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美学视域下的语文文本解读

来源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sl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学习离不开文本解读。符号美学以符号论为核心展开美学与文学研究,为文本解读提供了崭新的理论视角。符号美学中的情感理论、生命形式理论和艺术直觉理论引导人们在进行文本解读时,立足文本的情感体悟,围绕文本自身的生命规定,并紧密契合学生的直觉经验。实现这一诉求需要教师重视学生的情感体悟,紧扣文本的教育性,关注多元解读,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肯定直觉价值,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关键词】符号美学;文本解读;阅读教学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强调工具性的同时必须关注人文情怀。符号美学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风靡欧美的美学思潮,它以符号论为核心进行美学与文学研究。语文学习离不开文本解读。苏珊·朗格的符号论美学在文学作品解读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对文本解读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本文基于高中语文特级教师阅读教学片段,结合苏珊·朗格符号论美学中与文本解读有密切联系的观点进行阐释,为教师更好地把握文本解读的规定性并指导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一、符号美学的释意与解读
  苏珊·朗格在其《艺术问题》与《情感与形式》两本著作中提出了贯穿其思想核心的美学命题,即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1]。这一命题涵盖了许多观点,如情感理论、生命形式理论和艺术直觉理论等。这些理论对语文文本解读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厘清其基本内涵有助于我们把握文本解读的内在规定性。
  (一)情感理论
  苏珊·朗格认为,符号由“能指”和“所指”两部分构成。“能指”可以借助符号直接显现出来,例如文字、线条等。而“所指”隐含在“能指”背后,无法直接呈现出来,必须依托符号来完成,例如情感、意义等。艺术作为一种存在的符号,“能指”是其外在的形式结构,“所指”是人类情感。因此,对于艺术的品味或是文本的解读,我们不仅要关注其外在的表现形式,还要重视其内在情感,透过文字看到作者的思想。既然我们要透过形式看到其中内隐的情感,朗格认为,情感并非游离于人体之外,而是人体生命的一部分。情绪与情感的波动变化,此消彼长便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基于此,朗格提出了“生命形式”这一观点。
  (二)生命形式理论
  符号美学认为,我们之所以能够从文本感受美感,是因为文本流动着生命的特征。艺术就是一种有生命的形式创造活动。一件优秀的艺术品总是具有与生命相似的逻辑形式。因而,苏珊·朗格认为,生命的特征表现在其具备有机统一性、运动性、节奏性和时代性[2]。有机统一性指的是作为一个共同体,各个部分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并且内容(情感)与外在形式达到相互整合的状态。运动性意味着文本是有生命的,不断运动的,富有生机的,有多变的特点,而不是僵化不变的。节奏性与统一性相呼应,肯定各部分相互协调运作,并且以有序的节奏律动着。时代性即文学作品必然打上时代的烙印,体现时代特征。这些特性都以潜在的形式影响着文本解读的开展。
  (三)艺术直觉理论
  艺术直觉理论的主要观点是艺术家通过直觉进行作品创作,表现人类情感,欣赏者凭借直觉和想象把握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在整个过程中,直觉是一个“中转枢纽”,促成审美的全部过程。直觉是我们对艺术品的直接洞察力,没有直觉,艺术就无法创造有意味的情感形式。直觉与个体的理性经验相连,受制于个体的认知结构。同时,直觉与个体的以往经验紧密相关。哲学解释学认为,“前见”在个体理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个人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情感体验和生活阅历等会使理解具有历史性和创造性。因此,在进行文本赏析时,关注欣赏者的“前见”尤为重要。
  二、符号美学视域下文本解读的规定性
  文本解读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是视野的交融。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范本。从符号美学的视角来看,其均为一些语言符号,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一)文本解读立足情感的体悟
  在进行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情感的养成与体现。通过文本阅读,我们要获得作者对生命的感受,并通过这种感受去领悟“人类的情感”“人类的生命”。正如《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的,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教学片段1】《在桥边》情感领悟环节的板书与理解①。
  1.开始的“我”
  (乱数:不满、无聊……)
  2.遇到心爱姑娘过桥时的“我”
  (不数:激动、兴奋……)
  3.关系到生存(饭碗)问题的“我”
  (漏数:爱情至上、精神追求……)
  师:他对“数数”这样一个枯燥的工作,从反感厌倦到喜欢,他每天上班就这个时间到,是什么力量促使的?
