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来源 :现代商贸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liang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分析我国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10-0001-0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战略的相继实施,我国地区经济总体上呈现出增长加快,活力加强,趋于协调的良好态势。但受自然、历史及经济基础等因素影响,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快慢不一,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现象日益突出,地区发展差距已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区域协调发展不仅仅是生产力,也是生产关系范畴,直接关系到区域间和区域内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区域协调发展不仅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1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分析
  区域协调发展概念最早源于发展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由于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自然状况,地理条件,社会历史文化环境,发展水平等方面的诸多差异,加之各地区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或道路,从而必然带来区域间的差距,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从理论上讲,它是学术界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行科学反思的结果。从实际上看,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为解决区域差异扩大问题提出的一个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所谓区域协调是指以经济,社会,自然,资源等联系密切的区域为基础单元,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目标,构建城市问交流,合作和协商等的多层次平台,加强彼此协作,强化各自联系,做到统一规划,整体布局,设施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仅要求区域内部各地区,区际之间协调发展,而且要求区
  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但是,究竟什么是协调发展,却很少有人进行科学的界定。多数情况下,区域协调发展只是一种模糊的理解。
  (1)区域协调发展是共同富裕。即各区域都享有发展经济的机会,国家政策在向西部倾斜的同时,也要为中部的崛起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兼顾东部落后区县,做到经济发展中“公平”和“效率”的兼顾。因此“公平”和“效率”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制定立足点。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和结果的结合上看,是在满足区域利益的帕累托改进的同时实现公平,即实现区域利益的“分享式改进”,并最终走向共同富裕。
  (2)区域协调发展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GDP提高的过程中,经济的发展往往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经济获得快速增长的区域常常也伴生了水体污染,空气质量恶化等环境问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要推动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区域协调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历史上,美国用了100年的时间开发西部和南部,解决了区域发展的非均衡问题,而日本则用了120年的时间来发展以北海道为标志的北部区域,直至今天,西方发达国家还是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区域失衡带来的矛盾。因此,区域协调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长期就表明并非一朝一夕的政策调节就可以实现区域协调,所以区域政策必须有连续性。动态则表明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失衡问题、区域冲突等,因此在保持区域政策连续性的同时还要有适时的调整。
  2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解决这一问题,取得了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区域不平衡性增强东,中,西部差距逐步加大,同时各区域发展又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1)“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区域之间动态发展能力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区域政策上实行的是非均衡发展战略。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资源环境的压力和社会公平的呼声使非均衡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产业之间自然的梯度转移难以从根本上扭转区域差距增大的趋势。区域不协调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存在于省际之间,也存在于许多省份内部。
  (2)产业转移过程中区域创新导向的引导力度不够。当前,中国区域发展不协调的主要问题在于区域产业发展和产业创新的环境差异巨大。目前,大部分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还存在相当的盲目性,地方招商的规模政绩观造成有些项目与当地产业环境不和谐。当前国内国际环境下,要解决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必须要站在“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高度。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做到“边转移边升级”,在转移过程中集聚产业要素和创新资源,注重塑造和培育产业创新环境,避免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区域之间的差距再次拉大。
  (3)区域利益诱导下的区域冲突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从跨区域合作来看,在规模导向的GDP政绩观影响下,地方政府天然具有“地方利益保护”的冲动,在创新项目还未产生实际收益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很难主动将一些传统产业转移出去。此外,从“地方利益”角度出发,地方政府很难在产业规划、土地规划以及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导致相邻区域产业雷同、重复建设,区域空间规划不协调;也造成一些公共服务资源很难实现跨区域共享,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4)缺乏区域协调发展的的机制和机构。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主要包括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区域之间一致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前提。各区域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现有发展条件的不同,各有各的比较优势,因而发展多种形式的区域合作,有利于形成各区域间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但由于我国存在着行政区划的局限以及各种地方保护主义势力,各区域之间没有形成统一的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市场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没有能够充分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我国东部地区具有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的优势还没能够很好地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资源优势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受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影响,国家对欠发达地区支持的力度不够。并且,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行政区域协调机构,区域经济的协调大多采用非制度性的组织形式,这种松散的形式无法满足合作深入发展的要求。既增加区域协调的成本,又无法实现综合利益的提升和合理分配。
