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韧热作模具钢SR19的组织与力学性能

来源 :金属热处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si_c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冲击试验、硬度测试、显微组织观察和断口分析研究了不同淬火、回火工艺对SR19热作模具钢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并与H13钢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960~1060℃温度范围内淬火时,SR19钢的硬度比H13钢高3~4 HRC;在高于540℃回火时,相同温度下SR19钢的硬度比H13钢要高0.5~1.0 HRC,且SR19钢回火后的冲击吸收能量比H13高40~50 J.增Mo加W增加了纳米析出相的数量,提高了抗回火软化能力和冲击性能.SR19钢的最佳热处理工艺为1020℃油淬、560~600℃回火,此工艺下的硬度为50.9~54.8 HRC.
其他文献
随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断发生以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系统的逐步完善,新时代的医院特别是传染病楼的设计理念必须适应和超越现有病毒发展的速度.闽清县公共卫生应急服务中心项目在满足规范要求和基本功能需求的前提条件下,尝试在当下绿色低碳背景下为医院使用提供最大的灵活空间,以节省整体抗疫的各项资源.
旅游产业的联动作用,激发了一些旅游依托型小城镇的生成和发展.景区旅游的规模、类型、产品、功能和景观都对旅游依托型小城镇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借用经济学的溢出效应原理分析景区的溢出效应对小城镇的影响作用.通过分析,总结旅游依托型小城镇的发展规律进而指导其规划设计实践.
本文根据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特点,分析了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针对建筑智能化系统的验收,总结了验收的程序,并从工程质量、工程资料和系统功能三个方面阐述了具体的验收方法.
采用OM、SEM、TEM、拉伸试验和冲击试验等,研究了600℃回火不同时间对690 MPa级高强抗震耐火钢板的力学性能、微观组织及析出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回火时间对耐火钢板的力学性能和微观组织有重要影响.耐火钢板经过600℃回火后强度稍有降低,但伸长率增大,屈强比降低,综合力学性能提高,低温冲击吸收能量随回火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最优回火保温时间为15 min,此时试验钢板的屈服强度为976 MPa、硬度为396 HV,-40℃冲击吸收能量为164 J,其组织由贝氏体+铁素体+少量马氏体构成,在马氏体和
通过热膨胀试验、显微组织分析和硬度测试,分析了冷却速率和Ti元素对两种22MnB5热成形试验钢相变温度、显微组织、析出相以及硬度等的影响,并绘制了 CCT曲线.结果表明,当冷却速率低于5℃/s时,试验钢的显微组织主要为铁素体和珠光体;冷却速率达到5℃/s后开始形成贝氏体;冷却速率达到30℃/s时,获得单一马氏体组织.Ti微合金化可降低Ms点,并通过析出Ti(C,N)相细化奥氏体晶粒,从而获得细小的马氏体板条,产生的析出强化和细晶强化效应提高了试验钢的强度.
采用热重分析法对不同稀土 Ce含量的310S奥氏体耐热不锈钢高温氧化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氧化增量曲线分析了相同温度下试验钢的氧化增量规律,并采用场发射电子探针(EPMA)表征氧化膜断面结构及元素分布,同时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氧化膜的物相组成.结果表明:在循环氧化初期,试验钢的高温氧化增量曲线遵循抛物线规律.试验钢的氧化膜由外层(Cr,Mn)3O4“尖晶石”型氧化物和内层Cr2O3氧化物组成.适量的稀土元素Ce能促进氧化物/基体界面处的应力释放,同时减少并延缓氧化膜与基体界面孔洞的形成,因而提
通过对K465镍基高温合金不同温度均匀化处理后的组织形貌观察及力学性能测试,研究了均匀化温度对K465合金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γ\'相固溶温度以下(1160℃)均匀化后,γ相尺寸较铸态大;在接近γ\'相固溶温度(1210℃)均匀化后,合金中的γ\'体积分数约为54%,尺寸均匀且立方化程度较高;在1260℃均匀化后,γ\'相呈小颗粒状弥散分布,并且晶内出现胞状结构.随着均匀化温度的升高,合金的枝晶偏析情况减弱,碳化物由发达的骨架状逐渐转变为短棒状以及块状.热处理工艺为121
使用双辉等离子体渗金属技术,通过调整渗金属温度在钨表面制备了 WTaTiVCr高熵合金层,使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谱分析(EDS)、X射线衍射(XRD)、显微硬度计、往复摩擦试验和电化学腐蚀试验等对其组织成分、力学性能、耐磨性和耐蚀性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渗金属温度为1150℃、源极与阴极电压差为400 V时,可以得到含有扩散层、沉积层的复合渗金属层,其中扩散层区域各元素的原子分数为W0.38Ta0.14Ti0.2V0.2Cr0.08,相结构为单相BCC结构,符合高熵合金层的相结构与元素组成规
基于辊底式铝板淬火炉加热工艺,针对板材双面多喷口气体喷流换热与内部导热的耦合问题,建立了板材喷流加热过程数理模型,研究了喷口排布、热风流量、铝板厚度和辊底摆动周期对板材表面换热及板温均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喷口垂直喷流的换热效果优于倾斜喷流;垂直喷流时喷口以1/4间距错排布置时,铝板表面温度均匀性最好;喷流造成的铝板表面温度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加热前期,易造成板材的变形,且对于薄板更加显著;可采用较小的热风流量及较短的辊底摆动周期以改善铝板表面温度均匀性,减小材料的应力和应变.
采用搅拌摩擦焊接(Friction stir welding,FSW)技术对20 mm厚Al-Zn-Mg-Cu铝合金板材进行了焊接,随后采用热电偶、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和透射电镜等手段研究了接头的温度分布和搅拌区沿厚度方向微观组织的不均匀性.结果表明,焊接峰值温度沿板材厚度方向逐渐降低.距焊缝中心10 mm处,板材表面焊接峰值温度最高为430℃,板材底面峰值温度最低为302℃.温度梯度是导致晶粒尺寸沿厚度方向逐渐减小的主要原因,晶粒细化是连续动态再结晶、不连续动态再结晶和几何动态再结晶综合作用的结果.搅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