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数学”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践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趣味数学”校本课程将数学知识寓于游戏之中,把单调的数学学习过程变为艺术性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玩中收获。
  1.“趣味数学”校本课程的板块设计
  “趣味数学”校本课程的全部内容分为“数学思维”和“数学好玩”两部分。“数学思维”的主导思想是借助此部分的教学为学生在国家课程的学习进行补充和拓展。例如,我们筛选出国家课程中的思考题,将思考题进行改编,纳入“数学思维”中,结合问题解决及思维提升进行教学设计,让更多学生掌握解题策略或解答方法。“数学好玩”的主导思想是借助一些学生能够接受、动手操作机会多的数学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探索意识,如“数独”“汉诺塔”“九连环”“魔方”等。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将手与脑充分结合,知行合一,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得以提升。
  2.“趣味数学”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
  “数学思维”和“数学好玩”的课程设计具有系统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在“数学思维”板块中,根据不同年级分别设置若干节“方程是个好方法”的教学内容,突出方程的重要性、简洁性、易理解等特点。低年级用实物来表示等量关系,再逐渐演化到用图形表示等量关系,再到高年級学生认识的方程。通过一系列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设计,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逐步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
  在“数学好玩”板块中,借助多种多样的数学游戏帮助学生了解数学、了解生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设计时加入“数独”的学习。在教材内容安排上采用螺旋上升式,从一年级的四宫数独到二年级的六宫数独,再到三至六年级的九宫数独,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感。
  3.“趣味数学”校本课程的课堂实施
  我们采用专任教师与数学教师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在低、中年级段,聘任了专任教师教授全年级的“趣味数学”课程,这样能够有效帮助教师找准学生的思维和知识提升点。高年级段,主要让数学教师进行授课,这是基于高年级知识难度大、灵活性强,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相互补充的考虑。数学教师兼任“趣味数学”课程能够让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大幅提升。
  4.“趣味数学”校本课程的实践活动
  在设计趣味性强的知识内容外,我们还借助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对校本课程的探究。
  一是实践性作业。从学校层面,我们精心设计了学生的实践性作业,结合“趣味数学”中学习到的方法、技能,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再逐渐探索如何用数学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设计以“节约粮食”为主题的实践性作业。
  二是“数独,我会填”活动。在进行了一学期的“数独”学习后,从学校层面组织“数独,我会填”活动,借助活动验收学生的学习成果,让校本课程落地,同时提升学生的数感和运算能力。
  编辑 _ 李刚刚
其他文献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21世纪以来学校武术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在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政策层面和社会层面给学校武术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学校武术竞赛体系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学校武术师资力量较薄弱、学校武术场地设施不完善、学校武术文化渗透较缓慢等挑战。鉴于此,提出学校武术“竞赛”和“人才培养”一体化、武术师资队伍技能的规范化、武术场地设施的空间化、武术文化传承的创新化的多元化发展思路,达到学校武术与教育进一步融合的目标。
运用实地考察法和文献资料法对中国武术博物馆进行调研,从历史文化和教育功能的角度阐述其价值所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促进武术和武术文化的传播探索实践新路径。
以“一带一路”提出为背景,深入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的当代价值与策略研究。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以中国武术为研究对象,探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的策略研究。文章认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应注重技术支持、理论深入;实现国内国外、双向交融;做到求其所需、供其所给;力求多方途径、为我所用等传播策略,为加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实现文化强国等战略目标做出应有贡献。
武术文化中融合了无数中国文化的思想和内涵,属于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工作的有效落实,武术文化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所以有必要对相应的策略进行探究,以能够更加有效的通过“一带一路”的建设对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中华图腾文化历经风雨沧桑千万年而不泯,其文化印记早已渗透中华大地,为后世文化奠基。以中华文化为养料的中国武术在形成、传承的过程中便自然而然地吸收融合了各族各地的图腾文化基因。通过跨文化比较法分析中国武术的图腾文化遗留,发现图腾文化既为武术技术和器物的生产提供了理论与素材又为武术传承提供了记忆与表达。
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信息大范围覆盖城市的角角落落,社会大众可通过网络向外界发布信息,自媒体应运而生。自媒体这一新的平台可以使武术文化传播更加广泛,要正视传统文化,严格把控传播渠道,科学地向大众传播武术文化。
通过对武术散打和综合格斗的概念、发展历程和技术体系进行比较,探析异同点及启示。采用文献法及综合分析法,得出结论:散打和综合格斗属于徒手格斗项目,溯源古老。散打源于中国武术,民族性和文化性特点鲜明;而综合格斗体现了“技法多元”和“商业化”特点。
武术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代表,加强对武谚文化的保护是守护武术记忆的重要途径。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武谚进行归纳与分析,研究表明:武谚具有道德伦理性、实践经验性、智慧哲理性、自然地域性、社会历史性等文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武谚文化的保护应增强文化自信,依托“大文化”,发展“武文化”;着力文化自强,“少年强,则国强”,推动武谚文化进校园;促进文化包容,既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又要“海纳百川,博采众长”;提升文化自觉,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保护武谚文化的“根”等新举措。
从近年的竞技赛场和媒体传播大环境来分析,武术的技击热度远高于套路热度,诸多武术搏击、格斗类赛事及节目的快速发展并取得了成功,都还原了传统武术的本来面目,体现武术作为
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民国时期重要报纸《时报》国术传播的内容、特点、作用进行分析,认为《时报》在报道中传播了国术强国思想以及国术强身健体思想,积极鼓励妇女和儿童参与习武,并向大众普及国术理论、国术技艺、国术慈善等;《时报》国术报道内容多元、策略多样,敢于针砭国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逐步完成了大众从偏见到接纳再到参与的国术普及化过程。这些报道对转变和提升国术地位、促进国术的民间互动与普及具有重要作用。更难能可贵的是,《时报》对国术的大力报道不仅是身份界定下的职责使然,更是出于自身强国救国的爱国热情,其所体现的家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