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念到实现

来源 :创意设计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ong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博中国馆设计团队
  2010上海世博中国馆的诞生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期望,凝聚着世博中国馆设计团队、联合设计团队以及无数工作团队和个人的无私奉献。
  何镜堂,中国科学院院士,世博中国馆联合设计团队主建筑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倪阳,中国馆联合设计团队副总建筑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汤朝晖,项目建筑专业负责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
  2007年4月25日,何镜堂院士在上海参加世博中国馆招标新闻发布会后即返广州,率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投入方案设计,继而又带领华南理工的三个设计小组分别向世博局提供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的“中国器”、“中国玉”、“中国园林”三个投标方案。倪阳带领的“中国器”团队最后夺标,“中国器”方案也成为今天世界瞩目的“中华之冠”——上海世博中国馆的原型之一。
  日前,本刊记者与中国馆设计团队就世博中国馆的“理念与实现”主题进行了对话。
  
  
  记者:何院士,“中国器”方案最后得以在全球三百四十四个投标方案中脱颖而出,应该与您率领的设计团队坚守中国特色有关吧?
  何镜堂:2010年世博会能在中国上海召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中国近三十年来改革开放成果得到世界认同的表现。因此,我始终认为,中国馆要传递中华智慧,要好看,同时要在未来各国家馆林立的世博园区具备鲜明的识别性。
  记者:这样一个设计意向如何内化为设计团队的设计原则呢?
  何镜堂:通过讨论,我们制定了八字方针,即“中国特色,时代精神”。前者强调中国文化、中国灵魂;后者突出现代科技成果的运用和时代脉搏的把握。
  记者:“中国特色,时代精神”,说来大家都能理解,但真正转化为设计语言,一定还需要周密的运思。
  何镜堂:我们当时大致从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第一,用第三只眼看中国——找寻“中国符号”。中国红、篆字、中国水墨画、京剧、剪纸等等在外国人眼里就是中国。
  第二,从出土文物追索中国——找寻典型的“中国器”。夏商周的青铜器造型,那种柱足的雄壮,承托容器的力量,整体形象的意味,就是世界人民(包括中国人民)心中的中国。
  第三,从传统中国城市、园林中体验中国——找寻世博中国馆作为建筑对数千年前中华建筑智慧的呼应。中国传统城市的棋盘式布局,中轴线贯通,正南北朝向,木构架建筑……
  一系列非常有中国特色的设计语言就呼之欲出了。(图1)
  记者:观念着陆设计了。
  倪总,中国馆外在形态的设计灵感已经被许多媒体问及,但我们对此仍然很有兴趣。作为“中国器”的原创者之一,请您具体说说。
  倪阳:就像何院长刚才所言,我们当时的基本设计原则就是坚守中国本位。这意味着设计元素是中国的,设计思路也是中国品格的。中国绘画理念的最高境界是“神似”,所以,一旦定位“中国器”,我们就不仅从中国青铜器“鼎”的造型中提取挑空四足的视觉形象,更注重萃取端庄、雄壮的大气势;那是一个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的形象,如同我们看见日本简约的建筑,可以感受到日本“禅”的静谧和智慧一样,我们希望以一个概括力强的,能够在受众潜意识中诱发某类形象意向,并且同时具有开放性特征的形态来突出中华智慧的主题。
  何镜堂:事实上我们做到了。今天中国馆给受众的印象是“鼎”,是“斗”,是“粮仓”,是“中华之冠”,总之,是大气的有中国意味的象征。(图2)
  记者:斗拱是木结构建筑的重要功能构件。中国馆的斗拱运用引人注目,它仍为功能构件吗?
