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初探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l1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介绍了产学研结合培养冶金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指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必然选择,产学研结合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成功之路。
   [关键词]高等教育 产学研结合 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吕俊杰(1963- ),男,重庆人,重庆科技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钢铁冶金工艺优化;朱光俊(1965- ),女,重庆人,重庆科技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冶金工艺节能;杜长坤(1964- ),男,四川广安人,重庆科技学院,高级工程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炉炼铁节能技术。(重庆 40133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15-0026-02
  
   特色是人才培养的根本,是高校永恒的主题。不管是公办还是民办高校,也不管其规模大小,只要有特色就会有成就。高校有特色就会名声远扬,专业人才有特色就业率就高。因此,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及业务规格(包括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深化教学改革,努力办出专业特色一直是高等教育探索与实践的重要课题。
   近几年来,重庆科技学院主动去探索一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等工程教育办学模式与运行机制,在不断寻求产学研的结合点和增长点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专业办学的特色,成功探索出一条产学研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之路,建立起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办学模式与运行机制。
  
   一、产学研结合是提高专业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水平的有效办学模式
  
   产学研结合教育是对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的改革,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有效形式。实行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既是国内外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也是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办出专业特色的必由之路。重庆科技学院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在办学的实践中,全面实施产学研结合教育,从采用来自企业的选题,到真刀真枪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企业的生产实践;从跟班实习到实施以企业为主,或以学校为主,企业广泛参与的多种形式的岗位技能训练与考核,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成功之路。
   学院的冶金专业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结合,提高专业办学水平的道路。实践证明: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与办学模式,不仅可以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还能显著提高办学水平,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现高等教育办学目标的一种有效模式。
  
  二、产学研结合教育顺利开展的保障条件
  
   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实行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依靠产学研结合显示出来的旺盛生机与活力,可以不断解决和克服产学研结合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逐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
   1.加强领导是搞好产学研结合教育的保证。重庆科技学院在开展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成立了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由院领导任组长,切实加强了对产学研教育的领导。多年来,学校先后与重钢集团、达州钢铁公司、威远钢铁公司、德胜钢铁公司、四川金广集团等企业签订了产学研结合教育协议,建立了多个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定期召开产学研结合研讨会,交流工作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使產学研结合教育能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
   2.校企互惠互利、共谋发展是产学研结合应遵循的原则。提高育人质量,共同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是产学研结合双方的共同责任,学校要积极参与企业的人才培训、技术开发、技术改造等一系列服务,而企业要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创造条件,并主动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工作中来。重庆科技学院冶金工程专业在重钢开展的岗位技能培训,实施以企业为主的技能考核工作,已经进行了多届,几年来成效显著。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毕业后能尽快适应生产实际的需要,这种产学研结合培养岗位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成功探索受到了企业的好评。
   3.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促进产学研结合工作的正常开展。在产学研结合教育的过程中,重庆科技学院引入了激励约束机制,既明确了双方的责任,又定期检查,年终评比,好的奖励,差的督促改进。学院聘任来自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实习指导、咨询,同时还对学生的毕业设计把关。每年学校在办学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也坚持在专业建设中列出经费支持产学研工作。
  
