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设计思路
人教版修5第四章第1节“油脂”的知识并不难:油脂属于酯类物质,具有酯的通性,能发生水解反应;同时高级脂肪酸中含有碳碳双键,油脂又具有烯烃的性质。以前我的做法是先让学生自学教材,然后完成学案,这一节的内容就算完成任务了。但这种教法,只完成了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中的一维“知识与技能”,学生是为了知识而学习。而新课程目标要求“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如何引起学生持久关注生活、健康、生命呢?我试尝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学习油脂的知识,以期达到学生能自觉持久地关注与化学有关的问题的目的。
二、角色设计
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是酯和脂概念辨析、油脂的结构和性质,为什么说油脂是混合物。可以设计成第一个角色——中学生应当掌握油脂的基础知识。
本节内容中含有油脂的营养问题:涉及油脂的颜色、油脂的营养、油脂的保健作用、油脂的口味、必需脂肪酸、油脂的保存等。所以可以设计成第二个角色——营养专家的讨论题:什么样的油脂既好吃又有营养?
本节内容中也涉及肥皂的使用、肥皂的种类、洗涤剂的洗涤原理、亲水基、憎水基等,可以设计成第三个角色——洗涤用品经销商,让他完成洗涤用品知识的讨论。
本节内容中有肥皂的制法,还可以添加洗发精的制作,可以设计成第四个角色——化工专家,让专家讲讲肥皂的制法。
三、课前准备
上课前二天,需要将讨论的题纲提前发下去,让学生利用网络和图书室中的资料查寻答案,上课时讨论。讨论题纲如下:
四、教学过程
(师) 引入:我看见同学们吃饭时将油腻腻的胡萝卜都倒掉了,理由是油太多。但你们知道这样做,胡萝卜素都丢失了,知道为什么吗?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的油脂的知识。现在请展示你们的讨论成果,让我们看看谁更象专家!
(师)现在,让我们听一听第一组的“油脂知识我知道”。请第一组的代表发言。
(生)学生发言。第一问中,学生列举的方法有很多,如闻、烧、粘度、化学的方法、生物的方法,远远超出了教师的想象。第二问,学生都在思考,平时强调多次的“酯化反应”的写法错误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第三问中,学生从结构中的R1、R2、R3的不同,到性质中的没有固定的熔沸点,再到炒菜时油锅冒烟的表现,充分说明了油脂是混合物,也超出了教师的预想。第四问、第五问学生总结的3种、4种叫法,跟老师的预想一样。学生板书完油脂水解和加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后教师进行总结。
(师)刚才第一组的同学表现得非常出色,这几个问题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现在我们看看第二组的专家给我们的震撼吧!
(生)学生代表发言。第一问,学生回答是就题论题,没有向油脂的有机溶剂作用这个方面进行总结,包括第三问中的鱼肝油的作用,第五问中涉及的油脂能溶脂溶性维生素没有并在一起来总结,教师在学生发言完之后要进行归纳。最后联系到上课的引入问题,胡萝卜素已溶在油中,适当“吃油”有必要。第二问,涉及到必需脂肪酸,学生从这个角度解答,体现了学生能利用化学知识对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的要求,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形成“不求贵,但求合呼要求”不攀比的意识。第三问,涉及到油脂的口味,学生在网上也能查到,但没有意识到化学对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提高有重要影响。
(师)某某同学的发言,象不象营养专家在讲座?以后知道该怎样“吃油”了吧。现在我们要听听洗涤用品专家的讲座,请第三组的专家发言。
(生)第一问需要在网上搜索,学生说出草木灰之后,进而说明草木灰去油污的原因,与预想的一致。第二问有争论,教师说出混用可以去洗衣粉的泡沫、原理不冲突之后,大部分同学相信可以混用。第三问、第四问和第五问没有什么需要说明的。
(师)刚才同学们讲的草木灰的去污原理和肥皂的去污原理不同,两种去污方法哪种方便?那么你知道肥皂是怎么造的吗?下面请第四小组的化工专家就肥皂的制造给我们讲讲吧!
