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廷 自我定义

来源 :VOGUE服饰与美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d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治廷喜欢问“为什么”:他在“惨绿少年”的时期挑战好学生的框架,为什么外表的突兀不可以有纯良的内心?他笃信勤奋的意义,为什么英语环境长大的演员不能捕捉古代皇帝的精气神?不需要做人群中的独角兽,不需要被以往的任何标签束缚,他只想用自我的方式来定义自己的存在。
  你什么时候开始玩电吉他的?
  14岁!那时我是个重金属朋克叛逆小子,觉得电吉他够“躁”。而且那时我有点抵制木吉他,觉得又土又没劲儿。近年来听John Mayer和陶喆,才慢慢觉得木吉他也挺帅的。
  你那时听谁的歌?
  太多了……我最初听的是New Metal,就是林肯公园等等,他们那时刚好很红。还有听朋克摇滚,比如Blink 182(他不由地唱起了那首《All the Small Things》,“turn the lights off,carry me home”)。我的表嫂说要介绍我一些“成年人听的东西”,我开始接触视觉系的X Japan、Luna Sea等等,再追去听美国的重金属Metallica,像Iron Maiden,然后听更现代的东西,比如Lamb ofGod,很棒很棒。我去英国的时候并没有爱上那里的音乐,而是回到香港后才觉得Oasis怎么那么好听!那时他们都快解散了。
  那时你的打扮也会有点视觉系吗?
  我可以说是第一代“杀马特”。最夸张的打扮是全金毛,还全部竖起来,穿苏格兰红格子紧身裤、铆钉靴、长风衣。父母当然不喜欢,但也没什么好说的。我成绩好,那是我最好的筹码。
  那时候为何如此迷恋音乐?
  孤单感吧。小时候我特别特别内敛,一个人缩在角落里画画的那种,接触到音乐后,好像完全释放开自己。
  那种孤单感来自于何处呢?
  我的家庭文化非常多元化,我小时候在加拿大生活过一段时间,又去英国读书,在香港读的也是国际学校。在英国的时候那种感觉特别强烈,我才发现我们这帮国际学校的人是很特殊的一个群体,我们自以为很正常,其实很不正常。很多香港本地人会误会,觉得我们老说英文,装,实际上是因为学校规定不可以讲中文。同学们来自各个国家,如果各自说本来的语言会不融合,说中文是会被罚的。到了国外,文化上我们其实还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和英国文化有冲突,即使是在英国生活长大的香港人,他们的文化、说话的方式、各种节奏和我们都不一样。回到香港,他们又会觉得我们这群奇葩老说英语。
  所以好像任何地方都没有归属感。
  好像只有和国际学校的同学在一起才有归属感,我们像是一群怪物。不过渐渐发现,年轻人吸收尽可能多的文化才好玩,让自己丰富一点没什么不好,不用刻意去想我到底属于哪一类。
  你从小就希望自己做到最好。
  考到80、90分就会很紧张,做到一般的程度有什么意思?这是我的一种态度,我不是求一个分数,而是为了向自己交代。表演没有分数可以衡量,但好不好,你自己清楚,导演也很清楚。当然,刚开始的时候真的很迷惘,我不知道什么才是“好”,所以只能听导演的。幸运的是我出道后一直碰到好导演教我。
  对你来说,和自己比较接近的角色以及和自己反差很大的角色相比,哪个更难演?
  最难的是接近自己的角色,因为感觉很赤裸,那很恐怖。如果一个角色只是没有演好,那是技术层面的失败,我还可以接受,如果你呈现的就是你自己,很可能观众不喜欢那个角色的直接结果就是不喜欢你,会代入。
  你是个鼓励型选手,还是给你压力反而会弹得更高?
  我并不是从小就被认为“优秀”的。小学时差不多每个礼拜老师都要约家长,“你儿子不停地说话,你们能让他安静会儿吗?”几乎每一天都被骂。那时我成绩也不好,到了小五、小六才开始开窍,老师说,你只给我们看到了你能力的10%,你要不要试试,有多厉害你拿出来我们一起看看好不好?这就是好老师,他不强迫我,我心里也不会有抵触感。从那时开始,我的成绩就变成第一名了。我需要正能量。
  感到过学业上的压力吗?