  倪阳:因为运用了现代材料,中国馆的斗拱已不强调作为传统木建筑构件的功能,但却具有非常积极的设计意义。首先,传统斗拱非常好地解决了建筑檐口重力向立柱的分解,是一个获得世界广泛认同的中国建筑智慧语符,用作中国馆的象征非常合适,极易提供中国馆在世博建筑群中的识别性。其次,与斗拱呼应,我们设计安排了五十六根横梁代表中华五十六个民族;屋顶由梁架结构的格局暗合《考工记》“匠人营国”中的九经、九纬之道,这些都使中国馆的建筑形态有了明确的文化表达。(图3)再次,斗拱的本质是对重力的分解,我们设计的七层斗拱其实在现实中很少见,那种榫卯穿插,层层悬挑的形式,表达了建筑向重力挑战的生命活力,也造就了信心十足的中国馆意象。(图4、图5)
  汤朝晖:应该这样说,入选的“中国器”方案,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和谐思想,寓含了中国传统城市的网格式营建法则,表达了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结构特征。建筑主体层层出挑、逻辑清晰、整体有力。外部形象整合了中国文化印象(意境、品格、色调、特征等)、中国文物器皿(如冠、鼎、家具等)、中国建筑元素(如城市营建法则、建筑构架、斗拱等)各方面的精神与气质。
  记者:何院士,中国馆的“时代精神”是如何体现的呢?
  何镜堂:总的来说,在建筑结构中运用“构成”的手法,在建造过程中运用新材料、新技术,以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理念统领整个建筑设计方向,都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记者:上海世博大多数永久展馆都有利用太阳能节电,雨水收集再利用等生态手段,中国馆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何镜堂:你说的那些手段中国馆都考虑到了,比较特别的是,第一,中国馆的结构上大下小,属于自遮阳式造型。五月世博开幕后上海渐热,日照时间也长,但上午九、十点钟日头一高,那个140米*140米,相当于两个半足球场的屋顶便成为天然遮阳伞。第二,中国馆从地上9米到地上33米挑空,其间整整24米,相当于8层楼高的空间可通东西南北风。我甚至觉得到时候会有参观人群到中国馆休憩纳凉。(图6)
  记者:设计团队已经在世博工地驻场设计两年多,从方案中标到最后落成,艰苦历程自不待言。
  何镜堂:我讲个故事给你听。全球三百四十四个方案经多轮论证最后公开为三个待选方案时,华南理工与清华安地建筑公司高分并列,两家方案都有长处。此时,谁能最后夺标已经不是某个建筑师或者建筑团队的事,全社会都对此关注,我们也有压力。就在这时,吴良镛打了个电话给我。
  记者:吴院士是终评委吗?
  何镜堂:不是,他是非常关注世博中国馆建设的建筑界老前辈,也是我的老朋友。他建议说,可否华南和清华联合建设,你担纲总建筑师,将两家的长处发挥好。我当时一听就觉得这个主意可行。你想啊,一南一北,各有长处,合力建设,世上少有。这样就组成了一个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清华安地建筑设计顾问公司、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三方参与的中国馆联合设计团队。
  记者:多团队合作,要协调的事不会少。
  何镜堂:因为擅长不同,我们最后作了大致分工,顶冠部分的中国馆由华南理工侧重;底部平台的地方馆由清华安地侧重。因为不断有问题需要协调,我决定驻场设计。从07年11月起,我每周两天在工地工作,张利、倪阳、袁建平、汤朝晖等年轻人比我在工地的时间还要多,我们现场设计,现场解决问题。
  倪阳:世博局还为中国馆配备了一个由政府、建筑、光学、材料、规划、灯光、颜色等各方面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协调解决原则性问题,比方说中国馆的方位、空间、色彩、肌理、材质等等。“中国器”方案实际上是在未来两年的建设中凤凰涅磐。
  记者:七百天不平凡的设计经历一定故事很多,请从中国馆建筑朝向和内空间的调整说起吧。
  倪阳:上海世博园区的交通主干道朝向西南。早期入选方案考虑到地区馆规整空间的获得,建筑主体平行于城市主干道。但在深化过程中,朝向问题获得两方面优化:一是整个中国馆建筑调整为基本正南北向,这样就与中国传统文化理念更加契合;二是建筑与世博轴平行,在空间上与世博轴的关系更加协调。(图7)
  记者:调整后的中国馆更为端庄了。但在相对完整的设计方案形成后再改变建筑朝向,难度不是很大吗?
