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吴与弼耕读教育思想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6547539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吴与弼为明代理学开山人物。他创办小陂书院,倡导耕读教育思想,培养出了一批著名学者。其耕读教育形式独特,内涵旨在立德进德。多为弟子所继承和发展,意义影响深远。
  关键词吴与弼 耕读教育 小陂书院
  中图分类号:G40-09文献标识码:A
  
  吴与弼是明初一位有影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其所开创的“崇仁学派”对明代学术思潮和教育思潮的兴起具有“启明”的作用。他创办富有特色的小陂书院,培育弟子众多,其中不乏有显赫成就者。学术史家黄宗羲编撰《明儒学案》时,以吴与弼的“崇仁学案”为开篇第一卷,其原因正如他所评价的:“微与弼,焉得后时之盛哉?”在吴与弼的的教育思想中,他的耕读教育思想独树一帜,影响颇深。因此,对吴与弼的耕读教育思想进行研究颇有必要。
  
  1 吴与弼的生平
  
  吴与弼(1391-1469),字子傅,号康斋。江西抚州崇仁人。吴与弼的生平经历可以从《吴聘君年谱》中反映出来,七岁学对句,十二岁进京探望在京任国子司业的父亲后,留在京城学诗赋,学举子业,十九岁时,偶然读到朱熹的著作《伊洛渊源录》,令其神往,慨然有志于道,说:“睹道统一脉之传,不觉心醉”从此,吴与弼放弃学举子业,独处小楼,专攻四书、五经、诸儒语录,体贴身心,醉心于程朱学说,不下楼有两年之久。吴与弼学成之后,在家乡小陂书院讲学授徒,但仍耕种田地,率领弟子过着耕读式的生活。晚年受到朝廷征召,授予左春坊左谕德之位,负责辅佐太子读书,但吴与弼以年老多病为由,拒不就职。吴与弼一生过着读书、耕种、教学、出游、做圣贤工夫的生活。
  
  2 耕读教育的形式
  
  吴与弼的耕读由两种形式组成。第一种形式是边耕边读,就是将书携带到田地里头,或辍或作,辍时读书;这时读书成了一种休息方式。如《日录》记载:“莳蔬园中,虽暂废书,亦贫贱所当然”“往亲农途中,读《孟子》与鲜花相值,幽草自生而水声琅然,廷伫久之,意思潇洒”。劳动时读书与书房时读书有决然不同的感受。劳动时读书能体会到在书房读书没有的感觉,劳动时读书能更贴近大自然,直觉感受得到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生意盎然。对于崇尚自然的与弼来说,户外劳动时读书,能够将自然界与圣贤世界紧密联系起来 ,他感到万分高兴。他感觉他所读书的圣贤世界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体,两者都在创造世界,各自以不同的方式维持和延续生命。边耕边读带给与弼的不仅是享受自然的快乐,还有读书充实之乐。耕读带来的充实之乐与弼描述得很多。例如《日录》:“夜徐行田间,默诵《中庸》字字句句,从容咏叹,体于心,验于事,所得颇多”。
  耕读的第二种方式是工余读书,“归则解犁,饭粝蔬豆共食”。一天的辛勤劳动结束之后,师生一起共进简便晚餐,之后就到了晚间集中读书时间。或由老师讲解,或读书自学。其诗《讲罢偶成》,反映了他工余讲学情形,“万事应须任所遭,胼胝农圃敢辞劳。西斋讲罢心如水,又对凉天霁月高”。在与弼看来,工余后读书是件很享受的事情。“食后坐东窗,四体舒泰,神气清朗,读书愈有进益,数日趣同”。甚至听弟子工余之后的琅琅读书声,对与弼来说也是一件乐事。如《日录》记载:“东斋对月,花竹参差,清景可爱,听诸生诵声,甚乐”。反映工余读书的典型诗句是:“田圃工夫日破除,小窗灯火夜读书”。
  
