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创伤性脑损伤后垂体相关激素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来源 :中华创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ljc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成人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垂体相关激素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应用电化学发光法,对158例TBI患者血浆总皮质醇(plasma total cortisol,PTC)、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FT4)、促甲状腺素(thyrotropin,TSH)、生长激素、卵泡生成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黄体生成激素(luteinizing hormone,LH)、雌二醇、睾酮、催乳素进行定量分析和动态观察. 结果 催乳素、PTC水平伤后急性期升高,伤后3d逐渐降低.TSH、FT3、FT4伤后早期略降低,后逐渐回升.伤后FSH、LH、雌二醇、睾酮及生长激素变化不显著.GCS评分较低者垂体相关激素变化幅度较大.恢复期随访部分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激素下降,需激素替代治疗,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ADL)差组左甲状腺素片替代治疗2例(2/6),醋酸泼尼松替代治疗1例(1/6),十一酸睾酮替代治疗2例(2/6);ADL中组左甲状腺素片替代治疗2例(11%),1例醋酸泼尼松替代治疗(6%),十一酸睾酮替代治疗3例(17%);ADL良组左甲状腺素片替代治疗2例(4%),十一酸睾酮替代治疗3例(6%).预后不良患者可伴有持续催乳素升高. 结论 成人TBI后垂体相关激素变化与伤后时间和严重程度相关.催乳素异常与患者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

其他文献
自1971年公开发表了第一篇AIS的文章[1],1973年后美国汽车医学发展学会(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Automotive Medicine,AAAM)承担了领导AIS研究的任务.1975年发表了约500条损伤条目的AIS手册[2].AIS1980修订版则使AIS评分得到创伤领域学者的高度评价.AIS是目前世界医学界公认的标准化通用损伤严重程度分类
期刊
目的 总结Hoffa骨折的临床特征,探讨Hoffa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疗效. 方法 选择2007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8例Hoffa骨折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8 ~58岁,平均36.8岁.新鲜骨折17例,陈旧性骨折不愈合1例.外侧髁骨折8例,内侧髁骨折10例.骨折按Letenneur分型:Ⅰ型9例,Ⅱ型3例,Ⅲ型6例.所有患者均选择相应的手术入路行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术,其中13例采用2
从2013年开始,我刊不再接收纸质稿件和邮件投稿,唯一投稿方式为在线投稿,具体操作如下:
期刊
临床治疗骨折过程中,骨愈合的能力一般较强,通过及时治疗和休息,90%左右的患者可恢复至正常水平.但仍存在约10%左右的骨折愈合不良,即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及生活.治疗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最主要的是提供一种能使骨再生的动力[1].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利用细胞因子刺激患者自身的细胞修复和再生成为成功治疗骨科疾病的有力工具.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期刊
目的 探讨载脂蛋白E基因(apolipoprotein E,APOE)与星形胶质细胞致伤后早期胞内p38分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p38 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MAPK)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1)建立APOEε2、APOEε3及APOEε4三种基因型星形胶质细胞划痕损伤模型;(2)于致伤前、伤后12h、24h、48 h及72 h时相点,用RT-PCR检
目的 探讨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髓挥鞭样损伤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11年10月手术治疗颈髓挥鞭样损伤并获随访的41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9例;年龄(51.0±12.0)岁(28 ~74岁).致伤原因:交通伤30例,跌倒伤8例,高处坠落伤3例.所有患者均伴有发育性颈椎管狭窄,6例合并有后纵韧带骨化.手术包括后路双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36例,Ⅰ期前后联合入路手术
胫后肌腱功能障碍(posterior tibial tendon dysfunction,PTTD)是导致成人继发性扁平足的主要原因,后期出现足跟外翻、距骨倾斜、足弓塌陷、前足外展等畸形,造成足部的疼痛、无力及行走困难等一系列症状.目前,国内对PTTD尚缺乏足够的认识,临床上经常漏诊或误诊,相关报道也甚少.而在国外,关于PTTD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较为深入且广泛.1936年,Kulowski[1]首次
期刊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目前已成为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主要方法.但由于注入骨水泥后患椎刚性增强,而邻近椎体仍为骨质疏松状态,其机械应力过大等因素导致邻近椎体易新发骨折[1].PVP/PKP术后不进行干预,邻近椎体新发骨折风险增高达53%[2],且多发生在术后
期刊
目的 探讨AIS-ISS对老年创伤患者伤情、预后的评价效果及其意义. 方法 对2009年10月-2012年9月收治的住院时间>24 h的2 599例创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597例≥60岁创伤患者纳入老年组,2 002例<60岁创伤患者纳入非老年组.比较两组致伤因素、ISS、伤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死亡率、急诊手术及ICU治疗情况. 结果 (1)两组损伤机制相似,均分别以交通伤、跌倒/坠落伤为
桡骨远端骨折是一种常见骨折,占骨科急诊患者的1/6,占全身骨折的6.7%[1].传统闭合复位石膏固定的方法沿用了几十年,治疗效果确切,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主要手段.但近十多年来,各种桡骨远端的锁定钢板、解剖型钢板、外固定架不断被研发和应用,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逐渐得到广泛开展.其实,只有占桡骨远端骨折25%的关节内骨折的部分患者才需要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大多数可以行闭合复位石膏固定方法治疗[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