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前教师的学习历程研究

来源 :中国电化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duanhua05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解优秀师范生在职前学习历程中的学习内容、学习对象、学习行为和学习影响因素,该文使用内容分析法对优秀化学师范生个案Y的网络日志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为职前教师教育改革提供有力的学习证据。研究发现:研究对象主要关注学科知识和课堂教学技能的学习,并注重在教学实践中获取经验;研究对象最倾向于向优秀一线教师、听课学生、大学导师学习,并习惯通过阅读向文献作者学习;研究对象不仅能通过应用观摩与知识转化策略、信息管理策略获得丰富的学科教学知识储备,更擅长运用实践探索策略和反思策略,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实践性学习特质;网络日志中表现出影响职前学习的因素主要在于内部因素,包括自我效能感、动机目标和主动性人格三方面;此外研究对象基于博客的互动体现出其互动学习大多处于浅层学习阶段,深层学习途径则主要依靠导师和中学化学专家对于日志的评论和提问。由此得到启示:职前教师学习内容和学习行为呈现多元化特征,需要丰富学习环境建设;职前教师教育需要提供深度学习机会以及专家型思维指引,加强基于共同体的合作建构;也由此可获得教师教育研究的创新视角。
  关键词:职前教师学习;网络日志;博客反思;内容分析;化学师范生
  “教师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国家兴。”近年来职前教师教育愈加获得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2014年,教育部和各省教育厅相继启动并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推动教师培养机制、课程、教学、师资、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努力培养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卓越教师;2018年初,教育部召开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视频会议,对于推进师范专业认证制度、提升教师教育质量提出新的要求。2018年3月份教育部等五部委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一系列的教师教育政策颁布,既给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带来诸多利好,也给教师教育深入研究提供了机遇。已有的职前教师教育实践和研究,往往关注学校或学院层面的教学改革,然而教师学习与教师教育密不可分,在终身学习思潮和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新要求的背景下,教师学习研究更能彰显卓越教师培养需求,亟需在“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视。

一、文献综述


  (一)研究职前教师学习的意义
  就国内的研究现状而言,“教师学习”的研究尚处于日常话语阶段,还没有形成真正的研究领域在传统的职前教师教育领域,教师学习常常被限定为在师范院校课堂上接受各类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教学理论,并开展教学基本功训练,然后去中小学参加教育见习和实习活动。事实上职前教师学习并非按照课程设置的顺序进行知识的线性累加,更多依赖于个体和环境或他人的交互作用中持续的社会建构过程。
  近年来教师学习研究领域成果主要有三条线索:关注教师以前做学生时的经验、实践一反思的学习途径以及教师学习的影响因素和发展阶段。在此基础上审视职前学习显得格外有意义。
  首先,师范生具有多重身份,除去“过去时”的中学生身份和“将来时”的教师身份,最重要的是“现在时”的在校大学生身份,一定专业背景下的课程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体验对于未来教师生涯的影响都是深远的——传统教师学习研究主要关注课程内学习,却忽视与中小学一线教师接触学习的生活体验及丰富多彩的网络媒体带来的多元化非正式学习等途径;
  其次,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不单单来源于对理论知识的接受和转化,更来源于在教学实践中的积累与反思,通过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可以不断改进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针对卓越教师的培养,反思习惯和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但現实是阻碍职前教师养成反思习惯、提升反思能力的问题很多,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他们发展反思能力存在先天不足——包括自身对于教学实践缺乏认识、欠缺反思能力的针对性指导等。相比职后成长的漫长经历来说,职前学习的四年至七年时间太短,而反思学习可为职前教师提供一个提前适应未来教师工作的思维方式,它既能帮助职前教师丰富入职准备,缩短职业适应期,促成教师职业意识与角色的获得,也有利于其初步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养成。
