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 绿色未来

来源 :创意设计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wj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哲学家和诗人辈出的国度。其实,德国还是一个建筑王国,孕育了众多著名建筑师,影响了全世界的建筑风格。
  伴着2010上海世博年的来临,德国建筑将以德国馆为代表在中国大地上一展风采。这座名为“和谐都市”的德国馆将于今年四月竣工。(图1)
   “和谐都市”展示了一座处处均衡、和谐的都市。馆名取自于英文的“均衡”和“城市”。在德国馆内,和谐都市的参观者将进行一次穿行创意都市的旅行。就像生活在一座现实的大都市里一样,参观者抑或步行、抑或使用自动人行道,也可以选择乘坐电梯,走访设计布置各异的馆内展厅。(图2)
   德国馆的四大建筑主体没有内部与外部空间的定义,更确切地说,德国馆前的广场以及紧接展馆的外景区流畅地融入展馆建筑本身。同时,托架而起的展馆建筑正好给馆外景区搭建了一方即可避雨又可遮阳的天棚。这种设计形成了一种内与外、光与影、建造的与自然的、都市风光与田园风景之间引人入胜的交替更迭。(图3)
   德国馆“和谐都市”其实就是德国生态建筑的一个成功典例。何谓生态建筑?生态建筑其实就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等,合理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建筑和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以满足人们居住生活的环境舒适,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 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
   生态建筑是近几年的流行词,也是未来数年的关键词,德国在这一领域的领先性是有目共睹的。德国是建筑师向往的王国,是建筑界的重地。探讨德国的生态建筑,对于构建一个绿色的未来是大有裨益的。
  一、生态建筑在德国的兴起和发展基础
   据统计,城市里碳排放,60%来源于建筑维持功能本身,而交通汽车只占到30%。如果没有有效的节能导向建筑发展必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难以承受之重。因此,发展生态建筑已经势在必行。另外,全球资源的日益匮乏,气候变迁的加剧均促使生态建筑的兴起。
   鉴于此,一种在现代建筑领域内极有意义且十分重要的建筑风潮正在德国率先兴起:发展并推广生态建筑,研究在房屋建造过程中启用可持续性及可再生能源的可能性。可再生能源是支撑持续能源供给的基石,更是生态建筑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它们在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二氧化碳。作为本土的载能体,它们既能保证能源供应,又能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工作机会并提高企业竞争力。在生态建筑中,电能将主要借助光生伏打效应从太阳光中获得,利用高能热泵从日照、空气甚至借助地下探针从地下水中提取生活所需的热能。这样制造出来的房子,不但无须使用传统能源,而且还可以把利用太阳能发出来的多余电力回馈到电力网中去。
   此外,材料加工方面使用的新方法以及精良的建筑结构使可再生和无污染的材料现在已经有能力与传统材料竞争,让人无须再沿用会损害气候和破坏环境的建筑方法。无论是7层楼高的住宅楼,厂房,运动设施还是摩天大楼,展览馆都可以采用经过特殊加工的、可再生的并且无污染的新材料。因此可再生和无污染的材料是生态建筑中的亮点和基础之一。
