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代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探析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85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态女性主义反对男性对女性的支配,提倡女性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托马斯·哈代通过《德伯家的苔丝》,深刻披露了欧洲二元思维社会的父权制思想,同时也塑造了苔丝在男权社会中不断抗争的新女性形象。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可以透视哈代超前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和女性观。
  【关键词】《德伯家的苔丝》 托马斯·哈代 男性中心主义 生态女性主义
  
  《德伯家的苔丝》是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同时也是英国文学史上经典小说之一。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苔丝生活的方方面面来反映资本主义制度向农村逐步渗透的过程中的种种现象,以此凸显维多利亚时代资产阶级的伦理、道德、宗教、婚姻、人际关系等重大社会问题,暗示了哈代对饱受压迫和蹂躏的女性向往自由、博爱和人道主义的同情以及他超前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和意识。
  生态女性主义理论
  生态女性主义最早出现在法国著名作家弗郎索瓦·德·埃奥本1974年所著的《女性主义毁灭》一文中,号召女性起来领导一场生态革命;她首次提出把西方社会环境运动和女权主义运动结合起来。①因此,生态女性主义既是一种女性主义理论,作者又是一种生态理论。20世纪80年代生态女性主义在欧美开始蓬勃发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生态女性主义在美国得到最重要发展,随后迅速在全世界发展。
  就生态女性主义而言,通常有女性主义的生态学 (the ecology of feminism) 和生态学的女性主义 (the feminism of ecology)两种提法。无论是何种说法,这两种说法的生态女性主义都试图寻求一种与自然密不可分的文化,并一致认为,一个生态学家也最终会成为一个女性主义者。生态女性主义批判西方社会的二元论,反对人类中心论(anthropocentrism)、男性中心论(androcentrism),以及导致剥削、统治、攻击性的价值观;提倡改变人统治自然的思想,批评父权和男权的思想价值观,讴歌女性的本质。它借助解构主义,充分揭示和批判了父权制度中的男性中心主义思想和西方文化中的二元思维思想;强调男性与理性、主动、文明、文化联系密切,女性是感性的、被动的,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二元思维方式以反对“贬低自然和贬低女人”的男权思想为核心,②其目标是建立一个环境和谐的、体现伦理文化的,以及遵循生态主义与女性主义原则的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
  生态女性主义在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具体体现
  女性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生态女性主义强调和极力地体现女性和自然之间在本质上的必然联系,女性如同自然,她代表原始、被动、情感、柔弱和神秘,需要由进步、主动、理性和强壮的男性来引导和开发。在《德伯家的苔丝》中,哈代借助其细腻而具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手法,以景物变化烘托和渲染主人公心情的变化,表现土地、房屋和家禽、老马等与主人公苔丝之间一种自然而和谐的关系。主人公苔丝在哈代的笔下处处表现得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里远离喧嚣的城市,还没有被工业文明的进化所污染,是一方净土。也正是这方净土养育了“胸前插着玫瑰花,帽子上别着玫瑰花和草莓”,“散发出黄油鸡蛋和蜂蜜的气味”,“走起路来步履轻盈,仿佛一只小鸟,脚不点地轻轻掠过”的苔丝,她纯朴、温柔、美丽。不论是苔丝的外表还是她的心灵无不与她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处处洋溢着清新、质朴、纯洁的大自然的气息,她俨然就是大自然的女儿。
  二元思维男权主义思想在《德伯家的苔丝》中的显露。在欧洲男权主义制度及思想的统治下,女性注定只能处于依附地位,饱受男性的压迫和蹂躏。小说中的主人公苔丝生活在英国资本主义向农村渗透、蔓延的维多利亚时代。虽然苔丝是向往自由与平等的新女性,她勤劳善良、聪明美丽;但作为一个劳动者,一个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工场工人,她社会地位低下,因此也必定摆脱不了男权社会制度的统治和男权思想的禁锢。作者哈代在描述苔丝的思想意识时,始终将批判的矛头直指维护这一观念的社会和宗教——基督教。像亚雷这样一个依靠商业投机致富的资产者和暴发户,一个“肉欲横流”的伪君子,给像苔丝一样纯洁的女子造成了肉体和心灵上的创伤,为非作歹的恶人,却恰恰受到法律的保护,变成了一个劝人行善的牧师;而苔丝却被判处死刑。
