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亲们的“五问”

来源 :农民科技培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sijin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开局、有力推进,农业农村全年发展亮点频现。作为一名“三农”舆情分析师,我从互联网上感受到了舆论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称赞与期许。2019年2月4-10日,利用春节返乡之机,我走访了家乡鲁东南Z市的部分农村社区,就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乡亲们进行讨论交流。乡亲们对乡村振兴战略表示衷心拥护,热情洋溢地介绍了农村的可喜变化,也反映了一些现实问题。总体看,可归纳为“五问”。
  一问“钱袋子”,产业如何兴农富民?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中之重。产业强,乡村振兴才会底气壮。近年来,Z市以农村社区为抓手,发挥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优势,大力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农业产业基础。该市屡次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等荣誉称号,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就已高达18670元。调研中,乡亲们表达了靠产业勤劳致富的愿望,对当前的收入水平表示“凑合”。但问起赚钱的生计,无论是务农还是打工,大家普遍心气不足。
  乡亲们表示,2018年是个丰收年,粮食价格不错,但靠种粮致富早已被证实为“此路不通”。去年小麦、玉米每斤价格分别为1.2元和1元,种粮亩收入粗略估计能有1000多元。虽然收益还不错,无奈每户只有那么三五亩地,小打小闹成不了气候,而且费时费力,跟打工不能比。有的乡亲表示,要不是种了一辈子地,对土地有感情,觉着撂荒可惜,早就不搭种粮这麻烦了;有的乡亲表示,自己年纪大了,打工没人要,种粮还能享受国家补贴,随便撒点种、施点肥,每年还能收个几千斤粮食,够养老口粮了;有的乡亲表示,现在种粮大户积极性也不如以前了,去年土地流转价格从前几年的500~600元/亩降到了200元/亩,由于价格太低,许多本来不想种地的农户不愿低价将地流转出去,只好继续凑合着种。
  既然种粮不行,其他产业路子又如何呢?乡亲们反映,现在啥都不好干,“种粮粮贱,种菜菜跌”。拿过冬的大白菜举例,当地大白菜都是按棵卖,一棵5~8斤的大白菜只卖一块钱,种菜吃不如买菜吃[注:2月12日(正月初八),笔者在北京某社区便利店中发现,同样品质的大白菜售价为0.8元/斤。]。我的家乡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问起现今的养殖行情,乡亲们普遍反映,当地没有受到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老百姓该吃则吃,没有任何顾忌。但乡亲们同时表示,去年猪肉零售价格只有11元/斤,成本也一直上涨,靠养猪致富风险太大、越来越难。
  说起集体资产,乡亲们更是一肚子话。有的乡亲表示,上世纪九十年代时,不少村有砖窑、鱼塘、手套厂、纺织厂、经济林、机动地等不少集体资产,但时至今日,好多村的家底都被败光了,村民们一分钱也没见着,倒是肥了当时掌权的一些人;现在农村社区搞社区农业发展公司,公司驻地一般选建在社区中心村,中心村的村民因此受益不少,但是周边的村庄目前还没有沾到什么光。乡亲们反映,去年这里搞了一次“三清一增”活动,村村都刷着“清资金、清资产、清资源,增加集體收入”的标语。但是在一些村,村干部趁机向农民收取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所谓“陈欠”。这些“陈欠”拿不出详实的明细账目,凭的只是村会计“某某人某某年欠款多少元”的条据。据说在这些“陈欠”中,有上个世纪的提留、集资、义务工、大猪票、兔子票等名目繁多的费用,数额在几百、几千甚至上万元不等。很多当事人已经去世,“陈欠”就转给儿子甚至孙子,许多村民求告无门,在村干部的软磨硬泡之下交钱了事。乡亲们还反映,靠务农很难挣到钱,靠打工也不景气。家乡县城的房价已涨至8000~10000元/平方米,在日益高涨的房价面前,每月3000多元的打工收入,对打工者而言已经毫无喜悦感可言。有位七十多岁的老大爷表示,俗话说“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靠自己的勤劳只能混个吃喝,要想混出庄户地,只能靠命。
  二问“好苗子”,人才如何扎根发芽?
  人才是第一资源,乡村振兴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人才来发挥重要作用。农村社会是我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人才的需求多种多样,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力,城乡结合、内外结合来弥补农村人才短板。近年来,Z市将乡村人才振兴列为重点工作,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引进外部农业高端人才,对有突出贡献的涉农人才予以表彰和激励,为乡村振兴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储备。调研发现,当前农村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但伴随着农村学子的进城读书就业和青壮劳力的外出打工创业,农村人才流失进一步加剧。
  说起人才,乡亲们的话匣子止不住,他们对农村能人匮乏的现状表示忧心,期待各类人才的回归。有的乡亲说,以前的农村,每个村都有几个外号“小能人”“大本事”的,这些人脑子活泛、手脚勤快,日子过得总比别人好,跟着这些能人学,日子肯定不愁,不服不行。有的乡亲说,现在村里的人主要是50后、60后,70后的非常少见,80后、90后的基本见不着,现在科技发展一天一个样,靠一帮老朽,很难跟上新形势。有的乡亲说,“翅膀硬的都飞走了”,穷庄户地,根本留不住人。从乡亲们的言语中,我也发现一些新情况。有的乡亲说,这几年搞农村社区,社区来了不少年轻的大学生,经常走乡串户,说话比“庄户老土”有水平,可惜就是驻村掌事的少,换得也太勤,刚混个脸熟,人就回城了。一位在镇里工作的初中同学告诉我,好多去社区工作的大学生,其出发点是为了熬个编制,在农村社区干几年打杂跑腿工作,然后回城安排个稳定工作。这个同学还告诉我,现在有一种新的“候鸟”现象——好多在镇里村里工作的人,都已在城市购房定居,他们每天开车往返城市和农村,这里面既有公务员、教师、医生等财政供养人员,也有小老板等农村创业人员,这种导向加剧了农村人才的流失。聊起电商等返乡创业,乡亲们表示,他们也盼着一些能人返乡创业,带领大家致富奔小康,但当地特色产业不够突出,虽然有一些放弃打工回来做买卖的,但人数不多,再说创业需要资金、项目,普通老百姓哪有好的渠道?