  最后,职前教师教育阶段中,教师教育课程常常被笼统地、片面地用作影响成长的因素。舒尔曼则将愿景、动机、理解、实践、反思和共同体囊括为教师学习必备的关键元素;科瑟根则把环境、行为、能力、信念、专业认同和使命等影响教师学习和发展的因素构建成成一个层层深入的洋葱模式。将这些多元因素有效整合,使其服务于职前教师学习,是我们目前需要思考的问题。
  综上所述,研究职前教师学习,有利于教师教育工作者理解职前教师的已有经验和学习历程,以便在此基础上修订完善培养方案,提供更具前瞻性和实用性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有利于揭示教师在入职之前实践性知识的基础,提供切实有效的反思学习指导;有利于探索职前教师成长规律和挖掘卓越教师职前发展的影响因素,以便于营造更为开明的职前教师学习环境。
  (二)基于博客日志的职前教师研究
  如何选择合适的视角去探索职前教师学习研究?由于该主题研究者大多为高师院校教师,除了课堂与课外的教学交流,无法与师范生长期地生活在一起观察课堂之外的学习行为,通过问卷的调查也往往受到调查对象主观因素的制约。我们将目光投向师范生的网络日志——这是她们进行教育叙事、彰显职前学习活动和反思的重要载体。在基于博客的网络日志中,教师们尽情表现实践自己教学理想的经历,积极记录教学过程并开展反思,而媒体工具的应用可将通讯功能、资料功能、交流功能进一步整合,其形式更加个性化、开放化,也可将信息共享发展到资源共享、思想共享和生命历程共享。此外,职前教师与在职教师相比,叙事、反思的角度有所不同,他们鉴于准教师的身份,更多的从学习的出发点考虑问题,所以其开放的网络日志在内容呈现、思想表达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虽然我国研究师范生反思的研究文献众多,但研究对象多是在实习要求或者教师指导下开展撰写反思日志,撰写过程固然受到了一些强制性约束或针对性指导,而反思的结果也多以课程内容作业为形式不具有公开性。   近年来,从开放性博客日志角度关注教师反思的研究逐渐从在职教师拓展到职前教师。孙敏等以兴华创新实践平台和兴华科学教育网为例,阐述在职科学教师通过博客的教育叙事对职前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作用——坚定职业精神和职业理想,提高学习力、反思力和行动力,激发了职前教师的教学热情。该研究的视角是将在职教师的博客作为职前教师的学习资源。
  此外教师基于博客开展学习、教学、科研、个人知识管理,并与其他人深度交流展开双向互动。在博客环境下,职前教师的学习行为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分享与互动,分享是指作为博客主人,发现、总结、评价教学现象,提出自己主张或进行深入地反思,或者是在线共享学习经历和实践经验;互动是指和网络日志浏览者深度互动,交流经验、方法或者讨论困惑等。另一方面,作为访问者在阅读他人日志时,主动将阅读信息与自身实际相联系,通过评论提出自己的理解或意见,与日志作者产生深度交互。
  虽然有文献指出博客教学对发展职前教师元认知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它能够丰富元认知知识,增强元认知体验,提高元认知监控,但是缺乏足够的证据论证支持这个观点。
  在“现代教育技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实践中,研究者结合教学实践,分别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内容分析法、访谈法以及行动研究法,将博客作为工具,来了解师范生在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的参与积极性、知识建构行为,论证提升师范生反思能力的教学策略。不过这些研究对主要限定在某—特定课程的反思,缺乏对师范生应用博客开展长期反思的关注。职前教师学习却是一个漫长的成长时期,我们需要能反映这种成长的、更全面的素材来理解职前教师学习。
  Garza等关注了23名职前教师基于博客的反思性写作,发现博客工具为学习者共同体提供有力支持,通过博客发布的结构化反思日志有可能促进对教学的初步了解,但是职前教师的反思重点还只在于教学的形式,而并未对所观摩、实践获得的内容的进行批判性思考。Deng曾通过对多个群体的实证研究建立一种博客支持教育的框架(如下图所示),强调了职前教师的经验通过博客平台联系,可以从社会维度与认知维度进行理解:职前教师基于博客反思可以从事三类行为——_(1)写作(2)阅读(3)评论,阅读帖子和评论的行为会产生创造个人反思的社会关系,导致原本只是个体层面的反思体验延续到社会共同体层面。
  已有文献多关注网络日志反映出职前教师学习存在的问题,并未指出职前教师应该如何应用网络日志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和批判性反思——毕竟能坚持通过自媒体撰写网络日志、公开成长历程和个性思考、并从中收获良多的师范生个案太少,基于博客的职前教师学习应然状态自然缺少充分、典型的示范。