  大学一年级是最大的一个挑战,我从来没想到会撞到这样一堵墙,几乎疯了,觉得开什么玩笑,根本不可能毕业吧?!我哪里会想到中学和大学的难度差那么多?中学物理很容易的,所以可以很拽,随便复习一下就去考试。大学真的完全是另一个世界。
  去伦敦念物理学是你自己的想法还是家人的建议呢?
  家里的因素也有,我自己也想去看一下。我的中学是英属学校,去英国读书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当初其实我不想念大学,我和父母说,我决定了要做音乐,无论如何都会从事和音乐有关的工作。他们劝我,既然你有条件念大学,为什么不去呢?我们那么支持你,而且念完也才21岁,一切都来得及。就理性来说,我想不出一个理由不去。
  在英国最兴奋的点是什么?
  在那里三年,我成长的速度大概比之前十年的总和还快。刚开始当然有兴奋也有担心,以前在香港总觉得自己可棒呢,突然要打理那么多东西,很多事情都应付不来,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很傻。后来体会到了自由度,就觉得太棒了。
  你说的“自由”是什么?
  我从小就希望突破那些社会上所谓约定俗成的条条框框,中学时玩重金属,就是希望自己能成为特例。谁说染金毛的就是坏孩子呢,为什么一定要画上等号?上学时没人敢把头发弄成那样,老师也不说我,他们觉得算了算了,这个孩子其实很乖,是个优质学生,那种感觉很棒。
  就是“表里不一”。
  我觉得很真实、很坦诚地去过自己的人生比较好,不要有规矩。就好像李小龙,“以无法为有法”,不伤天害理但能够表达自己的事情,为什么不去做?
  在英国还有什么收获?
  认识了一群很好的朋友。我最好的哥们儿就是那时认识的,他现在也在香港,是个律师,我们一起逛街时老被狗仔拍到。他总是抱怨,“大哥,我好歹是个律师,什么‘白嫩助理’?!”那群朋友和我一起长大,看到我一把小小的火烧到现在,很为我开心。   你在乎别人对你的评价吗?
  我不在乎,因为无法左右别人的想法,你跟着别人走就会变成“四不像”,而且会活得很辛苦。但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正面影响到别人,希望我的歌,或者我的角色能成为观众精神上的一剂良药。
  现在你读剧本的时候,语言还会成为你的障碍吗?
  还是会有隔阂感,那就找方法嘛,就是把中文水平再提高一点。它不能成为一个演不好角色的借口,不然还不如回家。我要面临的挑战总是如何在很短的时间里完全去理解那些台词,理解那种氛围和角色本身。
  你演古装会更有压力吗?
  本来有,但现在我演的李治大家也接受了,而且是一致好评,我反而觉得当时这么挑战自己是一件正确的事情。而且我喜欢演戏,就是因为演完一个角色后能在他身上体会学习到一些东西。李治我演到58岁,心态变了很多,老了,回不去了。
  怎么说?
  见识过了一个人一生的状态,你一定会有转折的。举个不一定恰当的比喻,就好像经历过家人过世,你的心态肯定会不一样。我演完李治后,可能最大的改变是真的多了一份很深的感悟,我觉得古代生活在宫廷里的人,每个人的存在都是很伟大、很无私的——当一个将军,你的生死不仅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他下面管理的人,为了整个国家的子民。宫廷里当然有勾心斗角,但那些女人也是为了她们的孩子,为了一个家族的利益。反而看现代人,其实更以自我为中心,所以我觉得,现在能挂着自己的名字为自己的理想去拼搏,再累都是幸福的事情。
  听说你一直早睡早起,生活非常规律。
  我性格其实不是那样的,是练出来的。我很喜欢一句话,“拥有天赋是不够的,别老以为有天赋就可以打天才球”。每个人都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能成功,有些时候要强迫自己去学习、去习惯。
  表演上,你觉得有打“天才球”的可能吗?