  三问“戏班子”,文化如何焕发重生?
  农村文化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撑。乡村振兴首在“振心”,农村文化的繁荣兴盛能够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持续精神动力。近年来,Z市大力加强镇街文化站和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重点打造农村“社区文化节”文化品牌,不断提升农村社区文化服务水平,较好满足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调研发现,当前,随着农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加旺盛,对传统乡土文化的繁荣发展充满期待。
其他文献
青年职业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先决条件和根本保证。但是,目前 我国农民科学素养水平较低,尤其是职业技能缺乏,新农村建设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农民尤其是青年职业农民的培养。将青年农民培育成青年职业农民是一种长久的战略举措,全面培育一代新型职业农民,亟需宣传引导、技术服务、政策扶持、资金倾斜、土地流转、项目扶持、生产补贴以及农业政策保险等方面的扶持。  多途径多形式,培养青少年亲农爱农情结、从农兴趣。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三农”发展的黄金时期。五年来,中央坚持固本强基,始终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把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作为实现“四化同步”的必然要求,着力构建农业生产经营、农业支持保护、农村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框架,“三农”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亮点。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
目前,农业部科教司正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进行系统设计和架构,打造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云平台将首批上线为3000名专家、10万农技人员、100万新型职业农民和1000万辐射农民免费发放“智农卡”、开通智农通服务,打通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最后一米,实现移动互联互通,为广大农民和各类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精准、及时、全程顾问式的科技服务,全面提高农业科技的入户率、到位率。  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包括
动脉粥样硬化一般常见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糖尿病等病的患者,肥胖、吸烟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  我的父亲今年79岁了,平素有高血压。最近,医生建议他进行颈动脉及椎动脉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查结果显示:左侧颈动脉窦部后壁可见一4.4×2.2mm强回声斑块,右侧颈动脉窦部内侧后壁可见9.2×2.6mm强回声斑块,双侧颈内外动脉内径正常,PW测血流速度及方向正常。  超声提示:双侧
“病毒灵”到底是什么药?  病毒灵,药品通用名为盐酸吗啉胍,主要用于流感病毒及疱疹病毒感染。对多种病毒(包括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等)有抑制作用。  吗啉胍真的有效吗?  吗啉胍在上个世纪50年代被研制出来。据文献记载,在1960-1985年期间在欧洲的部分地区使用过一段时间,但疗效并未被确切证实。  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网站及欧洲主流药品信息网站已查询
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生态保护建设,启动长江新业态,完成退耕还林还草,积累更多生态财富,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长城。对于铜仁来说,是难得的发展好机遇。党中央国务院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特别重视,去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应、经济效应。贵州是长江经济带重要一员,总书记对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千叮咛万嘱咐,要求绝不能掉以轻
新型职业农民是近两年来的“三农热词”,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着力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指明了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的方向。新型职业农民有哪些内涵,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有何意义,农业部门采取了哪些举措?围绕这些问题,《农民日报》记者专访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家咨询组组长、中央农广校常务副校长王守聪。  记者:关于新型职业
编者按:广西通过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这一得力抓手,打造了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现代农业发展新生力量,为乡村振兴锻造了一支朝气蓬勃的生力军。本期专题我们走近部分青年农场主代表,听一听他们的收获,聊一聊他们的感悟。虽然历练不同、感受各异,但是其中展现出对农业农村的热爱、干事创业的激情,非常令人感动。希望像他们这样的现代青年农场主能持续发挥榜样力量,在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引领带动作
一、紧跟形势发展,执着返乡创业  张新生十八岁到海南三亚南繁育种基地,跟农业专家学徒挑了三年的农家肥,打了三年植保农药,逐步掌握农业生产科学种植技术和经营管理模式,掌握了依靠科技促进农业增产增效的本领。他经常在想,要是能把南方的科技种植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带回家乡,改变家乡农业传统的耕作方式就好了。他时常返乡探亲,看到家乡由于青壮年都外出务工,肥沃的土地没有很好的发挥效益,在海南寸土寸金,而家乡的土
“报告裁判,现在是考试的最后一项——作业后整理。开始整理无人机。”折叠无人机机翼、将无人机和遥控器断电,一系列娴熟的动作完成之后,“报告裁判,整理完毕。”这是来自广西的22岁高素质农民陈云参加比赛的场景。而这项比赛正是近期在山东潍坊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农业职业技能大赛农作物植保员赛项决赛,来自全国的96名选手同台竞技。回忆起这项比赛,陈云激动地说:“我要感谢广西宾阳县农广校的高素质农民培训,让我返乡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