  职前教师学习虽然是个性化的行为,但是必定蕴藏师范生成长规律;职前教师学习虽然不同于在职教师学习,但也有众多共通之处。如果能获得优秀的师范生公开其对于学科教学长期的学习历程,是不是可以作为师范生效法的对象?是否值得将其作为典范进行研究和推广呢?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是南京晓庄学院化学师范生Y,目前已经毕业后成为南京市一所著名民办中学教师,执教九年级化学。但她与大部分化学师范生的经历有所不同:她曾在南京某教育机构兼职九年级化学学科培训师一年多,积累了大量教学实践经验,对九年级化学教材和中考化学试题非常熟悉,并在另一家南京著名培训机构听取资深化学科培訓师课程一年,坚持撰写教学反思和听课心得,记载自己开展课外培训的得失经历和思考,将自己教学实践与资深培训师课程进行对比从中思考自身不足;她在校期间曾经获得过首届江苏省师范生基本功大赛化学组一等奖、全国化学师范生基本素质大赛教学设计一等奖,大学期间跟随导师从事化学教学研究,在省级及核心期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五篇论文,其中两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最难能可贵的是她坚持在新浪博客上撰写了将近三年的日志,记载自己的学习成长过程、阅读和实践经历,善于总结内省。Y工作以后,延续了一贯的优秀品质:工作第二年就开设市级公开课,多次获得市、区、校级各类教学比赛一等奖,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评价和教研员的充分认可。她所表现出的卓越教师潜质是吸引我们研究兴趣的重要原因。
  Y撰写的博客日志,大多为寻求自我发展的主动记叙和思考,而并非是来自学校的硬性要求,这充分体现教师学习研究的首要意义——主动性;其次,通过日志记载自己职前学习所得,持续时间将近三年,已经融入她的日常习惯,正是这种日常性才有可能真正改变一位教师;此外,Y的日志伴随着自己对知识不足的渴求、对教育理想和教学实践落差的反思和批判,完全是内生性的表达。

三、研究目的


  美国教师学习研究中心主任肯尼迪(Kennedy)阐明了教师学习研究领域的要素,特别将教师学习作为提高教师素质和学习质量的关键因素,既考察教师先前的知识能给教师学习带来什么,也考察学习过程能对教师观念或实践能有何促进作用,研究视角特别关注教学实践的独特性。
  基于此要素,本研究期待发现优秀化学师范生个案通过开展职前学习活动走向卓越之路的奥秘。具体细化为以下几方面:在职前教育阶段所学的内容,学习的对象,学习的行为及学习的影响因素。
  我们试图通过个案所撰写的网络日志视角,从中发现其学习特质和成长经历,寻求职前教师成长为卓越教师的学习途径。

四、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


  (一)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法是以客观角度对文本内容进行客观的、系统的分析,以此了解文本内容的环境背景及其意义;在执行上会将质性的研究素材转化为量化资料,针对研究的文本内容进行分类、归纳、统计、分析。虽然内容分析是一种量化的分析过程,但并不是纯粹的定量分析,往往是以内容中“量”的变化来推论“质”的变化。   内容分析法通常选取有代表性的资料样本,然后将资料内容分解为一系列的分析单元,接着按照预先制定好的分析维度系统地、严格地进行评分或记录,最后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内容分析法主要包括6个关键步骤:(1)选择研究主题,;(2)决定研究对象;(3)确定分析单元和类别;(4)收集及分析资料,确定编码框架,对所选样本进行编码、统计、处理;(5)信度及效度检验;(6)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应的研究结果。
  不过教师个体的复杂性使得我们不能用单一的研究方法解析,还需要设计多元的方法进行验证,尤其需要针对个体思想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进行三角互证。所以本研究将一份曾经对Y初任教师时回顾大学生涯的访谈材料以及第一作者指导Y开展研究的观察所得,作为本研究的辅助资料。
  (二)研究工具
  1.职前化学教师学习的博客日志编码框架
  首先定义进行分析的资料的单位,我们以研究对象博客的每篇日志作为最小分析单元。
  然后在已有的理论构思和对所获取的质性资料进行全面阅读和分析归纳的基础上确立编码框架。本研究所探讨的教师学习在已有的教师发展研究中已经有一定基础,但文献主要关注在职教师学习,我们结合研究对象职前学习的身份,对编码框架进行修订,增删了部分项目。
  考虑到师范生的学习环境与在职教师的差异,所以与文献已有工具相比,“学习对象”编码将“所教学科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合并,删除了“增进自身素质的各类知识”,增加了“学科教学处理”。此外,在学习对象编码工具里,将原先的“书本”分解为“图书”和“学术期刊”,剔除了“同事”这一项,补充了“大学导师”“其他教师”和“大学同学”三项;并对原编码框架中的“网络”做了说明——不包括网络上下载的电子书和电子期刊论文,以避免类别重合;原编码中的“优秀教师”加以补充说明“包括中小学一线教师和课外培训师”。