   三、产学研结合是促进学科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提高的必由之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具有高度凝聚力、以中青年骨干为主的稳定的学术梯队,是提高专业办学水平的人才保障。而高等工程教育要办出特色,必须加强实践(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这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又是提高办学水平,增强办学实力的关键。重庆科技学院冶金专业利用学校投入的契机,借鉴国内科研院所、企业技术中心的经验,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自己开发、设计、调试、安装实验装置二十余套,在学校的支持下,先后投入五百多万元建设成为在国内同行同类中处于领先水平的教学科研基地,其特点是功能高、起点高、自动化程度高、实验结果精度高、设备利用率高、重现性好,满足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又面向社会,为重钢公司、达州钢铁公司、昆明理工大学、重庆五九研究所完成了部分科研实验和检测项目,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实施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目标,学校先后派出了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到科研所、设计院和厂矿企业培训锻炼,提高了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又推动了产学研项目结合的过程,使青年教师熟悉了工艺、设备,提高了学术水平,并完成了一批科研项目。教师在不断学习积累实践经验的同时,也充实了教学内容,改进了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由于加大了投入,激励措施有力,目前冶金专业已形成了一支德才兼备,以学术带头人为龙头,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的,朝气蓬勃的学术梯队:教授5人,副教授及高工7人,1人被评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人被评为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入选重庆市教委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2人获宝钢优秀教师奖,1人获重庆市优秀教师和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四、产学研结合是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产学研结合,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手段,也是实现共同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标的主要途径。
   1.产学研结合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改革。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重庆科技学院冶金专业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实际、实用”的原则,提出了“精选、整合、融合、重组”教学内容,强化工程基础,突出岗位技能,重视全面素质培养,多次修订教学计划,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将在产学研结合过程中积累的新知识、新技术融入教学过程开展专题讲座,将科研和工程实践中掌握的高新技术知识、科研成果和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贯穿在教学中,承担了多部冶金行业“十一五”规划教材的编著,并编制了《计算机在炼铁生产中的应用》《计算机在炼钢生产中的应用》《矿相与岩相学》等校内讲义,使教学内容有了质的提高。
   2.产学研结合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在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大量选用来自生产实际的选题和项目,锻炼和加强了实践能力。同时,学校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学生毕业设计把关,参与毕业答辩和成绩评定,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又增强了学生对生产实际的适应性,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社会的需要。吕俊杰教授结合科研工作,指导冶金专业的学生参加攀钢氮化钒铁的实验研究;梁中渝教授结合重钢热风炉开展节能烧炉的研究;任正德副教授在指导毕业设计过程中,选自来自省、部级的产学研合作项目,着力解决炼钢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研制出的复合精炼剂先后转让给彭州耐火材料厂和重庆南岸宏达公司,解决了数十人的就业问题,为提高钢铁生产质量做出了积极贡献。
  
