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来两岸政治关系的回顾与思考

来源 :当代中国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nlj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至今两岸经贸交流和民间往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其间出现了四次重大的起伏与转折:第一次是1992-1993年,两岸共同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基础,“汪辜会谈”开启了两岸接触对话的先河;第二次是1995--1996年,李登辉访美并发表分裂言论公开挑衅“一个中国”原则,引发“九六台海危机”,两岸关系遭受重创;第三次是1999年“两国论”出台,导致两岸长期陷入政治僵局,至今未解;第四次是2005、2006年的政党交流为两岸关系的改善创造了新的契机。
其他文献
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建国以后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形势的变化,中共不断地探索和调整文化政策,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成果,有力地支持了党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建设。
1949-1978年中国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农业快速发展并为工业化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中国共产党始终认为只有工业化才能最终解决中国的贫穷落后、才能最终解决农民问题。因此,在快速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逐渐采取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即依靠建立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来推行优先快速发展重工业的战略。由此导致了农村经济体制和城乡关系的变迁,逐步建立起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和城乡分隔的“二元经济”体制,城市化进程相当缓慢。农民主要是通过提供农副产品而不进入城市的方式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农业剩余产品和降低
近年来,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与周边互为战略依托,推进合作共赢”的周边外交政策,与周边国家政治互信、经济交融和安全合作日益加深,对华友好成为周边多数国家的主要政策取向,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明显改善,中国在周边地区的影响不断扩大。但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中不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美国视中国为主要潜在竞争对手,加紧在中国周边投棋布子;日本成为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中的重要挑战因素;“中国威胁论”在周边一些国家中仍有一定市场;
近年来,“文革”口述史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挽救了很多“活”史料,拓宽了资料搜集的范围,写作过程比较严谨。但这项工作也存在一些不足,最为明显的就是理论与实践脱节,如混淆回忆录与口述史,名实不符的现象较为突出;视角单一,采访对象侧重于政治人物及精英人物;缺乏研究意识,深度利用不足。
期刊
2006年10月26日,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在莫斯科俄罗斯科学院“学者之家”举行建所50周年庆祝大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中俄友好协会副会长朱佳木应邀前往出席并致贺词。大会由远东研究所所长、俄中友好协会主席季塔连科院士主持,俄罗斯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弗努科夫、俄罗斯科学院副院长聂基别洛夫院士、中国驻俄罗斯使馆公使程国平、远东研究所名誉所长齐赫文斯基院士,以及来自中国、美国、德国、韩国等国的学者约150余人参加了大会。
期刊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正确认识与纠正“左”右错误倾向,使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路线未受干扰。邓小平正确认识与纠正“左”右错误倾向分为三个阶段:
1978年以来,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其主要原因是:持续的经济高增长;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大规模转移;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实行出口导向的对外开放政策;改革以来人民教育、健康水平有很大提高,人力资本得到明显改善;政府采取反贫困行动。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表明我国在减少贫困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思想。20世纪50年代初期,毛泽东提出了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和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思想。据此,周恩来于1953年底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推动会议达成了著名的万隆十项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