  影响教师学习过程的内在心理因素主要有教师的职业认同、主动性人格、自我效能感和个人成就目标等;外部影响因素主要涉及学习环境、学习激励机制、继续教育的实效性等,但毕竟我们的研究关注职前教师,所以对编码做出如下改动:在学习行为编码系统中,考虑到职前教师和在职教师的差异,我们将已有工具中“动机目标”维度里的“评职晋升”和“避免淘汰”改为“求职应聘”;将“赢得领导和同事的肯定”改为“赢得导师和同学的肯定”,并且增加“获得学生认可”维度;“主动性人格”维度里的“想积极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调整表述为“想积极适应课程改革的一线需求”;将“同事之间的竞争”改为“师范生之间的竞争”;结合Y的实际,将“工作事务”从课外培训兼职和教育实习两个层面分类。按照在职教师学习策略分类,将Y的学习行为具体表现归类在“观摩策略”“知识转化策略”“团队学习策略”“信息管理策略”“实践探索策略”“反思策略”和“自我导向策略”等七种策略里,便于更加清晰地发现Y的学习行为特征。
  2.基于博客互动的职前教师学习评价
  我们对于研究对象的博客互动借鉴了相关文献,分析博客交互文本的编码方案分情感响应、浅层学习和深层学习三个层面,其中浅层学习分简单回应或评论、基本说明和独立陈述三个水平,深层学习分深度说明、批判性思考、迁移和应用、问题解决四个水平。

五、研究过程说明


  本文的第一作者是Y的本科导师,不仅担任了部分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程教学,也是她从事教学研究和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在Y本科期间与她具备长达三年的师生互动,并在她毕业后一直提供教学的指导。本文的第三作者是研究对象后两届的师范生,曾经针对化学师范生的成长主题为Y挂行了多次深度访谈。以上因素均使得本项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两位研究者将研究对象的68篇网络日志作为研究样本,依据以上工具对所有网络日志以及博客交互进行编码。

六、研究结果及其分析


  (一)内容分析的信度检验
  本研究使用2名编码者对网络日志进行编码。内容分析的信度是指不同的编码者采用相同的分析框架对相同的资料进行编码得到结论的一致性,并用编码者一致性系数表示内容分析的信度。本研究采用的是分类编码系统,因此用百分比一致性系数表示内容分析的信度,计算公式为PA=A/n。其中PA表示所求的百分比一致性系数,A表示两个编码者在指定类别上所达到的一致性的数目,n表示编码者在该类别上所要分析的资料单元的总量。结果如下页表1所示。
  大部分编码结果一致性较好,对于个别一致性不高的条目也是因为这种基于定性内容的编码受到主观印象影响较大,所以要求第三位研究者参与讨论,统一意见,确定最终的频次。
  (二)个案的职前学习特征分析
  1.内容分析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对各类别在博客日志中出现的频次作进一步的分析,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2.研究个案的学习内容分析
  优秀化学师范生最青睐哪些内容的学习?根据统计结果表明,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学科知识、课堂教学技能、实践经验。
  学科知识是师范生执教某—学科课程的基础和根本,对于化学师范生来说,学科知识积累往往基于自己中学化学学习经历和在大学期间专业课程的学习基础,但是Y身处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该校师范生入学时学科基础普遍不及重点高校学生,更由于大学阶段的功利心和情性,大部分同学并不能对于学科知识融会贯通。Y对于化学教材教学中学科知识的深度挖掘,或许正是她能够脱颖而出的根本所在。职前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前首先就要求自身掌握更为深入和灵活的学科内容,并以这样的学科素养来帮助未来的学生创建有效的认知地图。在对Y的访谈中,她的确认为学科知识很重要,“其实我一直认为学科知识是很重要的,但是目前为止,因为我的教学还没到达一定境界,所以到目前为止,我还不能做到在教學中应对自如,因为我们要应对学生随时提出来的一些问题,中学生思考的问题千奇百怪,想象力丰富。我们教初中时发现,知识它本身很简单,但他有些东西真的是很抽象,我们得知道怎么才能让我们学生真的明白这个知识它背后的一些东西”。   此外,她对于学科教学技能的重点不止限于语言表达的技巧和教态与实验操作,从网络日志可以看出,她在“提问”“讲解”技能表现中从学科教材和学生实际多方面思考,例如“这些开放性的提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中,积极对所学的知识重新思考,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纵然是导入技能也敏锐捕捉到了师范生广泛存在的问题:“教学设计的引入不能只是孤立的一个情境,在下文要得以延续,并贯穿始终。”
  教师的专业素质及其形成过程非常复杂,尤其是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它不单单来源于对理论知识的转化,更是来源于在教育实践中的不断积累。Y对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比如在让学生引导对所学过的与氧气发生反应的物质进行总结时,尽管我已经提示可以从物质的类别、状态、反应类型进行分类,但是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还是很零散,于是我就先引导学生将我们所学过与0,发生反应的物质在黑板上罗列下来,随后再引导学生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这样的讲解缩小学生的思维量,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3.研究个案的学习对象分析
