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引路·寻路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wenqi651182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统编教材习作单元每个板块的教学目标都应指向单元的语文要素。教学四年级上册的《麻雀》一文,就要发挥它的“例子”作用,引导学生掌握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写清楚一件事情。课堂上,教师通过探路、引路、寻路几个环节,使学生掌握写清楚一件事情的基本思路、方法,获得习作思维能力的提升,形成习作表达的习惯。
  [关键词]习作单元;教学案例;例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25-0004-02
  《麻雀》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在这样的前提下,《麻雀》这篇经典之作该如何发挥它的“例子”作用呢?
  一、探路
  初读课文后,进行如下教学:
  师:在这个小故事中出现了哪几个角色呢?
  生:“我”、老麻雀、小麻雀、猎狗。
  师:(板画一棵树)我请一位同学来把这几个角色贴在合适的位置上。(学生上台贴)
  师:能跟大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贴吗?
  生:老麻雀一开始是在树上的,所以它应该贴上面;小麻雀是从树上掉下来的,应该贴在树下;猎狗看到了小麻雀,应该在对面;猎狗在“我”前面走,所以“我”应该贴在后面。
  师:你真厉害,思维清晰,有理有据。(指板书)瞧,有了地点,有了人物,就会有故事。借助这些角色,你们能简单说说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吗?
  (学生说。教师在角色之间板书:想吃、救、退。屏幕出示故事大意)
  师:原来,课文围绕麻雀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齐读故事大意)那这个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生:猎狗想吃小麻雀。(板贴“起因”)
  师:经过呢?
  生: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救小麻雀。(板贴“经过”)
  师:结果呢?
  生:猎狗被老麻雀的勇气震撼而退缩。(板贴“结果”)
  师:同学们,像作者这样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那事情的过程也就写清楚了。
  在这个片断中,教师围绕“怎样把事情写清楚”这个要素进行了第一次探路。教师解决了两个问题:先解决了“课文围绕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后解决“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两个问题的先后顺序,正是学生习作时的正常思路:我想写一件什么事,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有时,我们的教学顺序是反的——先说说起因、经过和结果,再连起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这种思路适合教学生概括的方法,而前一种教学顺序是基于学生的写作思维展开的。这种探路式的教学,就像是带着学生在一座思维的迷宫里找到了一条通向出口的路。这个出口就是写作。
  二、引路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在这个故事里,作者最想突出哪个角色?
  生:最想突出老麻雀。
  师:突出它的什么呢?
  生:突出它的勇敢,突出它对孩子的爱,突出它的奋不顾身。
  师:是的,老师把你们说的这些词概括一下,用“无畏”来表达。老师把故事里写老麻雀的段落找出来了(出示)。请你们大声读读,体会一下,作者有没有突出老麻雀的无畏。
  生:我觉得突出了,比如“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看得出老麻雀下落的速度非常快,说明它很坚决、不害怕。
  师:是的,它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它要与比自己强大许多的猎狗抗争,即使拼个你死我活也要救出自己的孩子,这样突出了“无畏”。请你读一读这句话。
  (学生读)
  生:我也觉得突出了。比如,老麻雀“挓挲起全身的羽毛”,它竖立起自己的羽毛为了掩护自己的孩子,毫不惧怕比自己强大的敌人,这就是“无畏”。
  师:说得好!你知道“挓挲”的意思吗?
  生:知道,就是(手、头发、树枝等)张开、伸开。
  师:(出示树枝图片)树枝挓挲,那是生长的力量。那老麻雀挓挲起全身的羽毛,是什么呢?
  生1:母爱的力量。
  生2:是拼命保护自己孩子的决心。
  师:是啊,即使是面对无比强大的猎狗,老麻雀也无所畏惧,这就是“无畏”。
  生:我从老麻雀“绝望地尖叫着”感觉到它的无畏。虽然他绝望了,但还是在尖叫,表示不害怕。
  师:此时,如果你能听懂鸟语,你觉得老麻雀会叫些什么呢?
  生:你别想伤害我的孩子,我就是拼了命也会保护他的。
  师:是啊,这是一种义无反顾、自我牺牲的精神。那作者屠格涅夫是怎样把老麻雀的这种无畏写清楚呢?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方法吗?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发现和思考,老师将这两段文字做了一个重新排列。(出示研学单)
  师:我们先来竖着默读这三栏文字,你发现了什么?和同桌交流。
  生:第一栏写的是老麻雀的动作,中间这一栏是“我”听到的,最后一栏是“我”想到的。
  师:真厉害,你发现了写作的奥秘!(贴板书:“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这是竖着读发现的。那横着读呢?
  生:横着读,我发现第一行写的是“看到的 想到的”,第二行是“看到的 听到的”,第三行是“看到的 想到的”,第四行是“看到的 听到的 想到的”。
  师:这又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这样的规律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想到的”是有根据的,而这个根据就是自己“看到的”或者“听到的”。
  师:是的,“想到的”不是胡思乱想,也不是凭空瞎想,一定要有根有据。同学们,屠格涅夫就是这样,通过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把老麻雀的无畏写清楚了。
  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教师围绕“怎样把事情写清楚”这个要素进行了引路。要想把事情写清楚,一定要写清当时的情景,而当时的情景是通过作者的眼睛、耳朵和心灵来感知的。教师带着学生围绕“作者是如何把老麻雀的无畏写清楚的”这个话题,引着学生解决了“有没有写清楚”和“怎么写清楚”这两个问题。这样,引着学生走进课文又走出课文,使学生领会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对作者“怎样把事情写清楚”有了清晰的认识。
  三、寻路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作者是怎么通过把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寫清楚来突出老麻雀的无畏精神。现在,我们来看看另一个角色猎狗,是不是也是用这些方法去写的呢?