  我不会那么想。你觉得够的时候你就要选择停吗?就不需要进步了吗?演戏可以一直演到老,它好玩的地方就是它没有尽头,只有更好。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遇到更多挑战。演员是一个需要极度专心的角色,没有一个角色可以轻松就把他演到极致的——如果轻松,那就是没有到极致。
  但有些人演戏好像就特别放松的感觉。
  用功和用力是两码事,即使你是很牛的演员,背后也要付出无穷的努力,表演的时候才能呈现出一种放松的感觉。反过来,一个演员没有准备充足,却在屏幕上铆足力气,至少我觉得不是个好演员。这和运动员是一样的道理,有人赢了100米冠军后能在终点继续跳舞,那一身肌肉是侥幸吗?是靠努力练就而成的。
  你的努力,除了语言的准备之外,还在哪里下功夫?
  我不太爱提。每个演员都应该勤奋,作品里如果你还看不到我的努力,我就再加把劲,但没有必要去提这些东西。
  话说你怎么想通去参加真人秀的?
  其实至今都没有想通……大概一辈子也不会想通!24小时机器都对着你,能不真实吗?而且至少有十台机器围绕在你身边,到后来怎么都不可能顾上镜头的存在。我父母都是能力很强的人,做什么事都安排得非常有条理,我从小就没什么顾虑,他们帮我规划的人生也很完美,所以习惯了一切有人打点,这一次要学会自己做决定,挑战还挺大的。
  作为一个艺人,你自我保护的意识强吗?
  看完《花样姐姐》,你觉得我有吗?真的没有。入行前我也以为艺人的生活和其他人会有所不同,但发现真的没有区别。我在香港也没有任何忌讳,出去吃吃饭、开开车就很满足了。
  物质上你最大的迷恋是什么?
  车,没别的。两岁就开始迷恋,这个祸根种得太深了。那时我已经可以分清所有国际大牌各款跑车的区别,两岁!
  你喜欢开车的感觉还是车背后的文化?
  所有,车是我最大的软肋。我喜欢车代表的东西,它背后的创作理念,喜欢感受它的性能,那种人与机器沟通时的微妙感觉。特别是那种高性能跑车,我喜欢学习驾驭它、尊重它。我开车时和拍戏时挺像的,很投入,一点杂念都不会有。
  这个爱好好像需要很大的投入……
  对啊,很奢侈的,我一直在纠结这个问题。所以先麻木地工作一会儿,不让自己去想这个问题。不过,29岁、30岁、31岁分别买什么样的车,我早就想好了。反正我很肯定我选的车都会升值!
  在香港好像不太有机会把跑车开到极限。
  我很喜欢保时捷911,但可能某一个转弯飙到150码才算极限,我那种力量,70可能就到了。我喜欢在安全的情况下去感受车的极限,所以更喜欢古董车。
  颜色上你有特别的偏爱吗?
  其实没有。我也很惊讶的我的保时捷是青绿色的,我没想到自己会接受那么艳的颜色,可是放在它身上就是很合适。
  下手之前你想了很久吗?我会用理智和时间来衡量到底对不对,我迷恋了两年保时捷94才最终下手。我的家人都受不了我了,我有事没事就去敲我姐的房门,“你觉得要不要买涡轮增压的那款?”她很想把我踢出去。我就想有一个局外人来帮我判断。到真正买的时候,就是感觉缘分到了。
  梦想成真?
  老的车有一种特别的质感。古董德国车的驾驶座里有一种奇特的味道,皮质也特别好,虽然历经二十多年,但还是很结实。不在香港的时候我会很想念我的车,每天看了照片视频才能睡,有时还听用音频录的发动机声音。
  你是一个舍得扔东西的人吗?
  很舍不得扔,不过那些紧身裤在我发育成熟的第一天就被我扔出去了。以前我是很纠结的,总觉得把一样东西放在那儿,某天再看到时好像和一个老友重逢一样。现在我觉得东西也有它自己新陈代谢的过程,不过粉丝送我的东西都好好存着,比如电视上你们可能见过的那块路牌,下面路的号码其实是我的生日。
  现在的工作还有让你不满足的地方吗?
  我很相信“知足”。真的,如果像我这么幸运的人还不满足……简直该打!
