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代的时代精神

来源 :书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ima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中的很多人活在“当下”,不知有所谓的“时代”。
  城市的一些角落中,猫着几处叫作气味图书馆的地方。它是矛盾的存在——名称虽然小资,内底里却有着掩饰不住的某种非人感。雪白的四壁内摆放着整齐划一、如化学实验室中的玻璃瓶。每一个瓶上都用大小相仿的工业字体标注了中英文名称。好像有一个博物学家每天在对它们进行清点、造册和研究。那些名称或满溢异域风情,或令人浮想联翩一普罗旺斯的初夏、雨后的泥土、北国初雪等等不一而足。打开第一个瓶盖,我感觉让鼻子暂时成为了自己的主人。但是只要打开第二、第三个瓶子,我就深深明白自己并非聚斯金德小说《香水》中的天才格雷诺耶。对于常人而言,各种感官都是短暂的,而嗅觉是各种感官中最为稍纵即逝的。我们如此崇拜当下,以至于想把它变成持存,甚至永恒。
  气味最终是要化在香水里卖的。这种出售与购买的行动本身也体现出深深的悖谬。不少人在生活中拒绝一切直接的当下——我们惧怕夏日的灼热阳光,不愿意让鞋跟沾上一星半点雨后的泥土,也很难消受北国凛冽的寒风……于是只能退而求其次地“购买”某种替代的当下、固化的瞬间和单调的多样。与此同时,我们又似乎本能地拒斥一切宏大叙事、理念与精神。临走时,我半开玩笑地对图书馆的店员说:你们可以加一个瓶子,里边用人民币或美钞油墨的气味,外面贴上一个标签一日“时代精神”(Zeitgeist)。
  我们沉迷于当下,不再相信有什么时代;如果还有一个时代,那么就只会剩下一个“小时代”——假装每天都是一个时代。当年哲学家黑格尔亲眼目睹拿破仑骑马进入耶拿城内,将称他为马背上的时代精神。如今,如果我们看见拿破仑,大概会一面彻底顺服其权力,另一面则早在内心里把他拉下马来,赤裸裸地掷于泥泞之中。
  我们大概也是如此——时下的流行,无论是《甄嬛传》还是《纸牌屋》,都在叙述腹黑而缺乏信念的尔虞我诈。我们找不到一个可以安放自己的时代,于是把生命拆解为无数的当下;因为目睹了太多英雄的堕落,所以就认为所有人都是行尸走肉;经历了某些宏大理念的失败,就觉得什么背后都是欲望与阴谋。我们假装享受着当下,但又无法抑制忧郁、踌躇、迷茫和愤懑,并非由于不再笃信时代,而是因为不愿直面本心。有种感受怎么也挥之不去——精神贫乏,没有根基。归根到底,人是无法仅仅活在当下的。走出图书馆,我已经记不起来刚才闻过的气味了,有些恍然若失。隔壁的店铺放着王菲的老歌——“相聚离开都有时候,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其实,我们始终在寻寻觅觅,只是不愿蓦然回首。
其他文献
村上春树编译了一本《生日故事集》。他在序言中已经交代,一共十三篇,十二篇出自美国当代作家之手,由孔亚雷君据英文原文译为中文。最后一篇《生日女孩》是村上本人的作品。据上海“九久读书人”的编辑介绍,作为中文版,村上事务所希望由我根据日文而非英文版译为中文,包括中文版用为序言的日文版后记和对前十二篇的日文点评。  说实话,自二〇〇五年翻译村上短篇小说集《东京奇谭集》以来,我差不多有九年没译村上的小说作品
期刊
一、“多元一体”的中国戏曲  这几年香港政府对戏曲的推广,做了不少很有意义的工作,特别是康文署每年策划的“中国戏曲节”,提升本地粤剧展演水平,推广昆曲与京戏的精致表演,还系统介绍各地的地方戏,让我们看到,每个地方的表演艺术都有其文化特色,都有一些绝活,都在节骨眼上让人叹为观止。我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看了十几年的歌剧,听帕瓦罗蒂、多明戈、弗莱明、巴托丽等人演唱,享受天籁萦绕的乐趣,却总是感到歌剧重“唱
期刊