  (出示研学单:“作者是怎样把‘猎狗的攻击与退缩’写清楚的,请找到相关语句读一读,进行简单批注。”)
  (学生自学后交流)
  生:猎狗的攻击是这样的:“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这里作者写了看到的动作“慢慢地走近”“嗅了嗅”“张开”“露出”。
  师:这让你感觉猎狗怎么样?
  生:很凶猛。
  师:是呀,把自己看到的猎狗的动作写出来了,还写了看到的“锋利的牙齿”,让我们感觉到猎狗的凶猛。
  生:“猎狗愣住了,它可能没料到老麻雀会有这么大的勇气,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这是写猎狗的退缩。这里有看到的——“愣住了”“慢慢向后退”,还有想到的——“它可能没料到老麻雀会有这么大的勇气。”
  师:这让你感觉到此时的猎狗怎么样?
  生:它被吓住了,被震撼了。
  师:是呀,同一只猎狗,不同的是攻击时的凶猛和震撼时的退缩。同学们,我们如果把不同时候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写清楚,那么想表达的意思也就写清楚了。
  在这一段的教学中,教师围绕“怎样把事情写清楚”这个要素,引导学生经历自我发现之旅。教师放手让学生根据之前的课堂学习所得,自己去研究“作者是如何把猎狗的攻击与退缩写清楚的”。在研学中,学生寻找并验证,发现作者正是通过把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写出来,从而把事情写清楚。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一次学习,它让学生对习作中“怎样把事情写清楚”有了深刻的领悟。
  那接下来该做什么呢?当然是习作中的“走路”了。相信通过“始于课文”的探路、引路、寻路的指导,学生对“把一件事情写清楚”是有收获的,这种收获是深刻的,对后面的“走路”非常有益。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苏教版第二册的一篇寓言故事,篇幅短小,寓深刻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中,颇有点儿深入浅出的味道,蕴涵着深厚的哲学考量。  针对本课的语言特色,基于学生能力发展的目标,我确立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诵读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2.抓住“喂”“多高哇”“摸”“惭愧”“低下了头”等词语,体会人物说话时的神
《艾滋病小斗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记叙了南非黑人男孩恩科西身患艾滋病,却能坦然面对、不断呼吁、梦想未来的感人事迹,赞扬了恩科西顽强抗争的精神。文本语言平实,似乎没有“嚼头”,而且学生不了解艾滋病儿童的生活,难以在情感上与文本产生认同、共鸣、回应等,所以这篇课文很容易上成思品课。那么,怎样通过挖掘文字、品味语言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感悟抗争的精神呢?我抓住人物语言,通过增减提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着教师古文素养和文言文教学能力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笔者不揣浅陋,认为从如下途径入手,将有助于提升我们语文教师队伍的文言文教学水平。  一、常读古文经典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言素养的积淀和提升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有必要坚持诵读古文经典,这是提升我们文言素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一方面,我们可以有选择地阅读自
[教学目标]    1、会认“坠”等5个生字,会写“乱”字,理解并积累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感受羚羊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的精神,渗透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的意识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中“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等重点语句的含义,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领悟课文所赞颂的献身精神。  
驻足课堂,最美的享受莫过于沉浸在对文学作品的朗读了。当学生启用丰富的想象,调动全身的感官,声情并茂地将一段段静止的文字读成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一首首和谐的乐曲时,文本之意与读者之情自然和谐共振,语文课最大的亮点便得以凸显。《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仔细倾听课堂的声音,却发现琅琅书声其实并不优美。因此,笔者
[摘要]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习作是《我的“自画像”》,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最想介绍的几个方面内容向新来的班主任介绍自己。本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能力,教在“难处”、导在“重点”、习在“过程”,引导学生学会选材、掌握策略、评有方向。这样顺学而导,有效提高习作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习作教学;顺学而导;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
一、 上课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要仔细看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什么?  (老师随意用白粉笔在黑板上画了几朵云)  生1:我看见老师在黑板上画了几朵白云。  师指着黑板:大家仔细看,是白云吗?  生2:我看见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三朵云。  师:你表达得很准确。老师没有在云上涂白色,我们只能说画了云。云有时候是白色的,有时候是黑色的,当天空出现黑色云的时候……  (师又在云下面画了一些雨点儿)  师:瞧,这
2009年元旦,我们跨入崭新岁月。值此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我们谨向广大读者、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祝福,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安康!  教学质量,说到底是教师的质量,有怎样的教师就会教出怎样的学生。时代的发展对教师的专业化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了应对挑战,教师必须耐得住“独上高楼,望尽天涯”的寂寞,从每天教学实践的点滴做起。同时,教师也必须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踏实前行
20世纪初期所盛行的教授法,强调“教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压制了学生的自发性,且不顾儿童是否消化吸收。为了纠正这些弊端,学者们做了大量的努力,设计教学法的引入即是这种努力的体现之一。大量的译文、论文与专著对设计教学法做了鞭辟入里的阐述;许多学校也都亲身实践设计教学法并累计了很多宝贵经验。所以,当时中国基础教育所遇到的困境是什么?设计教学法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的力度如何?设计教学法在试验与实施中,
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是海淀区直属的一所中学,前身是1959年创建的北京市第一二三中学,2006年12月3日,正式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北师大三附中”)。学校坐落在海淀区的东部,东与西城区、朝阳区接壤,南与北京师范大学相邻。在近60年的办学实践中,北师大三附中不断探索着教育的本质,逐步形成了“一·生·和”的办学理念。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理念的指导,更需要实践落地。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