其他文献
横渡博斯普鲁斯海峡,从欧洲到亚洲,从文艺复兴到当代艺术。在伊斯坦布尔,室内设计大师SERDAR GüLGüN带你穿越奥斯曼王朝。  伊斯坦布尔从来都是一个充满着偶然的城市,欧洲的东缘与亚洲的西缘交汇于博斯普鲁斯海峡,这座千年古城注定要目睹许多融合与冲突。然而伊斯坦布尔作为这个城市正式的名字,还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在这之前的十几个世纪,西方人叫它“君士坦丁堡”,阿拉伯人称它为“伊斯坦布尔”。丝绸之路的
膝盖经常酸软就意味着钙流失,需要补钙了?补钙就该多喝骨汤?钙片到底怎么选?哪些做法会增加钙流失?营养健康专家为你全面分析。  补钙人人都需要吗?  平时不管是在工作环境还是跟朋友吃饭聊天,经常有人问我,最新膝盖总是发酸腿发软,是不是缺钙了?特别是现在天气逐渐寒冷,也有人担心家里老人腿脚不好,怕摔跤导致骨折,问我是不是要给老人补补钙,该吃哪种补钙的片剂好?也有人拿到体检报告后一脸惊诧:我明明平时吃得
曾几何时,实用性和优美感是两个很难兼顾的概念。但近些年来,以军装、制服、工装等为代表的元素却屡屡挑战两者间的“灰色地带”。本季T台,设计师们从色彩、剪裁及搭配三方面入手,力图跳出实用服装给人留下的固有沉闷印象。  永不褪色的卡其和军绿  卡其和军绿色——每季的T台绝对少不了它们的身影。尽管这两种颜色的起源都与强调含蓄质朴的战时美学有几丝牵连,但这一季,设计师们似乎决心为其正名,让最不显山露水的颜色
鮮艳的色彩在空旷的地球表面被唤醒新生,独特的材质与剪裁传弟出精灵们自由不羁的时尚态度。
灵動的宝石在流畅的曲线衬托下,呈现轻盈、跳跃的质感。
2020年对以创意为生的人而言也前所未见的艰难,Cindy Chao亦不例外:往常不知道下一站飞到哪里的行程被按下了暂停键,仰赖与欧洲工匠反复对话以达到作品细致度的面对面沟通被迫采取了另外的形式……诸多突变却没有使她停止前进的脚步。在上海新落成的珠宝鉴赏室最后的完成工作,是她在酒店隔离期间在线跟进的;而不久前分别亮相上海Art021与西岸两大艺术博览会的决定,也是在开展前不到一个月时确定下的。回首
设计思路:新课标中提出了一个新名词——语文素养。那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目标呢?我觉得以往被我们忽视的练习课教学恰恰是一个能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发展的良好平台。笔者以苏教版语文第三册《练习6—学用字词句》为例,谈一谈如何把“学用字词句”的练习融入生活实践之中,使语文教育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更加突出,并融为一体,做到书面练习与实践活动并重。  片段一:老师邀请了一位神
1.Versace 2021春夏系列 2.位于列奥纳多葡萄园的Philosophy di Lorenzo Serafini秀场3.Louis Vuitton后台4.PhilOSOIDhv di Lorenzo Serafini 2021春夏系列5.设计师LORENZO SERAFINI  时装设计师、Philosophy di Lorenzo Serofini品牌创始人  这次准备2021春夏时装
時尚之眼  自1854年以来,Louis Vuitton不断为其旅行艺术续写新篇章,今春再为《时尚之眼》系列摄影集推出两本新书:细仓真弓的《京都》和Jeon Moral的《诺曼底号》。沿承系列创作传统,该系列每一册聚焦一个国家、地区、城市或目的地,由一位时尚摄影师从个人角度进行解读与阐释。随着新书的不断出版,该系列所涵盖的视角愈加丰富,根据目的地的不同而相应转换,既有都市全景、自然风光、人情百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学习数学取之不尽的源泉。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充分考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设计的数学活动也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让数学课堂越来越亲近孩子们的生活。  【教材简析】  《千克与克的认识》是学生认识万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