一、一幅讽刺画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芝加哥的第一位黑人市长哈罗德·华盛顿刚刚连任,却因心脏病发作突然去世。他在芝加哥的黑人社区中有着非常高的威望,所以他去世后不久,就开始流传一张海报,微笑着的他和耶稣一起飘浮在芝加哥城市的上空;海报的标题为“Worry Ye Not"。然而芝加哥艺术学院的一位学生大卫·尼尔森却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哈罗德·华盛顿已经被神化,而这是不应该的。一九八八年春天,尼
期刊
孙琴安先生是文坛闻名遐迩的诗评家,在我国现当代诗歌研究方面著述甚丰,出版有《现代诗四十家风格论》、《朦胧诗二十五年》等。而今《中国新诗三十年——当今诗人群落》又桀然问世。在我的印象中,近年来虽然诸多方家都很关注民间诗歌群体的研究,却鲜有这一论题及资料的集力呈献。它着实拓展了诗歌群落研究的新空间,为近三十年以来波谲云诡、摇曳多姿的民间诗界的风云变迁留存了一份难得的写真,其功不可没,惠益后人。  改革
期刊
鲁迅在杂文中常常“骂人”,是早已为正人君子学者教授者流所不齿、所愤愤不平,而且义形于色地声讨挞伐过的。其实,何止于杂文呢,鲁迅的小说不是也曾背上过这一罪名吗?  一九二六年八月二十六日《现代评论》(第4卷第89期),高-一涵的《闲话》一文中有云:“我记得《阿Q正传》一段一段陆续发表的时候,有许多人都栗栗危惧,恐怕以后要骂到他的头上。并且有一位朋友,当我面说,昨日《阿Q正传》上某一段仿佛就是骂他自己
期刊
在收入《大学有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及《历史、传说与精神——中国大学百年》(香港三联书店2009年)的《我的“大学研究”之路》中,有这么一段话:“谈论中国大学,可以是专业论文,也可以是即兴演说,还可以是随笔、短论、答问等。之所以长枪短棒、匕首弹弓一起上,一是兼及历史与现实,努力介入当下的社会(教育)改革,二是思考尚不成熟,为文略嫌匆促。”如此自我辩解,主要是感叹没能“就北京大学撰写沉甸
期刊
鲁迅少年时候,似乎颇有点浪漫气息,在将成年尚未成年的日子,竟请人刻了一枚闲章,文曰“戎马书生”,大有长大成人投笔从戎的气概。或者,即使不投笔从戎,也志在能文能武,而不仅仅是一介书生。  这也是时势刺激的反应。清光绪二十年(1894),鲁迅十四岁,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大败于日本,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赔款,举国创痛,是丧权辱国的奇耻大辱。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三月,鲁迅从杭州寄回绍兴给二弟的信
期刊
今天的讲题对我而言带有崇敬之意。我担任香港城市大学的校长共十一年。接任不久之后,我就正式提议在香港城市大学设立“中国文化中心”。这个中心在一九九八年正式成立,特地从美国请了台湾大学毕业的郑培凯老师当主任,开始了一系列的中国文化讲座。因为我是这个中心的创办人和推动者,又是校长,所以就有幸做了第一场演讲,时间是一九九八年十月,差不多整整十五年前,讲题就叫作“从活字版到万维网”。现在又用这个题目,不表示
期刊
清代的孙洙,即蘅塘退士,其《唐诗三百首》刊行于一七六三年(乾隆28年),共收唐代七十七人的作品三百一十首。此书流布历久不衰,影响深远,超过所有其他唐诗选本。从前此书是唐诗甚至是中国传统诗的启蒙课本,现在则是中学生、大学生的唐诗甚至是中国传统诗的良佳入门书,或通识读本。俗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偷诗是雅贼所为,由此可见此书对促进国人文雅、风雅之气的重大作用。英国诗歌的极著名选本有一八
期刊
柏拉图曾经先后三次游历叙拉古(siracusa)。公元前三六七年,他在最优秀的弟子狄翁(Dion)的劝说下第二次来到叙拉古,彼时柏拉图已经完成了《理想国》的著述,声名大噪,狄翁和一般民众都希望柏拉图能够教导年轻的戴奥尼索斯二世,在叙拉古建立真正地上的理想国,进而复兴整个希腊世界。著名历史学家普卢塔克记载说,当时的人们狂热地拥戴柏拉图,把他视作哲学王在世。不过俗世之王却并不待见哲学之王,戴奥尼索斯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