  生(齐):爱情!
  师:果然,很多人认为是爱情的力量,使一个无名小卒,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焕发了生活的生机。
  符号美学强调,情感作为身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荡漾着生命的特征。读者通过情感的体悟,把握生命的脉搏。《在桥边》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部分《外国小说欣赏》。教师板书“我”对待“数数”这个工作前后三次不同的态度,引导学生分析背后的情感因素,最终体悟“爱情”在个体生命中的伟大力量。
  语文学习的核心在于言语语言的习得,并做到借助语言来感受文本的情感,即通过符号的“能指”来把握其中的“所指”,探究文字背后的情感,把握好文本解读的落脚点是“人类情感”的旨趣。语文阅读并不仅仅停留在了解过去,而重在感悟生命,启迪现实人生。
  (二)围绕文本自身的生命规定
  符号美学中的“生命形式”观点强调从整体上把握文学意义,以一种整体的观点来审视文本,关注文本的统一性、运动性、节奏性和生长性。因此,我们在进行文本解讀时要以生命的视角来审视文本内容。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特定时空下的产物,反映的是作者在当下的所思所想所感,我们必须把它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特定的场景去理解。   【教学片段2】《故都的秋》中作者人物形象的文本理解②。
  师:很多优秀的作品都是从作家生命的根里流出来的,而不是嚷出来的。我们能不能以“言由心生,文见其人——走近郁达夫”作为一个探究的小话题,看看在故都清静悲凉的秋色中,站立着一个怎样的郁达夫?
  生:可以。
  师:既然可以,我就说探究的要求了。一方面,必须立足文本,要揣摩语言,不能做任何架空的分析和主观的猜测。另一方面,探究强调的是合作的精神,探究活动的顺利推展,要靠同学们集体的力量。
  《故都的秋》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上述教学片段展现了教师与学生共同分享探究的要求,引导学生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紧密围绕文本内容,将作品放在特定的时空下进行思考,还原文本的生命特征。优秀的作品必然淌现着生命的律动,进行着生命的呼吸。离开文本具体内涵,任凭主观意念随意猜测,只能将文本原有的生命扼杀。在具体的情境下思考文字背后的意义,将文本置于生成时空下揣摩,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文字背后的意义。
  (三)紧密契合学生的直觉经验
  苏珊·朗格在艺术直觉观点中强调直觉在艺术理解中的重要作用,肯定欣赏者根据理性认知与个体经验所做出的艺术鉴赏。这与哲学解释学中有关的“前见”不谋而合。解释学认为,理解得以发生的条件是学习者的“前见”,与文本进行意义建构的方法称之为“对话”。因此,教师在关注学习者对文本解读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直觉,引导学生依据已有的认知经验进行文本判断。
  【教学片段3】《金岳霖先生》中文本的初步感知把握③。
  师:读过这篇文章,你有什么初步的感受?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感受,不用细细地去体会,把你的第一感觉说出来。
  生:我觉得金岳霖先生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人。他的样子有点怪……大胆把自己的不足说出来,非常坦诚。之后,他与林国达同学的对话体现了他是非常有趣的老师。这两个例子说明他是很有个性的人。
  生:文章除了写金岳霖,还写了其他的人,比如闻一多先生等。第一遍读下来我就有点抓不住这篇文章的主线,我不敢确定他是不是只是为了写金先生而写的这篇文章。后来我明白了,金岳霖先生是非常有童趣的老人。
  生:他是一个非常虚心、不拘小节的人。有一件趣事,毛主席对他说“你要接触接触社会”,然后他就雇了一辆板车到王府井四处乱转。
  师:这篇文章是怎么样的一篇文章?你的感觉是什么?刚才我们说的是金岳霖先生这个人物,在这篇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个性、特点,我们觉得他很有趣、搞怪、学问很大、像个老顽童,等等。如果概括你对这篇文章的感受,你怎么概括?
