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学习基础差异化加大的背景下,本文对分层次教学的核心即考核评价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给出了分层次教学的分层次考核设计,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分层次教学成绩标准化处理方案,在考核评价层面较好解决了分层次教学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分层次;考核;标准化
当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源类别比较多,有通过高考的普通高中毕业生,有通过单独招生考试的职业高中毕业生,有通过参加学校自主招生考试升学的,还有注册入学的学生。生源的多样性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不同的生源之间学习基础差别很大,就是同一生源内部的差异也比较大,对部分有必要、有条件的课程进行分层次教学是解决当前生源差异状况的重要方法,现在很多院校对部分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都进行了分层次教学的实践。
高职教育不同于中小学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一个夯实基础的阶段,特别是现在的基础教育还面临统一的升学压力,其教学要求一般是统一的。高职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部分,强调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发展,而且当前的高职面临生源多样化、学生基础差异较大这个现状,使得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教育目标。
高职分层次教学因为其教学目标是分层次的,所以其考核一般也是分层次的,分层次考核是分层次教学中一个比较难处理的问题。分层次教学考核具体怎么设计才能既促进教学,又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分层次考核的成绩如何处理才能保证对全体学生的公平?以下是我们的实践与探索。
一、分层次教学的分层次考核设计
当前高职院校分层次教学比较典型的是通过摸底考试,根据考试成绩把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三个层次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高职院校传统的考核方式为平时+期中+期末,平时成绩通过平时表现评定,期中、期末通过考试评定成绩,然后每部分按一定的权重计算得到综合成绩。分层次教学考核还是以此方式为主要方式,结合分层次教学的特点对这种传统模式进行完善和改良,既考虑基础上的差异,又关注标准的统一,同时兼顾公平性。具体强调以下几点:
1.平时分的评定标准统一。平时分的确定一般根据作业、课堂表现、考勤等几个方面确定,为了保证对全体学生的公平性,提高分层次教学的标准化程度。我们对平时分的确定做出了统一的要求。比如对作业分哪几个等级、每个等级的比例、每个等级的得分都有规定;对于课堂表现,也有细致的统一规定,回答问题加分有不同的等级,同时还有各种减分的标准;关于考勤,对迟到、早退、旷课都给出了统一的扣分标准。这些统一使得教师的平时分评定更明确、更科学、更公平。
2.试卷考试时间统一,分层次确定试卷的难度、量。首先单次考试的考试时间要统一,学生在自有基础上要付出的努力应该是统一的,但难度和量是要分层次确定的。A、B、C三个层次的试卷难易程度为难、中、易。A、B、C三个层次相对应试卷的题量自然就该是“一般”“较多”“多”。这样的试卷设计兼顾了各层次学生基础的差异性和考核的统一性。
3.各层次考试次数安排不同。A层次学生属于传统常规教学,一般就是安排期中、期末两次考试。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基础越薄弱的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遗忘越快,同时越需要考试的督促,所以对于C层次学生我们安排四次考试,实践中发现阶段性考核使得基础薄弱的学生通过努力也可以在考试中拿到一个不错的分数,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不断的考核也能督促他们顺利达到课程的学习目标。对于B层次我们一般安排三次考试。所以A、B、C三个层次的考试次数是2、3、4。各个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即可。
4.安排一次“升档”考试。为了满足部分基础薄弱又有较强学习意愿的学生的学习需求,我们在每周周末会安排对B和C层次学生进行统一辅导。并且在分层次教学实践的第一个月末也是在C层次教学的第一次考试之前安排一次“升档”考试,有“升档”意愿的学生自主申请参加考试,达到一定分数的学生可升档学习并参加对应的考核。
二、成绩的标准化处理
一般认为考试分数服从正态分布,设学生分数X:N(μ,σ2),其标准Z分数为Z=其中Z为原始分数平均值,S为原始分数标准差。
目前一般的标准化处理公式为T=a+bZ
不同的考试对a、b值有不同的规定,比如TOFEL的分数T=500+70Z。在实践中也可以用数学方法带入数据求解方程组得到、值。亦可以根据经验确定a、b值。本文分层教学成绩标准化过程中a、b值的确定就是根据经验和实际情况确定的,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第一,通过摸底划分层次。各层次学生的基础是不同的,均分有明显差异,最后综合成绩的均分存在差异是合理公平的,所以我们设定A、B、C三个层次的综合成绩均值是等值递减的。第二,目前一般大学都采用百分制计分,所以标准化后的分数应基本控制在百分以内。第三,传统规定就是60分以下必须补考,标准化后的分数低于60分比例不能大,否则会给补考比例的控制带来困难。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结合实际情况,确定a、b,对应三个层次的分数标准化公式为:
