的学习能力等都会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且每个学段的良好数学素养对促进后继学习将产生很大的影响。
  我们关注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不是不要“双基”,也不会弱化“双基”,而是为了更好地改进“双基”教学,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中,我们每个数学教师需要重新审视课堂教学的现状,切实加强“双基”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一要教育和引导学生能从数学视角观察认识事物,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知识、掌握技能;二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思考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观点和方法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强化对数学技能的掌握;三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加强数学交流,熟练地以数学语言为载体,通过听、说、读、写等方式相互交流自己的观点、思维过程和结果,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和情感,在数学交流中强化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四要教育和引导学生注意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来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问题,探究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养成用数学的习惯,提高用数学的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获取数学知识,在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数学技能;五要教育和引导学生亲近数学文化,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个性化的数学学习经验去理解数学现象,发现数学规律,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形成数学学习的观念和态度、方法和经验,增强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和学习信心,为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提供内在的动力。
  数学素养的生成和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是在长期的数学学习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中自主内化而成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要与时俱进,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完善、不断创新,始终把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和立足点,在实践中不断探究适合学生素养发展的数学教育模式,实现小学数学的教育价值。
其他文献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与教师互动的主要渠道,也是教师获得反馈的场所。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为了明显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有效的小学课堂教学评价势
UAV(无人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倾斜摄影技术的出现,使得基于航拍影像数据的三维实景快速建模成为三维建模领域的一项新技术。笔者对基于UAV航拍影像数据的三维实景建模原理进行了深入阐述,以实际项目为例对建模过程及建模过程中各环节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说明。基于该建模技术具有建模速度快、模型精度高等特点,对该建模技术及建模成果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提出该建模技术能够用于道路设计、城市规划、抢险救灾等领域中。
上世纪末,以大量应用化肥和农药为基础的第一次绿色革命在发展中遇到瓶颈,粮食产量增长开始放缓,其弊端逐渐显露,化肥利用率低以及农药过量使用,导致土壤、水质等农业生态环
2016年,在安徽池州市成功申报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1年后,池州市建委邀请英达参与了该市首批海绵城市示范项目——齐山大道改造工程。“公路医生”英达仅用了2周实际工作时间。
从词面上考证,数学味就是指数学的意味、韵味。有味儿的东西,其内涵必然是宏大丰富的,是需要反复品味、仔细意会才能有所得的。  “数学味”的话题,是针对当前教学中“去数学”的倾向提出的,其论域是清晰的——在课堂中。而课堂中所生成的都基于教学内容、教师、学生三个要素间的互动,那数学味自然也不例外。  就教学内容与教师间的互动来说,数学味是教师在课堂中创造的教学品味。为什么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课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