   比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将要隆重登场的德国馆的闪亮“外衣”就应用了新材料。这种革新型、银灰色的精织网膜面料是专为本届世博会德国馆制作,具有极高的透气性、透光性和节能性。这 种网膜面料不仅能为德国馆遮阳,而且防水,它开放型的网状结构还能避免室内高温集聚不散,由此减轻室内空调降温系统的负担。德国馆建筑设计师Pascal Berger曾表示,德国馆外墙将铺设大约16000平方米这种外墙材料。据最新消息,德国馆施工地目前已有一面网膜竖立在展馆外,接受自然条件的测试。这种新型材料不仅在世博期间为德国馆这座生态建筑发挥奇效,在世博会结束后,它将拆除、剪裁,改制成提包、口袋或小型遮阳篷等物品继续使用。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德国可持续建筑认证体系使德国生态建筑有章可循。德国可持续建筑认证体系(GERMAN SUSTAINABLE BUILDING CERTIFICATE)由德国可持续建筑委员会(DGNB)组织德国建筑行业的各专业人士共同开发。DGNB覆盖了建筑行业的整个产业链,并致力于为建筑行业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其2008年版仅对办公建筑和政府建筑进行认证。其2009年版将根据用户及专业人员的反馈进行开发。
  除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新材料的运用和建筑体系的完善,还有政治条件、社会条件和交通条件等因素使生态建筑在德国得以顺利兴起并不断发展。政治条件、社会条件和交通条件是生态建筑尤其是生态城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如果缺少其中之一,就算生态建筑得以建成,其前景也是不容乐观的。
  在2009年9月19日于由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主办的“都市论坛”上(都市论坛是一个探讨可持续城市发展话题的中德论坛。这是德国献给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礼物),德国AS&P国际股份有限公司的建筑师约翰尼斯•戴尔(Johannes Dell)对此曾发表讲话。在当天论坛上他指出,中方投资,德国AS&P国际股份有限公司设计建造的安亭新镇(位于上海嘉定区)项目基本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交通条件的限制和社会条件的缺少。
  安亭新镇是“一城九镇”城市开发的一部分。规划遵循被称为“分散的集合”的拱形发展策略。它试图完成以下任务:通过提供引人注目的“德国的”或是欧洲的设计,提升建筑未来的吸引力;不仅在建筑设计和技术上表现欧洲的风格,同时也整合开放空间于都市结构中,创造公共空间的等级网络;提供所有的服务和基础设施以保证城镇的自给自足,满足居民的每天所需;为建筑和城市技术提供高于平均水平的能效解决方案。AS&P 与 “Fichtner Ingenieure”合作完成的能源概念将有效地降低50%的能源消耗等等。但是由于安亭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人口不多等原因,最后只完成了前两个任务。(图4)
  因此,可以这么说,每个生态建筑发展的基础都是十分重要的,缺少其中之一,便会使生态建筑物、群或区等失败。而目前在德国的那些生态建筑,基本都是具备这些发展基础的。这使得德国在生态建筑领域成绩斐然。
  二、异彩纷呈的德国生态建筑典例
  上世纪末,德国的各大建筑师纷纷脱离逐渐变得沉闷和了无新意的“现代风格”转而重新注重色彩和装饰。德国建筑终于开放自己,开始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影响。后现代派的大师们,例如伦敦的 James Stirling、维也纳的 Hans Hollein、卢森堡的 Rob Krier、东京的 Arata Isozaki 和纽约的 Richard Meier 等等纷纷受邀到德国策划建筑。1987 年举办的国际建筑业展览 (IBA) 更进一步把建筑艺术方面的各位红人邀请到柏林,并因此替德国的建筑大师们带来了不少灵感。就这样,当时仍然是东、西两分的德国首都便成为了来自建筑界各重地的大师们聚会的地点,远远地把其他建筑界的国际都会抛在后面,占据领先地位。
   外来的建筑师尤其欣赏德国建筑技术的素质。世界上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像德国那样,把房子建得那么牢固那么持久的了,尽管有时候,建筑艺术方面的大师会抱怨,说德国的建筑条例太严苛,觉得自己受到制肘。