  倪阳:是啊,这类调整通常会带来一系列问题。中国馆方位调整后,地区馆的外沿不规则,平面布局难度增加,其地区馆裙房的西北角跨越了已经建成的上海地铁M8线地铁站,这就引发了许多后续技术任务。
  汤朝晖:就说中国馆与8号线相切问题吧。为了保证M8线的正常运转,地铁的安全空间是绝对不能突破的。这要求建筑主体在跨越地铁站的区域(约50米)不能立柱,且由地面算起往下仅有1米多的结构高度,通常的梁板结构形式不可能实现。我们最终的结构解决方案是,在这一区域把13米的地区馆高度全部作为结构高度,采用通高大桁架跨越地铁站上空。不仅如此,为了让中国馆的外部环境更加纯净开阔,把原来立在广场上的地铁风亭也纳入建筑设计中。现在国家馆四个支撑核心筒中,西北角的核心筒就同时兼作了M8线的地铁风亭。
  记者:那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了。还有,人们常说建筑的核心是空间,中国馆有如此大的体量,由四个核心筒支持的内空间会不会过于空阔、过于单纯呢?
  倪阳:中国馆高69米,是整个世博园区最高的建筑物。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空间以南北向主轴统领,形成壮观的城市空间序列,构成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在原方案设计中,我们设想将中国馆本身作为一个展示体,内部展示空间由中庭连通多个错层空间,参观流线形成围绕中庭的螺旋形整体。
  汤朝晖:大致意思是期望受众一边观展,一边欣赏中国馆本身。
  倪阳:最后的实施方案则更加侧重布展要求,展示空间改为相对独立的三个大平层,中庭取消,参观流线以每层为单位水平展开。
  记者:中部建筑空间听来好像没有原方案丰富了。
  倪阳:为此,设计团队沿层叠出挑的外窗边增加了步行斜坡道,这样既有利于组织人流与向外观景,又重新获得了建筑的内部空间趣味。(图8)
  记者:世博中国馆的“中国红”非常雍容气派,听说“红”得不简单啊。
  倪阳:红色一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代表色。但到了工程上,怎样的颜色才能叫中国红?怎样准确地标定色版?这问题困扰了设计团队很长时间。曾考虑过不同的单一红色,但不管用哪种红,总会觉得单调与不完美。受光面觉得效果好的红,背光面又会觉得不合适,反之亦然。最后我们从北京故宫的红色组合中得到启发:故宫的红并不是单一色调的红,而是一组红色系的组合。用于城墙、檐口、柱子、大门、彩绘等处的红,均有着不同的色相与明度,它们中有朱砂、辰砂、朱红、朱磦等,但组合起来,给人以统一的红色印象。设计团队在中国美术学院帮助下,通过电脑模拟,最后斟酌选定了以4种红色组成的红色系,并且按照建筑构件所在部位受光条件的不同进行配色,这才得到了色感丰满又协调统一的“中国红”的效果。
  汤朝晖:其实,选定红色系还不算中国馆色彩问题的彻底解决。因为中国红的最终呈现还需要材质、肌理、光照等方面的配合。
  倪阳:为了配合“中国红”的整体效果,同时希望外立面肌理更富于变化,设计团队曾考虑过多种材质的可能性,初期意见比较集中的是:彩釉玻璃、陶板、金属板。对这几类材料,均进行了小比例样品与1:1等比例实样的现场比较,同一类材料也进行了不同表面肌理与花纹的对照。既要考虑材料在近、中、远距离的观赏效果,也要考虑材料在日光与夜景不同场合下的效果。设计团队在项目业主与上海市专家组的支持下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最后在对材料的耐久性、安全度、供货期、技术成熟条件、施工速度、灯光效果等综合评价后,采用了在蜂窝铝板表面做竖向条纹肌理的方案。与红色系选取的原理相近,最后选定的竖条肌理,其尺寸与间距也是有大中小不同组合,以取得统一之中富于变化的效果。组合的依据与建筑构件离观众的距离相关。(图9、图10、图11)
  记者:原方案建筑物的层高、柱距、构件尺寸等都是3的倍数,以“3”为模数单位,后来调整为2.7了,有什么原因吗?