  社会家长制对苔丝人身自由的束缚和思想的奴化。苔丝作为一个女人,自始至终都不曾真正得到过属于自己的位置。相反,她的地位被父权思想公式化。小说的主人公苔丝最初是一位端庄、秀美的乡下姑娘,但为了全家人的生计和摆脱穷困,苔丝的母亲却异想天开地要求女儿同冒牌贵族“攀亲”;使她无法像资本主义上流阶层的女儿那样自主地选择理想的生活方式,更无权获得属于自己真正的爱情生活,而是多次遭受屈辱,一次次地饱受亚雷·德伯的蹂躏和折磨,但也无法从中解脱出来。依照苔丝的母亲的分析,她认为女儿的美貌是张“王牌”,希望苔丝的乖巧能够讨得亚雷本家的欢心,并臆想,“她只要把王牌抓住了,她就一定能降得住他。”她深信女儿的美貌对苔丝成为贵妇人一定有很大的帮助。她知道在那个社会女性的美丽既是危险,但同时也是一种个人乃至家族地位升迁的机遇。于是在母亲的盘算下,苔丝一步步地陷入了一场危险的漩涡之中。当得知女儿不幸失身于亚雷时,对这一切早有预感的母亲认为,亚雷迟早要娶苔丝的。她清楚事情的后果和如何应对的伎俩。当事情发生后,她告诉女儿“既然那样,你何不想法叫他娶你!”,“既然有了那样的事,除了你,别的女人,不管是谁,都要那么办”,而全然不考虑女儿所承受的痛苦和煎熬,更不顾及女儿的终身幸福,只是为自身利益着想,处处流露出封建家长的专横跋扈。
  主人公苔丝的女性意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男权制度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意识。社会普遍认为,男性是社会的主体和一切活动之核心,在社会中是权力和力量的象征。他们可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随意支配和摆布女性, 并对有违社会习俗的女性横加指责和鄙视。而哈代在这部作品中将主人公苔丝塑造成美与爱的化身,处处闪现着女性不甘愿受凌辱和压迫的女性意识。女性开始觉醒,开始反抗禁锢她们身心的社会制度和男权思想的统治和奴化,做回自我,女性主义意识逐渐形成。
  当苔丝到亚雷家的工场工作时,目的就是通过自己的工作来解决家庭经济困难。而当她发现自己上当受骗后,就毅然决然地离开了亚雷。当苔丝失身于亚雷后,遭到了村里邻居的耻笑和指责。然而,她并没有因此而自甘堕落,相反,她依然能够直面人们对她耻笑和指责、开始了她的新生活。不仅如此,她对当时社会的贞操观念提出了怀疑和抗议。她不相信“女人的贞洁,真是一次失去了就会永远失去?要是她把过去掩盖起来,贞操就该没有呢?”苔丝对女子的贞洁情操产生了疑问,这是对当时封建伦理观念标准的强烈反抗。
  再者,苔丝对于政教合一的一个笃信上帝的基督教社会表现地大胆无畏。她从自己在生活中遭受的种种坎坷和不幸断定:万能的上帝是不存在的,个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因此,她不仅不信教,更不信上帝。苔丝私自给非婚生婴儿洗礼,开始怀疑世俗和教会。尽管此时她还相信有上帝和地狱存在。但当苔丝未经牧师洗礼的孩子夭折后,她断定:既然私生的孩子死后不能进入天堂的话,那么天堂无论对自己或是对小孩来说,都不足为奇了。
  最后,她能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向往幸福生活。在苔丝看来,以爱情为基础的、不为物质利益而屈从的婚姻,才是道义上的纯洁婚姻。在小说尾声处,苔丝以非寻常女子所具有的勇气杀死了一直以来摧残、折磨自己的亚雷,使这个伪善的君子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尔后与自己心爱的安玑·克莱度过了她生命中最珍贵而短暂的幸福时刻。最后,苔丝毫无畏惧地走向刑场,以死来表白她对父权社会种种罪恶的控诉和揭露。
  结 语
  哈代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对自然生态和女性进行了细心观察和细腻的描写,将文学、女性和自然完美地结合了起来。哈代从女性与自然在生理、心理和体验上的关联出发,提出重新界定人类自我的身份,抛弃以人类——男性为中心的抽象独立自我的主人身份形象,代之以生态的关联自我,③间接地反映了影响人类与自然,人与人相互之间关系的差异与联系的因素。④通过哈代塑造的一个受压迫、蹂躏,而又不甘于命运的新女性形象来看,反映了他对女性处境的深切关注和同情,对解放妇女和自然、消除压迫的愿望;对父权社会中自然和女性所受双重统治、价值观念和二元思维的披露和抨击;以及渴望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生态自然和充满关爱、尊重和公正的社会。显然,托马斯哈代是一位十分关怀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生态女性主义者,体现了他积极向上的女性意识,为后期生态女性主义文学的蓬勃发展具有一定导向作用和参考价值。(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
  
  注释
  ①F.D·Eaudbonne,Le Feminism oula Mort,Pierre Horay,1974,213-252.
  ②[美]查伦·斯普瑞特耐克:“生态女性主义建设性的重大贡献”,《国外社会科学》,1996年第11期。
  ③Gaard,Greta. Eco-feminism and Wilderness, Environmental Ethics,1997,(19): 5-24.
