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的词义派生机制及泛用原因探究

来源 :现代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wqxq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硬核”一词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由本义派生出多个义项.该词词义具有体词性意义和谓词性两个方面,其多个义项所体现出的派生方式,可以从与事物相关和与事件相关两条路径加以描写和概括.“硬核”的语法功能丰富,除了普通名词的基本语法功能外,还能够出现在一些特殊的语法位置.从词义内容和表达功能来看,该词使用频率的迅速增加,不仅得益于词义内部的多次派生,同时也离不开主流媒体的大量使用.
其他文献
唐代墓志俗字十分丰富,正确释读这些俗字是科学利用墓志材料的基础和前提.在已有唐代墓志文献整理成果中,俗字缺录者有之,误录者亦有之.从唐代墓志中选取11则较为典型的俗字进行研究,考释出“雙”“鹤”等六个未释之字,“资”“笑”等五个误释文字.其成果既可为相关墓志材料的科学利用提供帮助,亦可为近代汉字研究提供支撑.
培养乡土人才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襄阳市针对乡土人才培养中“一头热”“两张皮”“天花板”“留不住”的现实问题,在实践中摸索形成了“政校协同、选育用香”乡土人才培养的襄阳模式.通过建立“摸举赛考”选拔机制,把乡土后备人才“选”出来;通过“贯分共长”培养机制,把乡土人才“育”出来;通过“带拉驱联”动力机制,把乡土人才“用”起来;通过“转搭优享”激励机制,让乡土人才“香”起来.多年来,培养了一大批扎根本地的乡土人才,在扶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中产生了积极的实践效果.
“上”是世界语言中最基本的位移编码方式,表示由低处到高处的矢量位移.汉语、日语等语言还会用“起”编码源点基于平面发生向上的位移.“上”和“起”在认知语义上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所不同.在表达空间域的运动动程时,两者概念相近;在投射到时间、状态等认知域时,两者语义差异较大.描绘汉语中趋向动词“上”和“起”的意象图式后发现,“上”主要表达达成目标类事件,“起”主要表达离开源点类事件,这些事件反映在“上+N”和“起+N”及相关动趋式中.对其他语言中有关“上”和“起”的趋向表达进行考察,亦可发现,二者存在蕴含共性,“
2018年7月至2019年4月,课题组针对英语植入日常生活空间的现象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调查,调查涉及八个方面:店铺名称、各类广告、生活用品、食品饮品、交通工具、当代小说、《读者》、网络聊天.调查发现,八类调查对象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英语植入现象.将日常生活空间比作生态环境,将植入的英语比作外来物种,从生态学的视角揭示致使英语植入国人日常生活空间的非生物因素、英语作为外来物种自身具备的性质和人为因素,研究也考察了英语和汉语的种间关系.
致使是一种常见的语法范畴,普遍存在于人类各种语言中,汉语中“叫”字标记致使句具有多功能性.立足于语义地图模型,构建汉语“叫”字标记致使句的概念空间和相关语义地图,从共时和历时层面上探讨各功能之间的联系和演变路径.同时,结合历时语料,验证其功能的演化过程.
跨文化教育通过使受教育者认识不同的文化,理解、欣赏其他文化的价值,并进一步反观自身,重塑自身,从而实现个人更好的发展.作为一门本科专业,汉语言(对外)专业的专业性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方面.应从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路径、评估标准三个方面,研究这种专业性的实现方案.汉语言(对外)本科阅读教材的编写尝试主要进行了展示文化多样性、对跨文化相似性的追求、实践产出三个方面的工作,以实现跨文化能力和全球胜任力的培养目标.
汉字教学既要符合时代特征,也应该注重学习者的特点.一般来说,华裔学生的听说能力往往会高于同水平的非华裔汉语学习者,然而其读写能力却并没有显著优势.因此,在华文教育中的汉字教学方面,汉语教师应根据华裔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重视其固有的语言、文化基础.在教学中可利用“字族理论”进行“同族字”的集中教学,让学习者意识到“同族字”在形、音和义上的系联,通过习得“母字”来拓展“孳乳字”的识字量.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克服其学习汉字的畏难情绪,从而实现汉语水平的整体提高.
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人才振兴,人才振兴的关键在于乡村教育的发展,发展乡村教育的内核在于帮助师范生树立乡村教师职业理想信念.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1906班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建设、专业建设、实践活动,助力乡村教师职业理想信念的形成,有效地培养了师范生的乡土情怀、责任意识和教育实践能力.
北方话中的“鼻”“荸”为同音字,并且具有特殊的音韵地位,其今读与《广韵》系韵书呈现的中古音不合.入声消失的北方话读为齐齿呼阳平,保留入声的则读为齐齿呼入声.“鼻”“荸”的中古音均为全浊声母,阳平来自全浊入声.而齐齿呼入声则来自三等性质去声的促化音变,去声促化又源于没、队、至、质四韵去入关系的密切性.“鼻”本属开口三等,而“荸”按谐声偏旁本属合口一等.江淮官话存在部分蟹合一帮组字并入止开三帮组字的现象,为“荸”具备三等性质的读音创造了条件.
“斜”作为韵脚字经常出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今人时常改读为xiá,甚至认为这是唐宋古音.然而基于音类分析和音值构拟两方面的结论,该字在唐宋时期读作xiá并无依据.不明古今音异,就无法诠释“斜”字与其他中古麻韵字通押的合理性.而明知历史音变,也有可能会陷入改读就韵的泥淖之中,古代风靡一时的叶音说即为前车之鉴.究其根本,仍是在于忽视了语音演变的系统性,将古今音变局限于零星字变,并试图通过简单改读以恢复古音.这与当今的“斜”字音读之误如出一辙.因此,考察古音的科学方法是立足系统,求诸历史音变的具体语境和发展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