  3 耕读教育的内涵
  
  吴与弼创办的小陂书院,就是一所为农家子弟提供受教育机会的学校。小陂书院实质上就是一所耕读式的道德教育书院。与弼耕读教育思想的提出有何目的呢?依当时与弼生活境况来看,自有缓解生活压力的部分原因在内,但不可视为经生之业。如果说耕读教育是为了解决生活出路,当家境窘迫时,大可改弦易辙,因为他曾几次受到朝廷任职的荐举,都被他一一回绝。况且,还有重要的一点,与弼办学是不收费的。娄凉《康斋先生行状》载:“四方来学者却其来修虽饥寒切身有所不顾。……间有寒士欲就学者,辄馆毂之,惟恐人不入于善”。娄凉说与弼不收学费,甚至供应学者的生活,以与弼的清贫而言,是很难得的,可见他视教育为道,而非谋生工具。再从学生方面来考虑,弟子入耕读教育之门,也决非为就业作准备。拿弟子陈献章来说,他在拜与弼为师时就已入仕途,如果是为了学职求业的话,大可不必到乡间来求师。再从与弼弟子授业后的出路,主要是过着像他一样耕、读、教三位一体的生活。由此可见,与弼创办耕读教育书院的出发点并非为生计考虑。既然这样,与弼提倡耕读教育目的到底在哪呢?通过分析以下与弼对弟子的受耕读教育后的评价,就能窥见一斑。有一年小陂(书院)遭火灾,吴与弼带着诸弟子封堤防水,对这次劳动,与弼评价道:“诸生尽力救水甚善,此之谓尽也。事虽莫济,分则尽矣”。事虽未果,但尽心了;与弼对他们的行为加以称赞。杨鑫辉认为,吴与弼对耕读教育的评价,并不是以劳动后能够创造多少财富来衡量,他关注的不是弟子耕读教育后带来的财富上的成果成效,而是基于从人性出发,以人心的转变为重。通过耕读教育,使学者身、手得到践履,在不断的尽已本心劳动中,内在德性得以发挥。由此可见,与弼耕读教育的目的旨在立德进德。至于耕读为什么可以立德进德,与弼有下面两种认识。第一,学者耕读,可以抚育天地,从而立德。对于自然界的美景,吴与弼并不只是一个纯粹的审美家,而是从一个被大自然抚育的一份子的角度来感受自然界的生气。阳光明媚的一天,他正在户外欣赏风景,美丽的景色使他情不自禁地想起《遗书》中的一句话:“先王以茂时对育万物”,也就是人与自然界共同承担互相抚育的责任。基于这种认识,就不难理解以下与弼的解释。《明儒言行录》记载了吴与弼外出视察农耕之轶事,吴与弼的弟子在田里耕地,吴与弼故意问他们在做什么,他们回答说在耕地,这时吴与弼微笑地纠正他们说:“不,你们这是在改造和抚育天地。”与弼认为,学者在耕种的同时,还是在帮助抚育天地的过程。通过生产劳动,将自然界运行的“理”与学者内在的“理”发生联系,使生产劳动和立德建立联系。第二,学者耕读,可以养成务实作风,从而进德。吴与弼很关心自己弟弟的成长,期望他养成为人踏实、做事务实的品行,所以他提议让他弟弟到乡间来接受耕读教育锻炼。当他得知父亲要将弟弟送来乡间跟他学习时,他高兴地给父亲回信道:“盖不惟乡里纯朴、清俭,可以为进学德之资,抑早有以知稼穑之艰难,则他日可不流于放逸。”在信中,与弼大力陈述接受耕读教育的好处,同时也揭示了他创办耕读教育书院的目的所在。吴与弼所倡导的耕读思想是中国古代道德传统中的一份宝贵财富,其中所蕴含的勤劳俭朴的美德培养、勇毅刚强的品德化育和师友共济的氛围营造,成为完善个人道德的基础。
  3.1 勤劳俭朴的美德培养
  吴与弼每天起早贪黑,驾着犁耙耕作,粗活细活都亲力亲为。在乡里,一切行动都遵守儒家的礼仪规范,每次到京城太学去省亲,都是布衣旧鞋,无人知他是国子监司业之子。父亲吴溥的朋友孔谔评价吴与弼道:“与与弼谈有富贵不淫贫贱不移之象,今虽见迂,后当大显。”除了自己参加劳动之外,与弼还要求弟子也参与。对于贪图享受的非劳动观点,他是严厉斥责的。《明儒学案》又载:一日,天初晓,与弼就起来打谷了,而他的弟子陈献章却还没有起床。于是先生就在他的房门外大声说道:“秀才怎么可以这么懒惰,这样下去,哪天才到得了圣贤的境地啊!”可见,与弼认为知识分子应注意治生,不可游手好闲,养成一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恶习。另外,与弼还致信给他父亲,陈其对诸弟的期望说:“诸弟于学,初犹未嗜。覆车之辙,诚不愿其蹈也。士友自京来者,深言其富贵相习后难处于乡。男默自惟念,生长于饱暖之中,居养所移,无足怪者。伏望大人善教,俾裁损旧习,素净来归,渐亲稼穑,日与乡里士友渐磨,其进其成实未可量”。对处于富贵饱暖之中的学子,与弼认为尤须树立耕读观念,参加生产劳动,以培养勤俭作风。抱着“学者须亲细务”的理念,与弼带着弟子一起下田耕作放牧,同时一边讲解四书五经。《明儒学案》上说他曾与弟子在雨中披着蓑衣,一边耕作,一边指着农具,教导学生万物中都蕴藏着易经八卦的道理。等着耕作回来,又一起炊饭煮菜,和弟子一起用餐。与弼师生一同耕读,一同饮食,生活虽然清苦,却都乐道安贫。
其他文献
【摘要】尽管中国基础教育取得长足进步,但仍面临着社会转型和经济全球化的双重挑战,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必须适应社会转型期的要求进行相应的改革。课程改革既要为国家发展培养和造就各类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受益终身的学习技能和创新思维,又要坚持以人为本,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塑造现代公民行为,学习现代生活技能。  【关键词】社会转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B
目的1探讨促炎因子IL-1、IL-6、TNF-α、MCP-1在正常人群、空腹血糖受损(IFG)人群和T2DM患者中的浓度差异。2探讨T2DM患者血糖控制良好组和血糖控制不良组之间炎症因子IL-1、
目的:本研究拟采用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结合质谱技术,检测在肝切除小鼠中肝脏再生过程中的蛋白质进行分析比较,寻找肝脏再生过程中出现的表达差异蛋白,来获取肝脏再生的影响因子,从
目的总结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患者的临床特征,对其脑脊液、诱发电位和影像学改变进行分析;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DRB1、HLA-DPB1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135-01  近两年以来,不知为何,对古籍产生了一些兴趣。漫步其间,无不为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所感染。不仅为“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1]的几千年以来足以让中国人引以为荣的至孝思想所陶醉,而且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的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所折服,进而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