  五、产学研结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取得的实践效果
  
   1.提高了专业建设水平。在产学研结合的探索实践中,特别是自2004年合校升本以來,促使专业上升到国内的先进水平。钢铁冶金是学校的重点建设学科;“热工基础”课程2005年9月获得重庆市精品课程称号;冶金工程专业于2007年12月被批准为“重庆市首批特色优势建设专业点”,2007年获准中央与地方特色优势专业实验室建设项目;学校重点建设了冶金工程技术实验室。
   目前,冶金工程专业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建设成果,获地(厅)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获省(部)级优秀教学改革成果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两项,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国家发明专利一项,教师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钢铁》《炼铁》《铸造》《铁合金》等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一百五十多篇,被SCI、EI、CA收录二十多篇,承担主编、副主编专著、教材十余部。
   2.促进了实验室建设。通过与生产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实验室建设水平有了提高。目前已建立起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的炼铁实验室和炼钢真空感应炉实验室,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来自达州钢铁公司、重钢、威钢、五九研究所的横向研究项目在实验室完成,来自重庆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冶金专业的多项科研项目取得了满意的实验效果。随着中央与地方特色优势专业实验室建设项目的实施,冶金工程技术实验室将再上新台阶。
   3.促进了学科专业教材建设,提高了办学质量。冶金工程专业在国内享有较高的声誉,产学研结合的开展,推动了教材建设,目前已承担了冶金行业“十一五”规划教材《炼铁学》《炼钢学》《钢铁厂设计原理》《冶金原理》《传输原理》《冶金热工基础》的主编,编撰学术专著《铁合金冶炼技术操作》,在国内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提高了学院冶金工程学科的学术地位。
   4.培养了一大批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近年来,冶金专业培养了两千多名毕业生,目前每年的本、专科毕业生有二百四十多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产学研结合培养的毕业生,动手和适应能力强,在工作中能独当一面,独立工作能力强,能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在冶金企业留得住、上手快、用得上,缩短了“适应期”。在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余成德(全国岗位技术能手、全国高炉值班工长竞赛第一名)、莫朝兴(柳州市大十佳青年、全国高炉值班工长竞赛第七名)、杨宾(四川省岗位技术能手、攀枝花市十佳青年)等一大批有影响的杰出校友。邹继新(武钢第二炼钢厂副厂长、总工)、陈勇(四川三洲核能公司总经理)分别获得了2001和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冶金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需供比高达4∶1以上,冶金专业已成为学院毕业生就业率长期保持在100%的专业。冶金专业的学生组队参加的“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也荣获重庆赛区金奖、全国铜奖。
   5.对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和办学模式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重庆科技学院冶金专业实施产学研结合,提高冶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所取得的成果,受到了学校、社会及上级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中国高教研究》《中国冶金教育》《重庆日报》《重庆工学院学报》《中国冶金报》等报纸杂志进行了多次报道。学校多次在全国冶金工程专业的教学研讨会上进行介绍和交流,市外的许多高校也相继派人来校考察学习,从而对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和办学模式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其他文献
【摘要】中职学生的音乐认知有自身特点,其学力基础呈现较大差距。教师要有分层教学意识,在教法运用上体现差异性。引导学生课前充分自主学习,为课堂欣赏学习活动提供便利条件。优化欣赏引导方式,能够顺利传授欣赏技巧方法。整合音乐欣赏资源,可以拓展学生欣赏学习视野,塑造学生综合音乐素质。  【关键词】中职音乐;欣赏;切点探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中职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欣赏是重要学习
将转化医学思想引入肾内科研究生教学改革,既要使基础科学成果及时为肾内科临床诊治所用,又能将临床问题及时反馈并引导基础研究.本文从提升科研动力、加强临床技能、改革临
[摘要]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目前,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办学的主要模式,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高职文秘专业经过市场调研和多年教学实践,逐步探索出基于工学结合的四个结合、三个环节、三种技能的433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职教育文秘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张爱梅(1965- ),女,河北保定人,黔南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
目的:通过对2型糖尿病与眼屈光度关系的研究,筛查出首诊眼科而尚无眼部器质性改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及通过研究已患2型糖尿病的眼屈光度的改变,以修正当前糖尿病的治疗方案。方法:
[摘要]文章分析了如何将非线性编辑软件技术整合到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情境任务中,把项目学习法应用于非线性编辑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归纳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的特点,提出非线性编辑软件学习情境设计的内容和方法,并对该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及教学过程进行了设计。  [关键词]非线性编辑软件学习情境设计  [作者简介]颜秉忠(1964- ),男,内蒙古通辽人,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传媒系,高级讲师,硕士,
[摘要]科技发展在改变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同时,给高校德育工作也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为适应科技进步的需要,高校德育应该更新观念,激发大学生的道德需要,加强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加强科技道德教育,充实更新德育内容,积极探索德育新途径。  [关键词]科技发展 高校德育  [作者简介]覃克强(1970- ),男,广西容县人,桂林医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讲师,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研究。(广西桂林 54
近日,自江苏扬州举行的"2010‘工苑杯'全国化学检验工技能大赛"现场传回喜讯,银川大学石化学院代表队与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65所院校195位选手同台竞技并脱颖而出,荣获团体二
[摘要]文章分析了辅导员角色心理失衡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辅导员 角色 失衡 自我调适  [作者简介]宋峥(1982- ),男,河南郑州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利职业学院学生处,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为发展与心理健康。(河南 郑州 450008)  [中图分类号]G4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12-0056-02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各
兴盛家园五号楼,是陕西省近期一个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工程,是陕西省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工程,通过该工程的施工监理,可以看出,建筑产业现代化是我国建筑业对我国传统建筑业
[摘要]当前在新农村建设中,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农民工教育培训缺乏科学体系等障碍因素的影响。欠发达地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做好宣传和引导,增强职业教育观念,努力增加投入,创新职业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和就业机制。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 职业教育 农民培训  [作者简介]张连(1966- ),男,江苏涟水人,南京理工大学在读博士,江苏海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