T1=85+5×T2=80+5×T3=75+5×
其中 1、2、3为A、B、C三个层次的原始分数均值,S1、S2、S3为A、B、C三个层次的原始分数标准差。
对此公式,在操作中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
第一,公式中设定三个层次对应的均分是85、80、75,实践中可根据摸底考试成绩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第二,用此标准化公式计算后三个层次的成绩在3个标准差范围之内的概率是99.74%,也就是说A、B、C成绩几乎肯定分别在区间(700,100)、(65,95)、(60,90)之内。
第三,极少数标准化后的成绩超过100分的以100计。
第四,标准化后的成绩几乎都在60以上,我们采用“末位补考制”来解决补考问题,使考试督促的功能得到体现。根据我校的学生情况我们确定A、B、C三个层次的补考比例分别为后2%,5%,8%,各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很容易确定。
有时由于考试本身的缺陷或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造成实测分数的分布成为偏态,我们可以先根据原始分数求出对应的百分等级,再查正态分布表得到正态化标准分数,最后用本文中的标准化公式进行标准化处理
成绩的标准化处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和统一性,尽可能实现评价结果的公平性。
三、结束语
分层次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基础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体现了一种实事求是的教学态度,也是对学生负责的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对每个学生来说是最大程度上的公平。反过来不顾实际情况,只关注形式上的公平,那就是既没效率又没公平。分层次教学中如何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是个核心问题,本文在实践的基础上给出了分层次考核评价方案,在考核评价层面较好地解决了分层次教学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当然分层次教学工作还有不少值得研究的地方,需要教师的不断实践与探索,更需要教师的持续努力与坚持。
参考文献:
[1]刘新平,刘存侠.教育统计与测评导论[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盛骤,谢式千,潘承毅.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关键词:高职院;分层次;考核;标准化
当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源类别比较多,有通过高考的普通高中毕业生,有通过单独招生考试的职业高中毕业生,有通过参加学校自主招生考试升学的,还有注册入学的学生。生源的多样性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不同的生源之间学习基础差别很大,就是同一生源内部的差异也比较大,对部分有必要、有条件的课程进行分层次教学是解决当前生源差异状况的重要方法,现在很多院校对部分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都进行了分层次教学的实践。
高职教育不同于中小学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一个夯实基础的阶段,特别是现在的基础教育还面临统一的升学压力,其教学要求一般是统一的。高职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部分,强调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发展,而且当前的高职面临生源多样化、学生基础差异较大这个现状,使得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教育目标。
高职分层次教学因为其教学目标是分层次的,所以其考核一般也是分层次的,分层次考核是分层次教学中一个比较难处理的问题。分层次教学考核具体怎么设计才能既促进教学,又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分层次考核的成绩如何处理才能保证对全体学生的公平?以下是我们的实践与探索。
一、分层次教学的分层次考核设计
当前高职院校分层次教学比较典型的是通过摸底考试,根据考试成绩把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三个层次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高职院校传统的考核方式为平时+期中+期末,平时成绩通过平时表现评定,期中、期末通过考试评定成绩,然后每部分按一定的权重计算得到综合成绩。分层次教学考核还是以此方式为主要方式,结合分层次教学的特点对这种传统模式进行完善和改良,既考虑基础上的差异,又关注标准的统一,同时兼顾公平性。具体强调以下几点:
