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散打与综合格斗比较研究

来源 :武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dlle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武术散打和综合格斗的概念、发展历程和技术体系进行比较,探析异同点及启示。采用文献法及综合分析法,得出结论:散打和综合格斗属于徒手格斗项目,溯源古老。散打源于中国武术,民族性和文化性特点鲜明;而综合格斗体现了“技法多元”和“商业化”特点。
其他文献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对体育活动不感兴趣,或者不能保持持久的兴趣。鉴于此,我们进行了探索,发现体育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归纳为两条路径,一是设计娱乐性的活动,一是探索多样化的专业训练方式。  本文以跳绳教学为例,简要阐述。  1.设计娱乐性的活动  体育教学中可以尝试设计娱乐性的活动,如游戏、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游戏激趣。跳繩游戏娱乐性比较强,可以提升学生的跳绳兴趣。
期刊
为探索如何通过艺术教育来传承文化,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学校进行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舞蹈教学的校本课程实践探索,形成了系列特色课程和课程教学资源。  1.艺术必修课程:中外舞蹈赏析  “中外舞蹈赏析”课面向全体高中学生。课程内容淡化舞蹈技能化教育,突出舞蹈素质教育,开发学生的舞蹈感知力、理解力与创造力。在课程中,以中国特有的古典舞与民族民间舞为线索,探寻中华传统文化在舞蹈中的体现。在进行教学设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对武举制产生的历史背景进行细致梳理,深入解读武举制的历史价值。研究表明:唐代武举制的创立是诸多历史因素导致的历史必然,也是当世统治者实现政治抱负的一种有效措施。武举制的创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是对先秦“尚武遗风”的继承和复兴,能够有效地缓解“重文轻武”社会风气的泛滥,为民间习武提供了制度保障,促进了民间武术与军事武术的深度融合。通过对唐代武举制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价值进行探讨,旨在为唐朝以后的历代武举制的研究提供一些理论指导。
近些年,不断有“中国传统武术实战中为何不堪一击”的言论流传网络,让广大国人对武术这项国粹质疑声不断,加之传统武术的跨界格斗事件造成了社会舆论一片哗然。当前传统武术表演之风愈加盛行,但是,中国人对传统武术文化、技艺及精神追求亦是一种尊崇与信仰。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学研究方法、逻辑分析法等对我国目前传统武术存在的舆论危机和对传统武术尊崇重塑进行深思。笔者认为:对待传统武术不应该去“技击”化;应加强对舆论导向的监督;策略重心移向对没落技击术的发掘和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文化共生。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21世纪以来学校武术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在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政策层面和社会层面给学校武术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学校武术竞赛体系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学校武术师资力量较薄弱、学校武术场地设施不完善、学校武术文化渗透较缓慢等挑战。鉴于此,提出学校武术“竞赛”和“人才培养”一体化、武术师资队伍技能的规范化、武术场地设施的空间化、武术文化传承的创新化的多元化发展思路,达到学校武术与教育进一步融合的目标。
运用实地考察法和文献资料法对中国武术博物馆进行调研,从历史文化和教育功能的角度阐述其价值所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促进武术和武术文化的传播探索实践新路径。
以“一带一路”提出为背景,深入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的当代价值与策略研究。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以中国武术为研究对象,探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的策略研究。文章认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应注重技术支持、理论深入;实现国内国外、双向交融;做到求其所需、供其所给;力求多方途径、为我所用等传播策略,为加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实现文化强国等战略目标做出应有贡献。
武术文化中融合了无数中国文化的思想和内涵,属于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工作的有效落实,武术文化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所以有必要对相应的策略进行探究,以能够更加有效的通过“一带一路”的建设对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中华图腾文化历经风雨沧桑千万年而不泯,其文化印记早已渗透中华大地,为后世文化奠基。以中华文化为养料的中国武术在形成、传承的过程中便自然而然地吸收融合了各族各地的图腾文化基因。通过跨文化比较法分析中国武术的图腾文化遗留,发现图腾文化既为武术技术和器物的生产提供了理论与素材又为武术传承提供了记忆与表达。
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信息大范围覆盖城市的角角落落,社会大众可通过网络向外界发布信息,自媒体应运而生。自媒体这一新的平台可以使武术文化传播更加广泛,要正视传统文化,严格把控传播渠道,科学地向大众传播武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