  学习对象的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能深刻影响职前教师学习的关键人物。根据统计结果表明,排名前四位的分别是优秀教师、教学对象、阅读和大学导师(并列第三)。
  对于Y来说,能经常奔赴省内知名中学观摩学习,还能在课外培训机构向特色培训师学习,是一般师范生没有的机会。Y关注的对象不限于拥有享誉教坛的正高级、特级教师,还更加看重那些具有革新精神和教育理想的化学老师——他们的教学能跳出围绕考点的常规教学束缚,充分体现观念建构、素养为本。她博客提及的中学老师姓名达三十多位,选择这些教师作为学习对象也呈现出她对理想课堂的追求。
  正所谓教学相长,Y也很注重向教学对象——听课学生的学习,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以及思考学生优秀品质给予职前教师的压力和启示。“听了课改班的班会,真心感慨这些孩子思想的高度。一位学生说想考麻省理工,问他这阶段要做什么?孩子回答说:‘学习成绩不是最重要的,更需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因为学习无论何时都能学。’我诧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本应是老师要考虑的,学生自己却提出来了……”日志里能感受到Y对于中学生思想高度的惊叹,正是师范生对于中学生并非教师心目中的“幼稚”的认识逐渐深刻的过程。作为新时代的教师,理应掌握学习者的知识以及学习者如何在社会情境中学习和发展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大学课堂上往往不能直接获取,需要教师和孩子的相处中细心观察、留心积累,理解学生的差异往往有文化、家庭、智力发展、学习方式等多方面的因素。
  Y阅读的对象主要包括化学名师的博客日志、化学特级教师思想录、实验研究文献等。博客日志上用多篇读书笔记反映阅读所得所想,既是她阅读对象的所呈现精华,也是她阅读学习行为的表现。
  大学生向导师的学习机会受到管理制度的限制,一般大学教师跟本科生接触机会少,但是科研导师或毕业论文导师往往能够和学生进行长期、深入的交流。通过网络日志中Y的感恩以及日志里的评论,可见大学导师从课程到教研包括网络反思都提供了热心的指导,当Y在自身专业发展中出现困惑时,热心的指导老师在课外给予的帮助将非常有助于澄清原有的迷惑。毕竟专业培养方案关注的是大学生的学习共性层面,从中小学到大学里的班级授课制都缺乏这种针对性强的个性指导。
  4.研究个案的学习行为分析
  学习策略往往由多种学习行为有目的、有体系地组成,又得以综合渗透在网络日志所表现的关键事件中。
  观摩与知识转化策略对于职前教师学习最直接和高效,高校教师的教学实施和个人魅力虽然对于师范生也是别具特色的示范和引导—但从上面表2来看,影响Y的大学课程和教师局限在个别案例上。Y教学视野非常开阔,归功于她参与了大量中学公开课、优质课比赛和课外培训班的观摩,约四分之一的日志内容都提及了这些学习行为,时间跨度上将近两年,远远超过了一般师范院校所能安排的在中学一线的听课收获。例如在南师附中听课后的日志里写到这么一段:“当老师问氯水味道的时候,有学生答眼药水的感觉;当老师问氯水的成分时,学生讲到氧气,这些可能是老师当时没想到的,此刻就要想到如何去解决这样的问题。”表现Y乘着观摩机会发现那些课堂突发状况,既是理解教学又是了解学生,此外听课后对于精彩设计思路的记录和重现,对于授课人教学思想的领会和质疑,Y在博客日志上的大量记录证明她将观摩所得转化为自身的实践性知识。
  从信息管理策略来看,Y没有过多依赖网络信息,而是沉下心来阅读名师著作、优质课例和教研心得,在浮于表面的网络阅读盛行的今天,这种传统的信息获取习惯无疑为她更新知识和教学观念打下了重要基础。阅读过程中不是简单地重复或接纳,例如在阅读完《有机化学基础》一书后,Y用思维导图总结出作者的六点精华:“模型的利用”“元素观念分析问题”“通过化学式分析现象”“实验中的有机”“对称性思维”和“实验数据说明问题”,也对自己提出六个问题表达自己的学科疑惑。只是Y关注具有学科特色的化学研究论文极少,固然可能是大学教师引导不足,也和学校化学师范生整体学科功底应有一定关联。
  实践探索策略和反思策略是Y得以与众不同的最大收获途径,除了教育实习,她在课外培训机构的教学中,实施了很多她在观摩课堂中收获的教法以及她在期刊论文上发表的教学设计探索。教学反思日志共有11篇,如:《教学日记——第一次这么失望》《我离一名合格的中学化学老师还有多远》《“从应用中体会溶液的意义”教学反思》等。在教学反思日志中,她主要记录自己在上课中的不足、困惑、经历以及与学生的相处,体现她在教学反思中的学习视角、价值观和心理上的变化。反思的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能力、教师与学生关系、课堂管理等,体现她对教学的认真负责的态度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反思中充分体现了她由刚开始接触教学的新奇到困惑再到失望无奈,然后寻找解决的方法,最后反思自己以及中学教育的过程。这事实上是她在自己摸索教学时的成长过程,体现她的学习视角的变化和心理成长过程。通过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批判性反思,终究可以不断改进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物质的鉴别》的教学反思中,她对自己提出了以下问题“我不知为什么这篇教学设计都是精心准备的,按理说上完之后应该很有成就感,但是却与我的预想有差别。首先是时间,我以为我们的教学设计会上到一節课,但是基本30分钟就新课的内容就上完了;其次,这篇教学设计紧扣生活,但是为什么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呢,如果说问题太难,但是我设的问题学生基本都能准确地回答,这就让我觉得一点成就感都没有,难道说是因为我们的学生太聪明了?”   5.研究个案的学习影响因素分析