  外来建筑师带来的灵感,本国建筑师思潮的改变,时代的要求,在20世纪末,德国建筑越来越重视可持续性。由此,生态建筑在德国呈现出新局面。
   戈特弗里德•玻姆(Gottfried Böhm)设计的波茨坦剧院,克劳斯•安德哈特(Claus Anderhalten)的科特布斯艺术博物馆,索布鲁赫•胡顿(Sauerbruch Hutton)的德绍联邦环保署办公楼以及麦哈德•冯•格康(Meinhard von Gerkan)的柏林中央火车站,都是生态建筑的典例。(图5、图6、图7、图8)
  三. 德国生态模范社区的发展
   受生态建筑风潮影响的,从个体上来看,是个别典型的建筑物;从整体上来看,是整个城镇。德国各城镇都在努力竞争生态模范社区的地位。地处萨克森联邦州的奥斯特里茨(Ostritz)为此做出了良好的示范。这是一个在东德时代位于波兰和捷克边境(黑色三角区)的拥有三千名居民的偏远小城。数十年来,提及奥斯特里茨,人们经常忆及社会主义工业革命及大量褐煤的燃烧。庆幸的是,自东西德统一后,它经历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大变革。它的成功来自于利用水力、风力、太阳能等可再生、无污染的能源来发电,发电量远超自身电力需求的一倍。因此,奥斯特里茨可说是德国能源生态的模范城市。
  与此同时,有数以百计的德国城镇也希望自己能够被冠以生态模范城市的美名。这些城镇都将目标设定在建立更有效率的能源供应体系上,以及在中期内转换成完全由可再生能源供应所有能源需求的城镇。可再生能源代理商总经理迈尔说:“百分之百可再生能源的城镇已经不是罕见的兰花了。凭借目前的技术水准,有利的地理和政策,可再生能源能够为德国所有的城镇及地区提供获利丰厚的商业操作模式。这是一个任何一位英明的财政官员都不会忽略的事实。”
  对此,联邦环境局长西格马尔加布里尔(Sigmar Gabriel)称赞,这种自发性的行动,将动机,正面的经济、生态及社会效应结合在一起为人类的福祉服务。
   因许多地区与跨区域能源供应商的特许合同即将在往后数年内到期,由此掀起了这股发生在城镇层面的“绿色潮流”。许多城镇及社区期待的是,不仅要提高当地的可再生能源的供应,也要提高在当地创造的价值。例如,“模范地区”的黑森州北部,被誉为分散型能源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生产与应用等事务的代表,拥有高度集中的相关机关、协会及企业。分散型能源技术产业网路(deENet)的官方网站上这样写道:“这个产业应成为地区的经济引擎,如同汽车工业今日在黑森州北部扮演的角色一样。”太阳能技术研究所(ISET)、绿建筑研究中心(ZUB)以及合理化能源供应协会(GRE)等机构均有参与到分散型能源技术产业网路(deENet)。
  在众多由deENet推动的专案中,有一个名为“气候中性的城镇”的专案。这个专案由黑森州环境局拨款支持,其内容是以三个“模范城镇”—— 埃施维格(Eschwege)、利希特费斯(Lichtenfels)及沃尔夫哈根(Wolfhagen)为例,制定一个在科学技术上可行,且是应用导向的计划。卡塞尔市(Kassel)市长伯特伦希尔根(Bertram Hilgen)也出任产业网路咨询委员会一员。自2007年年底,卡塞尔市市立发电站更名电力供应商后,也就是瑞士发电公司Vattenfall供应的再生电流取代E.ON电力供应的燃煤发电及核能发电后,这个人口达二十万的大城市就被赋予了“生态示范城市”的美誉。(图10)
  结束语
  联邦德国是一个多面的、富有创意的民族。德国城市是多姿多彩与各具特色的汇聚。德国非常珍视保护文化根基和维护传统文化。它认为未来城市的特色应当既和谐且又各具千秋,避免千篇一律是至关重要的。这些都可以通过生态建筑来表达。2010年上海世博会德国馆就恰恰表达出了这层意思。
  当前世界,气候变迁加剧,资源匮乏严重,温室效应严重,这些挑战使世界各地都需要生态建筑,生态区以及生态城。而德国在生态建筑方面已有的成就可以作为成功典例向其他国家输出。
  2010上海世博已进入100天倒计时,德国馆也会在两个月后竣工。翘首以待一座崭新的德国生态建筑的落成,构建低碳社会、绿色未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生态建筑,让绿色点亮未来!
