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探索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7603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芳草地国际学校提出的“知行课堂”是指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关注知和行的关系,做到知行统一。
  在推进“知行课堂”的活动中,我校提出“易知易行”的基本理念。“易”指的是最简单、最本质地做到知行合一,核心目标是全面育人。全面育人不能只落在学科知识上,我们引导学生探究一个个科学事实后,帮助学生归纳概括其上位概念,进而建立更高层次的哲学观念,最终达到全面育人的目标。另外,为了推行“知行课堂”,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践行,我校拿出10%的课时开展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
  针对科学学科特点,我指导学生开展“指尖上的探索”摄影综合实践活动,以此项活动为载体落实“知行课堂”。
  首先,“指尖上的探索”通过展示一张张生动的照片引导学生获知。
  在五年级《学习月球》这一课时,我先给学生出示了一组我们天文小组观察月球时拍摄的照片,请他们观察月球和地球的地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学生发现月球和地球一样有的地方暗、有的地方明亮。有的学生猜测月球阴暗的区域比较高是高山,有的学生猜测阴暗的区域比较低洼是平原。有的学生指着第谷环形山说,月球也和地球一样有一个倾斜的自转轴,轴心就在这里。
  真的是这样吗?我们采用放大倍数更高的镜头进行特写拍摄。
  当看到特写照片时学生们惊呆了,原来阴暗的区域比明亮的区域要低许多,原来我们认为的自转轴是一个环形山,原来环形山里面还有一个小山峰呢!咦!怎么有的环形山中间没有小山峰,有的环形山不圆,还有的环形山连接着一道长长的沟壑呢?为什么月海中的环形山比月陆上的环形山要少很多呢?看着这张图片,学生自发地产生了新问题,他们试图用自己的知识进行解释。有的说,书上说环形山是陨石撞击月面形成的,有的环形山不规则可能是这块地方被多次撞击形成的,中间那个小山峰可能就是陨石撞击留在那里的。有的学生说,可能有的陨石弹性特别大,撞击之后被弹回宇宙空间去了吧……当学生的解释产生冲突时就迫切地需要正确的解释。此时,教师为学生讲解月球上不同的地形以及科学家推测月球地形的成因,学生始终处在主动接受新知的状态。最后告诉学生,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借助望远镜、照相机,我们还会发现月球以及宇宙空间上的更多秘密,有兴趣可以和我们天文小组的同学一起去研究去探索。
  其次,“指尖上的探索”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践行。
  2014年10月8日晚上,月全食奇观,我白天利用广播向全校学生介绍观测重点:月亮颜色有什么变化?月亮哪边先残缺?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只可惜当天晚上重度雾霾,美丽的本影月食学生无缘相见,只有望京、北苑地区的孩子在20:00以后看到了半影月食。奇怪的是有学生自称看到了红月亮并且拍摄到了红月亮的照片。我们天文小组的学生对此产生了质疑,“老师讲过半影月食几乎察觉不到,只是亮度有点暗,月亮根本不会变红的”。经过查找资料、搜集证据,学生们才明白,当晚出现红月亮要感谢雾霾,是雾霾中的灰尘颗粒使明亮的月光发生散射,从而使月亮呈现出了明亮的红色。曾炫玮的爸爸是台湾人,他请爸爸在台湾网站上下载了没有雾霾情况下月食过程的照片,从照片中她发现月食时是东边先残缺的,说明月亮是从西向东走进地球的阴影,也就是说月亮应该是自西向东绕着地球公转的。
  “指尖上的探索”利用摄影这门技术,留住大自然奇妙的瞬间,展示大自然持久的变化过程;展现微观世界的神奇,探究遥远星际空间的神秘。“指尖上的探索”在课堂上、课外活动中通过展示一个一个科学事实,帮助学生归纳概括科学概念,进而形成科学观念。学生在自己探索的过程中,有目的地拍摄记录,在行动中演绎科学概念,每一次成功演绎都是对原有概念的巩固和提升。
其他文献
《植物的花》是典型的观察类型的课,以观察花的构造为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有目的的观察活动,习得观察方法,学会收集、整理信息,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建构完全花和不完全花的概念,激发
对于AKNS方程:rx-rxxt+a3rrt+a4rx∫x-∞rtdx+rt=0,讨论了它的Painlevé性质,导出了它的谱问题的Darboux变换和Crum定理,并得到了一些感兴趣的精确解(如双孤子解,三孤子解
以哌嗪为母体化合物,将溴代苯乙酮及其衍生物与1-乙氧羰基哌嗪进行取代反应,然后经过水解得到一些具有前手性的化合物,共合成化合物13个(其中3个未见报道),目标化合物4个.该
通过溶液自由基聚合制备了丙烯腈-甲基丙烯酸[P(AN-co-MAA)]共聚物膜材料,以尿嘧啶为模板分子,利用相转化分子印迹技术,制备了尿嘧啶分子印迹P(AN-co-MAA)共聚物高分子膜.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