  倪阳:“3”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的意义,这是原方案的考虑。出于外部整体的美学比例及建筑高度等方面的综合考虑,中国馆实施时确实调整为以2.7米为模数。其实调整后的“2.7”里仍然暗含着“3”,调整模数后的建筑物外部造型比例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四个落地的核心筒与原方案相比显得更强壮更稳定了。
  记者:诸如此类的改变使中国馆更加出色,但诸如此类的改变也颇费心力。在上述一系列改变中,如何协调与政府、供应商、工程公司之间的关系呢?
  倪阳:要说两年多来的调整优化实在是太多了,中国馆就在调整优化中成长,我们的团队和设计师也在调整优化中成熟。
  “改变”就某一具体事件来说确实累人,但所有参与世博建设的工作人员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把世博会办好,将世博中国馆建设成东方之冠、世界舞台。有了这个前提,一切可以在和谐方式上进行。尤其要提到的是,上海方面的合作伙伴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
  汤朝晖:我举个例子,中国馆地下用的疏水砖是用建筑废弃的沙制成的,属于环保材料,但传统产品基本没有肌理开发。我们希望疏水砖不仅绿色、功能,肌理也能够更丰富。我们向供应商提出需求后,他们非常配合。新产品出来了,同样的环保材料,一样的疏水效果,仿石材的疏水砖表面更具审美效果。中国馆设计团队满意,供应商也满意,他们认为,虽然这次为新需求投入了研制精力,但他们看到了产品的新境界,为中国馆提供的研制产品是他们新的商业起点,这样的合作,实在是双赢的。
  记者:很高兴有机会向中国馆设计团队请教。何院士,现在的中国馆已经风姿绰约。经历了那么多事,您很感慨吧。
  何镜堂:看见中国馆今天的面貌,作为一个中国建筑师,我非常骄傲。因为世博中国馆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和谐”的基本价值观。你看,中国馆由国家馆和地区馆两部分组成,国家馆为“天”,地区馆为“地”,天地呼应,中央和地方和谐为一;(图12) 世博会结束后,中国馆将开辟为供市民活动的公共空间,一个建筑与一座城市就这样和谐融为一体;地方馆的屋面是个有水有岛的大花园,称作新“九州清晏”,大片微波粼粼的水面与中国馆构成式的骨骼刚柔相济,和谐一体。(图13)还有刚才倪阳、汤朝晖提到的各路团队的通力合作……整个世博中国馆因为基础于和谐,才成就为“东方之冠,世界舞台、天下粮仓”,才能作为“富庶百姓、鼎盛中华”的象征者。(图14、图15、图16、图17)
  记者:非常受益,感谢三位在百忙之中接受《创意设计源》的采访!