  
  
  
  (所有德国馆资料均来源于科隆展览公司提供的媒体资料)
其他文献
摘要:如何整合职业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尤为重要,它涉及确定新的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诸多问题。只有使设计与教学真正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才能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等,形成教学、研究、创造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构成要素、空间组合、活动设计、首饰设计    《立体构成》在现代设计艺术教育中已成为一门必修的基础课
期刊
她无疑是美院的一张名片,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她的确具备成为“亮点”的潜质。  从蓝图到现实;  从拔地而起,到重装登场,  一段不算太长的时间,托举起一个全新的平台。这样的速度,有点令人难以置信。  中国工艺美术原创中心暨产学研一体化教育基地,这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我们向教育部郑重承诺的项目之一。不说别的,单看命名,便见其立意之高,襟抱之大,眼界之远。这可以说是美院人,更可以说是全中国工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当下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下的弊端与困境,指出创造力的不足,设计的缺失是制约目前中国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我们应该利用已有的制造业的坚实基础,结合现代设计,走出中国产业发展的创新之路,利用设计为经济合理健康发展提供有效和可持续的源动力。  关键词:设计 制造业 产业 创新    第23届世界设计大会(Ichograda)在北京落下了帷幕,在这次为期一周的 “世界设计界的奥林匹克”盛会上
期刊
徐龙森,1956年生于上海;1976年毕业于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上海知名雕塑家,“东海堂画廊”老板;2004年底客居北京。  2009年10月,“山不厌高:徐龙森山水画展”在比利时皇家大法院主厅开幕,徐龙森的山水画作为2009欧罗巴利亚中国文化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横空出世,震撼国内外画坛……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在徐龙森画展开幕式上说:“徐龙森的画作堪称当代杰作”,“我相信,在很长的时间内,我们都会
期刊
世博中国馆设计团队   2010上海世博中国馆的诞生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期望,凝聚着世博中国馆设计团队、联合设计团队以及无数工作团队和个人的无私奉献。  何镜堂,中国科学院院士,世博中国馆联合设计团队主建筑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倪阳,中国馆联合设计团队副总建筑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汤朝晖,项目建筑专业负责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  2007年4
期刊
歌剧《山茶花开》由江西省歌舞剧院创排,以民族歌剧的艺术形式,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中国南方小山村感人至深的扶贫故事。这是我写得最辛苦的一个戏。前后三年,颠覆九稿,才终于完成。与观众见面后,好评很多,批评也不少。两面的意见,很是热闹。所以,著名评论家叶青主席嘱我写个创作談,我心里就起了踌躇。诉苦当然不妥,经验又乏善可陈,有什么可谈呢?眼下都讲“不忘初心”,那就说说做这部戏的初心吧。  歌剧是舶来品,用老百
期刊
“数码交互艺术”(Digital Interactive art)作为一门伴随着计算机及信息技术而发展起来的艺术门类,因其特殊的交互性和参与性,使其在公共艺术的大概念下表现得游刃有余,深受广大受众追捧。本文从数码交互艺术的创作、运用、审美、教育四个主要方面讨论数码交互艺术目前的发展现状和最新动态。(图1)  一、数码交互艺术创作   数码艺术作为跨学科领域,不像传统艺术可以由
期刊
丁浩,(图1)汉族,1917年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市盛泽镇,中国共产党党员。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广告协会顾问、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装潢设计委员会顾问、上海市水彩画研究会顾问。  丁浩自上世纪30年代初到40年代末从事广告美术设计,曾在当时上海最大的广告公司——联合广告公司任职。  由于有机会研究西洋人体结构学资料,诸如查理士安尔勃拉特培莱《人体结构》,有机会
期刊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视觉艺术学院艺术设计(展示设计专门化)专业的项目建设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项目之一,建设特色与创新包括“教学内容职业化、教学模式工作室化、教学形式项目化”等多方面内容。项目建设方案承诺以艺术设计(展示设计专门化)专业为龙头,带动相关专业群(包括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产品造型设计、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印刷图文信息处理专业、广告设计与制作 (新媒体
期刊
围绕20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100周年华诞,全国众多红色题材文艺作品呈井喷式涌现。6月23日,江西省杂技团创排、著名杂技剧编导董争臻编导的杂技剧《山上那片红杜鹃》在南昌首演,以此向党的百岁诞辰献礼。这也是江西省杂技团创排的首部红色题材杂技剧。  该剧以20世纪30年代初为时代背景,讲述了发生在江西瑞金等地的革命斗争故事。出身豪门的富家小姐杜鹃,思想活跃进步,为了共产主义信仰,她和同伴一道,义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