1.平时分的评定标准统一。平时分的确定一般根据作业、课堂表现、考勤等几个方面确定,为了保证对全体学生的公平性,提高分层次教学的标准化程度。我们对平时分的确定做出了统一的要求。比如对作业分哪几个等级、每个等级的比例、每个等级的得分都有规定;对于课堂表现,也有细致的统一规定,回答问题加分有不同的等级,同时还有各种减分的标准;关于考勤,对迟到、早退、旷课都给出了统一的扣分标准。这些统一使得教师的平时分评定更明确、更科学、更公平。
2.试卷考试时间统一,分层次确定试卷的难度、量。首先单次考试的考试时间要统一,学生在自有基础上要付出的努力应该是统一的,但难度和量是要分层次确定的。A、B、C三个层次的试卷难易程度为难、中、易。A、B、C三个层次相对应试卷的题量自然就该是“一般”“较多”“多”。这样的试卷设计兼顾了各层次学生基础的差异性和考核的统一性。
3.各层次考试次数安排不同。A层次学生属于传统常规教学,一般就是安排期中、期末两次考试。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基础越薄弱的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遗忘越快,同时越需要考试的督促,所以对于C层次学生我们安排四次考试,实践中发现阶段性考核使得基础薄弱的学生通过努力也可以在考试中拿到一个不错的分数,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不断的考核也能督促他们顺利达到课程的学习目标。对于B层次我们一般安排三次考试。所以A、B、C三个层次的考试次数是2、3、4。各个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即可。
4.安排一次“升档”考试。为了满足部分基础薄弱又有较强学习意愿的学生的学习需求,我们在每周周末会安排对B和C层次学生进行统一辅导。并且在分层次教学实践的第一个月末也是在C层次教学的第一次考试之前安排一次“升档”考试,有“升档”意愿的学生自主申请参加考试,达到一定分数的学生可升档学习并参加对应的考核。
二、成绩的标准化处理
一般认为考试分数服从正态分布,设学生分数X:N(μ,σ2),其标准Z分数为Z=其中Z为原始分数平均值,S为原始分数标准差。
目前一般的标准化处理公式为T=a+bZ
不同的考试对a、b值有不同的规定,比如TOFEL的分数T=500+70Z。在实践中也可以用数学方法带入数据求解方程组得到、值。亦可以根据经验确定a、b值。本文分层教学成绩标准化过程中a、b值的确定就是根据经验和实际情况确定的,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第一,通过摸底划分层次。各层次学生的基础是不同的,均分有明显差异,最后综合成绩的均分存在差异是合理公平的,所以我们设定A、B、C三个层次的综合成绩均值是等值递减的。第二,目前一般大学都采用百分制计分,所以标准化后的分数应基本控制在百分以内。第三,传统规定就是60分以下必须补考,标准化后的分数低于60分比例不能大,否则会给补考比例的控制带来困难。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结合实际情况,确定a、b,对应三个层次的分数标准化公式为:
T1=85+5×T2=80+5×T3=75+5×
其中 1、2、3为A、B、C三个层次的原始分数均值,S1、S2、S3为A、B、C三个层次的原始分数标准差。
对此公式,在操作中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
第一,公式中设定三个层次对应的均分是85、80、75,实践中可根据摸底考试成绩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第二,用此标准化公式计算后三个层次的成绩在3个标准差范围之内的概率是99.74%,也就是说A、B、C成绩几乎肯定分别在区间(700,100)、(65,95)、(60,90)之内。
第三,极少数标准化后的成绩超过100分的以100计。
第四,标准化后的成绩几乎都在60以上,我们采用“末位补考制”来解决补考问题,使考试督促的功能得到体现。根据我校的学生情况我们确定A、B、C三个层次的补考比例分别为后2%,5%,8%,各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很容易确定。
有时由于考试本身的缺陷或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造成实测分数的分布成为偏态,我们可以先根据原始分数求出对应的百分等级,再查正态分布表得到正态化标准分数,最后用本文中的标准化公式进行标准化处理
成绩的标准化处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和统一性,尽可能实现评价结果的公平性。
三、结束语
分层次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基础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体现了一种实事求是的教学态度,也是对学生负责的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对每个学生来说是最大程度上的公平。反过来不顾实际情况,只关注形式上的公平,那就是既没效率又没公平。分层次教学中如何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是个核心问题,本文在实践的基础上给出了分层次考核评价方案,在考核评价层面较好地解决了分层次教学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当然分层次教学工作还有不少值得研究的地方,需要教师的不断实践与探索,更需要教师的持续努力与坚持。
参考文献:
[1]刘新平,刘存侠.教育统计与测评导论[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盛骤,谢式千,潘承毅.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