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伤痕思潮”到“寻根思潮”--试探“寻根思潮”的演绎及意义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daxia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终究在文学上打下深深的烙印和痕迹,而文学又在感性与理性层面深深地反映与概括一个时代,文学最重要的是缩写时代的人性与美学,论文回顾“伤痕文学”到“寻根文学”这一文学思潮的发生及其美学特质与时代特质,研究探讨“寻根思潮”的演绎过程和在今天的意义。
其他文献
高考语文古诗欣赏题经历了客观选择到主观表达的一个过程,从2002年起全国高考的古诗鉴赏皆由原来的选择题一改而为主观表述题,这对古诗鉴赏来说更为合理,它回到了古诗鉴赏的
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过客》主人公的形象象征意义,是鲁迅自己和许多革命者一类人的精神代表,走在世纪的前沿,清醒孤独的探索者,作者用诗剧的方式向革命者致敬的同时,也在向黑
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充斥着一些灰色元素,这些元素通过人物之间的各种关系,以各种形态表现出来。作品围绕权利、金钱、女色等一些大多数人所追求的外在物欲展开,呈现出人性的
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在文学界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在众多方面都有可以借鉴的内容,本文从叙事张力的角度出发分析该作品,在《挪威的森林》中爱与性,生与死,理想与现实
《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选集,它生动地反映了周初到春秋中期500多年的社会生活面貌。《诗经》中的审丑艺术是人类在上古时代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描摹,是上古时期先民们一
英美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与美学内涵,是我们了解英美国家文化思想,提高文化素养的重要窗口。本文立足于英美文学作品的特点及教育功能,阐述了提高英美文学作品鉴赏的
贾平凹从出道以来就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从“说不尽的《废都》”“新叙事范式的尝试”“文化追寻与地域文化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和“贾氏人物大观园”四个方面概述了学术界对
洛夫在长诗《背向大海》中,将诗与禅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在一次次面向大海与背向大海的徘徊中,在诗与禅的虚虚实实之间,诗人的内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丰盈与安详。
近年来杜光辉创作了一系列以雪域高原可可西里为背景的小说。在这些作品中,依然是严酷的自然环境,激烈的人性冲突,但杜光辉已经不满足于像以往那样只展示这种冲突和斗争的曲折离
乔叶是河南作家群中不可忽视的一位女作家,其小说中女性形象丰盈饱满,充满着女性独有的神秘色彩,她用她散文化的叙述呈现了女性最为隐秘的内心世界,真实而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