  ④Gaard,Greta Murphy,DPatrick,Eco-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Theory, Interpretation, Pedagogy M. Urbana and 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98,7.
其他文献
[摘要]大学生村官工程取得了实效,同时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对大学生村官工作进行深入分析。以视角为变量,解读大学生村官的定位问题;以时间为变量,分析大学生村官的负面心态;以学历为变量,比较大学生村官的相对优势。应当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教育和工作指导。  [关键词]京郊 大学生村官 管理    2005年7月,中央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实施高校毕业生到
在日常生活中,阅读人文经典是一件颇为自由的事情。每个人有着自己不同的“裁量权”,但是,如果从阅读史的角度来说,则自由背后有理性。讨论阅读史上一些经典阅读案例或许对深入理解我们的知识史形成有所裨益。20世纪词学史上关于南宋词人姜夔《暗香》《疏影》的阅读史就是这样一个可不断品味的阅读事件。  《暗香》与《疏影》两首词向被推为杰构,然而历代详解甚少,至清代张惠言《词选》对这两首词的用意加以阐发,对后世影
日前,在澳门举办的亚澳论坛“变局中的突破:城市发展新思维”研讨会上,人民论坛记者采访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总设计师、新一代“岭南建筑学派”领军人物、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何镜堂院士。  中国馆:力争将可持续发展与人居文明给予形象化的表现  人民论坛记者:环境与能源问题是摆在所有国家城市化进程中的现实课题。中国作为一个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对国际社会有着碳减排的庄严承诺。您作为世博会中国馆的总设计师,
【摘要】加强与南亚的全面合作,实施南向互利合作战略已成为我国经济全球化总体战略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云南省与南亚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分析,对双方进一步开展区域经济合作范围趋势进行判断,以利于相关部门和单位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南亚 经济合作 发展趋势    近年来,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我国与南亚地区的开放合作工作,积极促进中国、东南亚和南亚三大经济区在经贸、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密切合作。由于云
【摘要】特定规则是否具备国际习惯法属性是国际引渡制度中重要的问题,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美国的司法实践表明,特定规则是一个已经过时的规则,它不是刑事指控引渡案件的有效解决途径,也不能有效地保护引渡国家或刑事被告的根本利益,美国法院不需要、也不应该将特定规则适用于任何非条约为基础的引渡。  【关键词】美国 引渡 特定规则 国际习惯法 条约    引渡概念与特定规则  引渡(extraditio
天苍苍,地茫茫,天地如何赋说?晋人成公绥《天地赋》正是这样一篇作品,也是赋史上不多见的一篇敷演“天地”与“阴阳”的形而上的哲理赋。  该赋由宇宙混沌、阴阳并生,万物繁育总起,继以天宇星辰及祥瑞征兆,尔后按空间次序铺写山川树木、列国城邑,篇末以“敬天事地”“乾坤载生”呼应前文。全赋辞采丰赡,多用四六成文,铺写真实的物态,又时以神话传说映带其间,虽以天象为体,却有情有致,刘勰称赞其“吟咏所发,志惟深远
【摘要】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我国广大农村开展了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研究党在这一时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有利于揭示其客观规律和本质特点,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进行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借鉴。  【关键词】农民 思想政治教育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研究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搞好农民教育,建设
一、 《春秋》笔削显义与《左传》叙战征存兵谋  元黄泽曾云:“《春秋》书法,须考究前后、异同、详略,以见圣人笔削之旨。”(元赵汸《春秋师说》卷下)清章学诚《文史通义·答客问上》亦称:“《春秋》之义,昭乎笔削。笔削之义,不仅事具始末,文成规矩已也。”所以能成一家之言者,“必有详人之所略,异人之所同,重人之所轻,而忽人之所谨”,而后“有以独断于一心”。《左传》以历史叙事解释孔子《春秋》经,“博采诸家,
5月8日,母亲节。还在床上酣睡的阿伊格哉被一阵阵微信提示音给吵醒了。她迷迷糊糊地拿过手机,屏幕上显示时间是八点四十。她点开微信,只见同学群里很是热闹,大家都在发祝福母亲节的段子,还有一些原创的感慨。  班上有才子之称的东子发了一段感人肺腑的文字:小时候,妈妈背着我去医院,如今,我抱着妈妈去输液;小时候,妈妈牵着我上学,如今,我扶着妈妈回家。同学们,家有一老,胜有一宝!祝福我们伟大的母亲节日快乐!妈
【摘要】马克思阐述的按劳分配原则与我国现阶段的按劳分配制度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但由于经济基础不同,我国在具体分配实践中也表现出差异性。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结构中,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依然是不可动摇的。  【关键词】哥达纲领批判 共产主义第一阶段 按劳分配 现实价值    马克思科学总结了巴黎公社的经验,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学说,科学地论断了共产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