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男”不应被遗忘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ipei713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愚公是《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当之无愧的主人公,文章“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寓意正是通过他的形象塑造来诠释与呈现的。智叟则是人物关系设定中的最大“反派”,文章用他的大愚若智来衬托愚公的大智若愚,突出愚公的发展眼光与奋斗精神。妻子则与智叟及“杂然相许”的支持者们有不一致的表现,因而总是被后人用来与智叟、支持者们做比较。以上三个人物分别是语文课堂中文本分析的主角、一类配角与二类配角,在教学中被重点关注与解读,甚至被用来架构整堂课的教学。而故事中邻人京城氏孀妻的遗男则沦为一个三流配角,乏人问津。
  当然,随着中考指挥棒的挥舞与教学新思维的影响,“遗男”这一人物形象也被捡拾起来,但对其在文本中发挥作用的解读无外有三:一是遗男“跳往助之”,表明愚公移山的伟大壮举是得到了大家支持的;二是孩子高兴的神态与智叟的嘲讽形成对比,表现孩子的热心参与程度,其作用同第一点;三是从表达上来看,通过“跳”的细节描写,避免了其他支持者因面目模糊而形象苍白的单调,增加了故事的生动性。但这个配角的符号意义与价值仅仅止于此吗?
  试想一下,如果本文需要通过遗男来表达愚公移山得到了大家的广泛支持,那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孩童呢?为什么“遗男”“跳往助之”的出场亮相方式更多给人他仅仅是来凑个热闹,而非艰苦劳动的感觉呢?这样反而削弱了“愚公移山是获得了大家支持的”这一论断。为什么作者不写“邻人京城氏之孀妻,前往助之”,这种实实在在的劳动力支持不正是这个寓言故事所需要的内容吗?难道“遗男”的出现另有隐含的喻义?难以相信在一个篇幅短小的寓言故事中,作者会浪费笔墨去塑造这样一个作用不大的角色。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出现儿童角色的叙事性文本,分析此类文本中的儿童形象,能给人以启示。水生与宏儿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两个儿童形象,也是以配角的定位出场。他们在小说中的作用非常明确,是闰土与“我”的亲密关系的延续。小说把“我”与闰土的人物关系和水生与宏儿的人物关系相联结,通过对水生与宏儿这一组人物关系的描写,隐晦地提出了一个问题:人际关系的变化会不会在下一代人身上重现呢?小说结尾的三个“不愿意”和提出的“希望”正是在此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论述,反映了“我”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执着追求,寄予了“我”对美好明天的强烈愿望。《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若瑟夫也是一个儿童。他是小说的叙述者,小说以他的见闻来展开情节,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他可以作为线索人物出现,但绝不是本文的主角。作为配角,若瑟夫的心理、行动和成年人菲利普夫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他的身上,不仅寄托着作者莫泊桑的褒贬、爱憎、喜怒哀乐之情,而且由于他还没有受成人世界里金钱关系的腐蚀,作者还通过他的形象来寄希望于下一代,寄希望于明天。
  那么《愚公移山》中“遗男”角色是否也有此隐喻义呢?深入文本,我们不难发现,文中与“遗男”的年龄、身份照应的句子有两处。第一处是“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此句中的“夫”字,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夫,丈夫也。”丈夫,旧时称成年的男子。有观点认为,此句是一个定语后置句,强调了定语“三夫”,即三个成年男子,通过“三”来说明移山人数少,进而表现移山的艰难。但如果我们聚焦于“夫”,会有新的发现:成年男子代表的是当下群众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支持与行动支持。毫无疑问,依靠当下群众的支持是不可能真正移走大山的,这就凸显了“遗男”作为下一代支持者的积极作用。而在文本叙述中,三夫“叩石垦壤”在前,遗男“跳往助之”在后,这就强化了“上一代”与“下一代”之别,暗示了生命的延续。第二处与“遗男”相呼应的句子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此句进一步彰显了遗男所代表的是下一代乃至子孙万代,象征了明天的希望、未来的成功。这不仅进一步证明了愚公具有长远发展眼光的论断,也验证了愚公这个人物在此寓言故事中存在的正面性与合理性,确保了此寓言故事寓意的有效呈现。
  在不少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借儿童视角来表现有别于成人视角的深刻内涵。我们在阅读文本时,不能忽视儿童身份的特殊性,哪怕他只是一个配角。而在分析文本时,我们不但要关注儿童年龄本身所带来的隐喻义,还要关注儿童迥异于成年人的性格特征,关注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如《皇帝的新装》结尾,作者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用“天真的声音”来戳穿骗局,是因为儿童敢于讲真话,率真烂漫,无私无畏。这与成年人的性格特征完全不一样。成年人对待一件事,往往先要去评判它的价值,叩问它的意义,思考它对不对,值不值得做,利弊几何,等等。但是诸多客观因素与人性的复杂、境界的高下往往会遮蔽事情的本相,使人难以辨识事情的正确与否。但不谙世事的儿童能完全听从本性的召唤,他的率真往往直击事物的本质,指向其價值所在,并成为真理的象征。《愚公移山》一文中,无论愚公、妻子、智叟的意见是否一致,其实大家都在计算事情的利弊,权衡移山的得失。只有“遗男”,作为一个孩童,他并不清楚移山的艰难,也不考虑移山的意义,他只是凭着儿童的本性与本能参加移山,这难道不是作者在告诉人们:做事情不要瞻前顾后,左思右想,而是要说干就干,勇往直前,并以此讽刺那些有能力却只会看热闹而没有实际行动的人。这也是《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中另一层隐含的寓意。因此,作者也是借“遗男”参加移山这一行为,表明了移山这件事是值得做的,是有意义的。
  叙事性文本中,往往都有主角与配角之分。“主角往往承担着构成主要情节、凸显小说主题、表现人物形象、体现作者风格等重要任务。”[1]这往往导致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遗忘了配角,一如《愚公移山》中的“遗男”。其实我们常常忽略了一个常识:正因为主角自带光环,学生在自由阅读与讨论交流中是最有可能掌握的。而要使语文课堂富有新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思维能力,不妨换一种视角,关注一下配角,也许会打开新的思路,带来不一样的认知。
  参考文献:
  [1]谢澹.从“配角”走向“主角”——小说阅读的另一种视角[J].语文学习,2011(03):38.