  Y的网络日志里的文字记载着职前成长将近三年的时间里的一些关键事件,彰显着其背后对她的学习具有驱动力的影响因素。
  自我效能意指个体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是个体对控制自己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一般由学习者自己评估在特定环境下能完成特定行为的能力表现。Y虽然感觉到教学实践的力不从心,但是更多是积极地认为学习能应付所面对的问题,她日志里写道“有人曾经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你为什么会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我说喜欢吧,但是我为什么会喜欢这个职业?我热爱这个职业的程度又有多少?直到后来我自己走上讲台,我才开始真真地体会到原来只有喜欢是不够的,我要有一种驾驭课堂的能力,否则就算我再喜欢这份职业,也会慢慢变得厌倦。”
  其中在动机目标里“促进自我提高”、在“主动性人格”里“想改变教学”比例最高,在一定程度上说明Y的成长主要是内因驱动——或许这也是她能够坚持撰写三年日志的原因。又如她在实习周记里记载着这么一段“学生问:为什么硫氰合铁写为离子方程式的时候不用拆?我:因为是配合物。以为学生不懂配合物的概念,这样就能随便糊弄过去。学生继续问:为什么配合物就不能拆?我问:你知道什么叫配合物吗?学生说知道,原来是学竞赛的孩子。好吧,我必须承认教师的学科素养是真的很重要。”正是这种中学的资优生表现,让Y发现自己的学科缺陷而产生了反省而能针对性地查漏补缺,提升自我。Y试图改进教学的主动性明显,在访谈中,Y也提到“我的长期规划自始至终只有一个,成为一名我认可自己的、别人也认可我的优秀的教师。而要做到这个,是需要很多短期规划去慢慢实现的。长期规划最重要的是坚持,长期目标应该是长久的,短期目标要实际一点的,要迫切完成的。”
  不过社会期望、工作事务和竞争压力,对Y的影响程度不大,在网络日志里很少提及。
  (三)交互内容深度分析结果
  研究对象在大学期间发表原创日志共68篇(不包括工作以后发表以及转载分享内容),截止2017年10月1日,阅读总量达到11623次,被转载量达到219次,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68篇网络日志有将近三分之二都被转载,平均每篇转载量5.21次,作为一个未出茅庐的职前化学教师,这样的数字足以说明其日志被同行网友的关注程度。将近一半的日志被加以评论,其中评论次数最多的是《2013年,我走过的路》一文——这篇日志是Y求职经历的总结,记叙了她在应聘过程中的不公平遭遇和奋斗历程,也对那些帮助她的人表示感恩,也表达了对大学生涯的无限留恋,正是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心灵共鸣。但日志评论量总体不多,评论里大多数是同校同学和同辈师范生网友所给予,说明职前教师之间的网络互动在Y的博客中还是比较频繁。
  基于表4可以看出:
  1.基于博客互动所表现出的教师的学习大多还处于浅层学习的阶段。从数量上来看,浅层学习的评论条数为41条,占总评论数的60.29%;从内容上来看,浅层学习主要集中在简单回应观点重复上,这样的学习交互只是流于表面;对于Y来说,只能收获到一些简单信息反馈,无法受到针对性建议的启发。
  2.深度学习的互动多为导师和一位BTCHEM的在职教师(南充市化学教研员)提供,Y的导师一人就提供了12次评论,多为对Y日志里困惑问题的追问或解答。例如“有没有跟学生交流过,他们的喜好、兴趣?教学要从这个角度入手;让学生学东西,是不是一定要以知识点和题目的形式?生活中的化学他们可能更加有兴趣。所以要积累这方面的素材,与教学联系;教师有亲和力也要有威慑力,你们作为新手在这点上还很不够。怎么威慑呢?不是呵斥,而是眼神、讲道理和自身的学识。”教师教育工作者固然从师范生博客日志里了解到了他们的心态,而Y也从导师课外的建议、经验和追问中,获取到更多的指导。
  3.教师之间的学习需要情感的交流。虽然情感的交流不属于学习的范围,但它在网络交流中不可或缺。经过分析发现,在Y博客的回复中,情感响应的评论占总评论数的14.71%,这些主要表现在来自在职教师和其他师范生的鼓励,虽然为数不多,但是有利于增进同行或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而提升学习动机。

七、研究启示


  (一)职前教师学习内容和学习行为的多元化,需要丰富学习环境建设
  传统的观念总把职前教师学习内容限定在培养方案内的课程,当大部分师范生都等待着学校安排学习和实践任务时,Y日志里却记录了她深入一线听名师的示范课和讲座、与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一起接受集中培训、观摩江苏省化学优质课比赛等学习经历,远比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中常规见习和实习要丰富多彩——而且她的学习对象都是化学教育行业的佼佼者,理念先进、态度积极,所表现出的精神风貌也是对她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加上自身实践后的反思,Y终于将那些外部的影响内化为自己的经验。