  生:轻松的文章。
  生:注重细节的文章。
  生:语言非常生动的文章。
  师:我的感受,用四个字概括——很有意思。
  《金岳霖先生》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中的一篇课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关注学生的直觉体验。课堂伊始,教师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引导学生根据各自的直觉感受谈谈对课文内容的体会,从学生自己的认知经验进行直觉判断。直觉判断帮助学生体味文本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语文课程标准提到,高中阶段学生的阅读要做到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与判断,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和阐发,理解结构复杂的语句等。当我们将“前见”看成一种有益于解读的条件,其实也就在某种程度上了解读者[3],从而避免“过度诠释”和“诠释不足”。
  三、符号美学视域下文本解读的优化路径
  符号美学为高中语文文本解读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借鉴,启示当下的阅读教学在强调工具性的同时观照文本内在的“人类情感”,注重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认知,同时重视文本的外在形式与结构等。因此,寻求符号美学视域下文本解读的优化路径是实现文本解读的创造性与规定性的题中之意。为此,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文本解讀的能力,准确把握课文解读的特殊性,并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提升。
  (一)重视情感体悟,紧扣文本的教育性
  情感性是艺术符号的根本特性。苏珊·朗格在《艺术问题》中把艺术归纳为表现人类情感的符号,承认并重视情感因素在文学艺术中的地位。语文文本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学作品,我们在品味与解读的过程中也应关注其情感价值。
  语文文本区别于一般性文学作品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于它的教育性,对人生价值的引领与思考。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即要求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把控好“教育性”这条准绳,在课程目标的指引下完成对学生的审美提升与人格铸就。因此,教师需要深入研读课程标准,准确理解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及其背后的情感诉求,并将其作为文本解读的一面旗帜,实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内在任务与价值界定。此外,教师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要不断渗透情感教育。认知、情感和灵性三者相辅相成,教学往往是一种情感的事业[4]。培育情义并涉及情义的教学方可引起学生的生命共鸣。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应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感为旨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态度。
  (二)关注多元解读,提升学生主体意识
  符号美学认为,符号由“能指”与“所指”构成,而“能指”与“所指”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尤其是在艺术符号之中,一个“能指”往往有多个“所指”。学生作为文本解读的实践者,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应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然而,实现文本解读的多元化应以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为重要条件。
  主体意识指主体能够充分认识外界、认识自我、认识自我与外界的关系,并能够主动参与现实生活,在现实的生活实践中不断改造世界与自我教育的意志、力量和能力[5]。也就是说,学生能够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是文本解读的主体,能够对文本进行富有个性化的解读。为此,教师需要不断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提升,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阐释。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包容的胸襟看待学生的多元解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阅读与体会,共同构建符合课程目标规范的文本解读。同时,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学生必须以一种整体的观念来考察文本内容,力求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符号美学认为,任何的艺术创作都是具有生命特征的,只有当解释者被(文本)主题推动着,在主题方向上做进一步询问时才会出现真的对话[6]。学生只有融入文本,基于文本进行阐释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三)肯定直觉价值,培养学生想象力
  符号美学认为,欣赏者主要凭借“直觉与想象”,透过文学作品的“能指”看到并理解其“所指”,因此直觉和想象力在文本理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直觉思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促进高阶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要肯定学生的直觉价值,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首先,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理解,鼓励学生多诵读,体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整体感受方面的长处和不足。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让学生感觉到安全与舒适,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其次,教师要不断丰富自身对文本解读的能力,学习文本解读理论。理论是实践的依据与航标,不同的文本解读理论会生成风格迥异的文本诠释,如接受美学强调“期待视野”在文本解读中的价值与意义,而哲学解释学则关注主体的“前见”对解读结果多元性的影响。符号美学强调学生的直觉想象。多样的文本解读理论为教师提供不同的视野,从而保证文本解读的个性化。最后,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语感教学,引导学生多读、多记。直觉是语感形成的重要因素,语感又反过来强化直觉的感受力和理解力[7]。敏锐的语感一旦形成,学生便能在面对文本理解时迅速感悟到文本的意境,发挥其直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 刘大基,傅志强,周发祥,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2]郎丽.苏珊·朗格符号论美学对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启示[D].苏州:苏州大学,2013.