  3 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3.1 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加快区域协调发展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制定差别化的区域政策。使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在制度和机制保障下得以实施。充分运用经济和行政干预等多重手段,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建立关于地区发展的法律体系,使区域协调发展在制度层面上得到障。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对于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干预需要有法律作为依据和保障。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法律手段来协调区域发展关系显得越来越必要。过去我国关于区域经济的法律和法规几乎是一片空白,这使得区域政策的指定和实施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和非连续性。在今后的区域协调发展中,必须尽快制定区域发展的法律体系,保持区域政策的严肃性和一贯性。以严密的法律条文将中央协调地方利益的方式和方法予以明确的界定,为政府实施地区政策提供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也能使区域政策具有权威性和稳定性。
  (2)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充分发挥公共财政效能。目前中央的财政转移支付,对不发达或欠发达地区转移支付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着比例偏小,结构不合理,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好地普照不发达和欠发达区域。总的来说,对欠发达地区要加大资金、项目的扶持力度。财政专项资金要从过去偏重于投放发达地区转为重点扶持欠发达地区,主要扶持欠发达地区的教育、科技、卫生、医疗、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财政资金划拨的运作程序,加强监督,增加透明度,提高使用效率。
  (3)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制度,促进公共资源优化配置。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在解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过大的问题时,政府应该首选并实行全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各地区所有人都能够共事改革发展的成果,在基础设施、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到数量和质量都大体相当的基本公共服务,在发展中实现区域公平。特别强调的是,这里的区域公平着眼点不是缩小地区间经济总量的差距搞平均主义,而是缩小地区间人民享有公共服务和生活水平的差距。重点要大力发展西部等落后地区的社会事业,增强落后地区长期的发展能力。
  (4)完善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域的限制市场机制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区域发展不均衡,在相当程度上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市场配置资源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的结果。市场机制具有使要素价格和要素收益均等化的作用,当发达地区的水,土地,劳动,能源,环境及其他资源价格上涨,收益下降时,资金必然流向这些要素价格较低的欠发达地区,从而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我国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加上为了保护地方利益,存在市场封锁的地方保护主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自由流动。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区域协调发展,首先必须打破地区封锁,消除地方主义,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实现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动流动和产业转移。
  3.2 科学规划,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
  根据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借鉴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成功经验,根据资源禀赋,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西部地区加大改革开放步伐,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和人才开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搞好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产业链延伸,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群,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东北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组改造,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振兴装备制造业,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在改革开放中实现振兴;东部地区要重点发展高新技术
  产业和资源消耗小,附加值高的出口产业,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中部地区要立足资源和劳动力优势,抓好粮食主产区建设,发展又比较优势的能源和制造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现代市场体系,在发挥承东启西的作用和产业发展优势种崛起。”
  3.3 协调地区经济利益,积极发展跨区域联动与协作,实现区域共同发展
  我国地区间经济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前景广阔,要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强横向经济联合。东中西部地区要在携手联建重大的基础设施项目、联合开发能源矿产资源、开展教育科技的交流等方面进行合作,合作可以采取鼓励东部沿海企业到中西部地区投资办厂、加强东部发达省市对中西部不发达省区的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东部地区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通过示范力量的带动,输出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要素,以多交利税和扶贫开发等多种方式支持中西部地区。同时,东部地区的发展也离不开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可以为东部地区的发展提供丰厚物质条件和广阔的市场空间,没有西部的大开发,东部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将会受到制约。因此,要从改革,发展,稳定相统一的大局出发,构建东中西部联动与合作的新模式,注重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促进东中西部联动和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区域共同富裕。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地区构成了基本的经济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他们之间也存在着利益冲突的可能。地区之间的利益冲突将不利于区域经济合作,也不利于各经济区域的长远发展。因而,应协调地区经济利益冲突,建立起地方政府之间的协商机制,推动区际经济合作,实现生产要素及产业的合理流动和转移。
  参考文献
  [1]吴殿廷区域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陈建华,王国恩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途径[J].城市规划,2006,(12)
  [3]王琴梅区域协调发展内涵新解[J].甘肃社会科学,2007,(6)
  [4]燕丽丽.浅谈区域协调发展的障碍与对策[J].经济师,2007,(4).