  职前教师为了适应社会的急剧变化和日益复杂,适应技术日新月异带来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手段的革新,建立的知识基础不只是关于课程和学科内容的知识、教学的知识,还需要关注学习者和学习的知识,深刻理解学习的发生及规律,针对不同教学目标选择适应的材料,了解在不同背景下会发生怎样的学习,不同的目标需要如何对应的策略来实现——Y日志里反映出她对学生的关注,彰显了她和学生交流的反思,表现执教对象反作用于她的影响,这是职前教师难得的学习品质。
  最佳的职前教师学习环境是创造能使师范生面对复杂情境彰显更深刻理解力的条件,而不是用静态的课程资源和狭隘的教辅书来塑造教学的普适化知识以提供给准教师。和学生的认知活动类似,职前教师的认知也是在一定社会境脉中发展起来,只靠單一而简单化的院校课程环境,无法建立起应对复杂学习环境的专业实践。所以教师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在不拘泥于培养方案的限制下,拓宽职前教师学习的多样途径,开发正式课程之外的学习资源,提供职前教师的更加广阔的学习视野。   (二)职前教师教育需要深度学习机会以及专家型思维指引
  Y走向卓越之路固然和自身努力密不可分,也和她所获得的学习机会密不可分,所以在网络日志里发现她自身学习内容和学习行为特征之外,也可以挖掘到具有个性化培养环境所给予她的支持和影响。正如前文所述,名师教学示范、著作和论文中的观点与方法都将专家型思维显性化,Y从中获得指引是完成问题求解和教学任务的关键。
  此外,日志里反复出现了“感恩”“感谢”等字眼,都表现她的成长过程中获得了大学导师、一线教师、同学、朋友所给予的帮助和指引;而基于博客的网络学习互动以及在大学里进行的教学设计研究和发表论文都离不开导师提供了格外详尽的指导。可见,教师教育实施导师制或认知学徒制,能够让热爱教学、想要在学科教育上有所突破的师范生获得课堂之外的成长环境,尤其是在导师带领下研究教材、创新设计、教学中付诸实践、基于博客的反思并获取导师的建议,这一系列过程正是彰显实践性、批判性的深度学习机会,可以从中体验专家型的思考模式和研究方法——关注基本功训练的传统教师教育课程中却鲜有这样的机会。
  职前教师教育不可一味突出中小学一线指导教师的重要性,反而要意识到师范生在高校校园学习、生活时间更长,导师更具有长期影响的可能性。从这个层面来看,导师制或认知学徒制对于职前教师成长显得尤为重要,选拔具有教育理想、热心指导学生、教科研水平较高的教师教育工作者充当职前教师的导师,能提供更具个性化的指导和身体力行的示范,而不只限于课堂上的讲授。
  (三三)职前教师学习需要加强基于共同体的合作建构
  我们承认Y是一位优秀的化学师范生,但其博客上记载的多为个人的见闻、反思,实现了自我表达和自省,却罕见与他人合作的经历;而且网络日志收获的同辈之间深层活动极少,Y对于网友评论的回复只占评论总数的47.14%——从这个层面来看,Y并没有通过博客实现基于社会互动的反思性对话,也没有能够很好的借助博客实现自己的网络学习共同体。
  多元思想的碰撞促进深度学习,有助于问题的发现、研讨和解决。博客的核心是分享与交流,仅个人的展示分享显然限制了隐性知识的有效利用。其实不止职前教师,在职教师也往往在博客的学习行为上也局限于发表日志,只顾个人知识管理,忽视与他人交流;如果日志不具有启发性,更难以引起网友反思或者共鸣,以至于阅读之后“无话可说”。当然,对于日志回复少且短的原因还可能与参与者本身的浏览动机有关,没有充裕时间、个人习惯以及没有感受到博客功能的人无法实现深度的学习和交流。
  在职前学习阶段,追求卓越之路的师范生可以通过课堂上的研讨、课外的合作以及基于新技术的互动,实现多元化的专业对话,以建立合作共享的同辈关系;除此之外,向行业领域专家、名师的公开博客阅读学习、评论表达,既是表达自我学习历程的行为,也可能获得更多同行、专家的关注和指导。
  (四)发现教师教育研究的独特视角
  与在职教师相比,职前教师反思真实教学体验、长期记录学习经历的案例相对匮乏,优秀个案Y的成长历程揭示的职前教师学习也是独特的,不具有“代表性”。不過正是这种更具可持续性的成长性体验视角,才有利于让教师教育研究者跳出“一厢情愿”的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圈子,去发现职前教师学习层面的独特性,发现每位教师在职前发展的个性,从而有效地了解他们的需要、不足、问题和特长,这样才能构建真正的“以生为本”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和学习环境。随着自媒体技术的盛行和网络通讯技术的普及,高校教师教育研究者得以在课外与职前教师持续地、深入地交流,予以个性化指导和情感的支持,除了博客,还有微信朋友圈、QQ说说、微博等,这些自媒体平台都能够记载职前教师大量的生活体验、真实想法以及持续的日常学习表现,有望成为教师教育研究的创新视角;而促成职前教师的学习共同体,提供更多的非正式学习机会、协同学习机会、可持续发展的机会,也是振兴教师教育中需要强化的重要措施。
其他文献
编者按:疫情防控背景下,为准确理解国家“停课不停学”的理念,保证在线教学的有效开展,各区域、各级各类学校纷纷制定和规划了在線教学的整体实施方案,全面优化在线学习环境,科学设计教学组织形式,丰富在线教学资源,提升教师在线教学能力,切实发挥在线教育的积极作用。该篇以湖北省成安区域中小学主题式在线教学组织与实施策略、成都师范学院教师“三阶段三提升”培训实践、苏州音乐学科线上教育设计为例,探讨了在线教学全