(生)用一块肥肉造肥皂的步骤是先肥肉搅碎,再加氢氧化钠溶液和乙醇,加热到70-80摄氏度,等到看不到肥肉为止,冷却后,向溶液中加食盐,高级脂肪酸钠从溶液中析出,用纱布过滤,滤渣凝固后就成肥皂。教师再追问,搅碎、加乙醇、加热、加盐的目的;怎样判断皂化反应已完成。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有网上搜索自制洗发精的步骤。
(师)这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油脂的结构和性质,知道了洗涤原理和制肥皂的原理,了解了化学在提高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希望我们继续关注生活和健康,用我们学到的化学知识来解释和判断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做到有理智有理性,做一个有学问的人。
五、课后反思
虽然在知识的落实方面有不足,学生发言并不完整,学生发言中有其它学生接嘴的现象,但由于本节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关,学生的兴趣盎然,达到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要求,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课后的落实方面,学生也能自觉完成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7—8 人民教育出版社
[2]郗志红.氢化油和反式脂肪酸.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5)41
人教版修5第四章第1节“油脂”的知识并不难:油脂属于酯类物质,具有酯的通性,能发生水解反应;同时高级脂肪酸中含有碳碳双键,油脂又具有烯烃的性质。以前我的做法是先让学生自学教材,然后完成学案,这一节的内容就算完成任务了。但这种教法,只完成了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中的一维“知识与技能”,学生是为了知识而学习。而新课程目标要求“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如何引起学生持久关注生活、健康、生命呢?我试尝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学习油脂的知识,以期达到学生能自觉持久地关注与化学有关的问题的目的。
二、角色设计
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是酯和脂概念辨析、油脂的结构和性质,为什么说油脂是混合物。可以设计成第一个角色——中学生应当掌握油脂的基础知识。
本节内容中含有油脂的营养问题:涉及油脂的颜色、油脂的营养、油脂的保健作用、油脂的口味、必需脂肪酸、油脂的保存等。所以可以设计成第二个角色——营养专家的讨论题:什么样的油脂既好吃又有营养?
本节内容中也涉及肥皂的使用、肥皂的种类、洗涤剂的洗涤原理、亲水基、憎水基等,可以设计成第三个角色——洗涤用品经销商,让他完成洗涤用品知识的讨论。
本节内容中有肥皂的制法,还可以添加洗发精的制作,可以设计成第四个角色——化工专家,让专家讲讲肥皂的制法。
三、课前准备
上课前二天,需要将讨论的题纲提前发下去,让学生利用网络和图书室中的资料查寻答案,上课时讨论。讨论题纲如下:
四、教学过程
(师) 引入:我看见同学们吃饭时将油腻腻的胡萝卜都倒掉了,理由是油太多。但你们知道这样做,胡萝卜素都丢失了,知道为什么吗?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的油脂的知识。现在请展示你们的讨论成果,让我们看看谁更象专家!
(师)现在,让我们听一听第一组的“油脂知识我知道”。请第一组的代表发言。
(生)学生发言。第一问中,学生列举的方法有很多,如闻、烧、粘度、化学的方法、生物的方法,远远超出了教师的想象。第二问,学生都在思考,平时强调多次的“酯化反应”的写法错误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第三问中,学生从结构中的R1、R2、R3的不同,到性质中的没有固定的熔沸点,再到炒菜时油锅冒烟的表现,充分说明了油脂是混合物,也超出了教师的预想。第四问、第五问学生总结的3种、4种叫法,跟老师的预想一样。学生板书完油脂水解和加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后教师进行总结。
(师)刚才第一组的同学表现得非常出色,这几个问题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现在我们看看第二组的专家给我们的震撼吧!
(生)学生代表发言。第一问,学生回答是就题论题,没有向油脂的有机溶剂作用这个方面进行总结,包括第三问中的鱼肝油的作用,第五问中涉及的油脂能溶脂溶性维生素没有并在一起来总结,教师在学生发言完之后要进行归纳。最后联系到上课的引入问题,胡萝卜素已溶在油中,适当“吃油”有必要。第二问,涉及到必需脂肪酸,学生从这个角度解答,体现了学生能利用化学知识对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的要求,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形成“不求贵,但求合呼要求”不攀比的意识。第三问,涉及到油脂的口味,学生在网上也能查到,但没有意识到化学对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提高有重要影响。
(师)某某同学的发言,象不象营养专家在讲座?以后知道该怎样“吃油”了吧。现在我们要听听洗涤用品专家的讲座,请第三组的专家发言。
(生)第一问需要在网上搜索,学生说出草木灰之后,进而说明草木灰去油污的原因,与预想的一致。第二问有争论,教师说出混用可以去洗衣粉的泡沫、原理不冲突之后,大部分同学相信可以混用。第三问、第四问和第五问没有什么需要说明的。
(师)刚才同学们讲的草木灰的去污原理和肥皂的去污原理不同,两种去污方法哪种方便?那么你知道肥皂是怎么造的吗?下面请第四小组的化工专家就肥皂的制造给我们讲讲吧!
(生)用一块肥肉造肥皂的步骤是先肥肉搅碎,再加氢氧化钠溶液和乙醇,加热到70-80摄氏度,等到看不到肥肉为止,冷却后,向溶液中加食盐,高级脂肪酸钠从溶液中析出,用纱布过滤,滤渣凝固后就成肥皂。教师再追问,搅碎、加乙醇、加热、加盐的目的;怎样判断皂化反应已完成。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有网上搜索自制洗发精的步骤。
(师)这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油脂的结构和性质,知道了洗涤原理和制肥皂的原理,了解了化学在提高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希望我们继续关注生活和健康,用我们学到的化学知识来解释和判断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做到有理智有理性,做一个有学问的人。
五、课后反思
虽然在知识的落实方面有不足,学生发言并不完整,学生发言中有其它学生接嘴的现象,但由于本节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关,学生的兴趣盎然,达到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要求,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课后的落实方面,学生也能自觉完成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7—8 人民教育出版社
[2]郗志红.氢化油和反式脂肪酸.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