  [3] 彭亮.課程文本解读中的“一元”与“多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4954.
  [4]黄显华,霍秉坤,徐慧璇.现代学习与教学论:性质、关系和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5]胡江霞.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与培植[J].中国教育学刊,2011(2):7981.
  [6]加达默尔.哲学解释学[M].夏镇平,宋建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7]张小忠.语文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3):9799.
  注释:
  ①该教学片段选自吴兴高级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黄丽君老师的《在桥边》教学片段。
  ②该教学片段选自浙江省宁波效实中学高中语文特级教师张悦老师的《故都的秋》教学片段。
  ③该教学片段选自浙江省富阳市教研室高中语文特级教师沈波老师的《金岳霖先生》教学片段。
其他文献
摘 要: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其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观察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家庭和幼儿园共同努力、持之以恒。  关键词:家园合力 幼儿阅读 阅读兴趣  重视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步形成自主阅读的能力。一些研究表明,缺乏良好的早期阅读经验的儿童入学后会有学习适应上的困难,缺乏阅读兴趣,阅读理解能力差等。因此,我们应适时地培养
期刊
摘 要:高中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未来发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会对课堂教育质量起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积累经验,合理应用语言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文综合能力。本文主要对高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运用非常重要,它不仅体
期刊
摘 要:高中地理教学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问题式教学,在问题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效率可以大幅度的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认识问题式教学在高中地理及教学中的作用,可以通过总结知识,促进高中物理教学的提高。本文就问题式教学原则以及使用问题式教学的策略进行阐述。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教室可以在教学
期刊
摘 要:加强文言文教学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举措,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本文围绕建构语言、提升思维、提高审美、传承文化四个方面谈了具体的操作策略。  关键词:文言文;语文核心素养;策略  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加强文言文教学,让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学习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责无旁贷。那么,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
期刊
教育是一個庞大的系统,它包含了很多方面,其中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就是其最重要的三个分支。这三者之间既互相独立,也有着密切联系。  美国幼儿教育专家埃斯萨(Eva L. Essa)就曾在其《早期教育课程》(An 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 From Developmental Model to Application)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儿童发展的同心圆理论”。[
期刊
摘 要:劳动是幸福生活的源泉,劳动最光荣。全面加强劳动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我们在千年文化中品味劳动的甘苦滋味,在春风化雨中播下劳动的颗颗种子,在真实评价中里获得劳动的无限尊严。让劳动亲近自然、贴近生活、回归家庭、服务社会,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成为时代最强音。  关键词:劳动;评价;光荣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劳动的意识,参与劳动的热情
期刊
摘 要:作为教育界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STEM教育被世界各国的教育行业和领域所广泛认可。本课题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把“四线五阶”的课堂模式融入到高中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设计之中,以大象牙膏探究实验为例,帮助学生树立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等核心素养激发起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好感,让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关键词:STEM教育;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一、STEM教育理念  国外关于STEM的
期刊
摘 要:科学探究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本文借助“探究光对鼠妇的影响”这一研究性学习活动,创设适于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问题情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将提出的问题根植于自然中观察到的现象,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关键词:科学探究;光对鼠妇影响;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是《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 ( 2017 年版) 》中阐述的生物学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是指
期刊
摘 要:在初中英语教学课堂中频现冷场,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关键词:激发兴趣;解读学生;优化教法  新时代的学生不再像过去一样,老师教什么,就乖乖学什么,被动地去接受知识,他们有自己独立的个性和自己的想法。只有当他们对事物感兴趣时,他们才会主动接受、理解和探索。  进入初中后,随着单词量的增加,语法的
期刊
【摘要】本文在明确基本数学思想内涵的基础上,以中美小学数学教材相同案例为研究对象,从良好的情境设置、有效的问题提出及合理的知识结构三个方面对中美两国的小学数学教材基本思想的呈现进行比较,发现中国教材善于设置情境呈现数学思想,美国教材重视以数形结合思想为主线构建知识结构,中国教材重视数学思想启发思考,而美国教材关注数学思想的有的放矢。  【关键词】中美教材;数学思想;比较研究  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