  
  本专题图片由中国馆设计团队提供
  
  注:中国馆联合设计团队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清华安地建筑设计顾问公司、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组成。
  项目总建筑师:何镜堂
  副总建筑师:张利、倪阳、袁建平
  项目建筑专业负责:汤朝晖
其他文献
转动的建筑  记者:David H. Fisher先生,您好!您设计的“旋转塔”被作为迄今为止最具创意且环保的项目之一现身2010年上海世博会意大利馆,先请谈谈设计初衷吧。  David H. Fisher:“旋转塔”是一幢高420米的综合性摩天楼,它的特别之处就是可以转动;这包括整幢楼的自动旋转、大楼每个楼层的自主旋转、电脑控制大楼因旋转而产生的外形变化、各种旋转速度可以调节等功能指标。“旋转塔
期刊
我们的属性——专业  我们当前面临的是数码和多媒体的时代,我们所呼吸的空气和我们的血液中,浸润着数字技术来带的新兴元素,看看电视、网络、Mail、QQ、手机、各种视觉广告、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阿凡达以及即将到来的上海世博会,就一定会感悟到数码技术的伟大及数码艺术的精彩。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数码艺术学院就是为了满足新时代新技术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数码艺术从业人员的需求而存在的。建院历史为1
期刊
教育部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我院举行校企合作现场展示会    3月11日上午,教育部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五届年会预备会暨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浩汉产品设计校企合作现场展示会在我院中国工艺美术原创中心音影汇编实训室召开。林家阳主任等20位委员及来自全国的15所高等职业院校艺术系的领导参加了会议。现场会旨在通过对“美院/浩汉校企合作项目”专业顶层设计、课程安排、师资队
期刊
室内装饰设计专业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旨在培养以空间设计能力为核心,以室内陈设与软装饰设计能力和手工艺制作能力为特色,“能设计、会装饰、善工艺”的室内装饰艺术设计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09级室内设计专业学生面临毕业,即将走上工作岗位。在姜鸣院长领导下,学院以家具设计为课程平台,以国际大赛为项目导引,寻找多元国际合作办学方法,成功实施瑞典家具展项目课程,为培养学生成才探索了新路。   
期刊
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即将隆重举行,正值各参展方热火朝天地进行布展工作之际,本刊特约记者走访了负责上海世博会主题馆展示工程建设的许润禾助理部长,就本届世博会主题馆的创意、设计、制作以及运营等问题进行了采访。    记者:请问主题馆的演绎会对上海世博会产生怎样的意义,它的基本内容构架是怎样形成的?  许润禾:主题馆是上海世博会的核心场馆之一,主题馆侧重体现国际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以发生在国际范围的事例、
期刊
世博会联合国馆展览展示设计团队  2010年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坐落在卢浦大桥东侧,紧邻滨江公园,是一个蓝色的鞋盒式建筑。尽管区位优势明显,但与其它明星展馆相较, 显得格外的低调。正如每届世博会都有一个主题一样,联合国馆也有自己的主题。今年的主题是“One Earth , One UN(一个地球、一个联合国)”。(图1)  展览展示设计概念的核心是一个“中国园”。首先,空间和功能架构是基于园林的格局
期刊
摘要:如何整合职业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尤为重要,它涉及确定新的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诸多问题。只有使设计与教学真正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才能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等,形成教学、研究、创造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构成要素、空间组合、活动设计、首饰设计    《立体构成》在现代设计艺术教育中已成为一门必修的基础课
期刊
她无疑是美院的一张名片,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她的确具备成为“亮点”的潜质。  从蓝图到现实;  从拔地而起,到重装登场,  一段不算太长的时间,托举起一个全新的平台。这样的速度,有点令人难以置信。  中国工艺美术原创中心暨产学研一体化教育基地,这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我们向教育部郑重承诺的项目之一。不说别的,单看命名,便见其立意之高,襟抱之大,眼界之远。这可以说是美院人,更可以说是全中国工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当下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下的弊端与困境,指出创造力的不足,设计的缺失是制约目前中国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我们应该利用已有的制造业的坚实基础,结合现代设计,走出中国产业发展的创新之路,利用设计为经济合理健康发展提供有效和可持续的源动力。  关键词:设计 制造业 产业 创新    第23届世界设计大会(Ichograda)在北京落下了帷幕,在这次为期一周的 “世界设计界的奥林匹克”盛会上
期刊
徐龙森,1956年生于上海;1976年毕业于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上海知名雕塑家,“东海堂画廊”老板;2004年底客居北京。  2009年10月,“山不厌高:徐龙森山水画展”在比利时皇家大法院主厅开幕,徐龙森的山水画作为2009欧罗巴利亚中国文化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横空出世,震撼国内外画坛……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在徐龙森画展开幕式上说:“徐龙森的画作堪称当代杰作”,“我相信,在很长的时间内,我们都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