  (作者单位:苏州高新区通安中学)
其他文献
一、现状素描  初中语文教师对于说明文教学有两种声音。一种声音说,说明文写作还需要教?笑话。当今社会,说明性文字非常多,产品说明、景区解说,俯拾皆是,学生耳濡目染,可以无师自通。另一种声音则说,说明文写作怎么教啊?没想过。考试很少考,教它干什么?  初中学生的声音则不同——说明文写作?几乎不写。老师不要求,考试又不考,写它干什么?如果一定要写,就那么写写,把情况解说一下就可以了。  教材编者则认为
期刊
一、走近不幸者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用直线画出表现老王不幸的语句,并说一说老王的不幸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第4段,他住在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破破落落”看出他的居住环境很差。  师:你能抓住关键词进行分析,很好!  生: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破旧”看出他很贫穷。  师:你准确把握住了老王的生存状态。(板书:贫)  生:第2段,家庭不幸。  师:能说具体一点吗? 
期刊
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都饱含作者丰富的个人情感和思想,渗透了他们对生活及人生的思考。由于学生阅读方法、阅读积累等的欠缺,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后,应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语言和文字去赏析和深入理解课文,进而实现延伸阅读,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下面笔者就自己的课堂教学提供几个通过文本解读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具体做法。  一、品析语言,挖掘文中隐含的重要信息  1.抓住句式和标点  在解读文本时,很多教师都会把注意力
期刊
一、走近作者,培育学生对自然的探索精神  了解《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熟悉作者的传奇人生,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索精神。学生在阅读《昆虫记》前,需要了解作者法布尔三个方面的情况。1.法布尔的成长经历。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被世人称为“昆虫诗人”。法布尔观察昆虫、研究昆虫经历了几个十分重要的时期。2.法布尔痴迷昆虫的传奇故事。一个人用自己的一生来观察、研究昆虫,已经是一个奇迹,而法布尔专为昆虫写下
期刊
一、国际课程母语教学整本书阅读与教学的概况与项目化学习  1.国际课程母语教学整本书阅读与教学的概况  在目前国内的国际课程体系中,对母语教学有明确规定与要求的是IB国际文凭课程体系。而其他的课程体系,如剑桥A-Level国际课程体系、中加国际课程体系、中美课程体系等,要么没有母语课程的教学,要么汉语只是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但根据各地方教育部门对中学教育的要求,即便是国际课程,关于母语及其相关学科
期刊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两卷四十七章,是“凡尔纳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另两部为《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和《神秘岛》)。小说主要讲述了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仆人康塞尔和鱼叉手尼德·兰一起随鹦鹉螺号潜艇船长尼摩周游海底的故事。这本书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的推荐阅读书目。笔者指导学生快读原著,然后从三个角度设计专题,开展师生共议,启发学生深度思考,探究这部小说的价值所在。  一
期刊
“补白”板块是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助学系统”的支架之一,主要涉及:语法知识34处,占比约59.6%;修辞知识4处,占比约7.1%;文化知识19处,占比约33.3%。从随文类型看,教读课文后有43处,自读课文后有14处。“补白”板块的随文学习,可促进学生形成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  一、遵循教材体例  统编教材“补白”板块的设置与编写,符合“新课标”对语文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要求,于循序渐进中培养
期刊
一、融入真情,加工细节,让作文丰润起来  学生作文中常见的失误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无‘我’”,即“我”在画面之外,仅是可有可无的旁观者;2.“无情”,即感情平淡乏味、矫揉造作、消极低沉,实属无病呻吟;3.“无趣”,即素材陈旧、人云亦云、一眼见底。  要想升格学生的作文,必须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有“我”,即“我”是在画面中的,文中有“我”的情感体验以及与“我”有关的人、事、物、景;2.有情,
期刊
赏析诗歌就是欣赏分析出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情感。然而,准确地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是一个难度很大的挑战,鉴赏者需要从“人”的角度出发,以翻译为纬,以作品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为经,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全方位立体地剖析,才能最大限度地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本文即以此法分析杜甫的《春望》一诗,抓住“望”这一“诗眼”,体会作者其时的复杂思想感情。  一、原作的翻译  春望  杜甫  国破
期刊
事物本有自己约定俗成的称呼,但有时出于某种需要,不直接使用该事物的固有名称,而临时借用与该事物有密切联系的另一事物来代替它,这就叫作代称。代称与比喻都是古代汉语中的重要修辞手法,但代称又不同于比喻。比喻是用乙事物来说明甲事物,其作用重在对甲事物的刻画;而代称则是将甲事物叫作乙事物,其作用重在对甲事物的称代。  代称在古书中的运用范围很广,下面我们先介绍代称的一些常见方式,然后再着重介绍一种特殊的割
期刊