以“超越界限定义未来(4KforHD,4Kfor4K,4Kfor all)”为主题,索尼中国专业系统集团集中4K优势阵容,携4K全线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于3月26日-28日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参展CCBN。此次展示中,4K现场制作、节目制作端到端解决方案(从采集到存储、监看)、及多种行业应用解决方案成为展示重点,诠释了索尼在4K全产业链所独具的优势。  索尼户外展区展出了索尼为中国用户建造的首辆4K转
摘要:从深圳长周期在线教学的实践来看,组织和管理是有效开展在线教学的关键,尤其是市区校分工协同、形成联动是在线教学开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后疫情时期,伴随着在线教学带来的深刻影响,可探索建立一个面向未来的新型教育教学组织体系,这个体系将通过市区校三级联动的形式来构建。该文结合深圳长周期、大规模在线教学活动的实践,构建了市区校协同推进的在线教学组织体系,并介绍了市区校围绕通信平台、学习资源、学习工具
4 感悟试题命制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命题比解题难,命题要测得出水平,测得出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命制试题之前,务必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高考真题,只有这样,命题才不致于偏离方向,才能命出符合当前教学实际紧跟高考变化趋势的好题.当然,要达成这一目标,绝非易事.它需要命题者明确命题的目的是什么,通过试题要考查学生的哪些知识、方法和能力.在命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这又需要我们命题者坚
我是跟祖父长大的,住在东北一个叫谷城的小镇,说是小镇,其实就是个小村庄,和别的村庄没什么不同,只是離山那边近些,出去稍稍方便些。那段日子在记忆里一直是灰色的,像是睡着了。  我有时候会做一些稀奇古怪的梦,梦里总有一条河向我滚滚而来,河水浩瀚,波光粼粼。事实上,我从没见过那么大的河,河水几乎淌到我的枕边,将我淹没。然后是一座山,山不高,却绵延得像到了天边。山上有树,数不清的树。梦里总是落叶飘零的季节
2010年12月,作为教研员教学实践活动,笔者到学校上课,上课年级是高一,课题是“数列的概念”。众所周知,数列是高中数学的传统内容,教学设计似乎已没有多少可创新的空间。但是,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在备课的过程中,笔者对几种版本的新课程教材作了研究对比,对新课程及其解读进行了再学习,并引发了一些思考。笔者尝试使教学设计回归自然,追求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和谐平稳,力求避免一些人为雕琢的痕迹。这里,笔者就教
摘要:无论从技术应用层面,还是教育需求层面,区块链在教育中的应用已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应有之义。不断演进的区块链技术特征与日益发展的教育改革诉求相耦合,包括真实可信的教育记录、智能开放的教育生态、互认互转的终身学习体系、版权保护的教育创新、安全共建的教育治理、动态精准的教育评价、公开公平公正的教育决策、职业化个性化的教师发展共八个方面。区块链技术在教育中应用要处理好现有数据库与区块链兼容、分布式存储与
摘要:学习平台是网络学习空间的重要依托,探究用户对学习平台的接受程度及其影响因素,能为改进学习平台、加强学习空间建设提供实证依据。该文以技术接受模型为理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了11所学校888名小学生对学习平台的技术接受度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感知有用性是整个小学生学习平台接受模型中的核心构念;平台交互性是影响小学生学习平台接受度最重要的外部因素;混合学习模式对小学生学习平台接受度无显著影
摘要:信息素养作为信息社会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是信息社会对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纵观世界,许多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将信息素养放到人力资源建设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制订了与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发展密切相关的评估标准、评估框架或评估指标体系,推动了国民信息素养的发展。该文基于成就目标分类理论提出了信息素养评估的四种价值取向类型,在此基础上回顾了国内外学生信息素养评估的发展概况,然后,从组织机构、评估对象
摘要:该文着重探讨了“双课堂”这一新型教学方式的产生背景和结构功能,并以高中语文专题教学的实践应用为例,阐述了“双课堂”的教学流程,分析了虚拟和实体两种课堂的教学特征及效果,最后指出:“双课堂”中的“虚拟课堂”和“实体课堂”虚实相生、相互支撑,将教学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真正转变为学生的“学”为中心,为每个学生提供了适合的教育。  关键词:双课堂;虚拟课堂;实体课堂;个性化学习  互联网的崛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