  [5]刘建丽“十二五”时期创新导向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研究[J].中国贸易导刊,2011,(11)
  [6]吕丽娜我国中部崛起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新思维[J].经济导刊,2008-6-1
  [7]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十一五”规划刚要学习辅导[R].人民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摘要: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被视为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大的金融危机,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席卷全球,给全球实体经济以重创。通过分析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和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风险,可以看出中美两国房地产市场的共性。同时我国房地产市场起步较晚,处于发展阶段,且存在其特殊性,针对当前房地产金融市场存在的风险,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次贷危机;房地产市场;金融风险;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   
期刊
摘要:为了满足大中城市蔬菜的高需求,稳定蔬菜价格,解决城市居民买菜贵的问题,应重视发展城郊蔬菜生产。  关键词:城郊蔬菜;生产;“菜蓝子”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12-0079-02    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直至今年上半年我国蔬菜价格水平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一季度,我国农产品生产价格同比上涨15.6%,
期刊
摘要:资本、劳动力、土地要素的净流出以及庞大的农村人口基数,是中国农业所面临的现状。交易条件恶化、交易成本过高是农村发展障碍的根本原因。效仿日韩模式,通过体制和制度创新,在农村建立起金融合作、供销合作、专业合作三位一体的综合农协,是解决农业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综合农协;“三农”问题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12
期刊
摘要:在调研报告基础上形成,基于市场理论和供需分析,以北京市为例进行实证调研,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参与度影响因素的调查及优化方案的研究,以建立劳务券补贴为例,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运作模式。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劳务券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12-0114-01    农民工培训工作通过影响农民工素质、就业质量
期刊
摘 要:我国现行消费税制自颁布以来已经历了二十余年时光,虽然在2006年有过一次调整,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行消费税制暴露出越来越多问题,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现行消费税征税范围过窄。在奢侈品市场繁荣的今天,消费税已经不能很好的发挥其效果。将对社会上出现的对奢侈品消费缺乏征税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消费税征税范围的扩大提出建议。  关键词:  消费税;扩大;奢侈品;征税范围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
期刊
摘 要:运用Shift-share方法,选取福建省2006年和2009年两个时间点的12个海洋产业部门为分析对象,以我国海洋产业部门的情况为参照,对福建省海洋产业部门进行份额偏离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的综合比较分析,得出福建省海洋产业总体发展较好,但个别产业正处于衰退阶段,没有区域竞争力。然后又初步确定了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可以作为福建省海洋主导产业,最后根据分析结果给予了针对性的建议
期刊
摘 要:良好的资本结构与股权结构,不仅有利于改善公司治理效率,而且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价值与培育公司核心竞争力。通过构建模型以2003-2009年沪深300家上市公司Panel面板数据为样本,试图从公司资本结构、公司治理的角度研究其与公司绩效的关系,旨在说明股权构成、股权集中度等六大治理指数对公司绩效的理论与实际影响。得出的结论是:上市公司绩效与公司资本结构、公司治理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优化资本结构,加
期刊
摘要:我院隶属于四川省财政厅,2007年由四川省财政学校升格为高职学院。在对我院当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剖析了我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我院固定资产管理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固定资产;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12-0167-02    固定资产是我院办学赖以生存的基本物
期刊
摘要:通过文献综述,对影响市民化的主要因素进行一些理论性的述评,并得出相关结论和建议。  关键词:  农民工;市民化;角色转变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10-0061-01    1 引言  从改革开放逐步破除乡城之间人口流动限制以来,农民工市民化的作用已不再是简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工作岗位,而是一方面在外部创造需求,提高消费水平,支撑经
期刊
摘要:以黄山市2000-2009年的经济统计资料作为基础数据,基于灰色关联理论和线性回归函数分别对黄山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产业投资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但是存在自我发展能力不足问题。  关键词:产业投资结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关系;黄山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10-0005-02    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